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西南向:西南一面,夏季午后热,东北一面日照不多,一般较少采用。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1:气象条件;
1.太阳辐射:其强度与日照率在不同纬度地区存在差异。建筑日照间距直接影响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各项用地指标。
2.风象:风向、风速、污染系统是影响场地的3个主要参数。
3.气温:通常指高出地面1.5m处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需掌握常年绝对最高温、绝对最低气温、历年最热月、最冷月的平均气温等。
4.降水量:落在地面上的雨、雪、和冰雹等水质物,未经蒸发、渗透、流失等损耗聚积在水平面上的厚度。一般需掌握平均年降雨量、暴雨持续时间、最大降雨量、初终雪日期、积雪最大厚度、土壤冻结最大深度等。
第2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a、b和c三项都能直接影响场地设计的总体布局,所以必须包含三项而选d。
第3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交叉口视距只需≥20m。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7:城市规划对设计的要求;
1.用地范围及界限
掌握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上划定的几条控制线:道路中心线、道路红线、绿化控制线、用地界线、建筑控制线等的含义。
2.与城市道路的关系
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否则应设通路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基地与道路红线连接时,一般以退道路红线一定距离为建筑控制线。建筑物一般均不超过建筑控制线建造。属于公益上需要的建筑物和临时建筑物,经当地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可突入道路红线建造。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地下建筑及建筑基础,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管线以外的其他地下管线,均不得突入道路红线。
3.场地出入口
车流量较多的基地,其通路连接城市道路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起不应小于70m;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最边缘不应小于5m;距公共交通站点不应小于10m;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等建筑物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人员密集的建筑基地执行当地规划部门的条例和有关专项建筑设计规范。
4.建筑限高
当城市总体规划有要求时,应按规划要求限制高度;市、区中心临街建筑物、航空港、电台、电信、微波通信等周围的建筑物,应按有关净空要求控制建筑高度。在城市一般建设地区的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烟囱等,可不计入建筑控制高度,但应符合城市规划实施条件的规定。
5.停车场车位数量
按建筑规模及规划部门要求设置相应面积。
6.指标控制
建筑强度方面的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总建筑面积等。环境质量方面的量化指标主要包括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口净密度、人口密度等。
7.场地总平面设计
是对建设项目诸多内容的总体安排与统筹,应充分考虑其使用功能和要求,建设地区的自然与人工环境以及经济技术的合理性因素,对场地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建筑组合、绿化与环境设施布置,以及环境保护做出合理的安排,使之成为统一有机整体。
第4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剪力墙结构建筑墙体多,不容易布置面积较大房间。
考点:
第四章 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 ☆☆☆☆考点6:高层建筑结构;
1.特点:(1)高度高;(2)荷载大;(3)技术要求高。
2.形式: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3.选型要求:正确表达力学概念和结构理论的合理性;充分发挥材料性能和潜力;考虑施工工艺的可行性。
第5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古典建筑是指三个时期建筑的同称。
考点:
第七章 外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考点2:古典建筑时期;
希腊盛期、罗马共和盛期与罗马帝国盛期的建筑称为古典建筑。
古希腊建筑的柱式主要是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柱式。典例是雅典卫城,其中帕提农神庙是多立克柱式代表,伊瑞克先神庙是爱奥尼柱式代表。
古罗马建筑在古希腊柱式基础上还发展了塔司干和组合柱式。实例有:罗马最大广场--图拉真广场,大角斗场、万神庙和卡拉卡拉浴场。
第6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题目说的是非机动车道的设计。用排除法可以确定a选项是正确的。
考点:
第一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考点7:非机动车道;
1.非机动车道宽度:
以自行车为主的双车道宽2.5m;三车道宽3.5m;四车道4.5m。二辆自行车与一辆公共汽车或无轨电车停车站应宽5.5m。设计非机动车道,通常考虑在远景规划中非机动车道大多将发展成为自行车或机动车道(公交车专用道),则以6.0~7.5m为宜。
2.非机动车道布置:一般都沿着道路两侧对称布置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为保证非机动车交通的安全及提高机动车车速,与机动车道之间划线标志或设分隔带分隔。
第7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不能因为道路绿化而影响交通安全。
考点:
第一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考点9:道路绿化;
1.人行道绿化:有树穴、绿地两种形式。绿带一般每侧1.5~4.5m,长度以50~100m左右为宜,树穴一般1.25×1.25m。
2.林荫道:最小宽度为8m,多采用8~15m。
3.分隔带:有活动式与固定式。前者用混凝土柱式钢管,后者利用绿化带。分隔带宽与路幅及道路横断面有关,最窄1.2~1.5m,兼作公共交通停靠站的最好不小于2m,但不宜大于4.5~6.0m,长度以50~100m为宜。
4.绿化宽度宜为道路红线宽度的15%~30%,行道树分枝高度应为3.5m以上,分隔带上高度不宜大于1.2m。
第8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没有地下给水系统和蓄水池给水系统这一说法。另外,城市给水设施的布置形式主要分为五种。
考点:
第一章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 ☆☆☆考点9:城市给水设施布置形式;
城市给水设施布置形式:
统一给水系统、分质给水系统、分区给水系统和循环给水系统。
第9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泵站周围应尽可能设置宽度不小于10m的绿化隔离带。
考点:
第二章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 ☆☆考点11:排水设施保护;
1.污水处理厂
设在集中给水水源的下游,并在城市变季最小频率风向上风向。
2.泵站
泵站周围设宽度不小于10米的绿化隔离带。
3.出水口
出水口应淹没在水体中,管顶高程在正常水位以上,以使污水和河水混和得好。
第10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满足b项要求,可以不绘制负荷分布图。对于c项,要绘制35kv以上电网现状图。
考点:
第三章 城市供电工程规划 ☆☆☆☆考点1:城市供电工程总体规划内容深度;
1.预测城市供电负荷;
2.选择城市供电电源;
3.确定城市变电站容量和数量;
4.布局城市高压送电网和高压走廊;
5.提出城市高压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第11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预测计算燃气的日用量与小时用量是燃气用量的预测与计算的主要任务。
考点:
第四章 城市燃气工程规划 ☆☆☆☆☆考点4:城市燃气负荷预测;
1.城市燃气种类:
按来源分为天然气、人工煤气、液化气石油、生物气4大类。按照值分类,分为高热值、中热值和低热值燃气。
2.燃气供应对象与供气标准
我国燃气的供应一般为民用优先。
标准:燃气的日用气量与小时用气量是确定燃气气源、输配设施和管网管径的主要依据。
3.预测方法
通常采用比例估算法与不均匀系数法进行燃气负荷预测。
不均匀性分3种:月不均匀性、日不均匀性和小时不均匀性。其中小时不均匀系数最大,日不均匀系数最小。
第12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气源规划就是要选择适当的城市气源,确定其规模,并在城市中合理布局气源。
考点:
第四章 城市燃气工程规划 ☆☆☆☆考点5:气源规划;
1.城市气源
气源是向城市燃气输配系统提供燃气设施的煤气制气厂、天然气门站、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及煤气发生站、液化石油气气化站等设施。
2.气源选择原则
(1)遵照国家能源政策和燃气发展方针,和本地区燃烧资源的情况,选择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合理的气源;
(2)根据城市的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和水、电、热的供应情况,选择合理的气源;
(3)合理利用现有气源,利用工矿企业余气;
(4)考虑各种燃气间的互换性;
(5)根据城市规模和负荷,确定气源数量和主次分布;
(6)气源厂之间与其他工矿企业必须协作。
3.气源选址规划
煤气制气厂属于一级负荷,应由两个独立电源供电,采用双回线路。大型煤气厂宜采用双回的专用线路,避开高压输电线路的安全空隙间隔地带,考虑预留发展用地。
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应位于城市边缘,与服务站之间的平均距离不宜超过10km,并位于全年最小风频的上风侧。
第13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当由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供气时,其贮罐设计容量可按计算月平均日用气量的2~3倍计算。
考点:
第四章 城市燃气工程规划 ☆☆☆☆☆考点6:燃气输配设施布局;
1.燃气储配站
功能:贮存;混合;加压。
2.燃气管道压力等级
城市燃气输配管道的压力可分为5级,具体为:
(1)高压燃气管道 a0.8<p≤1.6(mpa) b 0.4<p≤0.4(mpa)
(2)中压燃气管道 a0.2<p≤0.4(mpa) b 0.005<p≤0.2(mpa)
(3)低压燃气管道 p≤0.005(mpa)
天然气长输管线的压力分3级;一级:p≤1.6(mpa),二级:1.6<p<0.4(mpa),三级:p≥4.0(mpa)。
3.调压站
供气半径以0.5km为宜,布置尽量靠近负荷中心,避开人流量大的地区,周围有必要的防护距离。
4.液化石油气瓶装供应站
瓶装供应站供气规模以5000~7000户为宜,不超过10000户。实瓶存量一般按计算月平均日销售量的1.5倍计;空瓶按1倍计;总贮量不超过10m3。供应半径一般不宜超过0.5~1.0km;与民用建筑保持10m以上距离,与重要公共建筑保持20m以上距离。
第14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⑥中“下风侧”应改为“上风侧”。
考点:
第五章 城市供热工程规划 ☆☆☆☆考点5:热源规划;
1.热源
热电厂、锅炉房、低温核能供热堆、热泵、工业余热、地热和垃圾焚化厂。
2.热电厂选址原则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2)靠近负荷中心,有方便的交通条件;
(3)妥善解决排灰条件,有方便的出线条件,有一定的防护距离;
(4)厂址应占荒、次地和低产田,不占或少占良田;
(5)考虑职工居住和上下班等因素。
热电厂蒸汽的输送距离一般为3~4km。热电厂附近堆放大量灰渣的场地一般考虑10~15年的排灰量。热电厂供热干管占地较宽,一般一条管线要占3~5m的宽度。
3.锅炉房
全年运行的锅炉房宜位于居住区和主要环境保护区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季节性运行的锅炉房宜位于该季节盛行风向的下风侧,同时靠近热负荷比较集中的地区。
第15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居民用户不属6大类分法。
考点:
第六章 城市通信工程规划 ☆☆☆考点3:城市通信工程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1.计算规划范围内的通信需求量;
2.确定邮政、电信局所等设施的具体位置、规模;
3.确定通信线路的位置、敷设方式、管孔数、管道埋深等;
4.划定规划范围内电台、微波站、卫星通信设施控制保护界线;
5.估算规划范围内通信线路造价。
第16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建筑物内开设的消防车道,净高与净宽均应大于或等于4m。
考点:
第八章 城市防灾系统工程规划 ☆☆☆☆考点4:城市消防标准;
城市消防标准主要体现在构、建筑物的防火设计上,与城市规划关系密切的相关的有关规范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消防站建筑设计标准》、《城市消防站布局技术装备标准》。相关条款摘录如下:
1.道路消防:
(1)建筑沿街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超过220m时,应设穿过建筑的消防通道,净高与净宽均应大于或等于4m;
(2)一般消防通道宽应大于等于3.5m,净高要求不应小于4m,尽端式消防道的回车场应不小于15m×15m;
(3)高层建筑的消防通道:可以沿两长边设消防通道或设环形消防通道。尤其注意:超过3000座的体育馆、超过2000座的会堂、占地超3000㎡的展览馆、博物馆、商场是人流集中密集的地方应设环形消防车道;
2.建筑物消防间距--掌握以下两表内容:
3.消防用水:
城市消防用水的标准应考虑城市一次灭火用水量及城市中同一时间内可能发生火灾的次数的贮备量。在水量不足地区,应设消防水池或利用河湖沟的天然水。
第17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管道的覆土深度大于1.5m的称为深埋。
考点:
第九章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考点7:相关技术规定及术语;
1.管线水平净距:平行方向敷设的相邻两管线外表面之间的水平距离。
2.管线垂直净距:两条管线上下交叉敷设时,从上面管道外壁最低点到下面管道外壁最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3.管线埋设深度:地面到管道底(内壁)的距离。
4.管线覆土深度:地面到管道顶(外壁)的距离。
5.同一类别管线:相同专业,同一功能工程管线。
6.不同类别管线: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工程管线。
7.专项管沟:敷设同一类别工程管线的专用管沟。
8.综合管沟:不同类别工程管线的专用管沟。
第18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矢量空间数据可以分层储存。
考点:
第一章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考点3:gis数据储存与管理;
gis所储存的数据为:属性表、栅格图像、矢量图形。
矢量模型与栅格模型相比较,数据量小,位置精度高,数据结构复杂,点、线、面相互关系丰富,数据输入条用手工数字化、野外实测、栅格转换成矢量,数据更新是局部的,投影变换较容易,绘图输出精细,形式丰富;对tiv模型可以三维表达,适用于大比例、边界明确的事物。
关系模型表由行和列组成,每一行代表一条记录,每一列代表一种属性。
拓扑结构便于数据更新,保证质量,便于空间分解,但也带来软件的复杂性。
第19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gis软件可以方便地计算出不规则曲线的长度,不规则多边形的周长、面积,不规则地形的设计填挖方等等。
考点:
第一章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考点2: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即gis,是以计算机为基础,处理地理空间信息的综合性技术,是关于空间信息储存、查询、分析、表达的工具。它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目前已有广泛的应用。
gis技术由4个部分组成:信息获取与数据输入;数据储存与管理;数据查询与分析;成果表达与输出。
gis系统处理的数据有两大类:第一空间数据或地图数据、图形数据、图像数据,第二类称属性数据或文字数据、非空间数据。
gis系统在工程设计方面功能薄弱,但很适用于空间查询、空间分析;cad技术也可以处理空间、属性、以致多媒体数据,但不适用于空间查询、空间分析。
第20题
试题答案:a
考点:
第二章 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 ☆☆☆考点2:因特网技术;
因特网是将各个孤立的网络相互连起来的互联网技术。主要特色是远距离、大范围、可移动。提供的服务主要有3类:工具类服务、讨论类服务、信息查询类服务。其应用表现在以下方面: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信息查询系统、广域信息服务、网络论坛、交谈工具、网络电话、虚拟专用、网上新闻、电子商务等。
因特网与传统通讯技术相比速度快、容量大、成本低、媒体形式多样,而且通讯的距离越远,相对成本越低。这项技术在城市规划中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今天的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更需要借助于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
目前网络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发布、数据共享、设备资源共享、分散而协同地工作。
第21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直到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帕·汤普林的《城市经济学导言》一书出版,才标志着城市经济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考点:
第一章 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考点1:城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中一门以城市系统为对象,研究城市内外部的经济活动,揭示城市形成、发展及城市化过程中的经济规律的应用性学科。城市经济学系统地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城市的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和要素组织,研究城市经济性地运营的措施和方法,因此,城市经济学在认识和解决城市问题的实践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最早涉及城市经济问题的是20世纪20年代对城市土地经济和土地区位的研究,以美国的伯吉斯、黑格为代表。直至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帕·汤普森的《城市经济学导言》一书出版,标志着城市经济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我国从80年代开始研究城市经济学。
第22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影响住房消费需求的因素包括如下几项:①家庭收入情况;②宏观经济状况。③家庭人口的构成。④人们传统的居住文化等社会因素。d选项不在上述内容中,故选d。
考点:
第二章 供需理论及其应用 ☆☆☆☆☆考点3:城市住房市场;
住房市场的特性是短期内供给非常缺乏,住房需求方面影响的重要因素有家族的收入、家庭人口的构成。
第23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外部性经济效果可分为正效果和负效果。
考点:
第三章 外部性问题 ☆☆☆☆☆考点1:外部性经济的概念;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源自经济活动的聚集效益,即生产力和各项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相互作用而产生各自的外部经济效果。外部效果问题也就是项目经济的“外淑性”,即为了自身目标而努力的人和部门,在努力的过程中或由于努力的结果而使社会得到意外的收益,或给他人或其他部门带来麻烦和损害的现象。这种正的或负的效果一般不会计入前者的费用或效益,因此这种结果是外部性经济问题。
外部性经济的正效果是城市产生、扩展的最主要动力之一。城市中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城市地域向中心递增,而在城市外围则逐渐减弱,这种空间上的序列变化体现为城市土地的级差效益。
第24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边际效益递减性就是在技术不变或在技术一定的条件限制下,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超过一定限度后,每单位面积投资额增量从土地所获得收益较前递减。
考点:
第四章 城市土地经济问题 ☆☆☆☆☆考点2:土地的经济特征;
土地是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具有固定性、差异性、耐久性等自然特征。
经济特征:稀缺性、边际效益递减性、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区位的效益性。
第25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根据区位的机会收益水平确定的地租级差造成了城市土地使用个体自由选址中的秩序。
考点:
第四章 城市土地经济问题 ☆☆☆☆考点5:地租;
依靠土地所有权而获得的收入。
级差地租按其形成基础不同,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同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优劣有关的;第二种是同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引起不同的劳动生产率有关的级差地租。
土地价格指买卖土地的价格。计算公式为地租/利息率×预期收益年限。
第26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为了满足各级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模式的概括中就必须采用商品的最大销售距离。
考点:
第二章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考点8:中心地理论;
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出版了一本《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开创了城市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他将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经济学的价值观点结合起来,探索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分布的规律性。
1.中心职能和中心地:城镇是零售中心和服务中心,而服务职能一般要在它服务区域的相对中心位置来执行,被称为中心职能;具有中心职能的地方,即中心地。
2.企业单位和职能单元:中心地为周围地区服务的职能是由一个个自然单元的企业来完成的。
3.门槛值和服务范围:维持一个中心职能单元存在所需要的最起码的人口或最起码的购买力就是某中心职能的门槛值或称阈值。不同职能有不同的门槛值和服务范围。
4.中心地等级和中心性:中心地等级越高,它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多,人口也越多,反之亦然;高级中心地具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具有较高级的职能;中心地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彼此间距就越远,服务范围就越大。
5.理论要点:
(a)区域有中心,中心有等级;
(b)中心地与补充区相适应,补充区以六边形为最佳;
(c)中心地等级体系及空间结构:按市场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为k3系统;按交通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为k4系统;按行政或管理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为k7系统。
第27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核心和边缘的关系是一种控制和依赖的关系。核心区的主要机构对边缘的组织有实质性控制。
考点:
第二章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考点12:核心——边缘理论;
1.生长核理论:
由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于1950年提出,后被逐步发展。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核。生长核是否存在决定于有无发动型工业。
2.核心--边缘模式
核心和边缘是控制和信赖的关系。强调政治性和社会性变化对区域的发展前途的重要性。
第28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具离心倾向的部门有的需要宽敞用地,如大型企业、自来水厂等;有的需要防止灾害和污染,如煤气厂;有的需要安静,如精神病院等。
考点: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考点6:城市化;
1.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市化;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2.运行机制:城市的拉力、农村的推力。
3.类型: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4.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总人口、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增长速度都开始趋于下降,对世界未来城市化速度的过高估计正在得到修正。发达国家在1950年城市化水平已达50%,世界城市化水平1980年39.4%,预计2010年将达到51.8%;70年代逆城市化首先出现在英国。
5.当代中国城市化特征: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自上而上的城市化特点,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6.区域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
(1)主要指标法;(2)复合指标法;(3)年平均增长率外推法;(4)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5)中国城市化水平预测包括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及多指标综合分析预测法。
第29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按照评价的测量方面及评价特点分类。可分为综合性的环境评价、社会影响评价、生态影响评价、污染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视觉影响评价等。
考点:
第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 ☆☆☆☆☆考点1: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1.概念
是在一项人类活动未开始之前对它将来在各个时期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的预测与评估。
2.目的
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提供科学依据。
3.原则、方法
(1)原则:目的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动态性原则、随机性原则。
(2)方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类比方法。
4.报告书要求
(1)建设项目一般情况;
(2)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状况;
(3)建设项目对周围地区的环境影响;
(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可行性技术经济论证意见。
第30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掌握城市环境污染的类型和特点。城市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事业,需要各学科,各部门的通力合作。
考点:
第四章 城市环境保护 ☆☆☆考点6:城市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污染具有多源、复杂、综合的特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包括:城市宏观环境分析、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因素分析、制定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措施。
第31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氧化还原处理法。如处理氰化物和铬酸盐应用强氧化剂和还原剂,通常要有一个避免过量运转反应池。
考点:
第四章 城市环境保护 ☆☆☆☆考点8: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措施;
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成分复杂、量大、处理难,投资很大,作为综合整治的重点是综合利用,发展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进入循环系统。
2.有毒害固体废物:焚化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
3.城市垃圾:目标是“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第32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提示:建筑空间的使用部分与辅助部分之间、主要使用部分与次要使用部分之间、辅助部分与辅助部分之间、楼上与楼下之间、室内与室外之间等,都离不开交通联系空间部分。概括起来,建筑的交通联系部分,一般可以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及枢纽交通三种基本空间形式。
考点:
第一章 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考点3: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
公共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与组成类型虽然繁多,但都是由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或辅助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这三类空间组合而成。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深入研究这三部分空间的关系,寻找其空间组合的总体性和规律性,则可将复杂的关系条理化、秩序化,并能因地制宜地解决各种设计中的矛盾。
以上三类空间中,空间的主要使用部分与次要使用部分之间、主要部分之间、次要部分之间、楼上与楼下之间、室内外之间,均是靠交通联系来进行组织的。交通联系部分包括: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及枢纽交通3种空间形式。
第33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建筑防寒包括采暖与保温两个方面,要使寒冷地区住宅室内具有合乎卫生标准的室温,就必须采暖。
考点:
第一章 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考点28:严寒地区住宅;
主要解决建筑防寒问题,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加大建筑的进深,缩短外墙面的长度,并控制每户所占外墙面积。
住宅朝向选择应争取南向,充分利用东、西向,尽可能避免北向。
第34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炎热地区住宅朝向的选择,影响到夏季强烈的太阳光对住宅及周围环境的辐射角度、照射时间和“热化”程度;同时也影响到住宅对夏季季候风的利用程度。使住宅位于合理的朝向,有利于减小太阳辐射对住宅的不利影响,同时有利于组织住宅的通风。
考点:
第一章 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考点29:炎热地区住宅;
设计尽量减少阳光辐射及厨房灶炉产生的热量对室内温度的影响,尽可能组织室内外自然透风,平面可以采用开敞与通透的平面组合体形。
住宅朝向有利于夏季主导风入室,减少东西向阳光,朝向依次为南、南偏东、南偏西、东、北、西,西向最差。
第35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在地形图上,等高线间距随地形变化而变化,且与地面坡度成反比。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2:地形地貌;
1.地形类型:宏观来看划分为山地、丘陵、平原3类。进一步划分为山谷、山丘、山坡、冲沟、盆地、河漫滩、阶地等
2.地形图:掌握地形图的比例和图例,掌握等高线的绘制常识及求高程的方法。
3.地形条件对场地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总体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置上,其次对于竖向设计,小气候的形成及建设难度、建设成本也有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36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提示:每一功能分区是性质相同、功能接近、联系密切、对环境要求一致的建筑物、构筑物及设施所形成的若干组。一般以道路作为边界,也要充分结合e然地形起伏和场地的平面形状,河流、绿化带等也可作为功能分区的界限。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9:建筑布局;
1.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就是确定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位置。应根据项目的生产流程、使用的先后顺序、相互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序等要求来确定,要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和场地形状,合理使用土地。
2.建筑间距
影响建筑间距确定的主要因素有:日照、通风、防火、防噪、卫生和通行通道、工程设施布置、抗震要求。要求查阅《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划》及《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3.建筑布局方式
(1)与场地的地形起伏、形状取得适宜的关系;
(2)要充分结合总体的功能分区和交通流线组织;
(3)具有建筑形体组合的整体观念,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
(4)注意建筑组群的性格特点要求;
(5)注意运用对比和谐手法。
建筑布局的方式从形体组合的关系上分有集中式、分散式和组群式;从组合手法来分;有规整式、自由式和混合式。
4.外部空间设计
(1)外部空间的类型,以人的视觉感受为依据,外部空间可以划分为开敞空间、围合空间和封闭空间,此时形成的人的视线与界面分别构成18°、45°、45°以上的视角。
(2)外部空间的处理手法分别有:对比与变化、渗透与层次、比例与尺度、均衡与稳定、空间序列等。
第37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3提示: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关于防火的有关规定如下表:
耐火等级 耐火等级
一、二级 三级 四级
防火间距(m)
一、二级 6 7 9
三级 7 8 10
四级 8 10 12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9:建筑布局;
1.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就是确定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位置。应根据项目的生产流程、使用的先后顺序、相互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序等要求来确定,要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和场地形状,合理使用土地。
2.建筑间距
影响建筑间距确定的主要因素有:日照、通风、防火、防噪、卫生和通行通道、工程设施布置、抗震要求。要求查阅《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划》及《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3.建筑布局方式
(1)与场地的地形起伏、形状取得适宜的关系;
(2)要充分结合总体的功能分区和交通流线组织;
(3)具有建筑形体组合的整体观念,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
(4)注意建筑组群的性格特点要求;
(5)注意运用对比和谐手法。
建筑布局的方式从形体组合的关系上分有集中式、分散式和组群式;从组合手法来分;有规整式、自由式和混合式。
4.外部空间设计
(1)外部空间的类型,以人的视觉感受为依据,外部空间可以划分为开敞空间、围合空间和封闭空间,此时形成的人的视线与界面分别构成18°、45°、45°以上的视角。
(2)外部空间的处理手法分别有:对比与变化、渗透与层次、比例与尺度、均衡与稳定、空间序列等。
第38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是我国至今发现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考点:
第六章 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考点4:不同时代建筑基本特征;
原始社会:创造了原始木架建筑,满足基本居住和公共活动要求;
奴隶社会: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出现都城、宫殿、宗庙、陵墓;
封建社会:形成成熟、独特的体系。
第39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建筑空间提供从不同距离和角度观赏建筑实体形象的条件,其本身存在独立的审美价值。
考点:
第八章 建筑美学的基本知识 ☆☆☆☆考点1:建筑空间与造型的关系;
1.空间
空间是由点、线、面、体占据、扩展或围合而成的三度虚体,具有大小、形状、色彩、材料等视觉要素,以及位置、方向、重心等关系要素。
2.空间限定
建筑空间限定是由墙面、地面、屋顶构成。
3.空间的本质
深度和层次是空间的本质。
4.相似、变形与对比
相似反映同类物体之间的共性,对比反映不同物体之间的差异,变形则是物体生长变化的基本特征。
第40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提示:建筑设计中应强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结合,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使之成为建筑环境的整体组织部分;现代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应充分运用“风水”学原理,但不能生搬硬套;建筑设计应注意室内外空间的协调统一。
考点:
第八章 建筑美学的基本知识 ☆☆☆考点5:建筑与环境的艺术处理的基本知识;
建筑与环境之间,应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组织空间的各种因素,并使这些因素能取得协调一致,有机结合。按照局部服从整体的设计原则,先从总体布局入手,以期解决全局性问题。贯彻“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设方针。
建筑艺术处理应遵循多样统一的基本原则,注意空间的形状大小与比例尺度的关系、空间的围透划分与导向序列的关系。
第41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道路设计时,一般希望平曲线与竖曲线分开设置。
考点:
第一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考点28:竖曲线;
为使路线平顺,行车平衡,必须在路线竖向转坡点处设置平滑的竖曲线将相邻直线坡段衔接起来。因纵断面上转折坡点处是凹形或凸形不同而分为凹形竖曲线与凸形竖曲线。纵坡转折处是否必须设置凸形竖曲线,主要取决于转坡角大小与视距长度要求之间的关系。一般规定当主要及一般交通干道两相邻纵坡度代数差ω>0.5%、区干道的代数差ω>1.0%、其它道路的代数差ω>1.5%时,需设置凸形竖曲线。对凹形转坡处,当主要交通干道两相邻纵坡差代数差ω>0.5%、交通干道的代数差ω>0.7%、其它道路的代数差ω>1.0%时,则需要设置凹形竖曲线。
城市道路设计时一般将平曲线与竖曲线分开设置。如确需合设时,通常要求将竖曲线在平曲线内设置,而不应有交错现象。为了保持平面和纵断面的线形平顺,一般取凸形竖曲线的半径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避免将小半径的竖曲线设在长的直线段上。竖曲线长度一般至少应为20m,其取值宜为20m的倍数。
第42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高速公路设置硬路肩主要是供特殊情况下临时停车、避让之用,应满足车辆临时停置的最小宽度要求,一般为2.5~3.0m。
考点:
第一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考点6:机动车道;
1.车道宽度:宽度决定于车辆的车身宽度,以及车辆在横向的安全距离。
(1)车身宽度:大卡车2.5m;大客车2.6m;小汽车2.0m。
(2)横向安全距离:决定于车辆在行驶时摆动、偏移的宽度,以及车身与相邻车道或人行道侧在边缘必要的安全间隙,同车速、路面质量、驾驶技术、交通秩序等因素有关。一般可取为1.0~1.4m。
(3)车道宽度:一般城市主干路小型车道宽度选用3.5m;大型车车道或混合行驶车道选用3.75m;支路车道最窄不宜小于3m;供沿路边停靠车辆的车道为2.5~3.0m。
2.机动车道一个方向的通行能力:
在多车道的情况下,彼此之间又无分隔带,靠近道路中线的车道通行能力最高,而并列于其旁的车道,通行能力则依次逐条递减。
3.机动车道宽度:
理论上等于所需要的车道数乘以一条车道所需宽度。根据设计交通量和车道的通行能力,先大致估计一下车道数,然后以行驶在该路上的主要车辆,按一定的交通组织方案考虑车辆在横断面上的组合方式,初步确定出机动车道宽度,由此,求出机动车道的总通行能力与要求通过的设计交通量相比较。如果两者相适应,则此组合方式需要的总宽度即为设计的机动车道宽度。
双向车道数一般不宜超过4~6条;一般车行道两个方向的车道数相等,车道总数为偶数,也可根据情况采用奇数;同一路线各段在城市中所处位置不同。机动车道宽度不应强求一致;根据各地城市道路建设经验的规定:双车道一般7.5~8.0m;三车道10.0~11.0m;四车道13.0~15.0m;六车道19.0~22.0m。
第43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