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9887105 上传时间:2025-04-12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28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机械与工具 1、我们常用工具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探究:尝试在实践中更方便地解决科学问题〔拔钉子与螺丝钉〕,提出更多问题,并有方案地开展进一步研究。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工具研究感兴趣,很乐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从而启发自己对工具更多认识。 3. 科学知识:能向别人介绍常用工具一些根本特点、使用方法与优势用途。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拔钉子与螺丝钉探究活动,引导发现提出以及进一步有方案地研究问题。 小组合作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研究方案。 三、【教学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调查表、方案表〕、各种常用工具〔螺丝刀、剪刀、钉锤、老虎钳等〕。 教师:精心制作一套组合工具、在同一木块上钉一颗铁钉与拧上一颗螺丝钉。 四、【教学建议】 本课时重在培养学生对工具研究兴趣,因此教师要安排足够时间让学生试用多种工具去取螺丝钉与铁钉,细细体会不同工具作用〔省力费力〕;同时,鼓励学生在充分实践根底上提出问题。 研究方案在本单元中有助于更有序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况且本课时是教材第一课又是本单元第一课,所以建议研究方案指导与制定在课内完成。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精心制作教具,可以组合成尺子、筷子、起子甚至剪刀组合工具:两根标有刻度,中间打孔,一边有斜口正方体小铁棒〕 1.让学生说说,用这一根小铁棒能做些什么?再加点什么又能干什么?〔尺子、起子、加块小铁块又可变小榔头等〕〔回忆:生活中每一项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做些什么事?〕如果用两根小铁棒能当什么?还能干什么? 〔这局部要让学生意想不到两根小铁棒能干这么多事,而且组成工具又是那么熟悉,让学生马上联想起生活中常用工具。所以教具制作要精心一点,组合要灵活一点,关注学生答复,突出答复中所提到工具。把回忆与创造性思维同步推进〕 2. 提醒课题:我们常用工具。 二、说说常用工具 1. 说一说曾经还使用过哪些工具,我们是怎样使用这些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哪些事情?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分组讨论,互相介绍、互相启发。 2. 全班交流,完善活动手册记录表。 3. 全班交流中对学生发现以下一些问题应该给予明确肯定: 〔 1 〕一种工具能干好多事情。〔比方榔头能拔钉子又能钉钉子〕 〔 2 〕同一工具不同用法起到不同作用。〔比方一字螺丝刀能拧螺丝,又能翻开奶粉盖〕 〔 3 〕不同工具能干同一件事。〔比方老虎钳能夹小东西,镊子也能夹东西,剪刀有时也行〕 〔 4 〕一种工具做某件事特别专业。〔比方剪刀剪指甲不如指甲钳夹指甲来得容易〕 小结:通过同学们介绍,我们发现生活中竟然有这么多常用工具,那么用不同工具去完成同一件工作,是不是都一样省力快捷呢? 三、选择适宜工具 1. 要将一颗铁钉与一颗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来,你想到几种工具,选择哪种工具更加方便,更加省力?〔组内交流〕说说分别做这两件事你所选择工具理由。 2. 观察木块中螺丝钉与铁钉,逐一试用自己工具,同时体会感受,并选出最适合工具。观察工具,想一想有什么问题要提?要告诫学生,在试用工具过程中注意平安。 3. 尝试、交流体会,发现有哪些工具最容易起出螺丝与铁钉,并作解释。 4. 对刚刚尝试感受你有问题吗? 〔上述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引导提炼出值得学生进一步研究、有价值问题,注重课堂生成为主〕 四、制定研究方案 师:刚刚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觉得哪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我们一起来筛选。 1. 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怎么研究?与同学交流。 2. 选择自己感兴趣问题制定研究方案,教师作适当指导。〔可以向学生提供可供参考研究方案。〕 〔 1 〕 你想要研究什么问题? 〔 2 〕 这一工具能这么轻松地完成这项工作,你猜测是什么? 〔 3 〕 你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猜测? 〔 4 〕可能会用到哪些材料? 3. 讨论交流研究方案,并作进一步完善。 2、翻开盖子工具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能在翻开盖子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做出自己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进展持续科学探究活动,进展细致观察,并从中体验与感受乐趣。 科学知识:认识杠杆这种简单机械,知道杠杆上有三个点:重点、支点与力点,能够收集生活中应用杠杆事例,说说杠杆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掌握杠杆上三个点。 找到杠杆支点。 三、【器材准备】 学生器材:生活中常用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等〕。 教师器材:空油漆桶或胶桶,铁片〔或钢尺〕,玻璃饮料瓶及开瓶器等。 四、【教学建议】 1.教师准备演示器材要大一些,便于学生观察。 2.用开瓶器翻开饮料时要强调两点:一是速度要慢;二是要顺着开。 3.为控制实验有效性,材料中玻璃瓶饮料需教师在实验前分发。 4.现代化教学设备较缺学校建议用本教案。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请你想一想,怎么把一块大石头搬到一旁去? 2.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借助一些工具来完成。今天我们来研究“翻开盖子工具〞。〔板书〕 二、实验观察、探究新知 〔1〕实物展示:一个空油漆桶。 提问:如果要翻开油漆桶,用什么工具最简单、方便? 〔2〕①学生讨论。 ②小结:用铁条这种工具最简单、方便。 〔3〕①分组实验。 用铁条翻开油漆桶,并仔细观察记录盖子及铁条各局部位置变化。 ②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③教师点拨:向下压铁条一端时,插入盖子底下另一端为什么会向上翘起来? 〔4〕演示后提醒:像翻开油漆桶铁条那样,能绕着一个固定支点把物体撬起这种简单机械叫做杠杆,铁条上人用力点叫力点,承受重物点叫重点,起支撑作用点叫支点。 〔5〕再次实验并找出杠杆上三个点,F〔力点〕、L〔重点〕、E〔支点〕。 〔6〕画一画示意图,并在图上用字母标出三个点。 2.翻开玻璃瓶饮料 〔1〕教师提问:你观察过用开瓶器开饮料瓶过程吗? 〔2〕①简单讨论实验要求 ②学生实验:仔细观察开瓶器与盖子运动过程并记录下来。 ③汇报实验结果。 ④教师提问:▲开瓶器是杠杆吗? ▲如果是,你知道它重点与力点在哪里吗?能把它画下来吗? ⑤板书反响 〔3〕讨论:翻开油漆桶铁条与翻开饮料瓶开瓶器在工作中有哪些一样与不同?〔学生结合画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异同〕 〔4〕小结:一样是都有三点与能节省力量,不同是支点位置不同。 三、杠杆在生活中运用 1.师生谈话:杠杆在生产与生活中应用得很广泛,想一想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 2.你能说出这些杠杆三个点位置吗? 3.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分析这些杠杆,你还能发现一些新问题吗? 四、小结延伸 3杠杆研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杠杆各局部名称,会使用杠杆尺做杠杆探索性实验; 2、尝试将杂乱实验数据进展归类,认识杠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省力; 3、按照能否省力标准,将身边一些杠杆进展分类。 二、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省力,什么情况下不能省力。 三、教学难点: 将实验数据进展归类,认识杠杆工作原理。 四、课前准备: 杠杆尺、钩码、标尺、一些杠杆实物与图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撬桶盖示意图,学生指出杠杆各局部名称。 杠杆能用小小力量完成了不起工作,那它为什么能省力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杠杆秘密。 2、认识杠杆尺 出示杠杆尺,观察杠杆尺构造,将其与杠杆进展比照,认识杠杆尺也是一种杠杆。 让学生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钩码,用手在右边将杠杆撬起来,将手换成钩码试试。体验到可以将杠杆尺左边钩码看成重物,右边钩码看成所有力。 3、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状态 让学生阅读教材P6“杠杆尺不同时候状态〞实验,让学生尝试实验,用多种方法记录杠杆尺状态。 交流记录到情况。 设问: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力点离支点越远,就会把左边重物撬得越高。〕 4、改变杠杆尺状态研究 让学生在杠杆尺两边随意挂上一些钩码,观察两边钩码情况并〔不同小组负责其中一类〕分类填写到下边表格之中: 表1 右边钩码〔所用力〕比左边少而撬起左边钩码情况 左边钩码情况 右边钩码情况 杠杆尺状态 格 数 钩码数 格 数 钩码数 表2 右边钩码〔所用力〕比左边多而撬不起左边钩码情况 左边钩码情况 右边钩码情况 杠杆尺状态 格 数 钩码数 格 数 钩码数 各组展示自己研究情况,并将最后一次实验装置在讲台上分为两类,进展展示。 观察用较少钩码就能够使较多钩码翘起来情况,讨论它们共同点,尝试说说规律。 观察用了较多钩码还不能够使较多钩码翘起来情况,讨论它们共同点,尝试说说规律。 文字描述杠杆工作原理: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四、思考问题 为什么在有些地方人们要使用不省力杠杆?使用这种杠杆可以带来什么好处? 五、课堂小结 通过我们学习,请同学们把学到知识联系生活中要求进展使用。并想一想那些用是省力杠杆,哪些用不省力杠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到使用螺丝刀工作时可以省力; 2、知道螺丝刀与方向盘等都是一种轮轴; 3、通过实验知道在轮轴轮上用力可以省力; 4、能指出生活中一些轮轴及轮与轴两局部位置。 二、教学重点: 知道在轮轴轮上用力可以省力。 三、课前准备: 螺丝刀、钩码、机械实验盒 四、教学过程: 1、实验引入 让学生们分别用一大一小两把螺母刀拧出木板上两颗螺丝钉,说说用力情况。 让学生观察螺丝刀两把区别。让学生说说,两把螺丝刀转同一颗螺丝用力大小却不一样,可能与什么有关? 将学生引导注意力到刀柄直径大小上来。 2、轮轴实验 教师演示用两个圆轮组成一个轮轴,认识两个局部名称。 学生仿装轮轴,把钩码分别挂在轮与轴上,观察。 改变轮或轴大小,比照变化。 让学生尝试将“轮〞上挂钩码作为“所用力〞,将“轴〞上挂钩码作为“重物〞,所说轮轴什么时候省力,什么时候不省力。 解释大小螺丝刀转螺丝用力大小不一样原理。 3、扩展练习。 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轮是哪个部位?轴是哪个部位? 教学课题 1.5动滑轮与定滑轮 教学课时 1 教学目标 1.认识动滑轮与定滑轮作用。 2.进展比照分析,认识动,定滑轮不同作用。 3.学生合作实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难点: 认识动滑轮,定滑轮作用。 教学准备及手段 滑轮器材 测力计 共享备课〔设计者: 杨志宏 〕 主体完善 一.引入 1.出示升旗图片,讲述升旗过程。〔升旗手讲述〕 问:为什么向下拉绳子,旗帜就升上去 2.学生讨论。 二.研究定滑轮 1.出示定滑轮装置,学生观察。〔学生根据教师演示,装配定滑轮。〕 2.观察定滑轮是怎样运动。〔用测力计提升〕 3.小结。固定,不能随重物移动滑轮叫定滑轮。 4.研究定滑轮作用。 A.能改变用力方向。B.不能省力。 5.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三.研究动滑轮 1.出示动滑轮,观察动滑轮运动情况。〔学生根据演示,装配动滑轮。〕 2.小结。随重物移动滑轮,叫动滑轮。 3.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学生重点研究〕 制定一个探究方案,画出示意图。应用测力计。 四.研究滑轮工作原理 1.引导思考:如果把滑轮看作是一种杠杆,能找到那三个点吗? 2.能用杠杆原理来解释动滑轮与定滑轮不同作用吗 3.交流总结:结合示意图说说。定滑轮不能省力,能改变用力方向。 动滑轮能省力,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五.完成作业。 教 学 后 记 一.在做动滑轮实验中要注意考虑到摩擦力存在。它会影响实验成功。 二.动滑轮实验,在器材选择上有些难度。 三.本课可以先不考虑使用测力计。用砝码演示比拟直观。 四.用杠杆原理解释。主要是启发学生找到支点位置。 1. 6起重机 教学课题 1.6 起重机 教学课时 1 教学目标 1.认识滑轮组作用。 2.能解释起重机吊重物原理。 3.积极参与科学实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滑轮组作用 难点: 起重机原理 教学准备及手段 滑轮 重物 共享备课〔设计者: 杨志宏 〕 主体完善 一.了解起重机在生产中资料 〔图片 模型 影像资料 〕 交流自己发现。 二.研究滑轮组作用 (组装滑轮组是本课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探究能力。) 1.组装一个滑轮组,实验。 2.在滑轮组上挂100克重物。学生说说需要多少力才能吊起来。 3.增加一个动滑轮,实验。吊100克重物需要多少力。 记录数据。 三.玩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 〔作为本课一个学习内容补充。〕 1.说明游戏规那么。 2.安课文介绍材料,请两位学生进展游戏。 3.让游戏学生把感受告诉大家。 4.分析,交流。把自己发现告诉大家。 5.学生尝试用了解知识解释起重机工作原理。 6.小结。 四.完成作业。 教 学 后 记 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滑轮组安装方法。 7在斜坡上 教学目标: 1、能制定一个简单研究方案来研究斜面,用科学实验证据来说明斜面省力原理,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试验,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意识。 3、经历“斜面省力〞研究活动,知道从斜面拉上去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力与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原理,了解生活中斜面原理多种多样运用。 教学重点:研究同一物体在不同斜面上提升情况。 教学难点:研究斜面原理在生活中运用。 材料准备:学生:搭斜面材料〔外表同样平整光滑,长度分别为 20厘米、40厘米、60厘米、80厘米、100厘米木板与高10厘米木块等〕,重物〔重500克重物与小滚筒、大木块、小木块等,要有钩子〕,测力计、平头与尖头铁钉、螺丝钉等各四枚、螺丝刀、铁锤每小组一份。 教师:相关图片与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出示重物与高台图片,问:有什么好方法帮助工人叔叔比拟轻松地把这个重物木箱搬到高台上去? 2、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简单机械知识想出方法,教师追问:为什么?从而给予肯定与鼓励。 3、在学生交流根底上引入最简单、最方便斜面装置,追问:为什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历进展迁移,用多种生活实际经历来说明这样做理由。 〕 二、探究斜面作用。 1、实验研究:斜面作用〔不同物体在同一斜面上提升情况〕。 〔1〕同学们认为斜面可以省力,但是万一有同学说用斜面拉不省力,我们怎么说服他? 〔2〕怎样研究呢?能拿出一个具体操作方案来吗? 〔3〕小组讨论,并在交流根底上完成研究方案。 我们研究方案〔一〕  第___组   ____月____日 研究问题 猜测结果 研究方法及步骤 研究材料 〔4〕小组交流考前须知:①拉动木块时要匀速、缓慢。 ②拉动方向需与斜坡平行 。③在拉动过程中读数,手别放松,视线要与刻度一致。 〔5〕领取记录表,小组实验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6〕汇报交流实验数据与结论。 〔7〕指出这种简单机械装置叫“斜面〞。它是一种可以省力简单机械。 2、实验探究二:不同坡度斜面作用〔同一物体在不同坡度上提升情况〕。 〔1〕我们同学真能干,用科学实验与数据作了最有力证明。那同学们在研究中有没有发现其他问题?或者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2〕在学生交流根底上,引导学生侧重于研究在其他因素一定条件下,坡高一定,坡长不同〔即坡度不一〕省力因素,讨论假设猜测并简要说明理由。 〔3〕分小组讨论研究方案: 我们研究方案〔二〕  第___组  ____月____日 研究问题 猜测结果 研究方法及步骤 研究材料 〔4〕小组设计,交流。 〔5〕领取实验记录单,小组实验。 〔6〕汇报交流实验数据与结论。 引导学生得出坡度越大〔坡高一定,斜坡越短〕,斜面越不省力;坡度越小〔坡高一定,斜坡越长〕,斜面越省力。 〔7〕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想更省力,可以怎么做? 尽可能地让坡度变小〔坡高一定情况下,把斜坡铺设长一点〕。 三、联系应用 1、通过上面研究,我们对斜面这种简单机械有了比拟深入了解,它制作简单,使用省力,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你能用你“智慧眼〞把它们找出来吗?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教师适时投影展示应用斜面图片〔盘山公路、剪刀、斧头、螺丝钉等〕,请学生解释其工作原理。螺丝钉有解释可以用卷纸方式进展演示。 四、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学习到这儿,你觉得你最大收获是什么? 2、拓展研究 。 〔1〕拓展练习:斜面原理在生活中有很广泛运用,我们刚刚找到只是其中一局部,教师希望同学们能与教师一起继续探究斜面原理在生活中运用。 〔2〕创新设计: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可以运用斜面原理进展改良。 〔3〕课外探索:实验研究二中,我们研究了坡度因素,还会有哪些因素呢?怎样做可以更省力? 五、整理器材 附:实验记录单 研究记录单〔一〕  第___组 ____月____日 序号 重 物 用力情况 直接提〔牛顿〕 用斜面拉〔牛顿〕 1       2       3               研究发现及结论   研究记录单〔二〕 第 组 月 日 工程 直接提用力 〔牛顿〕 斜面上用力〔牛顿〕 支点20厘米处 支点60厘米处 支点100厘米处 用力大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         研究发现及结论     板书设计: 坡度越大〔坡高一定,斜坡越短〕,斜面越不省力。 坡度越小〔坡高一定,斜坡越长〕,斜面越省力。 8、我自行车 【教学目标】 1. 科学探究: 在发现自行车众多机械原理根底上能够选择适合自己问题进展研究,能制定简单研究方案,并展开有目有方案研究,写出研究报告。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 培养合作研究习惯。 3. 科学知识: 能够发现自行车上应用机械原理。 【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合作发现自行车上应用机械原理。 【教学难点】 会选择适合自己问题进展研究。 【器材准备】 1、教室外选择好场地一块,并为每一小组准备一辆自行车。〔必用,可让骑车同学准备〕 2、螺丝刀、钳子、锤子、扳手等假设干。〔供学生选用〕 3、自行车图片。 【教学建议】 本课时重在培养学生对自行车研究兴趣,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鼓励学生提问题,从探究摸索中发现简单机械在自行车上具体运用。对学生制定研究方案,教师可以作适当指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提前一周布置观察自行车,了解自行车上各部件名称与应用机械原理。 一、引入 1 .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简单机械类型,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 轮轴 由轮与轴组成,转动轮就可以轻松地带动轴。 斜面 省力。 杠杆 通过支点位置的变化,可以到达省力与费力的效果。 2 .对自行车初步认识。 ·统计:我们班会骑自行车同学有哪些? ·教师介绍:我国是全球自行车最多国家。 ·出示自行车图片: ·说一说:自行车各个局部名称。 ·议一议:骑自行车比起开汽车有哪些好处? 自行车是城乡使用最广泛工具。 自行车不需要能源,没有污染。 ·想一想:自行车上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 二、观察自行车上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原理。 自行车上面终究有简单机械原理应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对自行车进展观察研究。 1 .讨论:如何观察研究自行车?观察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A .组内要分工 B .观察要有顺序 C .可以动手操作 D .要有观察记录 E . 要注意平安 2 .将全班学生分成假设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展研究。师下发记录表格。 应用机械位置 应用机械类型 应用机械起什么作用 我其他发现 龙头〔车把〕 轮轴 轻松地控制方向                                   3 .学生到指定场地对自行车进展观察研究,并把发现记录下来。 教师现场巡回指导。 4 .交流、整理观察结果。 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投影出示记录表格。 其他各小组补充记录别人发现而本组没有发现内容。 三、小结延伸 1 .谈谈自己研究收获。 2 .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课外继续研究自行车上自己感兴趣机械问题,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 .回忆上节课发现自行车上简单机械原理应用及所起作用。 应用机械位置 应用机械类型 应用机械起什么作用 龙头〔把手〕 轮轴 轻松地控制方向 踏脚板与齿轮 轮轴 省力 刹车 杠杆 省力 大车轮与小车轴 轮轴 加快速度 大齿轮与小齿轮 轮轴 提高转速 螺丝与螺帽 斜面 省力 …… …… …… 2 .师:那么,这些自行车上机械是如何工作?为什么会省力或加快速度?要答复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进一步研究自行车上机械问题。 二、重点研究自己感兴趣机械问题 a .选择自己感兴趣研究问题。 小组讨论:选择一个感兴趣适合自己小组研究问题。 师提示可以参考课本 P17 三个同学发言。 全班交流各组选择研究问题。 b .制定研究方案。 让我们来写个研究方案吧!你觉得研究方案应该包含哪些局部内容? 在学生交流根底上师引导明确研究方案应包括: ·研究问题 ·研究目 ·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记录 ·研究成果 出示一份研究方案,供学生参考: 我们研究方案 我们想研究问题:车把与“羊角〞轴组成轮轴。 研究目: 车把带动“羊角〞轴是省力还是费力?谁是轮?谁是轴? 研究方法: 在自行车上实验、观察。 研究数据记录: 研究成果: 小组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c. 实践研究并写出研究报告。 制定好研究方案后,由小组长带着到指定场地进展实践研究并完成研究报告。 〔先制定好先去〕 师参与学生活动,并提供材料上帮助。 三、研究活动情况反响 交流各组研究结果,包括研究问题介绍、研究方法介绍、研究成果说明等。 四、小结延伸 课后继续研究有关机械问题,并进一步收集相关资料,完善研究报告。 准备下节课研究成果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理解、思考问题能力,能准确地表达、交流自己研究成果。 2 .在活动中,学习别人研究成功之处,改良自己研究缺乏之处,体验成功喜悦,失败后改良勇气,培养合作创新意识。 3 .能用文字与图画形式展示交流研究成果,并能解释自己研究方法与策略。 【教学重点】 研究成果展示、交流、评价。 【教学难点】 如何进展比拟有效展示指导。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研究成果,包括各种展示所用材料等。 【教学建议】 对如何进展比拟有效展示指导,教师可以作必要课前指导渗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一起研究了自行车上简单机械问题,大家都有了不少收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展示大家研究成果。 二、展示、交流、评价 1. 小组交流,包括研究问题介绍,研究方法介绍,成果说明,以及研究过程中最成功地方与需要改良之处。 研究问题 研究方法 研究成果 最成功地方 需要改良地方 2. 根据展示情况分别评出最正确成就奖、最正确展示奖、最正确合作奖。 3. 谈谈自己研究后感受。 三、总结、延伸 1. 教师总结学生展示情况。 2. 延伸:自行车设计比赛,展示同学们才干与智慧。 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可以改良? 设计意图1 〔可配上简图〕: 设计意图2 〔可配上简图〕: 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纸〞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实验探究,了解增加纸条抗弯曲能力,认识横梁立着安放道理。 2、 在探究中学会识别与控制变量采集与记录数据,并能利用曲线图与数据分析与解释。 【教学准备】 1、 学生实验材料:长、宽一样,厚度不同纸条,一样大小铁垫圈、实验记录表、画曲线图格子纸,木片〔竹片〕、尺子。 2、 教师示范材料:各种矩形梁实物模型〔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一张纸条,把它放在两个盒子上面,如果在上面放一个重物会怎样? 2、演示在纸条上放一个垫圈,观察纸条怎么样了?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它不弯曲呢?拉近盒子距离行吗?加支撑物呢? 二、探究“纸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 1、推测增加纸厚度,会不会增加它抗弯曲能力,怎样检验我们假设? 2、出示1号、2号纸条,研讨实验方法。实验应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实验改变是哪个条件?弯曲程度怎样保持一样?怎样表示抗弯曲能力大小? 3、学生分组实验,家世巡视指导。 〔1〕提示:纸厚度用粘在一起张数表示。 〔2〕先预测后实测。 4、汇报交流,并谈谈做了这个实验后有何感想。 5、引导预测3号纸可以放几个垫圈,交流如何预测。 6、实测3号、4号纸抗弯曲能力。 7、汇报交流。 三、绘制折线图并分析 1、出示统计图:横向表示纸厚度,纵向表示垫圈个数,请大家把纸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用折线形式画下来。 2、学生绘制折线图。 3、展示与交流后你们有什么发现? 4、小结:纸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增加纸厚度能显著提高纸抵抗弯曲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 1、像纸这样薄形材料抵抗弯曲能力较差,如果要提高材料抗弯曲能力,应该怎么做? 2、在建筑中为什么要采用厚度很大横梁? 3、欣赏图片后,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横梁大多实立着放还是横着放?能否用今天学知识来解释其中道理呢? 4、课件演示后,请大家用手折一折尺子,看怎样折尺子不容易弯曲。 5、交流。 五、小结、延伸 1、通过今天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2、提高材料抗弯曲能力,增加材料厚度要需要增加材料用量,如果提倡节约材料,那有没有两全其美方法?请大家课后去研究。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构造能改变物体抗弯曲能力大小。 2、 了解条形建筑材料常见形状构造,知道它们做成这种形状好处。 3、 能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做出分析与解释。 【教学准备】 1、 学生实验材料:包装箱、瓦楞、纸板、小刀、A4纸、双面胶、铅笔、橡皮、尺子、铁垫圈、线、测试记录表。 2、 教师示范材料:一些不同形状钢、铝形材料与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要增加横梁抗弯曲能力,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增加横梁厚度就要增加材料用量,增加横梁自身重量。还有没有别方法呢? 2、 两张同样A4纸进展抵抗弯曲比赛。 要求:纸离地面高度不变,两个盒子间距离一定,放垫圈盒子摆放位置一定,所加垫圈型号一定,纸长度不变。 3、 如果只给你一张纸,同时控制了这些量不变,想要增加这纸张抗弯曲能力,有什么方法?改变纸形状可以改变纸抗弯曲能力吗? 4、 观看一些钢铁构造图片后,对我们学习有没有帮助呢? 5、 观察瓦楞纸构造后,你有什么发现? 二、瓦楞纸板研究 出示瓦楞包装箱:我们平时看到很多物品包装都用到这种包装箱,谁知道制造这种包装箱纸叫什么名字吗? 1、 感知瓦楞纸特性 各组同学弯折一下纸板,试试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 2、 解剖观察瓦楞纸构造 〔1〕、用手剥开或用小刀剥离各层纸后,看看一共有几层?每层厚薄、软硬如何?形状如何? 〔2〕瓦楞纸板构造有什么特点?谁能分析找出瓦楞纸板抗弯曲能力强原因是什么?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通过实验分析得出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是息息相关,想一想怎么样形状有较好抗弯曲能力? 2、改变一张纸形状,也可以改变纸抗弯曲能力吗?有哪些更多改变形状设计可以增强物体抗弯曲能力?并用实验测试改变形状后纸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变化? 四、讨论与交流 1、与实验前纸比拟,改变形状后纸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2、比拟这些形状纸抗弯曲能力大小,试作出自己解释。 3、哪个小组设计方案最好?能分析原因吗? 五、课后延伸 通过本堂课学习,我们用实验方法证明了通过改变物体形状后物体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增强。课后请大家继续关注一些改变物体形状构造并分析其抗弯曲能力增加原因。 3. 拱形力量 教学目标: 1、认识拱形能够大大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了解拱形构造在建筑上应用。 2、通过实验知道拱形提高抗弯曲能力是如何得来,认识拱形受力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与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拱形能够增强抗弯曲能力。 教学难点:拱形如何加强抗弯曲能力。 教学用具:纸板、铁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图片。 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 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年代。其原因在那里? 同学们原意与教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謎吗? 二、 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用垫圈测试承受能力〕 2、学生分组进展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 观察纸拱随着压力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分组表述自己实验结果。 5、表述后,教师问:你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准备怎样解决?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现象,寻找克制变形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 四、了解赵洲桥及其他拱形建筑 1、 你们知道哪些拱形建筑?它们用什么材料? 2、 关于赵洲桥你们知道些什么? 3、 出示资料。 4、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与兴旺造桥工艺。 板书设计: 2.4 找拱形 教学目标: 1、 了解圆顶形、球形以及各种弧形构造受力特点及它们在生活中应用。 2、 了解生物体构造中存在拱形构造,加深对生物体认识。 3、 培养学生联想与逻辑推理能力。能用已有知识对弧形构造物体作合理解释。 4、 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影响。 教学重点:了解圆顶形、球形以及各种弧形构造受力特点。 教学难点:能用已有知识对弧形构造物体作合理解释。 教学用具:完整与剖成对半乒乓球假设干个,完整与剪开塑料瓶假设干个。塑料平安帽、贝壳、几个一样拱形、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周围有许多圆弧形东西。它们与拱形有没有关系? 二、认识圆顶形、球形,研究它们承受压力特点。 1、观察:观察课本中圆顶形建筑与物品插图,或观察教师提供图片。 2、这些物体形状可以叫做什么形状? 3、演示:圆顶形与拱形有联系吗?演示几个一样拱形可以拼成一个半圆形。 4、提问:我们看到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圆顶形承受压力能力如何? 5、观察、实验、分析:观察剖成两半乒乓球,看球壳厚薄,捏一捏塑料皮软硬。你们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它能承受多大压力?现在我们在三个这样半个乒乓球上摞书,看能摞多少本?实验演示。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能力如何?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半个乒乓球能承受这么重书?〔适时提示:拱形拱脚是要用力抵住,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抵住?想一想,如果几个人手牵手围成一个圆,每个人都努力向外退,能走开吗?为什么?〕 6、教师讲述: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也可以看成是假设干个拱形组合,球形硌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球形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巩固。巨大贮油罐做成球形就是这个道理。电灯泡为了更透光,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拟巩固了。 三、塑料瓶形状分析 1、谈话:在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例子很多。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塑料瓶形状研究报告〞。你们可以先观察塑料瓶各局部形状,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与剖开塑料瓶比照,试一试强度上差异,写出发现。 2、小组研究,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四、认识生物体构造中拱形构造 1、谈话: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构造吗?人肋骨是什么形状?有什么好处?头骨是什么形状?有什么好处?人脚骨也是拱形吗?它能使人脚承受更大重量且有弹性。 2、提问:观察龟壳、贝壳、蛋壳等,说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小结:研究了拱形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 圆形 拱形 环形 贮油罐、电灯泡 塑料 肋骨、头骨、脚骨 龟壳、贝壳、蛋壳 5、框架构造 一、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框架构造,了解框架构造特点,初步掌握用三角形加强框架稳固性方法。 2. 利用三角形稳定性原理,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框架构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 体会小组合作乐趣与优势,进一步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稳定性在框架构造中作用。 三、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立体框架。 四、教学准备:细木条、橡胶筋、物 品。 五、教学过程: 1、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被称为“云中牧女〞是哪个著名建筑吗?〔法国首都巴黎埃菲尔铁塔。〕 师:能大体说说它构造吗? 师:今天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与之相似建筑工地上塔吊,我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些建筑在构造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图片课件演示塔吊与埃菲尔铁塔〕 师:这种骨架式构造常被叫做框架构造。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框架构造起到什么作用呢?〔板贴课题〕 2、经历探究,发现问题 〔1〕研究简单框架 师:我在课前做了一个最简单长方形框架。可是这个框架松开手就变形了,你们想一想,有没有好方法让它稳固些吗? 学生简单讨论交流出解决方案。 师:为什么我们在这中间加了木条后,框架构造就稳定了呢?〔引导得出三角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科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