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每日一练试卷A卷含答案
单选题(共800题)
1、教师导读名著《水浒传》时,为帮助学生区分记忆小说当中众多的人物及其诨名,举出其中的一段话:“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教师请学生回答红旗后面所书分别对应哪两位首领的诨名。下列回答正确的是( )。
A.晁盖、卢俊义
B.卢俊义、史进
C.林冲、宋江
D.宋江、卢俊义
【答案】 D
2、教师在学生朗读后,经常让学生谈谈读完后的感受、体验,并让学生对刚才的朗读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再进行评价和指导。对该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注重学生的自评,体现了新课改的相关理念
B.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C.教师的主导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D.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答案】 C
3、(2019年真题)某男,45岁,平日喜食辛辣,脾气暴躁。近日突发头晕耳鸣、咳嗽吐衄、痰多黄稠、咽膈不利、口渴心烦,证属肝火犯肺,宜选用的成药是( )
A.导赤丸
B.芩连片
C.黛蛤散
D.西黄丸
E.新雪颗粒
【答案】 C
4、某教材设置了“民俗风情”专题,下列作品中适合被选人的是( )。
A.朱自清《背影》
B.曾朴《孽海花》
C.戴望舒《雨巷》
D.贾平凹《秦腔》
【答案】 D
5、下面是某教师执教《故乡》一课的教学片段。
A.能够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B.多渠道开发文章内容,多途径质疑、设疑
C.能够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发现问题
D.能够使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发现问题
【答案】 B
6、阅读《氓》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能准确找到品析人物的切入角度
B.品析人物的切入角度新颖,有助于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C.教师能结合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D.教师能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答案】 C
7、学习了《窦娥冤》一课后,学生对关汉卿这位伟大的剧作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并渴望对关汉卿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于是教师为学生推荐了关汉卿的一些其他剧作,以便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
A.《汉宫秋》
B.《单刀会》
C.《救风尘》
D.《拜月亭》
【答案】 A
8、阅读以下课后作业设计,按要求回答问题。
A.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B.适时点拨,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
C.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D.提示内容对学生完成作业没有帮助
【答案】 D
9、教学艾青《我爱这土地》,教师推荐另外几篇有关爱国的作品,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
A.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B.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C.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D.史铁生《我与地坛》
【答案】 D
10、阅读《爱莲说》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A.语文教学要民主而有效,“民主”是将思考权和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有效”是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上均有收获
B.大多数人都能够根据文本分析得出答案的时候,教师可以不用再带着学生去理解分析
C.通过不同的角度概括莲花的美德,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D.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答案】 B
11、阅读以下《滕王阁序》的备课案例(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B.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C.设计难点时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
D.诗文阅读重点在于整体感悟、体会艺术效果
【答案】 B
12、教师在讲授借代这一修辞是,想给学生举一些古诗文中的例子,下列合适的是( )。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D.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答案】 A
13、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说明“古今异义词”。下列例子不合适的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B.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D.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答案】 B
14、阅读下面某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课堂教学的看法,按照要求答题。
A.这是一种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鸭式”的课堂活动
B.语文教师采用了“活动式”的教学形式,课堂上教师一味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或其中的“一员”,导致讨论交流的泛化、肤浅化
C.这种教学学生可以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D.语文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课堂交流
【答案】 C
1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作品为《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教授这一单元时,下列选项中所列举的教学行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培养学生的观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B.由于这三篇作品题材相似,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
C.鼓励学生与课文作者对话、沟通,去分析、评判这些问题
D.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答案】 B
16、某专题设有“广告语的是是非非”“电视公益广告的语言特征”“广告语言的性质和规范要求”“危险的广告语言”几大板块,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语言文字应用
B.新闻与传记
C.诗歌与散文
D.文化论著研读
【答案】 A
17、下列有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学习任务群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学习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B.“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贯串整个高中阶段,既有课内活动,也应有课外任务。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均安排1个学分,选修阶段不安排学分
C.“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研习外国文学名著名篇,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
D.“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为2学分,18课时。建议设置3—4个专题,每个专题9—12课时
【答案】 D
18、学习《岳阳楼记》,教师讲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出这两句文意互相交错,上下互文,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又找出一个例子让学生加以体会,下列适合的是( )。
A.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D.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答案】 D
1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和了解文革背景、能提高第二课时的学习效率
B.第二课时由浅入深的问题设置,逐步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思考,但教师要完成几个主要问题的思考和对忏悔自责精神的理解和拓展,就必须加进对作者和文革背景的详细介绍
C.没有关注课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应从这篇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入手,多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揣摩这种写法
D.拓展内容能紧扣文章主旨,有对他人忏悔、反省的理解和思考,更有对自己的反省、思考
【答案】 B
20、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教师将教学重点之一设置为“结合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严酷事实”,对于这一做法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过度强调文学作品的政治性
B.合理地引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向
C.这一设置充分考虑了学生对于西方文化政治背景不熟悉的特点
D.有助于学生理解这篇演讲的深远意义
【答案】 A
21、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后有一道“研讨与练习”题,第一题是“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 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
A.知识系统
B.练习系统
C.助读系统
D.范文系统
【答案】 B
22、阅读以下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将小说主题交给学生,继而让学生在小说中找线索,过渡简明直接,应该提倡
B.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将小说主题交给学生,学生缺乏自我构建主题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C.教师让学生根据“祥林嫂在春天里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这条线索去读课文,减轻了学生自己构建主题的负担,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D.教师在将“找依据”的任务交给学生时,学生可以从信息检索中,体会到自我阅读、构建主题的趣味
【答案】 B
23、教师计划讲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是一首表达爱国与思乡主题的诗歌,一般来说最恰当的教学思路是( )
A.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
B.让学生在把握诗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C.让学生在分析字句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D.让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
【答案】 A
2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来解决未知的好习惯
B.这则教学设计突出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借助工具书,认识词中的重要字音、字词
C.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D.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答案】 A
25、某教师教学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时,布置预习作业:鉴赏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诗,总结辛弃疾诗歌的语言风格和创作特点。该作业体现出的教学理念不包括( )。
A.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C.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D.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答案】 D
26、阅读《伟大的悲剧》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新课内容,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B.用关键词以“造句”的形式把故事复述出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C.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学法的指导,执行学习常规,以便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D.学生用一句话表达读后感受,抓住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为后续的解读打下情感基础
【答案】 C
27、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级别的水平,其中属于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的是( )。
A.水平一
B.水平三
C.水平四
D.水平五
【答案】 D
28、作文课上,教师告诉学生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B.说明条理清晰明了
C.借用场景渲染气氛
D.讲究语言精确并恰当
【答案】 C
2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来解决未知的好习惯
B.这则教学设计突出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借助工具书,认识词中的重要字音、字词
C.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D.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答案】 A
30、学习《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A.借助诵读、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习同类主题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B.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并使用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C.教学目标全面、具体、适宜,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D.教学目标的设置以教师为主体,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答案】 D
31、在教学《茶馆》后,某教师进行了教学反思,请阅读后答题。
A.忽略了对其他人物的分析,对于人物分析教学把握不够
B.对课文认识准确,分析到位,能够准确抓住教学要点
C.明确指出了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引导方向
D.如果能够适当引入电子教学资源,如在教室里播放话剧片段等,教学效果会更好
【答案】 A
32、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学生做了课堂笔记。其中正确的是( )。
A.“三曹”:曹操、曹植、曹冲
B.“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杜甫
C.“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询、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D.“一祖三宗”: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答案】 D
33、教师在教授《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时,提到用典的修辞,并举出其他诗句的例子供学生加深理解,下列没有使用该修辞的是( )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B.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答案】 C
34、阅读《蒹葭》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A.教师没有对知识点进行小结,忽略了语文知识的学习
B.该环节能营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诗歌情境
C.采取了学生自由读、个别读的方式,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D.肯定了学生的表现,体现了在课堂中应以激励、表扬为主,并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
【答案】 A
35、阅读某教师关于选修课程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对授课教师的素养要求很高
B.教学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往往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
C.语文选修课教学能否成功,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
D.成功的选修课教学往往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答案】 C
36、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豪放词的发展脉络,下列作品中属于豪放词的一项是( )
A.《声声慢》(寻寻觅觅)
B.《踏莎行》(候馆梅残)
C.《雨霖铃》(寒蝉凄切)
D.《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答案】 D
37、某教师准备开展一次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下面不符合这一主题的诗歌是( )。
A.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B.舒婷《双桅船》
C.闻一多《死水》
D.艾青《我爱这土地》
【答案】 B
38、某版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特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从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
A.助读系统
B.练习系统
C.范文系统
D.知识系统
【答案】 A
39、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荆轲刺秦王》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出故事梗概,对情节作适当概括。荆轲的性格也是在情节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的
B.第二题意在让学生背诵课文的重点段落
C.第三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D.第四题意在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价
【答案】 B
40、阅读某教师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必须要求学生落实到书面上
B.教师要注重学情,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教学和布置作业
C.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学要以调节课堂气氛为主
D.讨论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故多多益善
【答案】 B
41、期末复习时,教师引导学生积累定语后置的相关知识,下列属于该类句式的是( )。
A.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 A
42、阅读某教师关于选修课程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对授课教师的素养要求很高
B.教学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往往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
C.语文选修课教学能否成功,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
D.成功的选修课教学往往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答案】 C
43、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古代诗文中辞格的综合运用。下列关于诗文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综合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以一叶轻舟来承载山重之愁,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饶有新意
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综合运用了对偶、比喻、互文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描写形象生动,琴音变化如在耳边
C.“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所用典故的主要人物为楚怀王与屈原、汉文帝与贾谊
D.“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综合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诗句赋予“蜂”“鱼”以人的动作“抱”“吹”,为残春之景平添意趣与生机
【答案】 B
44、以下是两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长亭送别》一课时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设计的两个不同问题:
A.教师甲的提问更好,有方法,有方向,有要求,更具有针对性
B.教师乙的提问更好,简练有效,针对性强,更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要点
C.教师甲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解析,提问更有效
D.教师乙的提问明确性更强,教师提供给了学生鉴赏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去分析、回答问题,不至于无的放矢,提问更有效
【答案】 D
45、阅读《荆轲刺秦王》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设定的情境氛围中去
B.从文章题目人手。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C.以旧引新,自然过渡,激起学生好奇心
D.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为课文内容打下情感基础
【答案】 C
46、阅读某阅读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考虑教材特点、文本差异而编写的学案必然能起到真正的导学作用
B.过于倚重僵化的阅读教学学案容易导致教师导读作用和意义的弱化
C.教师对教材经典名篇进行与众不同的解读可以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D.教师个性化的深层导读为学生提供宽松的阅读氛围,提升阅读兴趣
【答案】 B
47、学习《归去来兮辞·并序》,学生对陶渊明辞官归隐的行为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一种逃避,不值得认可。下列教师的做法中,最恰当的是( )。
A.直接否定学生观点,因为和文章主旨不符
B.不耽误上课,忽视学生的质疑,继续课程内容
C.借此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
D.肯定学生阅读认真,请学生课后找同学交流
【答案】 C
48、阅读下面一位教师关于《动物游戏之谜》的一个教学设计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A.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有利于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把握
B.在导入环节列出学习目标可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有的放矢
C.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直观、形象,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D.教师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答案】 D
49、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写了一段学习体会,下列对语文教学评价方式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可以多元化
B.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D.导向功能是当代教育评价最为关注的问题
【答案】 D
50、教师教学文言文阅读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进行归纳梳理。下列学生的归纳梳理不合适的是( )。
A.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地方
【答案】 D
51、阅读某位高中语文教师为高中语文课文《再别康桥》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
A.两个教学目标准确契合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
B.目标一准确切入了诗歌的内容,体现了教师对诗歌的准确理解
C.目标二关涉了《再别康桥》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方法,但美中不足之处是忽略了学生体悟诗歌方法与策略的学习
D.学生能力、已有积累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是设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这位教师设定的两个教学目标即综合体现了三者的分析
【答案】 C
52、学习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教师结语:我们学习了本文精彩的情节、动人的细节,感受到人物生动的形象。形象的塑造,还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PPT展示“草料场火光冲天。天空中大雪纷飞,山神庙血流满地。完成性格与命运蜕变的英雄提枪而东……”的画面)课文是小说中最具诗情画意的一部分,环 境描写极具魅力,我们留待下节课学习。对该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A.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对下节课满含期待
B.对本课时内容的概括,一语见地、简洁精当
C.多媒体画面的插入,使结束语时间长。显得拖沓
D.教师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进行总结与延伸
【答案】 C
53、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A.安排课前作业,课堂高效利用课堂作业,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B.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对联教学深化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C.教师和学生合作诵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生课堂同等的教学观念
D.写作要求缺失,应在写作前强调写作要求,以利于学生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写作水平
【答案】 D
54、执教《祝福》一课,教师让学生思考:“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显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和悲惨遭遇 试着找出并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A.以描述人物命运的关键动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文本
B.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肯定。就能步步深入,明确课文主题
C.该题简单易操作、能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与讨论答问的积极性
D.运用具体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符合小说教学规律
【答案】 B
55、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将“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作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选择要求理解不正确
B.教师将掌握作者的生平事迹与分析作品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混淆了
C.教师认为,掌握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才能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语言风格
D.教师认为,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是实现全文教学目标的基础
【答案】 B
56、某教师在九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多彩的戏曲世界”展开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A.《红与黑》
B.《雷雨》
C.《钦差大臣》
D.《西厢记》
【答案】 A
57、教师在教授某版初中语文教材《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为学生设置了以下作业:
A.第一项作业指向对课文主旨的深入理解,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B.第二项作业旨在促进读写结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物特征,通过对课文写作方法的借鉴,提高写作能力
C.第三项作业旨在建立写作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作业难度较大,不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D.第四项作业属于拓展题类作业,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活,揭示事物本质,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
【答案】 C
58、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师围绕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的评价”深入探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论述类文本应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章语言风格的把握
B.文学类的文本应注重评价学生对文章内在逻辑的掌握,提炼文章中心观点
C.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D.实用类文本关注考查学生对文本价值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解读
【答案】 C
59、某教材必修(2)第四单元选文为《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这个单元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
A.抓住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
B.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C.注意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其深刻透彻的说理方法
D.体会作品的情感力量,揣摩其中的感情、语气和表达技巧
【答案】 B
60、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
A.分组及布置组内任务时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B.写作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C.三个实践活动难度相当体现了教师一视同仁的教学原则
D.第一组学生改写所需时间过长,会耽误全班的教学进度
【答案】 B
61、古代诗歌鉴赏课上,教师指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一句所运用的是比喻修辞手法,同时请学生联想其他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D.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答案】 B
62、阅读某教师《浅谈“留白”艺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在具体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切勿将课堂“排满”,应注重合理“留白”。其中,合理“留白”的主要原因如下:学生会基于过大的“留白”进行大范围的思考,且通常不知如何将自身想法充分表达出来,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而倘若“留白”过小,学生无需过多思考便可以获取答案,时间一长,会放大学生的“惰性”。基于以上原因,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重视合理调配问题的梯度,促使学生可以在“努力”以后,获取答案。例如,教师在讲解《陈情表》一课时,可以优先基于题目设计问题,学生想要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文本进行认真、详细的阅读,进而在理解文章大概含义以后,思考并解决问题。
A.教师注重“留白”在阅读教学中很重要
B.“留白”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教师课堂教学
C.“留白”不合理,会导致学生产生惰性
D.对于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经过认真、详细阅读就可以解决
【答案】 B
63、在举行演讲比赛之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些优秀的演讲辞作为参考。下列不适合的是( )。
A.孙中山《中国决不会沦亡》
B.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
C.钱钟书《谈中国诗》
D.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答案】 C
64、教学完某版教材的诗词单元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相关诗词的拓展阅读,指出古人常以花喻格,以花明志。下列诗词名句中未体现意象“花”的这一特点的是( )。
A.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B.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D.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答案】 D
65、学习完《邓稼先》一课后,教师布置了以下作业。
A.作业一有助于深化学生对邓稼先的了解,学习其精神品质
B.作业一引导学生重读课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C.作业二引导学生拓展认知,鼓励学生了解更多科学家事迹
D.作业二与本篇课文内容无必然关系,不建议作为本课作业
【答案】 D
66、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学生问落下的应该是树叶才对,应该把“木”改成“叶”。下列教师评价中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
A.这个问题问得好.其他同学也有这么认为的吗?
B.有批判意识,敢质疑教材,很好,请为他鼓掌。
C.有点道理.看看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错误?
D.有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值得表扬,能根据作者当时的心境说一下“落木”和“落叶”的区别吗?
【答案】 D
67、教学某版教材胡适《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提及本篇课文选自《胡适自传》。为帮助学生加深对自传文体的认识,教师举出以下示例。下列适合举例的是( )。
A.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B.高尔基《在人间》
C.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D.冯骥才《俗世奇人》
【答案】 B
68、教师在讲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字词的使动用法,特举出以下示例。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属于使动用法的是( )。
A.衣锦还乡
B.既来之,则安之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常以身翼蔽沛公
【答案】 B
69、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如下:①掌握“负”“幸”“引”“顾”等多义词及“以”“之”等虚词的用法,理解“刃”“怀”“归”等词的活用情况,正确辨识特殊的文言句式,并能准确翻译;②体会本文把人物放在矛盾斗争的激流漩涡中,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写法;③学习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准确
B.教师对本文特有的写作手法给予足够重视
C.教师把握好节奏。教学目标可一课时完成
D.教师关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答案】 C
70、李密在《陈情表》中开头就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有学生说李密写错了,这个地方的“孩”字应改成“臣”字,应该与前面“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保持一致。下列教师评价最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
A.看书比较认真,但思考不够深入,再想想这个地方为什么用“孩”字?
B.这个问题很好,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呀?
C.结合本文的写作目的,能说说“孩”与“臣”哪个字更能感动晋武帝吗?
D.有自己的见解,值得表扬,希望其他同学能向他多多学习。
【答案】 C
71、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学生用颁奖词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了语言运用实践
B.学生撰写的颁奖词并不十分确切,教师应系统讲授颁奖词撰写知识
C.教师评价具体准确,有助于学生修正、完善学习成果
D.教师要求学生撰写颁奖词。不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偏移
【答案】 A
72、某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围绕“口语交际教学”展开深入探讨,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有用信息
B.教师可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交际能力
C.教师可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体验不同生活,激发学习兴趣,表达真情实感
D.学生可采用多媒体等现代传媒手段演示文稿,运用电子邮件等多种通讯方式进行交流
【答案】 B
73、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表达与交流”方面的实施建议,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B.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C.应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D.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
【答案】 D
74、某教材必修(4)第一单元的选文包括《窦娥冤》《哈姆莱特》,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戏剧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 )
A.老舍《茶馆》
B.汤显祖《牡丹亭》
C.李汝珍《镜花缘》
D.孔尚任《桃花扇》
【答案】 C
75、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中的某单元是关于古代议论性散文的学习,教师在课前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篇目。下列文章适合学生阅读的是( )。
A.《寡人之于国也》
B.《荆轲刺秦王》
C.《烛之武退秦师》
D.《晋灵公不君》
【答案】 A
76、教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师安排学生整理“送别”主题的作品,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A.李白《渡荆门送别》
B.李贺《雁门太守行》
C.秦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
D.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答案】 B
77、(2019年真题)某男,50岁。患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早期),症见少气乏力、腰膝酸软、恶心呕吐、肢体浮肿、面色萎黄,证属脾肾亏损、湿浊内停、瘀血阻滞。医师处以尿毒清颗粒,此因该成药除通腑降浊、活血化瘀外,又能( )
A.健脾燥湿
B.凉血解毒
C.健脾利湿
D.理气燥湿
E.凉血利湿
【答案】 C
78、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在教学实施策略上的突破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方式
B.强调语文教学要正确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C.强调语文课程应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
D.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融为一体
【答案】 A
79、以下教师对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B.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800字
C.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D.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答案】 B
80、某版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特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从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
A.助读系统
B.练习系统
C.范文系统
D.知识系统
【答案】 A
81、某教师在讲完《游褒禅山记》之后,设计了“漫步山水,欣赏华夏风光”的课外阅读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语言文字应用
B.诗歌与散文
C.文化论著研读
D.小说与戏剧
【答案】 B
82、教师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后,请学生列举其他描写父亲的文章进行阅读。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B.刘绍棠《蒲柳人家》
C.彭荆风《驿路梨花》
D.李森祥《台阶》
【答案】 D
8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让学生从题目中读出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后面理清文脉奠定了基础
B.这一教学环节旨在调动学生思考的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