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标准预测卷及答案.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9895006 上传时间:2025-04-12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标准预测卷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标准预测卷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标准预测卷及答案 资料仅供参考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在学习古诗《木兰诗》时,为了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种修辞手法,老师又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C.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D.烟笼寒水月笼沙 2.在讲授岑参的《逢入京使》一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时候,老师让大家举出几个与该诗所表示的感情相同的诗句,下列诗句不符合要求的是(  )。 A.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老师在讲解《出师表》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这句的句式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介宾短语后置,特举出以下例子。下列句子不适合用来举例的一项是(  )。 A.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老师在讲解《木兰诗》中“对镜帖花黄”一句中“帖”通“贴”的用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通假字,举出以下例子。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B.甚矣.汝之不惠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5.在学习到《醉翁亭记》中的“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句话时,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道:“老师,我觉得欧阳修这句话不正确,欧阳修怎么知道禽鸟是乐的还是悲的呢?” 如果你是一名教师,遇到这种情况,你怎么向学生讲明?(  ) A.你们要结合当时作者的心情,去揣摩作者的情感,再仔细好好感悟感悟。 B.好,既然存在问题就要弄明白,同学们能够先去搜集一些有关欧阳修的资料.了解一下社会背景,然后你们再来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 C.怎么不可能呢,同学们能够试着把自己想象成那只小鸟——在树林里自由自在的飞翔.难道会不快乐吗? D.同学们,我们一直在强调“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欧阳修和众人娱情山水得以排遣抑郁,心情是快乐的,那么她看到的一切景物都会是快乐的! 6.在学习《丑小鸭》之前,老师让学生说出该作者著的其它童话作品,下列符合要求的是作品是(  )。 A.《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B.《皇帝的新装》 C.《灰姑娘》 D.《睡美人》 7.八年级的王老师在讲解上册第五单元的《短文两篇》后,学生背诵完《陋室铭》觉得朗朗上口,又哲理深刻,于是提出让老师再推荐几篇。这时,几个学生说她们知道。下面几位学生的发言正确的是(  )。 A.孙同学:老师这是一篇励志散文,只要是文言散文都能够,如咱们学过的《木兰诗》。 B.王同学:不对,不对,《木兰诗》是叙事诗,应该推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C.张同学:你们都错了,《陋室铭》不是散文,而应该是骈文,我给你背诵几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和我曾经读过的《诗经.蒹葭》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常见四个字。 D.丁同学:错了,错了。虽然《诗经-蒹葭》和《陋室铭》是一类文章,可是它们不是骈文,而是韵文,骈文和韵文的区别在是否押韵,《陋室铭》和《诗经•蒹葭》都是押韵的,因此应该属于韵文。而不是骈文。 8.关于语文教学中的设疑和提问,下列说法不妥的一项是(  )。 A.设问要有针对性,富有启发性 B.设问措词要精当.选择适当的设问时机 C.设问速度适中,有必要的停顿,注意学生的反馈 D.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就及时肯定,如果学生回答不对,那就不论 9.下列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B.培养学生语文实践和语言运用能力,强调语文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C.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D.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10.下列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教育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实践运用,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量化评价和客观化评价将是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B.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语文教学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方式,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C.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应该结合运用,但不可忽视定性评价的功能和作用 D.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11.阅读教师在执教《桃花源记》时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初一下学期,我们曾学过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我们一起读一遍。(投影显示《饮酒》诗。学生齐读)同学们读得很整齐,声音洪亮。谁来说说,这首诗表示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生1:表示了陶渊明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生2:表示了作者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师:说得很好。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她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不但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她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请同学们推荐两位同学,一位帮老师把课题、作者写在黑板上。(学生推荐,一位学生上台板书)再推荐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它同学看着大屏幕,听她读得怎么样。(学生推荐,一位学生配乐读书。投影显示课文及图片) 师:这位同学已经写好了课题、作者,字写得很漂亮、很工整,谢谢你。读书的同学果然不负众望,课文读得很流畅,声音也很清脆。你们认为她读得怎么样? 对上述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以陶渊明的《饮酒》导入新课,新旧知识练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B.教师用学生推荐的形式让学生书写和朗读,说明课堂上要完全听从学生的意愿 C.教师随文教授字词的读音,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记忆 D.教师对学生的书写、朗读做出恰当的、适时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12.阅读下面一段《社戏》的教学实录,回答下面的问题。 师:我们今天来学习《社戏》。首先我们来看看题目,从题目来看,你们觉得社戏应该是一种什么东西。 生:一种文化艺术。 师:文化艺术。一种怎样的文化艺术呢? 生:一种戏剧。 师:我们做过一次实践活动——“戏曲大舞台”,你觉得它应该属于哪种戏剧? 生:没有研究过。 师:请坐。我们看看下面有个注释: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她是如何来描写这个社戏的。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开到《社戏》这篇课文。 经过这个教学实录我们能够看出教师采用的是哪种教学方法?(  ) A.讨论法 B.点评法 C.练习法 D.问答法 13.下面是教师在教授《中国石拱桥》时设计的教学重难点,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A.该教师从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着手,抓住了说明文的教学重点 B.课文的教学重点应该落脚到情感的角度,而不应该是说明顺序 C.语言的严谨性和周密性是教师应涉及的说明文的教学重点之一 D.该教师对本文重难点的把握是合理的,体现了说明文的特征 14.在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试分析一个天才孩童最终变得连平凡人都不及的原因”。对这一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 A.意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B.意在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C.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深入探究 D.再现文章的语言艺术,体现文章的语言美 15.在执教《孔乙己》时,有学生对文中的“孔乙已大约的确死了”提出疑问,认为大约和的确不能连用,前后矛盾。对此,教师的评价最合适的是(  )。 A.问得很好,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个词是否前后矛盾? B.书本上怎么会错呢,你还是认真听课吧! C.上课应该跟着老师的思路来。不要自己随便发挥。 D.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下面我们就经过对文章的解读来看看这句话究竟是作者的笔误还是有意为之呢?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题,第16题20分。第17题5分。第18题15分。共40分) 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第16题。 某教师在执教《相信未来》一课时,教师按照教学参考及有关参考资料的分析,分析诗歌中体现出来的作者那种在逆境中坚信未来的执著信念,树立不畏艰难的坚定信念,此时一学生在下面接嘴道:食指其实根本不相信未来。此言一出。班里顿时一片哗然。慢慢地,教室里形成了争议。这是教师课前准备时根本没想到的。但当教师发现学生对这个问题表现出来的热情时,马上决定改变教学内容与步骤,临时安排了一个小辩论,辩题是《食指相信未来》(正方)和《食指不相信未来》(反方),先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讨论,最后经过自荐,正反双方各有三名学生进行课堂辩论。辩论时间虽然只有五分钟,但同学们从诗歌的意象、情感基调、总体风格、历史背景及食指其它诗作如《我不知道》《热爱生命》《疯狗》以及深受其影响的北岛的诗作《回答》等进行比较,展开激辩。最后教师总结道,当年“四人帮”之首的江青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下了如此批语:“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毫无疑问食指确实是否定当时的现实的,但当时的黑暗也会令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文学青年对未来产生疑问,这能够从她选择的那些易化易逝的意象中体会到。然而食指的可贵正在于此,虽然她对当时四人帮倒行逆施及中国的未来深感忧虑和担心,但依然执著地坚持着中国文人的良知,因为只有让国人特别是深受摧残的知识分子相信未来,才能帮助她们顽强地生活下去,迎接光明的到来。 问题: 16.该教师让学生讨论食指是否相信未来有无价值?你对教师的课堂处理有什么看法?你对该教师的总结有什么看法? 下面是一位初中学生的习作,阅读并完成第17~18题。 孝敬 ①放假回到家,爸爸正坐在矮凳上编背篓。见我回来,马上放下背篓,打量着我,疲倦的眼神里闪烁着久别重逢的喜悦。 ②我扶爸爸坐下后就立即向她汇报我的成绩:“爸爸,这学期我的总成绩排在全年级第一。”爸爸原本木芮的脸上,似乎现出一丝兴奋:“嗯,行!不错……”“爸爸,过几天就是您的生日了,预祝您生日快乐。”说着,我从包里取出一瓶酒,恭恭敬敬地呈上:“这是我孝敬您的生日礼物。用奖学金买的。” ③爸爸最大的嗜好是爱喝酒。爸爸在千活之前,总要先喝上一口。休息的时候,爸爸从矮凳移到纱发上,再品上几口,然后眯着双眼,进入梦乡,过几分钟后便醒来,疲劳感似乎全部消失了。这时,爸爸就会站起来伸伸胳膊,接着又操起家伙,继续编她的背篓。 ④突然,爸爸把伸出的手缩了回去,脸上的表情复杂起来,嘴唇也开始哆嗦,想说什么,但最终什么也没说。 ⑤“三十几块钱一瓶的好酒呢!”过了好一会,爸爸才迟缓地伸过手来,小心翼翼地把酒接了过去。 ⑥见到那双青筋暴突的手。我的眼泪悄悄地掉了下来。妈妈走了十多年,爸爸默默地操持着这个家,不苟言笑的她越发显得苍老了。我曾经请求退学,以减轻她的负担,可是她坚决反对。一年前,我考上重点中学,她送我去上学时,再三叮嘱:“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时不时买瓶酒给爸爸喝,爸爸就知足了。”分别时,爸爸又叮嘱道:“没钱了就给爸打电话!”我点着头,眼泪犹如断了线的珍珠一般不断地往下掉…… ⑦此时,我巴望着爸爸揭开瓶盖,喝上一口,咂咂嘴,眯上眼睛,躺上一阵子。可是爸爸只是将酒瓶放在桌上,眼里盈着泪花。过了好一阵,她才舒展眉头,平静地说:“酒,我戒了,我还想好好地活……” ⑧“爸爸……”我一头扑在爸爸怀里,大声地哭了起来…… ⑨“傻孩子,哭什么呢?你用奖学金买酒孝敬爸爸,这是多么好的礼物啊!” ⑩我停止了哭泣,躺在爸爸怀里,我感到无比温暖和幸福,爸爸抚摸着我的头,我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 问题: 17.请从第②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 18.请指出这篇学生习作的亮点。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鲁迅《孔乙己》(节选) ①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成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她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水也很为难。因此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②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能够笑几声,因此至今还记得。 ③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她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她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她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她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她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她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她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④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她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她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她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⑤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她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她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马上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⑥在这些时候,我能够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她,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她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她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她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茴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⑦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她便给她们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依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⑧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她。别人也便这么过。 单元导语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和兴衰荣辱,往往折射出时代和社会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从中,我们不但能够获得教益和启示,而且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本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是与人物形象、人物特点有关。学习本单元,要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相关规定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示方式。 课文相关说明 《孔乙己》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同时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也选入了此篇小说。同单元课文还有《范进中举》(吴敬梓)、《口技》(林嗣环)、《变色龙》(契诃夫)等。 课后作业(部分) 一、小说中有哪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她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二、细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 1.小说对孔乙已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由这些描写能够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2.作者为什么要经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体会一下这种写作角度与直接用第三人称描写的不同效果。 三、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也能够另外圈点几个精彩的句子进行分析、体味)。 1.(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她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一处用“排”,一处用“摸”,意味有什么不同?) 2.她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马上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捞”字显示了问话人怎样的口吻?“笼”字又揭示了孔乙己怎样的心态?) 3.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她,别人也便这么过。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四、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多种看法:有的说她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有的说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她,有的说也要归咎于她自己的不争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同学们探讨一下。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额50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19.请评析第③自然段,分析文中对孔乙己细致的肖像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不少于150字) 20.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1.请为本课文设计一段导人语。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题干及A、B、D中句子,使用的都是互文的修辞手法,C项使用的则是对文的修辞手法。故C项当选。 2.【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诗句和A、B、D三项都表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C项表示的是诗人对妻子的思念。 3.【答案】C。解析:古汉语中,介宾短语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就叫做介宾短语后置。根据定义可知,答案选C。 4.【答案】D。解析:A项中“徧”同“遍”,意为遍及;13项中“惠”同“慧”,意为聪明;C项中“亡”同“无”,意为没有。 5.【答案】D。解析: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般是因为思考受到了阻滞,如果教师不进行及对解答,而再让学生去思考,也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的,故A、B错误。C项没有从根本上回答学生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D。 6.【答案】B。解析:《丑小鸭》选自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A、C、D三项的作品选自《格林童话》。 7.【答案】C。 8.【答案】D。解析:在语文教学的设疑和提问,学生回答正确要予以肯定,回答不正确,老师要进行引导,得出正确答案,不能置之不理。 9.【答案】B。解析: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力求富于开放性和弹性。 10.【答案】A。解析: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11.【答案】B。解析: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不意味着整个课堂全以学生为主,教师必须在课堂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12.【答案】D。解析:问答法也叫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题干中教师经过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故属于问答法。 13.【答案】B。解析:对课文情感态度的把握只是课文教学难点的一个方面,并非所有课文都是以情感体验为教学难点。 14.【答案】C。解析:教师该练习题的设置能够让学生在分析人物从天才变愚钝的原因中,领悟文章揭示的劝学的主旨。探究出学习的重要性。 15.【答案】D。解析:遇到学生对文章内容有自己的看法或是有疑问时,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而不是压制学生的思维。 二、案例分析题 16.【参考答案】 (1)该教师让学生讨论食指是否相信未来有价值。在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时,教师不应该马上阻止,要允许学生发表个人的意见。在课堂上进行“食指是否相信未来”的讨论,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这一讨论很有价值。 (2)这位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能因势利导,把突发问题生成为课堂资源,很值得大家借鉴。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许多自己的想法,很多时候并不是如老师课前所想的那样.此时教师要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并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轨道。因此教师首先要保护当事人的尊严,不能使突发的事件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次,要保证不影响其它学生的正常学习活动,巧妙而果断地将突发事件转化为有益的教育因素,使全体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这位教师的总结很成功。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不但要善于诱导启发,而且还要使学生明白问题的答案。经过对所提问题的讨论,学生自然得出应该相信未来的结论,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洗礼。这一点,教师在总结时又再一次点明,做得很到位。 17.【答案】 错别字: 第②段中“木芮”中的“芮”应改为“讷”。 第③段中“纱发”中的“纱”应改为“沙”。 病句:第③段中“爸爸最大的嗜好是爱喝酒”应改为“爸爸最大的嗜好是喝酒”。 18.【参考答案】 (1)选材新颖,真情流露。文章仅借一瓶酒,就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究其原因是作者写出了真情实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2)技法超群,不同凡响。作者对爸爸的情态、举止、心理的刻画非常成功,笔法十分老练。文中的两处插叙,道出了爸爸心理变化的原委,让爸爸的形象更为高大,激发了读者的敬仰之情。这是父子情深的根基,更是作者抒发情感的源泉。 (3)观察细心,描写细腻。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对爸爸的了解与体贴,语言细腻、生动,对爸爸的情态、哀叹等都描写得细致入微。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这不但需要具备较好的写作功底,更重要的是要写出真实的情感,因为真情是好文章的奠基石。 三、教学设计题 19.【参考答案】 课文细致描写孔乙己的肖像。逐步刻画她的性格特征。“身材很高大”,表明她原本具有谋生的条件;“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表明她生活状况不好,时常遭受生活的折磨和别人的凌辱;接着,写孔乙己到店后,酒客们揭她的短取笑她。她先是不答,当人们一次又一次揭她的“伤疤”、取笑她时,要面子的孔乙己不得不起来分辩说:“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她争辩的结果是“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在这里,作者生动地表现了孔乙己的可笑、可悲,她是众人取笑的对象,她的到来使店内外充满了快乐的空气在这一段里,作者经过上述肖像描写,把一个穷困潦倒、迂腐可笑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20.【参考答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经过富于表现力的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为孔乙已填写履-历表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初步把握人物性格,激发学生围绕作品主题深入阅读探究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孔乙已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的深意,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21.【参考答案】 导入语一: 师:同学们,有人说“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表情,是传达快乐和善意的最美妙的语言。可是,社会中有一种笑声会变成锐利的刀,冰冷的雪,寒冷的风,它能够冷漠这个充满温馨的社会,能够扭曲一颗纯真的心灵,能够让一个人变得不伦不类,变得疯疯癫癫,你相信吗?今天请同学们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里,去感悟去寻找答案吧。 导入语二: 师:我们以前读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 生:《故乡》。 生:《社戏》。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生:不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是小说,是一篇散文。 师:对,可你是怎么知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散文的呢?你还记得它出自鲁迅先生的哪部文集吗?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它是鲁迅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 师:看来这位同学真是个有心人!《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后加以编订,改名《朝花夕拾》。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师: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部文集中。其中她自己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已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教师资格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