资源描述
高考模拟卷·语文
(
150 分钟 150 分)
考生须知:
1
2
.本卷侧重:高考评价体系之综合性。
.本卷怎么考:①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的综合能力(题 4、5);②考查文学审美综合能力(题
7
,8、9);③考查语言文字运用综合能力(题 20、22)。
3
4
.本卷典型情境题:题 4、8、9、17、18.
.本卷测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商周到现在,印章三千多年来不断地被使用,至今仍是整个社会公认的、通用的证鉴。在今天,印
章已经从实用物品走向纯艺术品。
印章艺术成熟的战国时期,包括诗词、书法在内的很多艺术尚处于萌芽期。所以说,篆刻是中华五千
年文明史中成熟得最早的传统艺术之一。篆刻艺术在历史发展中有两个高峰:一是周秦两汉古玺印,二是
明清以文人为主体的篆刻流派。在历史上出现两个高峰的情况,是其他传统艺术门类未曾有过的,这是因
为篆刻艺术具有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具有的近乎革命性变革的因素。
一是材质上的革命。古玺印的材质以青铜为主,偶尔有象牙、木、竹、玉。到魏晋以后,篆刻艺术渐
渐衰落。但宋时,文人开始爱好金石,他们喜欢印章,也想要进入印章领域。可是,文人尽管熟识、能写
古代文字,会构思印章,却没有镌刻铜印和牙印的腕力,所以,在漫长的宋元时期,包括米芾、赵孟頫,
他们用的印大都是写好印稿以后找工匠镌刻的,实为文人与工匠合作的产物。明代后期,新的石材如青田
石、寿山石被广泛引进到篆刻领域,文人这才找到了理想的印材,再无须假手于人,自己篆自己刻,自娱
自乐,上瘾成癖,其趣无穷。
二是原钤印谱的出现。明中叶前的印谱都是给工匠随性地刻板墨印,结果却“画虎不成反类犬”,完
全不能显示出原有的艺术风貌。明代隆庆年间,松江府(在今上海)的顾从德第一个想到以他收藏的周秦
两汉之印直接原印钤盖成《顾氏集古印谱》。这部《顾氏集古印谱》里有一千七百多方印蜕,稍后的《范氏
集古印谱》有三千多方,《松谈阁印史》也有九百多方,这些印谱里留存的六千多方古代经典玺印的原貌,
给文人的篆刻创作提供了最好、最直观的经典范本,让时人可以模仿、借鉴和观赏。
第 1页/共 10页
三是创作主体队伍由原先的工匠变为文人。文人通古文字,有学问,多艺心,善思量,有灵活变通的
能力。
至少这三大要素,促使明清以文人为主体的篆刻流派成为篆刻艺术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明清以来的篆刻家大多是文之余、诗之余、画之余,是业余的。明代后期,文人们对篆刻的激情也如
火山喷发般喷涌而出,按苏宣的说法,当时的状况是“家家仓籀,人人斯邕”。然而时人毕竟觉得篆刻是
“雕虫小技”,不值得也不适宜炫耀,大有民国时“票友不下海”的况味。
(摘编自韩天衡《印篆里的中国》)
材料二:
印章的使用始于封泥,主要用于封缄文书。战国秦汉时,书于简牍、绢帛的公文律书在传递过程中需
要用绳索捆绑后再封缄起来,起到防伪和保密的作用。具体做法是:在装文书、信札的木匣上挖一槽孔,
将绳结置于孔中,用泥团封住,并在泥团上按压印章作为信验。这个用来封物的泥块,就是“封泥”,是
纸张和印泥出现之前印章使用的最主要载体。
随着造纸业的发达,南北朝官府文书逐渐弃简牍而改用纸帛。文献记载,将印章蘸上印泥盖在纸面是
南北朝后期才开始流行的。当时官府文书开始使用印色,并用“骑缝印”防止移动,达到“印记为验”和
“防揩洗之伪”的目的。这种做法一直保留到现在。
南北朝晚期至隋,纸张逐渐代替简牍在日常生活特别是文化传播中被普遍使用,这也是印章使用方式
从封泥变为钤印的原发动因。隋唐之前,秦汉封建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长达八百年的印章统一形式的基
础。戳在紫泥上的官印均为白文,用于封缄简牍。隋唐时期,印压在泥上使之凸起的白文直接变为钤印于
纸上的朱文,更加清晰醒目。隋朝统一后,这一官印新体作为制度被固定下来,沿袭至今。隋朝官印舍去
封泥而代之以印色,也决定了隋之后历代官印使用朱文的制度。印章的作用也就从封缄简牍演变为签署文
书。
中国印章的使用自古以来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文献记载,汉代官员依官品与俸秩佩以不同的印章,
并从印章材质、尺寸、绶带等多方面体现出等级的不同,如印有金印、银印、铜印等,绶有绿绶、紫绶、
青绶、黑绶、黄绶等,以此来昭显权职,明示等级,即所谓“官凭印绶”。与印绶配套的是秦汉佩印制度,
认印不认人。
南朝宋武帝刘裕取消一官一印的颁授办法,将官印作为官府行使权力的信物,实行官印移交制度,使
得官印脱离个人职级而逐渐成为官府施政的公章。其深层次原因就是秦汉之际的官名印逐渐演变为隋唐时
期的官署印。秦汉官印制度中存在易官改印之制,即在官吏解职或死亡之后,将官印回缴、销毁或殉葬,
新官吏重新铸印使用。
此外,印章在尺寸、重量、印纽及使用方式等方面也产生了变化,尤其是印体和重量增大。这些变化
第 2页/共 10页
直接使中国印章收纳方式也发生变化,从秦汉供私人保管印章的印囊逐渐演变为隋唐供官府存放印章的印
匣。
与西方流行的圆形图像印章不同,中国印章的主流一直是方形的文字印章。中国印章形制之所以长时
间以方形为主,与其所表现的主体一汉字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汉字是方块字,常用的篆刻字体是小篆、
隶书或楷书,无论用何种字体入印,汉字整体形状都是方块状,方形印面匹配方形的汉字,自右向左直读,
这种构图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体现,既体现汉字的对称之美,又彰显印章的庄重大气。此外,为官一任,
受命一方,对应传统文化中的“天圆地方”,这也是历代官印取方形的原因所在。
新中国成立之后,延续几千年的方形印逐渐淡出公章领域。今日需用印时,大都使用圆形印章。
(摘编自后晓荣、李楠《中国印章三千年的三次演变》)
1
.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经三千多年的历史,印章已从社会公认、通用的证鉴走向纯艺术品。
B. 战国时期的印章艺术比诗词艺术成熟,篆刻是中国成熟得最早的传统艺术之一。
C. 其他艺术门类不具有近乎革命性变革的因素,所以它们未曾出现发展高峰。
D. 宋时文人爱好金石,他们用的印大都要找工匠刻,而明代后期文人喜欢自己刻。
2
.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国秦汉时,为了防伪和保密,将公文律书捆好绳索后置于挖好槽孔的木匣中,再将绳结置于孔中,用
泥团封住槽孔,然后在泥团上按压印章。
B. 南北朝造纸业发达,官府文书逐渐废弃简牍而改用纸帛,将印章蘸上印泥盖在纸面,使用印色,用“骑
缝印”防止移动,以便“印记为验”和“防揩洗之伪”。
C. 隋唐时期,纸张逐渐代替简牍在文化传播中被普遍使用,促使印章由封泥变为钤印,印压在泥上的白文
也变为钤印于纸上的朱文,更清晰醒目。
D. “官凭印绶”制度始于秦汉时期,印章规制等级森严。文献记载,汉代官员依官品与俸秩佩以不同材质、
尺寸、绶带的印章,一官一印,一印终身。
3
.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阐述印章的防伪功能的一项是(
)
A. 《左传》有“公(鲁襄公)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的情节,这是关于印
章较早的记录。
B. 秦代之后,“玉玺”成为皇家印章的专用名称,各级官印既不敢称“玺”,也不敢用玉制,一直延续至
清代。
C.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说服六国实行他的“合纵”主张,执六国相印,成为六国宰相,权势
极大。
第 3页/共 10页
D. 朱元璋为防止各级官员预先在空白纸张上盖印,使用半印以便拼合验对,半印后来发展演变为长方形的
关防。
4
. 根据材料一内容分析,下列选项对明清印章状况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选项 明清印章状况
根据文本得出的结论
新的石材被广泛引进到篆刻
领域,创作主体队伍由原先
的工匠变为文人。
明清时期,开始使用质地松软的花乳
A
B
C
石作为印章用材。
明清文人自己篆自己刻,自
娱自乐,上瘾成癖,其趣无
晚清名士高心夔一生嗜印,将刻印、
赠印、收印等印事记录在日记中。
穷。
朱简撰《印品》一书,列“谬印”一 印谱给文人的篆刻创作提供
目以诫后生,其中有不少篆刻名流的 了直观的经典范本,时人可
印作。
以模仿、借鉴和观赏。
明清时期,篆刻艺术得到了
人们的普遍重视,使篆刻艺
术出现第二个高峰。
明清印章艺术进入了辉煌时代,各流
派不乏继承者,各具特色。
D
A. A
B. B
C. C
D. D
5
. 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更新印制,使用官府机构名号印,如“广纳府印”“观阳县印”等。官员卸任
后将官印移交下任,官印不再回缴或销毁。结合材料二内容,解读上述文字中反映的印章制度的特点。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脉络
钟兆云
时序更替,一年四季中,秋天的步履最是轻盈。没有如麻的雨脚,没有暴跳的沙尘,没有繁弦急管般
的电闪雷鸣,连昼伏夜行的桂轮也温柔体贴。秋天君临时也最是兼容并包,可以雁字横秋,可以天地一沙
鸥,任万物竞相起舞,齐飞共长,和气致祥;由山川草木接踵染色,无争先恐后之状,无添足插队之扰,
第 4页/共 10页
倚红偎翠,各领风骚;随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在扑鼻的稻香里品盈枝硕果、菊黄蟹肥。成为主角的秋天
最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喜不悲,不焦不躁,不温不火,随缘起落。
秋天的形象和气质似乎都无关脑满肠肥、膀大腰圆,时常还得贴秋膘。它没有春天湿答答的水汽,没
有盛夏盐津津的汗珠,没有冷冬硬邦邦的冰霜。它身上鲜有多余的脂肪,像一个成功瘦身的淑女,轻提罗
裳,巧笑倩兮,神采飞扬。秋天的脚步和身子都不虚浮,秋天挑着收获,掠过茫茫的风雨,与行稳致远挂
钩。“秋”就是要以火一样的热情“日午担禾上场晒,也喜年丰欲还债”,只要火种不熄,来年丰收可望。
李绅说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就是这样的收获。常言“春华秋实”,不经春天的播种耕耘、夏
日的栉风沐雨,秋天焉能坐享其成?所以,秋天面对再盛大的丰收,也不致忘乎所以,更无从忘本,知道
自己受孕在春天,也明白要往何处去。它郑重地接纳每一份馈赠,却不任性挥霍,而在倍加珍惜中,留赠
每一个冬天以厚积丰藏,继往开来地迎春接福,维系人类和大自然的瓜瓞绵绵。
与其他季节总不失轰动的开场不太一样,秋天更喜欢缓步迈近,有时还蹑手蹑脚,没有非此即彼的变
天,不带凌乱的节奏和呛人的气息,甚至并不泾渭分明。第一片叶子飘落时还是绿中带黄的,草色荣枯也
在悄然中过渡,凉风送爽之初还夹杂着一丝温热。转身间,金黄已不觉充盈了世界的眼睛。摩肩如云的秋
叶,不管是在枝头叠翠流金还是将要融入土地化作养料,每一片都在俯仰中寻找生命的源头,在秋天圆满
自身的意义。繁茂时成就枝干,引来百鸟朝凤,赋予生命欣欣向荣之形态,并为于树下乘凉的万物遮风挡
雨,却并不借高枝炫耀自己;需要推进树木的新陈代谢时,独独忘了自己,顺其自然地纵身一跃,甘愿零
落成泥碾作尘,前仆后继地回报根的情意,让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以一叶之春秋,晓谕荣辱兴衰皆生命常
态的常理,如此知足知止,恰如得道高人的一生一世。
一叶落,冷不防便是天凉好个秋。秋天的意境却不是凉。农家争相“晒秋”,那些善于创造美好的人
则把准脉络,呈献对秋天的另类致敬,或在一片新叶上吹奏出四季不同的曲调,或在一枚旧叶上剪裁出美
丽的山河和万象筋骨。而在他们之前,这一叶扁舟已载上无数为秋而生的惊艳诗行和锦绣文章。“常恐秋
风早,飘零君不知”,面对秋风秋雨,人们不免想到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也想到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再及辛弃疾的“水随天去秋无际”。往事越千年,
毛主席独立寒秋而高歌“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如此蔚然大气,辽
阔壮美,远非李煜的“冉冉秋光留不住”可比,也就不难理解五千年来中华大地何以在“萧瑟秋风今又是”
中“换了人间”。
在乡村入秋,总可见王绩笔下“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景象,也可见王勃笔下“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的景象。置身城里江畔,远眺“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景,醉心于秋色天空、缱绻闲云,清词
丽句同样随风而来,欲罢不能,可谓秋风起兮相思长。“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一如唐寅,
古今之人感怀身世际遇时难免伤秋。刘禹锡虽然称“我言秋日胜春朝”,到底不免也说“自古逢秋悲寂寥”,
第 5页/共 10页
于我,却更愿听杨万里的规劝:“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诗词歌赋里对秋天的咏叹,莫不展现出作者人生的经纬,而秋天自身的脉络却比人生的经纬更有条理。
秋天从立秋、处暑、白露一路走来,“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在秋分拉开了一年中最美时节的序幕。
2
022 年秋分时节,恰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我从北方稻谷飘香的田野刚回到南方,目光落向后花园中
栽种数年后终于结下的饱满的瓜果,不觉满心欢喜。当初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但最终,每一滴汗水都浇灌
出可收获的果实。好些年的秋天,是被刘禹锡的《秋风引》引来的,“何处秋风起?萧萧送雁群。朝来入
庭树,孤客最先闻”。如今在自己辛勤造就的庭院眼见风动,却无木叶萧萧之感,这已是心灵的一大收获,
不怜情深一往已白首。这世界自古至今都是有因果的,我们应看重自己种了哪些因,滑过哪些轨迹,秋天
的味道才算尝得通透。
(有删改)
6
.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天雨脚如麻,夏天沙尘暴跳,电闪雷鸣,对比之下,秋天显得更加温柔体贴,天高云淡,不急不躁。
B. 秋天的收获源于春天的播种耕耘,因为秋天挑着收获,所以秋的脚步和身子都不虚浮,能够掠过风雨而
致远。
C. “日午担禾上场晒”与“晒秋”中的“晒”一样,“晒”的不仅是收获,还是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
的期盼。
D. 相较城市而言,乡村满山遍野的草叶更能让人体验到秋的脉络,更能让人体验到诗词歌赋里的醉人秋意。
7
.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表达方式多样,融抒情、议论、描写于一体,展现了秋之脉络,表现了由秋引发的哲思。
B. 文章句式灵活多变,句子长短不一,整散结合,流畅自由,节奏轻快;用语典雅,表意含蓄。
C. 文章文采斐然,作者综合运用拟人、铺陈、排比、引用、化用等表现手法,写出了秋的特点。
D. 文中的秋天有时像淑女巧笑倩兮;有时又如火,热情,高昂。这些描写充分展现了秋的形象。
8
9
. 大量引用古诗词是本文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败笔。请谈谈你的认识。
. 同是写秋,有读者认为《故都的秋》更有深度,本文则更显温度。请谈谈你对此说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
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第 6页/共 10页
(节选自《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
夫世间传书②诸子之语,多欲立奇造异。作惊目之论,以骇世俗之人;为谲诡之书,以著殊异之名。传
.
书言:延陵季子③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
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
.
.
.
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世以为然,殆
虚言也。夫季子耻吴之乱,吴欲共立以为主,终不肯受,去之延陵.终身不还,廉让之行,终始若一。许
由让天下不嫌贪封侯伯夷委国饥死不遂贪刀钩④。廉让之行,大可以况.小,小难以况大。季子能让吴位,何
嫌贪地遗金?季子使于上国,道过徐。徐君好其宝剑,未之即予。还而徐君死,解剑带冢树而去。廉让之
心,耻负其前志也。季子不负死者,弃其宝剑,何嫌一叱生人取金于地?季子未去吴乎,公子也;已去吴
乎,延陵君也。公子与君,出有前后,车有附从,不能空行于涂,明矣。既不耻取金,何难使左右而烦披
裘者?世称柳下惠之行,言其能以幽冥自修洁也。贤者同操,故千岁交志。置季子于冥昧之处,尚不取金,
况以白日,前后备具,取金于路,非季子之操也。或时季子实见遗金,怜披裘薪者,欲以益之;或时言取
彼地金,欲以予薪者,不自取也。世俗传言,则言季子取遗金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书虚》)
【注】①《武成》:《尚书·周书》篇名,记载的是武王伐纣的事件经过。②传书:解释儒家经书的著
作。③季子:季札,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寿梦见季札很贤能,想立他为吴王,他始终不肯。后来季札受封
于延陵,所以又称“延陵季子”。④刀钩:古代两种普通的兵器。这里是便宜的意思。
1
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许由让 A 天下 B 不 C 嫌 D 贪 E 封侯 F 伯夷 G 委国 H 饥死 I 不 J 嫌 K 贪 L 刀钩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文中专指注书,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十六诵诗书”的“书”意思相同。
B. 瞋目,指发怒而睁大眼睛。与成语“瞋目扼腕”中的“瞋目”意思相同。
C. 子,文中指你,古代用于对男子的尊称,如文中的孟子、诸子、季子等。
D. 况,指说明,与《赤壁赋》中的“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况”意思不同。
1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表达了同一个观点:不能尽信书。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王充则认为世间传书多是一
些标新立异之书。
B. 披裘负薪者怒斥季子目光短浅,言语粗俗,认为季子是个以貌取人的人,根本不配知道自己的姓名,并
拒绝接受季子的道歉。
第 7页/共 10页
C. 披裘负薪者尽管处在社会的底层,但拥有做人的尊严,不在“上等人”面前弯腰,在他的身上,表现了
人穷志不穷的孤傲。
D. 季子辞让吴主之位前往延陵,终身不返,王充赞扬了季子的廉让之心,但认为此事乃世俗传言,由此批
判了传书的不实。
1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
1)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2)既不耻取金,何难使左右而烦披裘者?
1
4. 王充认为季子贪图地上遗金“殆虚言也”,他是如何论证自己观点的?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酿桂酒
苏轼
捣香筛辣入瓶盆,盎盎春溪带雨浑。
收拾小山【注】藏社瓮,招呼明月到芳樽。
酒材已遣门生致,菜把仍叨地主恩。
烂煮葵羹斟桂醑,风流可惜在蛮村。
【注】小山:这里指桂花。《楚辞》中淮南小山所作《招隐士》有“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攀桂枝兮聊
淹留”的诗句,因此以“小山”代指桂花。
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
)
A. “捣”“筛”“入”等词写出了酿制桂酒的过程,“香”“辣”则代指酿制桂酒的材料。
B. “盎盎”二字极富表现力,生动地写出雨后春溪漫溢、春天生机勃勃的情形。
C. 门生送来了酿酒的材料,蔬菜还需当地主人恩赐,诗人虽处荒村,但风流不减。
D. 尾联表达了诗人荒村酿酒的惬意,又蕴含了风流才子只能流连蛮村的遗憾。
1
6. 颔联意蕴丰富,表达精妙,请简要分析。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有光《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家中狗和鸡的不同活动,
表达了对大家庭中道破落的深深感慨。
2)我们在读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可以联想到用笔相似,同样写草木繁茂却带给
(
(
人荒凉衰败之感的姜夔《扬州慢》中的两句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8页/共 10页
(3)看了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展现的秀美山水,小刚深受震撼,不断地默念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古
诗词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在乡镇工作的那几年,是我儿时在大自然的游乐场里玩得最“野”的时光。下河,上树,去大山
里走访每一处溶洞,
A
。脸晒黑了是小事,裤子刮破了也是小事,只是在乡野里混久了不太讲卫生,脏
把它抓破,它又演变成一
了的小手照旧在身上乱擦乱搓。于是疹子一拨又一拨长出,全身奇痒无比,
B
个个脓包,每每疼得我心发慌,茶饭不思,眼泪巴巴。父亲气极,严厉呵斥我的顽劣和自食其果。①母亲
惯我宠我,每次都内疚万分:“都怪我,没有好好看管她。我去采点秤砣消来。”
傍晚,母亲披一身晚霞进屋。她麻利地把秤砣消和着苦瓜叶等一起捣烂,②再把我轻轻拢到她身前,
用捣烂的草药将我的脓疱团团围住,仅露出丁点脓包头。这些草药闻着就是个苦味,没有一点“卖相”。
但是没过几天,那些脓疱要么自行溃破,要么就
后来我终于了解到了秤砣消的学名——夜交藤。④而它的块根,则是广为人知的“何首乌”。
8. 下列句子中的“野”与文中画横线的“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被霜打过一样,完全蔫了。
③
1
)
A. 石砣说黑天鹅的性子野,看到生人受了惊吓,不利于养伤。
B.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C. 在大雪封门的深夜,饥饿的野狼、豹子嚎叫着,拼命拱着她的窑门。
D. 龙潭湖有点儿野,地方大,一般家长不愿让我们去那里。
1
2
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0. 以下“成纹自蹙如山势,引蔓能交入夜枝”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树叶落地后会经历一个生化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由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以及蚯蚓等小型无脊
椎动物参与。它们分解落叶中的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这
个过程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和更新机制,对于
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被分解的落叶会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落叶分解出的
营养物质和元素回归土壤,能补充土壤养分,增强土壤肥力,从而
①
。而且,落叶被分解时,碳元素
第 9页/共 10页
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部分碳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在土壤中,这是一个参与碳循环和固碳的过
程。
落叶为一些小型动物提供了
②
,比如蚂蚁、蛾会在落叶下活动,一些幼虫会在落叶中生存。同时,
落叶的分解也为一些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这些小型动物和微生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
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落叶不仅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
字。
③
,还在不少城市里成为一处亮丽的景观。
2
2
2. 简述第一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四、写作(60 分)
2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时代新征程上,当代青年施展才华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当代中国青年生逢
盛世,要成为敢于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就必须有远大理想,接好历史的接力棒,跑好接力赛。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青年一代要敢于迎难而上、顽强斗争。新时代青年要
有不怕苦、甘吃苦的意志品质,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意识,握紧时代接力棒,锲而不舍跑出好成绩,
用奋斗镌刻荣光。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作为青年
的你,该如何做好时代新人?请结合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第 10页/共 10页
高考模拟卷·语文
(
150 分钟 150 分)
考生须知:
1
2
.本卷侧重:高考评价体系之综合性。
.本卷怎么考:①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的综合能力(题 4、5);②考查文学审美综合能力(题
7
,8、9);③考查语言文字运用综合能力(题 20、22)。
3
4
.本卷典型情境题:题 4、8、9、17、18.
.本卷测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商周到现在,印章三千多年来不断地被使用,至今仍是整个社会公认的、通用的证鉴。在今天,印
章已经从实用物品走向纯艺术品。
印章艺术成熟的战国时期,包括诗词、书法在内的很多艺术尚处于萌芽期。所以说,篆刻是中华五千
年文明史中成熟得最早的传统艺术之一。篆刻艺术在历史发展中有两个高峰:一是周秦两汉古玺印,二是
明清以文人为主体的篆刻流派。在历史上出现两个高峰的情况,是其他传统艺术门类未曾有过的,这是因
为篆刻艺术具有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具有的近乎革命性变革的因素。
一是材质上的革命。古玺印的材质以青铜为主,偶尔有象牙、木、竹、玉。到魏晋以后,篆刻艺术渐
渐衰落。但宋时,文人开始爱好金石,他们喜欢印章,也想要进入印章领域。可是,文人尽管熟识、能写
古代文字,会构思印章,却没有镌刻铜印和牙印的腕力,所以,在漫长的宋元时期,包括米芾、赵孟頫,
他们用的印大都是写好印稿以后找工匠镌刻的,实为文人与工匠合作的产物。明代后期,新的石材如青田
石、寿山石被广泛引进到篆刻领域,文人这才找到了理想的印材,再无须假手于人,自己篆自己刻,自娱
自乐,上瘾成癖,其趣无穷。
二是原钤印谱的出现。明中叶前的印谱都是给工匠随性地刻板墨印,结果却“画虎不成反类犬”,完
全不能显示出原有的艺术风貌。明代隆庆年间,松江府(在今上海)的顾从德第一个想到以他收藏的周秦
两汉之印直接原印钤盖成《顾氏集古印谱》。这部《顾氏集古印谱》里有一千七百多方印蜕,稍后的《范氏
集古印谱》有三千多方,《松谈阁印史》也有九百多方,这些印谱里留存的六千多方古代经典玺印的原貌,
给文人的篆刻创作提供了最好、最直观的经典范本,让时人可以模仿、借鉴和观赏。
第 1页/共 20页
三是创作主体队伍由原先的工匠变为文人。文人通古文字,有学问,多艺心,善思量,有灵活变通的
能力。
至少这三大要素,促使明清以文人为主体的篆刻流派成为篆刻艺术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明清以来的篆刻家大多是文之余、诗之余、画之余,是业余的。明代后期,文人们对篆刻的激情也如
火山喷发般喷涌而出,按苏宣的说法,当时的状况是“家家仓籀,人人斯邕”。然而时人毕竟觉得篆刻是
“雕虫小技”,不值得也不适宜炫耀,大有民国时“票友不下海”的况味。
(摘编自韩天衡《印篆里的中国》)
材料二:
印章的使用始于封泥,主要用于封缄文书。战国秦汉时,书于简牍、绢帛的公文律书在传递过程中需
要用绳索捆绑后再封缄起来,起到防伪和保密的作用。具体做法是:在装文书、信札的木匣上挖一槽孔,
将绳结置于孔中,用泥团封住,并在泥团上按压印章作为信验。这个用来封物的泥块,就是“封泥”,是
纸张和印泥出现之前印章使用的最主要载体。
随着造纸业的发达,南北朝官府文书逐渐弃简牍而改用纸帛。文献记载,将印章蘸上印泥盖在纸面是
南北朝后期才开始流行的。当时官府文书开始使用印色,并用“骑缝印”防止移动,达到“印记为验”和
“防揩洗之伪”的目的。这种做法一直保留到现在。
南北朝晚期至隋,纸张逐渐代替简牍在日常生活特别是文化传播中被普遍使用,这也是印章使用方式
从封泥变为钤印的原发动因。隋唐之前,秦汉封建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长达八百年的印章统一形式的基
础。戳在紫泥上的官印均为白文,用于封缄简牍。隋唐时期,印压在泥上使之凸起的白文直接变为钤印于
纸上的朱文,更加清晰醒目。隋朝统一后,这一官印新体作为制度被固定下来,沿袭至今。隋朝官印舍去
封泥而代之以印色,也决定了隋之后历代官印使用朱文的制度。印章的作用也就从封缄简牍演变为签署文
书。
中国印章的使用自古以来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文献记载,汉代官员依官品与俸秩佩以不同的印章,
并从印章材质、尺寸、绶带等多方面体现出等级的不同,如印有金印、银印、铜印等,绶有绿绶、紫绶、
青绶、黑绶、黄绶等,以此来昭显权职,明示等级,即所谓“官凭印绶”。与印绶配套的是秦汉佩印制度,
认印不认人。
南朝宋武帝刘裕取消一官一印的颁授办法,将官印作为官府行使权力的信物,实行官印移交制度,使
得官印脱离个人职级而逐渐成为官府施政的公章。其深层次原因就是秦汉之际的官名印逐渐演变为隋唐时
期的官署印。秦汉官印制度中存在易官改印之制,即在官吏解职或死亡之后,将官印回缴、销毁或殉葬,
新官吏重新铸印使用。
此外,印章在尺寸、重量、印纽及使用方式等方面也产生了变化,尤其是印体和重量增大。这些变化
第 2页/共 20页
直接使中国印章收纳方式也发生变化,从秦汉供私人保管印章的印囊逐渐演变为隋唐供官府存放印章的印
匣。
与西方流行的圆形图像印章不同,中国印章的主流一直是方形的文字印章。中国印章形制之所以长时
间以方形为主,与其所表现的主体一汉字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汉字是方块字,常用的篆刻字体是小篆、
隶书或楷书,无论用何种字体入印,汉字整体形状都是方块状,方形印面匹配方形的汉字,自右向左直读,
这种构图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体现,既体现汉字的对称之美,又彰显印章的庄重大气。此外,为官一任,
受命一方,对应传统文化中的“天圆地方”,这也是历代官印取方形的原因所在。
新中国成立之后,延续几千年的方形印逐渐淡出公章领域。今日需用印时,大都使用圆形印章。
(摘编自后晓荣、李楠《中国印章三千年的三次演变》)
1
.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经三千多年的历史,印章已从社会公认、通用的证鉴走向纯艺术品。
B. 战国时期的印章艺术比诗词艺术成熟,篆刻是中国成熟得最早的传统艺术之一。
C. 其他艺术门类不具有近乎革命性变革的因素,所以它们未曾出现发展高峰。
D. 宋时文人爱好金石,他们用的印大都要找工匠刻,而明代后期文人喜欢自己刻。
2
.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国秦汉时,为了防伪和保密,将公文律书捆好绳索后置于挖好槽孔的木匣中,再将绳结置于孔中,用
泥团封住槽孔,然后在泥团上按压印章。
B. 南北朝造纸业发达,官府文书逐渐废弃简牍而改用纸帛,将印章蘸上印泥盖在纸面,使用印色,用“骑
缝印”防止移动,以便“印记为验”和“防揩洗之伪”。
C. 隋唐时期,纸张逐渐代替简牍在文化传播中被普遍使用,促使印章由封泥变为钤印,印压在泥上的白文
也变为钤印于纸上的朱文,更清晰醒目。
D. “官凭印绶”制度始于秦汉时期,印章规制等级森严。文献记载,汉代官员依官品与俸秩佩以不同材质、
尺寸、绶带的印章,一官一印,一印终身。
3
.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阐述印章的防伪功能的一项是(
)
A. 《左传》有“公(鲁襄公)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的情节,这是关于印
章较早的记录。
B. 秦代之后,“玉玺”成为皇家印章的专用名称,各级官印既不敢称“玺”,也不敢用玉制,一直延续至
清代。
C.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说服六国实行他的“合纵”主张,执六国相印,成为六国宰相,权势
极大。
第 3页/共 20页
D. 朱元璋为防止各级官员预先在空白纸张上盖印,使用半印以便拼合验对,半印后来发展演变为长方形的
关防。
4
. 根据材料一内容分析,下列选项对明清印章状况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选项 明清印章状况
根据文本得出的结论
新的石材被广泛引进到篆刻
领域,创作主体队伍由原先
的工匠变为文人。
明清时期,开始使用质地松软的花乳
A
B
C
石作为印章用材。
明清文人自己篆自己刻,自
娱自乐,上瘾成癖,其趣无
穷。
晚清名士高心夔一生嗜印,将刻印、
赠印、收印等印事记录在日记中。
朱简撰《印品》一书,列“谬印”一 印谱给文人的篆刻创作提供
目以诫后生,其中有不少篆刻名流的 了直观的经典范本,时人可
印作。
以模仿、借鉴和观赏。
明清时期,篆刻艺术得到了
人们的普遍重视,使篆刻艺
术出现第二个高峰。
明清印章艺术进入了辉煌时代,各流
派不乏继承者,各具特色。
D
A. A
B. B
C. C
D. D
5
. 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更新印制,使用官府机构名号印,如“广纳府印”“观阳县印”等。官员卸任
后将官印移交下任,官印不再回缴或销毁。结合材料二内容,解读上述文字中反映的印章制度的特点。
答案】1. C 2. B 3. D 4. D
. ①官印是官府行使权力的信物。②取消一官一印的颁授办法。③实施官印移交制度,官名印演变为官署
印。
【
5
【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分别从历史与艺术两个视角对印章的演变和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材料一侧重于篆刻艺
【
术的发展,剖析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文人精神的表达,强调篆刻作为早期成熟艺术之一的重要地位。材料
二则系统梳理了印章使用的历史沿革与社会功能,揭示从封泥到公章的演变,反映出纸张普及等因素对印
章形式的改变及中国特有的等级文化。
第 4页/共 20页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所以它们未曾出现发展高峰”错误,材料一说篆刻艺术在历史发展中有两个高峰,有其他艺术门类所
不具有的近乎革命性变革的因素,但不能就此推断其他艺术门类未曾出现发展高峰,选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另外“它们未曾出现发展高峰”也属主观臆断,与事实不符。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将公文律书捆好绳索后置于挖好槽孔的木匣中,再将绳结置于孔中,用泥团封住槽孔,然后在泥团上
按压印章”错误,根据材料二“战国秦汉时,书于简牍、绢帛的公文律书在传递过程中需要用绳索捆绑后
再封缄起来,起到防伪和保密的作用”可知,要如此操作的是需要传递的公文律书,而不是所有的公文律
书,选项扩大了范围。
C.“隋唐时期,纸张逐渐代替简牍在文化传播中被普遍使用,促使印章由封泥变为钤印”错误,材料二指
出,“南北朝晚期至隋,纸张逐渐代替简牍在日常生活特别是文化传播中被普遍使用,这也是印章使用方
式从封泥变为钤印的原发动因”可见,这一现象出现的时期应是南北朝晚期至隋。
D.“一印终身”错,由材料二可知,秦汉时期存在易官改印之制,即在官吏解职或死亡之后,将官印回缴、
销毁或殉葬,新官吏重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