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
福建省不同种植体系节水技术标准化研究
作者:余小黄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1 年第 05 期
摘 要:节水农业的发展模式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要把节水农业融 合到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 以适应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发展需要。在指导思想上, 以发展高 产高效农业为重点, 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为目的。在发展规模上,宜大则大,宜小 则小,尽可能集中连片开发,逐步形成规模。在选择节水农业技术模式上,可视水源、地势和作物 种植情况, 因地制宜地分区选择不同的节水措施。本文对福建省不同阶段的种植体系与节水技 术体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种植体系 节水灌溉 标准化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2(b)-0012-02 1 不同阶段的种植体系与节水技术标准体系
1.1 不同阶段的种植体系
采用趋势法,分 4 个阶段(1949~1980 年、 1980~1990 年、 1990~2000 年、 2000~2010 年) 分别对福建省常用耕地面积、水田面积、旱地面积以及农作物种植面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非粮作物种植面积和谷物种植面积进行统计,获得 4 个不同阶段的年平均递增(减)率,并根据年递 增(减)率预测 2005 年、 2010 年和 2020 年的耕地和种植面积。在 52 年间,我省的常用耕地面 积、水田面积、旱地面积、农作物种植面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谷物种植面积均呈下降趋势, 年平均递减率分别为-0.565%、 -0.555%、 -0.561%、 -0.410%、 - 1.93%和-2.41%,非粮作物种植面 积呈上升趋势,年平均递增率为 4.71%。
以 2010 年的数据为基准年预测 2010 年、 2015 年和 2020 年的面积分别为:常用耕地面积 1704.02(万亩)、 1655.32(万亩)和 1557.92(万亩);水田面积 1379.72(万亩)、 1341.02(万亩)和 1263.62(万亩);旱地面积 327.62(万亩)、 318.42(万亩)和 300.02(万亩);农作物种植面积 2498.24(万 亩)、 2446.59(万亩)和 2343.29(万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1414.32(万亩)、 1272.37(万亩)和 988.47(万亩);谷物种植面积 967.88(万亩)、 845.33(万亩)和 600.23(万亩);非粮作物种植面积 1146.62(万亩)、 1393.42(万亩)和 1887.02(万亩)。
1.2 不同阶段的节水技术标准体系
福建省地形复杂多样,但总体上可分为沿海丘陵平原、丘陵山区和海岛突出部三种类型。 从福建省的水资源来看,总量是丰富的,人均在全国也较高,但也仍存在着沿海和局部地方缺水,特 别是干旱年份缺水问题也极为严重。福建省的缺水情况大致可分为严重缺水、部分缺水和轻度 缺水,而目前解决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主要有水库灌区、引水和开采地下水。
龙源期刊网
(1)低丘陵灌区节水农业模式
该区位于福建省的东南沿海,相对经济较为发达。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较少;而且本区人口 较多,人均占有耕地仅 0.025 公顷,属人多地少。本区农业灌溉基础较好,大中型灌区多,福建省的 山美、东张、东圳、峰头水库和北引五大灌区均位于沿海地区。本区种植作物主要是水稻及水 果、蔬菜等经济作物。
该区气候特征指标 K 值处于 0.5~1.07 之间,属湿润地区(部分半湿润地区),年平均降雨量 1180~1800mm,年平均蒸发量 650~2066mm,日平均气温大于和等于 10℃期间的积温为5704~ 7800℃, 同期降雨量 1100~1700mm,属南亚热带(暖区)气候类型;本区在地形上属丘陵平原类型; 全区的缺水程度值 B 的变化幅度为 0.7~2.68,属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区。
该区经济发展快,水源不足,干旱缺水已成为当地工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而且随着社 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也越来越快,经济作物特别是高优果茶林的种植比例明显 增加。据统计,该地区的粮经比从 1999 年的 7 ∶3 上升到 2002 年的 6 ∶4。工业生活用水量从占 总用水量的 35.4%增加到 38.8%。因此节水农业的发展要随着当地国民经济和农业结构调整的 变化而发展, 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要兼顾各行业的用水需求。所以在节水农业方 面应优先发展喷、微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在水稻区一方面仍要推广应用渠道防渗和 “U” 型槽技术;另一方面,则要加快发展管道输水技术,加快福建省明渠管道化的建设步伐。同时,要加 强田间非工程节水措施的研究,使节水农业技术向综合方向发展。
节水农业的关键技术是:充分利用大中型灌区,发挥水库供水效益;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 适应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需要。其主要技术模式有:一是水库+喷微灌+果林经济作物;二是水库 +微灌+花卉高优作物;三是水库+管道输水+大田作物
(2)沿海岛屿、海岛突出部渠井灌区节水农业技术模式
该区是福建省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大多在 1000m3 以下,其中尤以平潭、惠 安、石狮、东山和厦门等县市最少,人均不到 600m3,占全省的 16%。同时沿海岛屿没有较大的 蓄水工程,地表水源匮乏。因此开辟地下水等新水源,改善水环境,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本区节 水农业的关键技术。首先要根据作物灌溉用水量,按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分析评价水资源及 其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可开采利用的地下水;其次, 以打井作为主要水源的建设措施,采取非充分灌 溉的办法,引用先进的节灌技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再次,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选用节水耐旱 的作物品种,减少灌溉用水量。该区节水农业的主要技术推广模式有:一是水利工程引水+大田管 灌;二是机井+喷微灌节水灌溉系统;三是雨水集蓄(引山涧水)+节水灌溉系统。
(3)丘陵山区节水农业模式
该区位于福建省的西北部,丘陵山地多, 降雨充沛,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耕地 0.047 公顷,但 经济相对落后,农业水利工程基础较为薄弱。该区气候特征指标 K 值处于 0.1~1.0 之间,属湿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