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前 言
拟建的湖北五峰百溪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鄂西南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五峰县)中南部,属云贵高原武陵山脉北支脉尾部地带,是2011年国家发布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中生态保护的中心区域。五峰县东邻宜都市、松滋市,西倚鹤峰县、巴东县,南接湖南省石门县,北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一个土家族占7成以上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湘鄂西革命老根据地之一。五峰县版图呈为东西方向的长条形,纵长达98 km,西部最宽处24 km,东部最窄地方不足10 km,全县国土面积2372 km2。百溪河湿地公园地理坐标在东经110°38′52.207″~110°43′39.644″,北纬30°02′35.292″~30°07′12.038″之间,毗邻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间;离长江水运港枝城火车站约60 km,离宜黄高速、沪蓉高速、318国道和三峡国际机场约80 km,325省道贯穿县境,交通便捷。
百溪河发源于五峰县境内的独山,在雷打石进入湖南省石门县,经澧水入洞庭湖,是洞庭湖的发源的之一,离长江仅60 km,是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百溪河及澧水支流每年向洞庭湖及长江汇入水量数十亿立方米。百溪河在五峰境内流域面积164.3 km2,河道长30.5 km,坡降30.0‰。其左岸有两条较大支流:泉河和林溪沟,其中,泉河集水面积22.7 km2,河道长度6.8 km;林溪沟集水面积17.9 km2,河道长度7.6 km。百溪河水能资源丰富,目前未开发利用。
百溪河湿地公园具有其特殊的水文状况、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交错带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的生态系统功能。该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百溪河水质,改善局地水土流失的状况,保护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还可以使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机的连接为一体,是对这块100多万亩原始洪荒的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补充,更是对洞庭湖的源头河流澧水水质的有效保护,同时对洞庭湖及长江支流河水水质的有效保护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国家大江大河大湖的水质要想得到根本改善,在各支流的源头建设各种不同类型湿地公园或湿地保护区不失为良策之一。
作为湿地资源十分丰富的湖北省,做好“水文章”,与湖北省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2004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鄂政办发[2004]162号),通知要求“充分认识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坚决制止各种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抓好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对自然湿地的保护性建设,切实加强对湿地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 2007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工作的意见》(鄂政发[2007]52号);2011年国家发布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进一步突出了保护湖北省湿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这些为湖北省湿地保护与管理提供了有效保障,也为湿地公园的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2年五峰县人民政府审时度势,从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保护湿地、加强生态建设出发,开始积极筹备申报百溪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各项工作。
为了科学建设百溪河湿地公园,湖北五峰百溪河湿地公园管理局委托湖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进行湿地资源调查和总体规划工作。为了保证该规划质量,项目组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在详细查阅该区域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从2012年12月以来,数次对该区域进行了详尽的综合科学考察,并在充分征求当地政府、部门和相关利益群体的基础上,编制了《湖北五峰百溪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湖北五峰百溪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主要依据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一些政策、规范和标准。主要是《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林湿综字[2010]7号)、《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LY/T 1754-2008)、《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 1755-2008)、《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林湿发[2010]1号)、《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T 1707-2007)、《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标准(试行)》(2007年),同时参考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及一些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总体规划的编制经历了技术准备、资料收集、现场调查、方案设计、规划论证及咨询、规划评审等六个阶段,最后修改形成正式文本。
在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专家的指导,在此表示感谢!由于时间仓促,加之学识有限,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湖北五峰百溪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组
二○一三年八月
第1章 总论
1.1节 湖北五峰百溪河国家湿地公园项目概要
1.1.1 项目名称
湖北五峰百溪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1.1.2 项目建设单位及项目法人
建设单位:湖北五峰百溪河湿地公园管理局
法人代表:廖忠华
1.1.3 项目主管单位
湖北省宜昌市林业局
1.1.4 项目性质
新建,生态型社会公益性建设项目
1.1.5 规划范围及功能分区
拟建的湖北五峰百溪河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百溪河湿地公园)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县中南部,属云贵高原武陵山脉北支脉尾部地带,项目区西部是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邻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面与五峰县长乐坪镇、五峰镇、采花乡、湾潭镇接壤。地理坐标是东经110°38′52.207″~110°43′39.644″,北纬30°02′35.292″~30°07′12.038″之间,最高海拔为1210.8 m,最低海拔为396.3 m。公园规划总面积711.93 hm2。湿地公园分为五个功能区:生态保育区面积为258.11 hm2,占总面积的36.25%;恢复重建区面积为332.44 hm2,占总面积的46.70%;宣教展示区面积为5.66 hm2,占总面积的0.80%;管理服务区面积为5.49 hm2,占总面积的0.77%;合理利用区面积为110.23 hm2,占总面积的15.48%(表1-1)。
表1-1 湖北五峰百溪河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分区面积
功能分区
面积(hm2)
面积百分比(%)
保育区
258.11
36.25
82.95
恢复重建区
332.44
46.70
宣教展示区
5.66
0.80
0.8
合理利用区
110.23
15.48
16.25
管理服务区
5.49
0.77
合计
711.93
100
100
1.1.6 规划总目标
在保护百溪河河流湿地生物多样性和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百溪河湿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将百溪河湿地公园建设成鄂西山区永久性河流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模式示范区、土家族特色文化展示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精品区的 “三位一体式”原生态河流湿地示范公园。
1.1.7 主要规划建设内容
1、湿地保护规划
2、湿地恢复规划
3、科普宣教规划
4、科研监测规划
5、合理利用规划
6、防御灾害规划
7、区域协调与社区规划
8、保护管理基础能力建设规划
9、基础工程规划
10、管理服务规划
1.1.8 规划建设期限
百溪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期为2013~2020年,共8年,分为三个阶段:近期建设(起步阶段):3年(2013~2015年);中期建设(发展阶段):2年(2016~2017年);远期建设(完善阶段)3年(2018~2020年)。
1.1.9 项目规划建设资金
经初步估算,百溪河湿地公园三期建设共需投入资金7937.92万元(详见附表1)。其中建设资金7559.92万元,预备费用为378万元。
建设期投资按投资期限分:
近期:建设资金3869.93万元,占建设投资的51.19%;
中期:建设资金2452.79万元,占建设资金的32.44%;
远期:建设资金1237.20万元,占建设资金的16.37%。
1.1.10 项目预期效益
百溪河湿地公园建设规划主要为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其投资产生的效益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综合。
其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有效保护河流湿地生境,保护和恢复区域生物多样性;能够有效调节气候,改善区域人居环境。
其主要的社会效益体现在促进该区域湿地文化的形成、提升和传播;建设科研、科普教育的理想基地,增加公共湿地和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促进自然资源保护,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社区共管,实现社会和谐。
其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生态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壮大第三产业,增加居民的就业率,带来明显的绿色经济效益。湿地公园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是巨大的,能有效提升五峰县的品味,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百溪河湿地公园的建设是一个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一体的建设项目。
1.2节 主要建设工程
百溪河国家湿地公园主要建设内容见表1-2:
表1-2 百溪河湿地公园主要工程建设项目规划一览表
序号
建设项目
建设期
近期
中期
远期
一
湿地保护工程
√
√
√
(一)
水系和水质保护规划
√
√
√
1
退耕还林
√
√
√
2
发展生态农业
√
√
√
3
水生植物种植
√
√
——
4
陆生植物种植
√
√
√
5
水土保持林建设
√
√
√
(二)
水岸保护规划
√
——
——
1
自然植被护岸
√
——
——
2
块石或木桩护岸
√
——
——
3
缓坡入水护岸
√
——
——
(三)
野生动植物保护
√
√
√
1
封山育林
√
√
√
3
救护设备
√
——
——
4
加强宣传
√
√
√
(四)
栖息地保护及生境改善
√
√
√
1
栖息地保护工程
√
√
√
2
生境改善工程
√
√
——
(五)
湿地生态水管理
√
√
√
1
水质改善、污水处理
√
√
√
(六)
有害生物防治
√
√
√
1
外来种清除和防治
√
√
√
2
其他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治
√
√
√
(七)
利用区环境保护
√
√
√
二
宣教工程
√
√
√
(一)
宣教区
√
√
——
1
宣教展示区
√
√
——
2
生态餐厅
√
√
——
3
沿途宣教点
√
√
——
4
鱼类展池
√
——
——
5
观鸟台
√
——
——
6
亲水平台
√
——
——
(二)
宣教材料
√
√
√
1
声像资料
√
√
√
2
宣传手册
√
√
√
3
图片资料
√
√
√
(三)
宣教设备
√
——
——
(四)
野外宣教设备
√
√
√
1
宣传牌
√
√
——
2
指示牌
——
——
√
(五)
解说系统
√
√
√
1
解说标志牌
√
——
——
2
解说图册
√
√
√
3
电子解说系统
√
√
√
4
导游解说系统
√
√
√
三
科研监测工程
√
——
——
(一)
科研设施
√
——
——
1
科研设备
√
——
——
2
管理信息系统
√
——
——
(二)
资源与生态环境
√
——
——
1
植物监测点
√
——
——
2
水质监测点
√
——
——
3
鸟类监测棚
√
——
——
4
水生生物监测点
√
——
——
四
湿地合理利用区
√
√
√
(一)
旅游服务设施
√
√
√
1
管理中心
√
√
√
2
主大门
√
——
——
3
次门
√
——
——
4
生态厕所
√
——
——
5
环卫设施
√
√
——
6
宣传牌
√
——
——
7
标志牌
√
——
——
(二)
景区景点建设工程
√
√
√
1
卢家台综合休憩区
√
√
——
2
亲水平台
——
√
——
3
钓鱼台
√
——
——
4
火棘园
√
——
——
5
溯源游
√
——
——
6
田园休闲区
√
√
√
(三)
合理利用区环境保护
√
√
√
五
防御灾害工程
√
√
√
(一)
地质灾害防治
√
√
√
(二)
洪涝防治规划
√
√
√
六
管护管理服务
√
√
√
(一)
游客中心
√
√
——
1
办公设备
√
√
——
(二)
信息管理系统
√
√
√
1
办公管理系统
√
√
√
2
基础信息管理系统
——
√
——
3
工程信息管理系统
——
√
——
(三)
保护管理设施
——
√
——
1
巡护车
——
√
——
2
管理船艇
——
√
——
七
基础设施
√
√
√
(一)
交通
√
√
——
1
公路
√
√
——
2
木栈道
——
√
——
3
停车场
√
√
——
4
快艇等设备
——
√
——
5
道路及铺地
√
——
——
1
桥梁
√
——
——
7
码头
√
——
——
8
小木船
√
——
——
9
自行车
√
——
——
10
观光车
√
——
——
(二)
给排水工程
√
√
——
(三)
供电工程
√
√
√
第2章 基本情况
2.1节 项目区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拟建的湖北五峰百溪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鄂西南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五峰县)中南部,属云贵高原武陵山脉北支脉尾部地带,是2011年国家发布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中生态保护的中心区域。五峰县东邻宜都市、松滋市,西倚鹤峰县、巴东县,南接湖南省石门县,北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一个土家族占7成以上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湘鄂西革命老根据地之一。五峰县版图呈为东西方向的长条形,纵长达98 km,西部最宽处24 km,东部最窄地方不足10 km,全县国土面积2372 km2。百溪河湿地公园地理坐标在东经110°38′52.207″~110°43′39.644″,北纬30°02′35.292″~30°07′12.038″之间,毗邻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间;离长江水运港枝城火车站约60 km,离宜黄高速、沪蓉高速、318国道和三峡国际机场约80 km,325省道贯穿县境,交通便捷。
百溪河发源于五峰县境内的独山,在雷打石进入湖南省石门县,经澧水入洞庭湖,是洞庭湖的发源的之一,离长江仅60 km,是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百溪河及澧水支流每年向洞庭湖及长江汇入水量数十亿立方米。百溪河在五峰境内流域面积164.3 km2,河道长30.5 km,坡降30.0‰。其左岸有两条较大支流:泉河和林溪沟,其中,泉河集水面积22.7 km2,河道长度6.8 km;林溪沟集水面积17.9 km2,河道长度7.6 km。百溪河水能资源丰富,目前未开发利用。
2.1.2 地质、地貌
百溪河流域地处鄂西褶皱山地,断裂甚为明显,群峰起伏,层峦叠嶂,所有山地均属云贵高原武陵山脉北支脉尾部地带。地势由西向东逐渐倾斜,海拔1500 m以上的山峰多达20余座。地层分布较全,出露较好,从元古代至新生代第三系,除个别地层缺失外,其余各时代地层均有出露。所露地层有下寒武统石牌组至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及第四系全新统。寒武系地层在百溪河流域分布较广,出露一定面积,层位齐全。地层划分属江南地层区。区内碳酸盐类岩石广布,山势雄伟壮丽,深切峡谷与巍峨峻岭交织,形成了以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为主,并间以碎屑岩垅脊与垅岗状地形,属构造、侵蚀、溶蚀地貌。流域地面高程400~2320.3 m,地形陡峻,沟谷深切,一般高差1000 m以上,最大达1900 m。雷打石以上河段河床高程395~1090 m,河流纵坡降约3.1%。广泛分布碳酸盐岩,岩溶极为发育,溶蚀洼地、岩溶漏斗、落水洞、暗河、槽谷及溶洞等岩溶地貌随处可见。
2.1.3 水文、气候
百溪河流域地处湘鄂边缘,河流属长江流域的澧水水系,为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也是洞庭湖重要的补水源头之一。百溪河源于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天生桥,由西向东折北,汇新奔河、灰沙溪、杨家河流经后河、水滩头等村,至百溪河村雷打石流入湖南澧水。区内石灰岩分布面积较大,天坑、溶洞较为发达。百溪河流域内雨量充沛,径流产自降水,多年平均流量60.7 m3/s,历年实测最大、最小年径流比值为2.68。同时年径流的年内分配集中在4~10月,约占全年的62%。据康家坪雨量站实测降水资料统计,年最大降雨量为2638.9 mm(1964年),年最小降雨量为1216.9 mm(2001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65.0 mm,降雨量的年季间变化较大,频雨年份多洪涝,少雨年份多干旱。降雨量年内分配也不均,雨季4~10月降雨量占全年的85.40%,而11月至次年3月降雨量仅占14.60%,表现为枯季而不枯的特点。
百溪河流域气候特征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寒秋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由于地形地貌的差异以及海拔高度的变化,使得该流域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据资料统计,五峰县多年平均气温为13.1℃,最高气温为37.1℃,最低气温为-15℃,年均无霜期为247天,年均日照时数为1555 h,相对湿度为76%,年均风速1.3 m/s,最大风速15.0 m/s,多盛行东南风。
2.1.4 土壤
百溪河流域土壤地理分区是江南红壤、黄壤、水稻土大区,贵州高原地区,湘西——黔东间山盆地红壤、黄壤和水稻土区,也是四川盆地及其边缘山地地区,三峡及鄂西山区石灰(岩)土、黄壤、水稻土区的分界线地带。根据湖北省土壤普查及五峰县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项目区土壤分为6类,即: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石灰土、水稻土。其中:红壤分布在百溪河流域海拔较低,排水良好的缓坡或台地;黄壤分布在红壤性土的上部;黄棕壤分布在黄壤带之上,为百溪河流域分布最广的土壤类型;山地草甸土分布在项目区山顶局部缓坡地带;石灰土在保护区从山脚至山顶都有分布;水稻土在项目区内分布面积不大,仅在河谷两岸有零星分布。
2.1.5 地下水环境
本项目所在流域封闭性好,地下岩溶系统独立,两翼之间无断裂构造切割,没有必然的水力联系,地下水均沿岩溶系统汇集于百溪河中下游河段;区域断裂不发育,区域结构基本稳定;岩溶极为发育,碳酸盐岩类岩溶水是本区主要的地下水类型,岩溶水的埋藏深度一般大于100 m。
2.1.6 湿地地表水环境
1、取样及监测方法
百溪河流域地处湘鄂边缘,河流属长江流域的澧水水系。百溪河源于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天生桥,由西向东折北,汇新奔河、灰沙溪、杨家河流经后河、水滩头等村,至雷打石流入湖南澧水。据康家坪雨量站实测降水资料统计,年最大降雨量为2638.9 mm(1964年),年最小降雨量为1216.9 mm(2001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65.0 mm,该湿地公园区域内水土流失较轻。
监测时间及断面:于2012年12月15~17日在百溪河流域干流上游(篾家湾,海拔1075 m),干流中游(下河,海拔906 m)、干流下游(卢家台,海拔420 m)、主要支流(泉河下游,海拔450 m;林溪沟下游,海拔405 m)共设置5个监测断面,在各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一条取样垂线。
监测内容:根据流域水体功能及该工程的影响特点,选取《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基本参数进行监测,即对水温、pH、SS、DO、高锰酸盐指数、COD、BOD5、氨氮、总磷、总氮等常规水质指标进行了测试。
监测频次:在监测断面处连续监测三天(15~17日),采样频次每天不得少于2次,取3天监测的平均值最为最终结果,表层溶解氧和水温每隔6h测一次。
监测方法:监测方法按《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的要求进行。
2、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见表2-1。
表2-1 百溪河流域(五峰段)地表水监测报告表
取样
地点
采样
时间
水温
pH
SS
DO
高锰酸盐指数
COD
BOD5
氨氮
总磷
总氮
篾
家
湾
12-15
5
7.65
5
7.88
2
9.70
2.40
0.10
0.01
0.02
12-16
5
7.65
5
7.86
2
9.77
2.45
0.11
0.01
0.02
12-17
6
7.60
5
7.86
2
9.72
2.44
0.10
0.01
0.02
下
河
12-15
6
7.70
5
7.90
1
10.2
2.54
0.12
0.02
0.02
12-16
5
7.68
5
7.88
2
9.98
2.50
0.11
0.01
0.01
12-17
5
7.65
5
7.56
1
9.91
2.50
0.10
0.01
0.02
卢
家
台
12-15
5
7.43
6
7.92
1
9.76
2.44
0.11
0.02
0.01
12-16
6
7.40
5
7.90
1
9.68
2.41
0.10
0.01
0.01
12-17
5
7.40
5
7.77
1
9.73
2.43
0.10
0.01
0.02
泉河
下游
12-15
5
7.51
5
7.77
1
9.98
2.50
0.12
0.02
0.01
12-16
5
7.49
5
7.65
1
10.0
2.51
0.12
0.01
0.02
12-17
5
7.50
6
7.78
1
9.95
2.49
0.11
0.02
0.02
林溪沟下游
12-15
6
7.55
6
7.76
1
9.66
2.38
0.12
0.02
0.01
12-16
5
7.54
6
7.76
1
9.69
2.27
0.11
0.01
0.01
12-17
5
7.55
5
7.54
2
9.71
2.35
0.10
0.01
0.02
注:计量单位水温为℃,pH无量纲,其他为mg/L。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对所检测项目进行单因子评价,评价区内水体环境质量均达到Ⅰ类水体标准,现状水质良好。
2.1.7 自然资源条件
五峰县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依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对拟建湿地公园内实地调查发现,规划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种,其中,国家Ⅰ级1种,即南方红豆杉,国家Ⅱ级10种,即金毛狗、篦子三尖杉、巴山榧树等。两栖动物有2目9科26种,占湖北省两栖动物总数51种的50.98%。国家Ⅱ级保护动物2种:大鲵和虎纹蛙。鸟类77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种17种,即海南鳽、鸳鸯、鸢、苍鹰等。兽类有8目20科40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种:金钱豹、云豹;国家Ⅱ级保护兽类8种: 猕猴、穿山甲、豺、水獭.、大灵猫、小灵猫、黑熊、鬣羚。
200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9.10%,林业用地面积达274万亩,人均拥有林地超过14亩,是人均耕地面积的10倍。森林资源总蓄积量达到562万m3,位居全省之首。农业主产玉米、薯类、豆、麦、稻、油菜籽。特产作物有11类大类160多个品种,药材资源共有195类、812种,年产700至800 t;年产香菌200多t,还盛产核桃、板栗、柿子、猕猴桃等土特产品。茶叶、烟叶、经济林、用材林为全县重点发展的农特产品。
矿产资源较丰富,矿产种类繁多,初步查明有铁、煤、石煤、铜、黄铁矿、重晶石、白云石、萤石、方解石、硅石、制碱用石灰岩、水泥用石灰岩、高岭石粘土岩等20多种矿产,矿产地100余处。经过不同程度的地质调查,其中在当前条件下具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12种矿产,铁、硅石、方解石、重晶石等四类矿产,储量丰富、质量较好,以铁矿最为丰富,湖北省矿产储量表内有6个铁矿区在五峰境内,储量达24亿t左右,富矿占8000万t,方解石储量6000多万t,可年产30万t以上品质优良的稀有矿泉水。经江汉石油管理局石油勘探队勘探,初步确定五峰为建始等八县市贮油中心地带。
旅游资源丰裕,种类齐全。五峰县是鄂西南群山腹地的一片净土,是“纯天然”旅游胜地,素有“仙源”之称,被誉为宜昌市的“后花园”。境内奇峰向天,幽峡伏地,林泉幽清,密林重重。主要旅游资源有:面积近10万亩的柴埠溪峡谷风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分布3万余亩的后河原始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暑天冰穴之谜闻名中外的白溢古寨土家世外园;此外,以长生洞为代表的神秘的地下溶洞群遍布全境,被国际洞穴组织誉为“溶洞王国”,以及独岭佛光,天池河峡谷、渔洋河漂流等众多旅游资源。
2.2节 社会经济条件
2.2.1 五峰县历史沿革
五峰,秦属黔中郡。西汉隶武陵郡,东汉隶南郡。三国先属蜀,后属吴,隶宜都郡。隋初属睦州,后隶荆州南郡。唐初复属睦州,后属峡州郡。宋属荆湖北路峡州。元初属荆湖北道峡州路;元末土司杂错其间,长茅关(今采花乡长茂司)以南,菩提隘(今长乐坪镇荒口)以西,隶容美土司,归四川管辖。明初归湖广管辖;1627年(明天启7年)以后,百年关(长乐坪镇)以西仍归容美宣抚司。清初隶夷陵州,后隶荆州府;1735年(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将容美所辖的五峰、水浕、石良各司地,与长阳、宜都、石门、松滋等县划出的部分地域合而设县,取名长乐,隶宜昌府。1914年,因与福建省和广东省的长乐县同名,以县城西南五个山峰并立为由更名为五峰县。1931年以后,为宜昌行政专员公署属县。县治五峰镇,位于天池河上游,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27年4月至1928年9月,1929年12月至1932年12月,曾两次迁治渔洋关。1949年11月15日,五峰全境解放,隶属宜昌地区行政专员公署,县委、县政府设在渔洋关。1950年春,迁至五峰镇。1984年7月,撤五峰县,设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仍属宜昌行政专员公署。1992年,宜昌地区行政专员公署和宜昌市合并,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隶属宜昌市至今。
2.2.2 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
1、五峰县社会经济条件
2011年五峰县完成工业总产值29.91亿元,比上年增长40.2%。实现工业增加值9.12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2.24亿元,完成增加值7.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5%和17.2%;完成销售产值21.1亿元,产品销售率达到95.0%;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0.8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34亿元,利税总额3.09亿元,资产贡献率达到15.7%,资本保值增值率103.9%,按可比价计算实现全员劳动生产率151720元/人。
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789元,比上年人均增加524元,增长16.0%,完成计划的100.0%,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3841元,增长3.7%,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2295元,增长20.3%,恩格尔系数为5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0862元,比上年增加1174元,增长12.1%,完成计划的101.9%。人均消费性支出9355元,其中:人均食品支出为3587元,恩格尔系数为38.3%。
2011年全县完成现价地区生产总值36.62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完成计划的109.8%,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5%,高于“十一五”期末5.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3.00亿元,比上年增长36.8%,按可比价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10.01亿元,比上年增长28.8%,按可比价增长14.3%;第三产业完成13.60亿元,比上年增长21.9%,按可比价增长20.6%。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33.4:27.3:39.2调整为35.5:27.4:37.1。
2、湿地公园社会经济条件
湿地公园涉及五峰县五峰镇的长坡村、茅坪村及后河国有实验林场。公园范围内共有居民81户,145人,劳动力76人。
长坡村由原百溪河、长坡、麻池河、百鹤园等4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共376户,1422人;该村位于五峰县城西南边陲,与湖南石门县接攘,距县城50 km,国土面积52.2 km2,其中耕地面积2640亩,林地面积56475亩,最低海拔390 m,最高海拔1680 m。全境皆为山区,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特征显著,民风纯朴,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良好,风景秀美,气候宜人,自然景观得天独厚,尤以百溪河的自然风光以及雷打石、白岩壁声名远扬。经济来源主要是打工经济。全村700多劳力,外出务工300多人。其他经济收入包括少量的烟叶、蔬菜、茶叶等。2010年统计全村人平均收入2534元。
茅坪村是由原茶园坡、茅坪、界头、水滩头、后河合并而成。位于五峰镇东南部,距县城10 km,平均海拔1000 m左右。东与长乐坪镇接界,南与长坡村交界,西与湾潭镇交界,北与石梁司村接界。现有11个村民小组,833个农户,2810人,1950个劳力,国土面积130 km2,耕地面积5696亩,现有蔬菜面积3630亩,茶叶面积1880亩,林地面积101268亩。2009年统计人平均收入为2516元。
2.2.3 项目区交通状况
五峰交通区位独特。区内已有325省道东西贯通,构成交通网络骨架。尽管道路基本条件较好,但要进一步提等升级。根据五峰“十二五”规划,改造升级贯穿东西向的宜昌—五峰—鹤峰—来风线为高速公路,改造升级东向渔洋关—松滋公路,西向五峰—牛庄干线,开通南北向的宜昌—五峰—张家界高速公路线。五峰交通闭塞的状况将逐步得到改变。“十一五”期间,五峰县新增公路通车里程689 km,达到4200 km,在省市两级的高度关心和支持下,总投资11亿元的陆渔一级公路开工建设。2013年1月1日,陆渔一级公路已基本建成通车,极大地改变五峰县的交通条件,缩短五峰与外界的时空距离,使五峰融入“宜昌1小时经济圈”。三峡国际机场兴建于宜昌猇亭,距五峰新县城渔关70 km,为其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外部条件。
项目区北部主要对外道路是大后公路,向北15 km在大湾接325省道通宜昌,西部是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部是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围零散分布少量居民点,各村之间有村级公路相互连接,道路等级低、路面质量差,横断面窄。
目前整个湿地公园范围内,以界江公路为主干线,辅以通村水泥路,由于界江公路还未完工还未形成基本完善的道路网,界江公路完工后,将极大改善湿地公园内部的交通状况。
五峰县将按照“完善骨架,扩充出口。打通瓶颈,全面升级”的总体思路,通过再改造、再延伸、再连通,形成“三纵(南北)三横(东西)三环(内、外)三出口(湖南、荆州、宜昌)”的内连外畅、干支配套的新型交通网络体系。
2.2.4 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五峰县土地总面积237040.81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7%,具体土地利用情况如表2-2。
表2-2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土地利用现状表 单位: hm2
土地利用类型
面积(hm2)
占比例%
水域
455.36
0.19%
耕地
27306.59
11.52%
园地
6004.31
2.53%
林地
182088.71
76.82%
牧草地
82.44
0.03%
其他农用地
3545.47
1.50%
建设/交通用地
4143.63
1.75%
未利用地
12708.57
5.36%
总计
237040.81
100%
根据《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得到五峰县五峰镇的土地利用规划情况,具体如表2-3。
表2-3 五峰县五峰镇土地利用规划表 单位: hm2
年份
总计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
用地
2000
43957.99
4009.15
1533.28
34003.20
1593.19
747.21
167.93
459.57
1444.46
2010
43957.99
3701.93
1715.92
34076.62
2051.03
796.21
193.93
601.91
8261.96
经实地调查湿地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现状为:具体如表2-4。
表2-4 项目区土地利用规划表 单位: hm2
年份
总计
农用地
林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
用地
2013
711.93
224.06
173.84
6.02
300.12
7.89
2.3节 项目区建设情况
自决定建立百溪河湿地公园以来,当地政府和部门及百溪河湿地公园管理局非常重视对公园的管理和建设,切实加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宣传力度。 坚持把社会支持作为湿地保护的重要条件,广泛地开展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重点是加强领导干部、湿地保护管理人员、湿地开发利用者、当地民众等社会公众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特别是对湿地各种功能、效益方面的认识,强化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和资源忧患意识,在全县形成关心湿地、重视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2、落实管理机构。根据2013年4月《省林业厅关于建立湖北五峰百溪河等省级湿地公园的批复》(鄂林湿函[2013]249号)文件,百溪河湿地公园正式批准为省级湿地公园。为切实加强百溪河省级湿地公园晋升为国家级湿地公园的申报工作,五峰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五峰百溪河湿地公园管理局,以便在财力上全力支持,人力上统筹安排,物力上保障到位。为此,五峰百溪河湿地公园管理局决定成立百溪河国家级湿地公园申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百溪河国家级湿地公园申报的日常事务。
3、科学编制规划。为切实掌握百溪河湿地公园的本底资源,为湿地公园的建设与保护提供理论和科学决策依据。按照“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五峰百溪河湿地公园管理局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湿地公园规划区的自然地理背景、社会经济、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进行了综合科学考察,精心编制了《湖北五峰百溪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将百溪河湿地公园创建成以保护河流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水环境为核心,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把公园建设成鄂西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示范区、土家特色文化展示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精品区的“三位一体式”的国家湿地公园。
4、强化资源管护。项目区地处百溪河流域,五峰县和湿地公园管理局对湿地公园实行了最严格的资源管护措施:一是采取得力措施,保护公园山地和森林植被,确保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