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TSPT新规范版升级详细说明模板.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9903060 上传时间:2025-04-12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TSPT新规范版升级详细说明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TSPT新规范版升级详细说明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TSPT 规范升级详细说明 -6-9升级内容 数据 1.支持PM10版数据. 以上是PM 3月份版本的图片, 只要与本图片一致则数据能够正常埋入, 另外, 本版仍支持PM08新SATWE。 2.支持REVIT数据,在数据的功能上都增加了选项. REVIT数据是个文件, 不是一个目录。 3.修改了有高差时,柱子位置数据有可能对错的数据问题. 梁设置高差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把A的数据放到了B上, 原来只是在只有在一边高差时才会出错, 在实际工程上发现的。 4.修改了钢构件不能自动过滤的问题. 如果在结构布置中有钢构件, 有的时候不能过滤, 提示柱个数不对。 5.修改了闭合的圆形梁在端部正好一段直线梁的数据死机. 如图所示的情况下, 以前会死机。 模板 1.数据画平面,在平面图所标注的层号后面增加了标准层号,便于查对. 第一位是自然层号, 第二位是模型标准层号 2.墙梁和框梁互换功能能够记录标准层信息了. 这样就能够一个标准层修改的互换信息, 其它层自动全部改掉了。 3.转PM图,改掉了一个死机的BUG. 平法柱 1.墙柱设置,修改了默认值,暗柱连接间距改为200,增加了高规选项,选中后构造暗柱长度改为300. 2.自动画框架柱\ 全图按构造配筋\ 画配筋,修改了框架柱的最小配筋率. 新规范中框柱的最小配筋率修改了要求, 如图所示新规范 3.修改了柱及暗柱的最小配箍率中保护层厚度的算法. 暗柱及框柱的体积配箍率在新的规范保护层厚度的定义下, 核心区的大小与箍筋的直径有关了, 对比一下新旧规范的配箍率的变化。 4.校审中规范条文全部更新为新规范内容. 5.自动画框架柱\ 全图按构造配筋\ 画配筋\快捷标注,柱详图表格加画钢筋标注, 以便分清方向. 6.层高表,增加一个面层多选修改编辑,用鼠标框选层号,就能够把选中的面层统一修改. 7.构件归并,修改归并形式默认值为加权形式. 为了有效的向用户推荐TSPT所独有的这种归算方式, 因此把归并方式默认值改为加权归并。这种归并方式的归并结果是最接近工程师手工归并结果的方式, 用钢量省, 图面简洁。 8.LC长度计算BUG, 按新规范改为最小为400 9.编号编辑,修改了前面带0,重排去掉的BUG. 10.在约束的搜索中增加了三级的抗震等级选项. 11.快捷生成,手工描边项的结果修改为暗柱特性修改时能够编辑纵筋间距. 12.框柱特性增加了是否关联修改的选项,这样能够分离出来编号. 13.框架柱配筋修改了角筋重复计算扣除过多造成的配筋过量问题,现在配筋和计算结果更接近了. 14.约束边缘构件T形暗柱翼缘部分非阴影区外的长度改为一个墙厚. 15.暗柱原图画法, 修改了配筋标注后配筋率未重新计算的BUG 梁平法 1.梁设置,增加了两个设置:计算受压区高度时是否计算受压钢筋和集中标注是否能够向左. 2.修改支座,增加了能够多选支座位置的功能. 3.数据自动画梁/埋入计算标梁/标注连接/梁特性/梁配筋修改工具/类型转换,修改挠度和裂缝计算. 从计算结果上看到, 相差还是比较多的。 4.保护层厚度及有效高度计算时修改成新规范的要求,并按实际配筋排数考虑. 新规范中由于箍筋直径能够影响到受压区高度, 因此同一截面不同箍筋时受压区高度也有了变化。 5.梁归并样式默认改为加权归并. 6.编号编辑,修改梁编号有0的BUG. 7.在校审状态下增加了归并数值组成的临时tooltip显示,便于用户核对. 板平法 1.板计算,按新规范的挠度和裂缝要求修改了计算. 2.钢筋等级改为新规范的等级. -12-14升级内容 平法梁 1.修改了梁的方向夹角过小造成方向取值反了的BUG 梁的方向是由两端节点的坐标来确定的, 原来在判断与坐标轴夹角过小时, 会出现方向反了的问题, 如图所示 这样的梁有时跨的方向判别反了, 字符会标反, 还会多出一根梁。 2.修改了标注连接后集中标注未作拖动的BUG 如图所示, 当标注连接后梁的集中标根据新的计算结果多出来一行时, 程序没有自动避让梁线。现在修改了。 3.修改了梁钢筋标注修改时分排有单排单根的BUG。 修改成每排最小根数为2根, 在每次用户修改配筋的时候都会执行这个判断。 4.修改了梁埋入计算时同一标准层不能正常埋入的BUG。 PKPM的建模部分PM里面有个标准层的概念, 可是到了SATWE模型处理成计算简图后, 有可能相同的标准层会有不同的处理结果, 多发生于构件的布置有偏心的情况。这个情况给TSPT的是否可同时埋入多层的判断提供了障碍。现在TSPT改变了判断的算法, 把这一问题解决在了程序自动处理的过程中, 不再提示用户。这个问题是新版的08SATWE才有的, 旧的版本里面没有这个问题。 5.修改了梁设置对话框中缺了挠度限值的文字。 6.按抗震规范修改了梁纵筋配筋时, 把配筋率2.5%, 不再作为超筋的条件, 可是校审时保留了提示。 旧规范的规定 新规范的规定 梁纵筋配筋时, 把配筋率2.5%, 不再作为超筋的条件, 保留其它。可是在校审里面如果想提示能够显示出来。 7. 增加了次梁简支支座上筋符合下筋1/4的要求。 次梁的支座是否要符合下筋的1/4的要求一直是不同的院有不同的标准, 现在在界面上增加了这个参数, 选中就执行, 没选中就还按原来的计算结果走的。 8 . 增加一个梁设置导入导出功能, 在设置的第一个页签上, 把用户的设置文件指定到她需要的位置。 这是增加的功能, 具体的操作能够看帮助。这个设置的保存功能能够大方便用户积累工程经验, 在下次遇到同类型工程时就使用相近的参数就能够了。不用再调参数了。另外, 还便于用户间相互交流。 9. 归并时增加了加权归并的算法, 这样能够把单独配筋比较大的梁分离出来。 在梁的归并选项中又增加了一个选项, 纵筋和箍筋的系数也是分开设置的。这样能够有效的分离出来个别差异配筋比较大的梁, 以免造成由于归并原因产生用钢量的过份增加。 10. 编号为次梁的梁全部图层使用TSSD的次梁图层组。 编号为次梁的图层分别放在了TSSD图层设置的次梁层组上, 这样用户在打印图形时能够分开打印, 有效的减少文字重叠。 平法柱 6.4.5 1 一、 二、 三级抗震墙墙肢底面积的轴压比小于表6.4.5-1的规定及四级时, 墙肢两端的边缘构件除满足承载力计算要求外, 可按表6.4.5-2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表6.4.5-1抗震墙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大轴压比 抗震等级或烈度 一级( 9度) 一级( 7、 8级) 二、 三级 轴压比 0.1 0.2 0.3 表6.4.5-2抗震墙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 抗震等级 底部加强部位 其它部位 纵筋最小量 (取较大值) 箍筋 纵筋最小量 (取较大值) 箍筋 直径 (mm) 间距 (mm) 直径 (mm) 间距 (mm) 一 0.010Ac, 6φ16 >=8 <=100 0.008Ac, 6φ14 >=8 <=150 二 0.008Ac,6φ14 >=8 <=150 0.006Ac,6φ12 >=8 <=200 三 0.006Ac,6φ12 >=6 <=150 0.005Ac,4φ12 >=6 <=200 四 0.005Ac,4φ12 >=6 <=200 0.004Ac,4φ12 >=6 <=250 注: 1 Ac为边缘构件的截面面积 2 其它部位的拉筋, 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筋间距的2倍; 转角处宜采用箍筋; 3 当端柱承受集中荷载时, 其纵向钢筋、 箍筋直径和间距应满足柱的相应要求。 2 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大于表6.4.5-1规定的一、 二、 三级抗震墙, 以及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 应设置符合下列规定的约束边缘构件: 1) 约束边缘构件的总高度不应小于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 2) 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 配箍特征值、 箍筋和纵向钢筋宜符合表6.4.5-3的要求。 表6.4.5-3约束边缘构件范围Lc及其配箍特征值λv 项目 K=1(9度) K=1( 8度) K=2, 3 0.1<λ<=0.2 0.2<λ 0.2<λ 0.3<λ 0.3<λ<=0.4 0.4<λ Lc( 一字形暗柱) 0.20hw 0.25hw 0.15hw 0.20hw 0.15hw 0.20hw Lc(翼墙或端柱) 0.15hw 0.20hw 0.10hw 0.15hw 0.10hw 0.15hw λv 0.12 0.2 0.12 0.2 0.12 0.2 箍筋最大间距 100 100 150 纵筋最小量 Max{0.012Ac,1608, 8φ16} Max{0.012Ac,1608, 8φ16} Max{0.010Ac,1207, 6φ16} 三级时Max{0.010Ac,924, 6φ14} 纵筋最小间距 100 100 150 注: 抗震墙的翼墙长度小于其3倍厚度或端柱截面边长小于2倍墙厚时, 按无翼墙、 无端柱查表 Lc为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长度, 且不小于墙厚和400mm; 有翼墙或端柱时不就小于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方向截面高度加300mm; λv为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箍特征值, 其体积配箍率按本规范式( 6.3.8) ρv=λv(fc/fyv)计算; 当墙体的水平分布钢筋在墙端有90弯折、 弯折段的搭接长度不小于10倍分布钢筋直径, 且水平分布钢筋之间设置足够的拉筋时, 可计入伸入约束边缘构件的分布钢筋; hw为抗震墙墙肢长度; λ为墙肢轴压比 Ac为约束边缘构件截面面积。 暗柱配筋时按以上条文修改 1. 构造边缘构件的约束长度与约束边缘构件约束长度分开设置, 构造的默认为200。 根据以上规范图形, 构造边缘构件的搜索时约束长度修改为默认值200.不再是以往的300. 2. 修改了构造边缘构件的连接和拆分的条件改为阴影的形状, T形的不再带翼缘。 根据规范的要求T形的墙相交的位置, 构造边缘构件不需要有翼缘。现在只剩下腹板部分, 暗柱连接的时候考虑的最小净距也是按矩形考虑。比以往版本的用钢量大大降低。 3. 墙柱设置中增加了暗柱和框架柱的体积配箍率是否计算重叠部分的选项。 此条修改同TSSD 的修改原因。 4. 构造边缘构件去掉原来的加强, 只有底部和其它。 如图所示, 对比一下变化, 主要是原来的加强条文被新规范中的三级轴压比大这条给替代了。 5. 增加了埋入轴压比, 在搜索时显示出轴压比, 引导用户进行分别搜索。 在菜单中增加了埋入轴压比的功能, 如果在搜索平面之前把轴压比埋入到图中, 轴压比会显示在平图模板图上, 便于用户搜索时查看。另外在搜索时按照新规范的要求, 轴压比的值参与到最小构造配筋的计算中去。 6. 按抗震规范修改了构造边缘构件和约束边缘构件计算最小配筋率的最小配箍率。 7. 修改了校审中显示的条文。 8. 归并时增加了加权归并的算法, 这样能够把单独配筋比较大的构件分离出来。 同梁的归并一样, 墙柱的归并也增加了加权归并的选项。 增加原因也详见梁。 9. 框架柱的修改同墙暗柱一样, 按新规范的要求修改了体积配箍率的算法等内容, 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