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环境清洁消毒管理制度
一、参与环境清洁质量监督,并对环境清洁保洁人员开展业务指导.
二、院感委员会负责对环境清洁服务机构的监管,并协调本单位日常清 洁与突发应急事件的消毒。
三、对清洁与消毒质量进行审核, 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与人员, 促进清洁与消毒质量的持续改进。
四、医务人员应负责使用中诊疗设备与仪器的日常清洁与消毒工作;应 指导环境清洁人员对诊疗设备与仪器等进行清洁与消毒.
五、进行清洁与消毒的原则:
1、应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 ,采取湿式卫生的清洁方式。
2、根据风险等级和清洁等级要求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 内容应包括清洁与 消毒的工作流程、作业时间和频率、使用的清洁剂与消毒剂名称、配制 浓度、作用时间以及更换频率等.
3、应根据环境表面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宜的清洁剂.
4、有明确病原体污染的环境表面, 应根据病原体抗力选择有效的消毒剂, 消毒剂的选择参考 WS/T367 执行.消毒产品的使用按照其使用说明书执 行。
5 、无明显污染时可采用消毒湿巾进行清洁与消毒。
6、清洁病房或诊疗区域时,应有序进行,由上而下, 由里到外,由轻度污 染到重度污染;有多名患者共同居住的病房,应遵循清洁单元化操作.
7、实施清洁与消毒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不同区域环境清洁人员个人防护 应符合相关规定。工作结束时应做好手卫生与人员卫生处理,手卫生应 执行 WS/T313 的要求.
隔离衣/防 水围裙
—
±
+
风险等级
低度风险区域
中度风险区域
高度风险区域
注 :
专用鞋/ 鞋套
±
±
+/±
口罩,“+”表示应使用,“±"表示可使用或按该区域的
工作服
+
+
+
个人防护要求使用,“— ”表示可以不使用。
手套
±
+
+
护目镜/ 面罩
—
—
+
++/+
1、 “++"表示应使用 N95
—
±
-
±
帽子
口罩
-
2 、处理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物、医疗废物和消毒液配置时, 应佩戴上述所有个人防护用品.
8 、对高频接触、易污染、难清洁与消毒的表面,可采取屏障保护措施, 用于屏障保护的覆盖物(如塑料薄膜、铝箱等)实行一用一更换。
9 、清洁工具应分区使用,实行颜色标记。
(1)清洁区(绿色):更衣室、值班室、配药间、库房。
(2)半污染区(蓝色):医护办公室、换药室、治疗室.
(3)污染区(黄色) :病房、诊室、留察区、处置室。
(4)卫生间专用红色.
10、宜使用微细纤维材料的擦拭布巾和地巾。
11、对精密仪器设备表面进行清洁与消毒时,应参考仪器设备说明书, 关注清洁剂与消毒剂的兼容性,选择适合的清洁与消毒产品。
12、在诊疗过程中发生患者体液、血液等污染时,应随时进行污点清洁 与消毒。
13、环境表面不宜采用高水平消毒剂进行日常消毒.使用中的新生儿床, 日常清洁应以清水为主,不应使用任何消毒剂。
14、不应将使用后或污染的擦拭布巾或地巾重复浸泡至清洁用水、使用 中清洁剂和消毒剂内。
六、日常清洁与消毒工作:
1 、根据不同风险区域应实施不同等级的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
标准
要求达到区域内环境干净、干燥、无 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等
要求达到区域内环境表面菌落总数 ≤10CFU/cm2,或自然菌减少 1 个对数 值以上
要求达到区域内环境表面菌落总数 符合 GB15982 要求
方式
湿式卫生
湿式卫生, 可采
用清洁剂辅助
清洁
湿式卫生, 可采
用清洁剂辅助
清洁
高频接触的环
境表面,实施
中、低水平消毒
频率/(次 /d)
1 2
2
≥2
≥2
风险等级
低度风险 区域
中度风险 区域
高度风险 区域
环境清
洁等级
分类
清洁级
卫生级
消毒级
注: 1、低度风险区域: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会议室、病案室等;中度风险区域:普通住院病 房、门诊科室、功能检查室等;高度风险区域:感染性疾病科、手术室、产房、重症医学科、 烧伤病房、新生儿病房、血液净化中心、急诊科、导管室等. 2、各类风险区域的环境表面一旦发生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及时立 即实施污点清洁与消毒.
3、凡开展侵入性操作,吸痰等高度危险诊疗活动结束后 ,应立即实施环境清洁与消毒.
4、在明确病原体污染时,可参考 WS/T367 提供的方法进行消毒。
2 、应遵守清洁与消毒原则。 3、被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的环境表面 ,应先采用可 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 ,再根据污染的病原体特点选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 消毒。
(1)环境表面常用消毒剂杀灭微生物效果见下表
病毒
消毒水 平
高水平 高水平 高水平 高水平 中水平 中水平
低水平
消毒剂
含氯消毒剂 二氧化氯 过氧乙酸 过氧化氢
碘类
醇类
季铵盐类 a
真菌
+
+
+
+
+
+
+
亲脂类(有
亲水类(无 包膜)
+
+
+
+
+
繁殖体
+
+
+
+
+
+
+
芽孢
+
+
+
+
细菌
结核杆菌
包膜)
+ + + + + +
+
-
—
—
-
+
+
+
+
+
+
-
—
注:“+”表示正确使用时,正常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可以达到杀灭微生物的效果.
“—"表示较弱的杀灭作用或没有杀灭效果。 a 部分双长链季铵盐类为中效消毒剂。
(2)环境表面常用的消毒方法见下表
消毒 产 品
含氯
消毒
剂
使用浓度(有
作用时间
〉 10min
适用范围
细菌繁殖体、结核 杆菌、真菌、亲脂 类病毒
所 有 细 菌 ( 含 芽 孢)、真菌、亲脂 类病毒
细菌繁殖体、结核 杆菌、真菌、亲脂 类病毒
所 有 细 菌 ( 含 芽 孢)、真菌、病毒
所 有 细 菌 ( 含 芽
注意事项
对人体有刺 激 作用; 对金属有 腐蚀作用; 对织 物、皮草类有漂 白作用; 有机物 污染对其杀 菌 效果影响较大 对金属有腐 蚀 作用; 有机物污 染对其杀菌 效 果影响较大
对人体有刺 激
使用方法
效成分)
擦拭、拖地
400mg/L 〜
700mg/L
>30min
擦拭、拖地
2000mg/L
〜5000mg/L
30min
30min
30min
擦拭、拖地
擦拭、拖地
擦拭
二氧
化氯
100mg/L ~
250mg/L
500mg/L ~
1000mg/L
过氧
1000mg/L
孢)、真菌、病毒
所 有 细 菌 ( 含 芽 孢)、真菌、病毒
除芽孢外的细菌、 真菌、病毒
细菌繁殖体、结核 杆菌、真菌、亲脂 类病毒
细菌繁殖体、真菌、
亲脂类病毒
作用; 对金属有 腐蚀作用; 对织 物、皮草类有漂 白作用
对人体有刺 激 作用; 对金属有 腐蚀作用 ;对织 物、皮草类有漂 白作用
主要用于采 样 瓶和部分医 疗 器械表面消毒; 对二价金属制 品有腐蚀性;不 能用于硅胶 导 尿管消毒
易挥发、易燃 , 不宜大面积 使 用
不宜与阴离 子 表面活性剂 如 肥皂、洗衣粉等
合用
2000mg/L
3%
0.2—0.5%
70—80%
1000mg/L 2000mg/L
擦拭
擦拭
擦拭
擦拭、拖地
30min
5min
3min
15min
~30min
乙酸
过氧 化氢
碘伏
醇类
季铵 盐类
4、在实施清洁与消毒时,应设有醒目的警示标志.
七、强化清洁与消毒
1 、下列情况应强化清洁与消毒:
(1)发生感染暴发时,如不动杆菌属、艰难梭菌、诺如病毒等感染暴发;
(2)环境表面检出多重耐药菌,如 MRSA、 CR—AB、 MRPA 以及耐碳 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等耐药菌。
2、强化清洁与消毒时,应落实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隔离措 施,具体参照 WS/T311 执行.
3、强化清洁与消毒时,应增加清洁与消毒频率, 并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消 毒剂。
4、对感染朊病毒、气性坏疽、不明原因病原体的患者周围环境的清洁与 消毒措施应参照 WS/T367 执行。
5、应开展环境清洁与消毒质量评估工作,并关注引发感染暴发的病原体 在环境表面的污染情况.
八、清洁工具复用处理要求
1、清洁工具复用处理的房间应具备相应的处理设施和储存条件,并保持 环境干燥、通风换气。
2 、清洁工具的数量、复用处理设施应满足科室规模的需要。
3、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 ,干燥保存,手工清洗与消毒应执行 WS/T367 的要求.
(1)擦拭布巾清洗干净,然后在 250mg/L 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 30 分钟,冲 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2)地巾清洗干净,然后在500mg/L 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 30 分钟,冲净 消毒液,干燥备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