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县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督导检查表与调研表9个.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9883232 上传时间:2025-04-12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督导检查表与调研表9个.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县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督导检查表与调研表9个.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附件1 县级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督导检查表 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市/区) 医疗机构名称: 检查时间:年月日 检查人: 注:检查结果填写说明:查检结果为“是/有”的,在检查项后的“□”填1;“否/无”的填0 检查项目 类别 检查内容 存在问题 1.医疗机构基本情况 1.1医疗机构性质 政府举办□非政府举办非营利性□民营□国有企事业单位主办□营利性□ 1.2医疗机构类别 综合□专科□(请注明) 1.3在岗人数 共计人,其中医生人,护士人,其他人。 1.4床位设置 编制床位数:张实院开放床位数:张 2.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情况 2.1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2.1.1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设置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由医疗、护理、质量管理部门专职人员负责□ 由医疗、护理、质量管理部门兼职人员负责□ 其他□ 2.1.2 如果设置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定期召开会议□如是:每年次 会议记录□ 2.1.3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人 2.1.4按床位比配备人数应为人,符合要求□ 2.1.5成立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2.2工作制度与岗位职责 2.2.1消毒隔离制度□ 2.2.2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2.3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2.2.4无菌操作制度□ 2.2.5安全注射措施□ 2.2.6手卫生制度□ 2.2.7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2.2.8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 2.2.9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2.2.10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管理制度□ 2.2.11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2.2.12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职责□ 2.2.13医院感染管理科及科主任职责□ 2.2.14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2.2.15专(兼)职医院感染监控医师、护师职责□ 2.3医院感染督导检查 2.3.1按照制度和流程对医院感染重点部门每月一次和对一般诊室及病区每季度一次实施监督检查、有检查记录□ 2.3.2督导检查记录齐全,整改措施能体现持续改进。有问题、原因分析、整改措施、整改结果□ 2.4医院感染培训 2.4.1开展医院感染知识全员培训,并且制定培训计划□ 如是,一年次 2.4.2培训相关材料齐全□ 2.4.2院感科负责人接受过上级医院或卫生行政部门的培训□ 2.4.3院感专职人员接受过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3.医院感染监测 3.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3.1.1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3.1.2开展目标性监测(手术部位、三导管、新生儿)□ 3.1.3发病率监测□ 3.1.4 危险因素监测□ 3.1.5医院感染病例使用抗菌药物前送检率监测□ 3.1.6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监测□ 3.1.7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多重耐药菌发现率□、多重耐药菌检出率□、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导尿管尿路感染发病率□ 3.1.8获得医院感染指标方法手工□软件□ 3.2消毒灭菌和环境卫生学监测 3.1.1有空气消毒设施(紫外线灯或空气消毒机)□无□ 3.1.2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每半年监测一次□ 3.1.3 按时监测消毒液浓度□ 4.医院感染重点部门 4.1手术室 4.2.1限制区、半限区、非限区分区明确、流程合理、标识清楚、清洁卫生□ 4.2.2手术器械用后及时送消毒供应室集中清洗、包装、灭菌□ 4.2.3耐湿、耐高温器械与物品不宜使用化学灭菌剂灭菌□ 4.2.4无菌物品存放于无菌柜内,柜子清洁干燥。无过期包□ 4.2.5一次性用品、消毒药械管理同治疗室□ 4.2.6 连台手术之间、当天手术全部完毕后,应及时对手术间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4.2.7清洁用品应选择不易掉纤维的织物,不同区域分开使用,有明确标识、用后清洗、消毒、干燥后存放于非限区□ 4.2.8麻醉用具应定期清洁消毒,可复用器械、器具和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清洁、干燥、密闭保存□ 4.1.9感染手术与非感染手术应分室进行或在同一手术间先安排非感染手术,后安排感染手术□ 4.1.10感染手术与非感染手术应分室进行或在同一手术间先安排非感染手术,后安排感染手术□ 4.2产房、人流室 4.2.1区域相对独立、分区明确、标识清楚。使用面积不少于20m²□ 4.2.2一次性用品、消毒与无菌物品管理同治疗室□ 4.2.3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所有接触产妇的诊疗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4.2.4器械清洗、灭菌符合要求□ 4.2.5产床上的所有织物均应一人一换□ 4.2.6 对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及未进行经血传播疾病筛查的产妇,应采取隔离待产、隔离分娩,所用物品做好标识单独处理□ 4.2.7对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分娩结束后应对产房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4.2.8有死婴、胎盘交接管理、登记制度并落实□ 4.2.9防护用品齐全、规范使用□ 4.2.10外科洗手设施齐全、规范□ 4.2.11人流室吸引器管路、吸引器瓶清洗、消毒规范□ 4.2.12人流室绒毛按医废处置□ 4.3口腔科 4.3.1布局合理,诊疗室和器械清洗消毒室分开设置□ 4.3.2开展拔牙、口腔外科缝合等项目的应设置口腔外科诊室□ 4.3.3洗手设备设施齐全,数量符合诊疗需要□ 4.3.4技工室独立设置,应分别配备洗手池和一个专用清洗托盘和模型修整的清洗池□ 4.3.5使用防虹(回)吸手机□ 4.3.6进入患者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4.3.7口腔器械按《医疗机构口腔科诊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要求执行□ 4.3.8科室自行清洗、灭菌,设施、操作、流程、质量应符合 310-2009规范要求□ 4.3.9一次性用品、消毒与无菌物品管理同治疗室□ 4.3.10防护用品齐全,医务人员使用规范□ 4.3.11综合治疗椅、操作台面及所使用仪器、物体表面至少每天清洁和消毒一次。遇污染随时清洁消毒□ 4.3.12拍片室需做好射线防护□ 4.4消毒供应室 4.4.1分区明确,布局流程合理,标识清楚□ 4.4.2制定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及规章制度□ 4.4.3清洗、消毒、检查包装和灭菌工作符合消毒供应中心三项规范要求□ 4.4.4清洗消毒和灭菌设备齐全(清洗消毒设备、清洗消毒剂、多酶洗液、计时器、润滑剂、高压气枪、高压水枪、干燥设备、超声波清洗机、压力蒸汽灭菌器)□ 4.4.5有清洗质量的监测及记录□ 4.4.6器械润滑使用水溶性润滑剂□ 4.4.7终末漂洗用水符合规定□ 4.4.8纯化水电导率的监测□ 4.4.9无菌物品存放条件符合要求□ 4.4.10无菌物品在有效期内使用□ 4.4.11无菌物品包的重量、体积符合规定□ 4.4.12灭菌效果监测合格(物理、化学、生物监测、实验)□ 4.4.13运送物品的车辆用具符合要求□ 4.4.14工作人员培训上岗,特别是操作压力容器的工作人员有上岗证□ 4.5内镜室 4.5.1 工作人员经过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持证上岗□ 4.5.2 清洗消毒间应与诊疗间分开□ 4.5.3 每个诊疗单位的净使用面积不得少于20m²□ 4.5.4 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当分时间段进行□ 4.5.5 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的设备应当分开□ 4.5.6 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应当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 4.5.7内镜及附件数量与医院规模和接诊病人数相适应□ 4.5.8基本清洗消毒设备齐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枪、高压气枪、全管道灌流器(宜配备动力泵)、各种内镜专用毛刷、测漏仪器、干燥设备、计时器、 )□ 4.5.9 配备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的应具备测漏、清洗、消毒、漂洗、干燥等功能,还应具备自身消毒功能(推荐)□ 4.5.10清洗消毒用品齐全□ 4.5.11内镜清洗消毒记录齐全□ 4.5.12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内镜附件必须一用一灭菌。灭菌方法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4.5.13非一次性使用的口圈可采用高水平化学消毒剂消毒□ 4.5.14 注水瓶及连接管采用高水平以上消毒,注水瓶内应为无菌水,每天更换□ 4.5.15储镜柜内表面或者镜房墙壁内表面每周清洁消毒2次□ 4.5.16每日监测使用中消毒剂的有效浓度,记录并保存□ 4.5.17消毒后的内镜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结果合格□ 4.5.18灭菌后的内镜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结果合格□ 4.5.19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按无菌物品要求进行储存□ 4.5.20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流程符合要求: 内镜手工清洗消毒流程:预清洗-测漏(推荐)-清洗(酶洗)-漂洗-消毒-终末漂洗-干燥□ 自动清洗:将手工清洗后的内镜放入内镜清洗消毒机内进行洗消□ 4.6治疗室、换药室、注射室、处置室 4.6.1 布局流程合理,清洁区和污染区分区明确,标识清楚□ 4.6.2有合格的手卫生设施,手卫生规范□ 4.6.3各种药液、溶媒、消毒剂在规定时间内使用□ 4.6.3.1 抽出的药液须注明开启日期和时间,开启后放置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4.6.3.2 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须注明开启日期和时间,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4.6.4重复使用医疗用品用后消毒处理规范□ 4.6.4.1 止血带一人一用一消毒□ 4.6.4.2 流量表和氧气湿化瓶每天消毒后干燥保存,湿化液用无菌水□ 4.6.5 治疗车、换药车上物品应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锐器盒置于车的侧面;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速干手消毒剂□ 4.6.6 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先清洁伤口,后感染伤口依次进行□ 4.7中医诊室 4.7.1 进行针灸穿刺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针灸、拔罐、刮痧、中药足浴等操作做好手卫生□ 4.7.2 针灸针具做到“一人一针一用一灭菌”□ 4.7.3 火罐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4.7.4 一次性针灸针、一次性足浴塑料袋连同足浴液严禁重复使用□ 4.8新生儿室 4.8.1人员管理 4.8.1.1新生儿病房布局合理,内设新生儿病房、隔离间、配奶间、沐浴间、治疗室等,各区划分明确□ 4.3.1.2病室入口处设洗手设施并更衣,工作人员入室前应洗手并更衣,换鞋、戴口罩,患呼吸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皮肤有伤口的工作人员暂时停止与新生儿接触□ 4. 8.1.34. 8.1.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4. 8.1.5母亲患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时不得接触或母乳喂养新生儿□ 4. 8.1.6限制不必要的探视,确需探视时,探视者不得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接触新生儿之前医务人员应指导探视者做好手卫生□ 4. 8.2环境和物品管理 4. 8.2.1保持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通风不良时可安装空气净化消毒设施、设备□ 4. 8.2.2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清洁、干燥,无污迹、霉斑;有明显污染时使用清洁剂或消毒剂擦拭地面每日清洁,遇污染时消毒□ 4. 8.2.3医疗器械:包括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每天消毒1次,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4. 8.2.4诊疗物品、治疗台、治疗车、药品柜、病历夹、床栏杆、床头柜、电话、门把手等,每天1次使用500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雾化吸入器、呼吸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4. 8.2.5患儿出院后要对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 4.3.2.6清洁用具必须分区使用、清洁、消毒、晾干、保存□ 4. 8.2.7抹布应一桌一抹一更换,拖布一病房一清洗。地面没有明显污染时,湿式擦洗即可;当有血液或体液污染时,用1000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4.8.3生活起居用品管理 4. 8.3.1新生儿使用布类,一用一换,清洗晾干后备用□ 4. 8.3.2床上用品,如枕套、床单、被套等,每周更换,污染时随时更换□ 4. 8.3.3新生儿温箱、蓝光箱等,每日或一用一清水擦拭清洁,并更换湿化液;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时,应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4. 8.4配奶区消毒管理    4. 8.4.1配奶工作人员应当经过消毒技术培训,患感染性疾病者在未治愈前不得参与配奶工作□ 4. 8.4.2配奶人员应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配奶前应洗手,佩戴口罩、帽子□ 4. 8.4.3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煮沸或微波消毒,奶瓶使用后,清洗干净,集中送消毒供应室压力蒸汽灭菌后贮存,开包后奶具保存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没有使用完的应重新清洗消毒□ 4.5.4.4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所用奶具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4. 8.4.5盛放奶具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洗消毒□ 4. 8.4.6配奶用开水瓶每周彻底清洁去垢一次□ 4.8.4.7保存奶制品的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 4. 8.5新生儿沐浴区消毒管理 4. 8.5.1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不得接触新生儿□ 4. 8.5.2工作人员手卫生意识良好,不得留指甲、戴首饰、手表等物品□ 4. 8.5.3每日沐浴前、后,沐浴区应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干燥□ 4. 8.5.4沐浴区温度应保持在26℃~28℃,水温在38℃~40℃□ 4. 8.5.5新生儿淋浴用具每人一套,衣服、被服、浴巾、毛巾,每日更换并放专柜内保管□ 4. 8.5.6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儿应分时沐浴,应先为早产儿、非感染性疾病患儿沐浴,最后为感染性疾病患儿沐浴□ 4. 8.5.7保持洗婴台整洁,洗婴后立即清理台面,用500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洗婴池每天用1000含氯消毒剂彻底刷洗。消毒后不可再在水池内清洗其他用物□ 4. 8.6隔离室消毒管理 4. 8.6.1患呼吸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或不明原因疾病的患儿应单间隔离,无条件时同类疾病可同室隔离,护理人员固定、诊疗用品专用□ 4. 8.6.2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室,应佩戴帽子、口罩、手套、隔离衣。一切诊疗、护理操作均符合隔离要求□ 4. 8.6.3室内一切物品、器具必须专用,单独消毒灭菌,如奶具、听诊器、体温表、输液盘、治疗车等□ 4. 8.6.4需送供应室清洗消毒物品,单独包装运送,不能于其他物品混装□ 4. 8.6.5医疗废物双层医废袋包扎,并交接。 4. 8.6.6患儿离室后,应对室内所用物品、环境等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4. 8.7每季度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和消毒效果监测□ 4.8.8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 4.9眼科 4. 9.1治疗室、换药室布局合理,标记明确。严格区分清洁区、污染区,室内物品固定摆放,坚持清洁消毒制度□ 4. 9.2手术器械和换药器械,首选高压灭菌□ 4.9.3玻棒(点显影剂)一人一用一灭菌□ 4.9.4检查用开睑器、拉钩、眼科显微剪、冲洗泪道用物应高压灭菌□ 4. 9.5遮眼板每次用后消毒,裂眼灯额架上垫下额骨的纸,一人一换□ 4.9.6严格手卫生制度□ 4.9.7眼科共用眼药膏、眼药水不可接触患者□ 4. 9.8患者以病种不同相对集中在一个病房内, 传染性眼病的患者首选单人房间或隔离病房, 且在患者出院后做好终末消毒□ 4.10血液透析 4.10.1区域设置 4.10.1.1布局和流程应满足工作需要,区分清洁区和污染区□ 4.10.1.2开展透析器复用的,应设置复用间□ 4.10.1.3水处理间的使用面积不少于水处理机占地面积1.5倍□ 4.10.2设备 4.10.2.1患者使用的床单、被套、枕套等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更换□ 4.10.2.2县级至少配备5台血液透析机,有急诊透析机□ 4.10.2.3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水处理设备、供氧设备、负压吸引装置,必要的职业防护物品□ 4.10.2.4透析机消毒记录齐全、规范□ 4.10.2.5消毒剂规范使用、有监测、有记录、双人双核□ 4.10.3复用透析器清洗消毒、储存符合规范要求□ 4.10.4一次性透析器、透析管路不得重复使用□ 4.10.5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管理 4.10.5.1首次透析病人必须做肝炎病毒学检测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4.10.5.2维持性透析病人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测,建立病人档案,透析室有病人登记表和血源性传播疾病病人登记表□ 4.10.5.3对确定有乙肝和丙肝以及其它传染性疾病的病人应当隔离透析。 4.10.6医疗废物暂存符合规范要求□ 4.10.7职业安全防护 4.10.7.1职业防护用品齐全□ 4.10.7.2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4.10.8监测 4.10.8.1水质细菌学检测每月1次,内毒素检测每3个月1次。检测结果达干预值应有干预记录□ 4.10.8.2透析液每月进行一次细菌学检测□ 4.10.8.3定期对透析机和透析用水设备进行消毒,透析液制备和输入过程有质量监测□ 4.10.8.4透析用水的化学污染物情况至少每年测定一次,软水硬度及游离氯检测至少每周进行一次,结果应当符合规定□ 4.10.8.5透析间应当达到《医院消毒卫生标准》(15982—2012)中规定的类环境,并保持安静,光线充足□ 4.11重症医学科 4.11.1布局流程合理,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床间距大于1米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使用面积不少于18平方米□ 4.11.2环境应通风良好,采光条件好,有消毒设施、温度维持在(24+1.5)℃左右□ 4.11.3具备适宜的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和手部消毒装置□ 4.11.4感染患者应当依据其传播途径实施相应的隔离措施,对经空气感染的患者应当安置在负压病房□ 4.11.5每季度做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的监测□ 4.11.6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每天清洁消毒□ 4.11.7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感染防控措施到位□ 4.11.8呼吸机管路清洗消毒规范□ 4.11.9科室感控小组有学习、有记录、有自查,熟练掌握感控知识□ 4.11.10对重点部位感染预防措施有落实□ 4.11.11手卫生五个时刻执行到位□ 4.11.12 三管监测有资料,有数据□ 5、医院感染重点环节 5.1安全注射 5.1.1诊室环境清洁,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清扫地面等工作。严禁在非清洁区进行注射准备等工作□ 5.1.2皮试、胰岛素注射、免疫接种等操作时,严格执行注射器“一人一针一管一用”□ 5.1.3各种药液、溶媒、消毒剂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同治疗室□ 5.2超声检查 5.2.1超声探头(经皮肤,黏膜或经食管、阴道、直肠等体腔进行超声检查)须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用隔离膜、消毒耦合剂等□ 5.2.2每班次检查结束后,须对超声探头等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处理,干 燥保存□ 5.3医疗废物 5.3.1建立医疗废物管理领导小组,有专人管理□ 5.3.2 医废暂存处选址合理,有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禁止饮食的警示标识,有“五防”措施(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渗漏和雨水、防盗)□ 5.3.3医疗废物交接登记资料齐全,保存3年□ 5.3.4医废暂存处、转运车应定期消毒、并有消毒记录□ 5.3.5医疗废物分类收集,专人院内转运,48h内对外转运或处理□ 5.3.6转运人员配备有个人防护用品□ 5.3.7使用专用容器和包装袋、利器盒□ 5.3.8科室有交接登记本,项目齐全,双方签字□ 5.3.9医疗废物最终处置方式是集中处置□ 5.3.10医疗废物最终处置方式是自行焚烧,填埋□ 5.5医用织物 医用织物洗涤单位:医院自行清洗□交由其他医疗机构□交由社会洗涤公司□医院管理部门总务科□护理部□其他部门□ 自行洗涤消毒: 5.5.1建立各部门分工合作的管理机制,明确管理职责、落实责任到位□ 5.5.2建立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管理工作制度□,人员培训□,一年次 5.5.3设置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管理组织:设置专门部门□设置专职人员□兼职人员□ 5.5.4洗衣房环境清洁卫生□ 5.5.4.1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分区明确,有独立的人流和物流通道□ 5.5.4.2接收污染的织物和发放洗消后的织物分区管理,物流由污染区到清洁区、不交叉、不逆行□ 5.5.5环节管理 5.5. 5.1传染性疾病科使用后的医用织物,以及被血液、体液和患者其他体液污染的医用织物应当单独回收、单独洗涤消毒□ 5.5.5.2洗涤后的医用织物妥善保存并及时提供临床使用□ 5.5.5.3,织物清消质量控制,有专人对其性状、污渍、破损等进行检查□ 5.5.5.4定期做生物学监测□ 5.5.5.5临床收集清点不在医疗区进行□ 5.5.5.6收集和发放分车进行,车用后清洁消毒□ 由社会化洗涤服务机构承担: 5.5.6签订协议前,严格审核其资质,必要时进行现场调研□ 5.5.7约定医用织物回收、运输、分类洗涤消毒操作流程,特别是洗涤消毒应达到的质量要求□ 5.5.8对洗涤后的医用织物质量验收和反馈□ 5.5.9专人接收洗涤后的医用织物,并对其抽样进行性状、表面污渍、破损等检查□ 5.5.10定期开展洗涤消毒后医用织物微生物学监测□ 5.511设置洁污分开的医用织物轮转库□ 5.5.12定期收集科室对织物洗消质量的意见,有问题找原因,及时处理□ 5.5.13临床收集清点不在医疗区□ 5.5.14收集和发放分车进行,车用后清洁消毒□ 6.消毒原则 6.1消毒原则 6.1.1 进入患者体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6.1.2.耐湿、耐高温器械与物品的灭菌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宜使用化学灭菌剂灭菌□ 6.1.3浸泡消毒或灭菌应有浸泡日期、时间、签名□ 6.1.4浸泡用消毒剂应有浓度监测 、有记录□ 6.1.5配有防护用品:口罩、帽子、手套,喷溅戴护目镜□ 7.基础项目 7.1 手卫生管理 7.1.1有合格的手卫生设施,如流动水洗手池□、洗手液(用肥皂应保持干燥)□、干手用品□洗手图□ 7.1.2 重点部门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 7.1.3 手卫生设施数量符合操作需要□ 7.1.4 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标注启用时间,在有效期内使用□ 7.1.5 开展手卫生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且有相关材料□ 7.1.6医务人员掌握手卫生知识和洗手方法,现场提问□ 7.1.7 现场观察手卫生执行情况□ 7.1.8 现场抽查医务人员洗手□ 7.2环境物表 7.2.1布局流程应遵循洁污分开的原则,诊疗区、污物处理区、生活区等区域相对独立,布局合理,标识清楚,通风良好□ 7.2.2 各诊室整洁,空气新鲜或定时通风、消毒、有记录□ 7.2.3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先清洁再消毒。当其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7.2.4 清洁用具分区使用,标志清楚,定位放置□ 7.3无菌物品与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管理 7.3.1无菌物品、清洁物品、污染物品应当分区放置□ 7.3.1.1无菌物品专柜存放,环境清洁,无过期。无专柜时,上层为无菌物品,下层为清洁物品。标识清楚□ 7.3.1.2无菌物品开启后注明开启日期、时间,在有效期内时间□ 7.3.1.3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7.3.2 一次性诊疗用品必须从正规渠道购进,院感科审核相关证件,进货、储存、发放管理规范□ 7.3.2.1 一次性无菌物品必须保持包装完整,进口产品有中文标识□ 7.3.2.2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在有效期内使用□ 7.3.2.3 一次性物品无专柜时应与非一次性物品分层摆放,定位放置,标识明确□ 7.4 消毒设施与消毒用品配备及管理情况 7.4.1消毒剂、消毒器械必须从正规渠道购进,院感科审核相关证件,进货、储存、发放管理规范□ 7.4.2 配备空气消毒设施:紫外线灯□动态空气消毒机□ 7.4.2.1 对消毒设施定期维护与监测□ 7.4.3 消毒剂配备情况 含氯□ 戊二醛□其它□ 7.4.3.1 消毒剂容器必须加盖□ 7.4.3.2盛放皮肤消毒的非一次性使用的碘酒、酒精容器应保持密闭,每周更换2次瓶内消毒剂,同时更换容器并灭菌。未用完消毒剂倒掉,不得添加□ 7.4.3.3一次性小包装的瓶装碘酒、酒精,启封后使用时间不超过7天□ 7.4.4 灭菌器配备 下排气□ 预真空□ 附件2 基层医院感染管理督导检查表(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 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市/区) 医疗机构名称: 检查时间:年月日 检查人: 注:检查结果填写说明:查检结果为“是/有”的,在检查项后的“□”填1;“否/无”的填0 检查项目 类别 检查内容 存在问题 1.医疗机构基本情况 1.1医疗机构性质 公立□ 非公立□营利□ 非营利□ 1.2医疗机构类别 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 1.3在岗人数 共计 人,其中医生 人,护士 人,其他 人。 1.4床位设置 编制床位数: 张 实院开放床位数: 张 2.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情况 2.1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2.1.1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负责人有□无□ 由医疗、护理、质量管理部门专职人员负责□ 由医疗、护理、质量管理部门兼职人员负责□ 其他□ 2.1.2 成立临床科室医院感染领导小组□ 2.1.3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人 2.2工作制度与岗位职责 2.2.1消毒隔离制度□ 2.2.2清洁制度□ 2.2.3无菌操作制度□ 2.2.4安全注射制度□ 2.2.5手卫生制度□ 2.2.6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2.2.7医源性感染登记、暴发报告制度□ 2.2.8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2.2.9一次性医疗用品安全使用制度□ 2.2.10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2.2.11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2.2.12医院管理专(兼)职人员职责□ 2.2.13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2.3医院感染督导检查 2.3.1按照制度和流程对医院感染重点部门每月一次和对一般诊室及病区每季度一次实施监督检查、有检查记录□ 2.3.2督导检查记录齐全,整改措施能体现持续改进。有问题、原因分析、整改措施、整改结果□ 3.医院感染培训 3.1医院感染培训 3.1.1开展医院感染知识全员培训,并且制定培训计划□ 如是,一年 次 3.1.2培训相关材料齐全□ 3.1.3 院感专兼职人员接受过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哪一级培训 4.消毒原则 4.1消毒原则 4.1.1 进入患者体腔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4.1.2.耐湿、耐高温器械与物品的灭菌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宜使用化学灭菌剂灭菌□ 4.1.3浸泡消毒或灭菌应有浸泡日期、时间、签名□ 4.1.4浸泡用消毒剂应有浓度监测 、有记录□ 4.1.5配有防护用品:口罩、帽子、手套,喷溅戴护目镜□ 5.基础项目 5.1 手卫生管理 5.1.1有合格的手卫生设施,如流动水洗手池□、洗手液(用肥皂应保持干燥)□、干手用品□洗手图□ 5.1.2 重点部门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 5.1.3 手卫生设施数量符合操作需要□ 5.1.4 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标注启用时间,在有效期内使用□ 5.1.5 开展手卫生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且有相关材料□ 5.1.6医务人员掌握手卫生知识和洗手方法,现场提问□ 5.1.7 现场观察手卫生执行情况□ 5.1.8 现场抽查医务人员洗手□ 5.2环境物表 5.2.1布局流程应遵循洁污分开的原则,诊疗区、污物处理区、生活区等区域相对独立,布局合理,标识清楚,通风良好□ 5.2.2 各诊室整洁,空气新鲜或定时通风、消毒、有记录□ 5.2.3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先清洁再消毒。当其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5.2.4 清洁用具分区使用,标志清楚,定位放置□ 5.3无菌物品与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管理 5.3.1无菌物品、清洁物品、污染物品应当分区放置□ 5.3.1.1无菌物品专柜存放,环境清洁,无过期。无专柜时,上层为无菌物品,下层为清洁物品。标识清楚□ 5.3.1.2无菌物品开启后注明开启日期、时间,在有效期内时间□ 5.3.1.3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5.3.2 一次性诊疗用品必须从正规渠道购进,有相关证件,管理规范□ 5.3.2.1 一次性无菌物品必须保持包装完整,进口产品有中文标识□ 5.3.2.2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在有效期内使用□ 5.3.2.3 一次性物品无专柜时应与非一次性物品分层摆放,定位放置,标识明确□ 5.4 消毒设施与消毒用品配备及管理情况 5.4.1消毒剂、消毒器械必须从正规渠道购进,有相关证件,管理规范□ 5.4.2 配备空气消毒设施(紫外线灯、循环风空气消毒机)□ 5.4.2.1 对消毒设施定期维护与监测□ 5.4.3 消毒剂配备情况 未配备□ 含氯□ 戊二醛□ 其它□ 5.4.3.1 消毒剂容器必须加盖□ 5.4.3.2盛放皮肤消毒的非一次性使用的碘酒、酒精容器应保持密闭,每周更换2次瓶内消毒剂,同时更换容器并灭菌。未用完消毒剂倒掉,不得添加□ 5.4.3.3一次性小包装的瓶装碘酒、酒精,启封后使用时间不超过7天□ 5.4.4 灭菌器配备情况 有□ 无□ 如配备请填写灭菌器灭菌方式:下排气□ 预真空□ 6.医院感染重点部门 6.1治疗室、换药室、注射室 6.1.1 布局流程合理,清洁区和污染区分区明确,标识清楚□ 6.1.2有合格的手卫生设施,手卫生规范□ 6.1.3各种药液、溶媒、消毒剂在规定时间内使用□ 6.1.3.1抽出药液注明开启日期和时间,开启后放置时间不超过2小时□ 6.1.3.2启封抽吸溶媒注明开启日期和时间,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6.1.4重复使用医疗用品用后消毒处理规范□ 6.1.4.1 止血带一人一用一消毒□ 6.1.4.2 流量表和氧气湿化瓶每天消毒后干燥保存,湿化液用无菌水□ 6.1.5 治疗车、换药车上物品应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锐器盒置于车的侧面;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速干手消毒剂□ 6.1.6 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先清洁伤口,后感染伤口依次进行□ 6.2手术室 6.2.1限制区、半限区、非限区分区明确、流程合理、标识清楚、清洁卫生□ 6.2.2手术器械用后及时送消毒供应室集中清洗、包装、灭菌□ 6.2.3 一次性用品、消毒与无菌物品管理规范□ 6.2.4 连台手术之间、当天手术全部完毕后,应及时对手术间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6.2.5 清洁用品应选择不易掉纤维的织物,不同区域分开使用,有明确标识、用后清洗、消毒、干燥后存放于非限区□ 6.2.6 麻醉用具应定期清洁消毒,可复用器械、器具和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清洁、干燥、密闭保存□ 6.2.7 感染手术与非感染手术应分室进行或在同一手术间先安排非感染手术,后安排感染手术□ 6.3消毒供应室 6.3.1分区明确,布局流程合理,标识清楚□ 6.3.2制定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及规章制度□ 6.3.3清洗、消毒、检查包装和灭菌工作符合消毒供应中心三项规范要求□ 6.3.4清洗消毒和灭菌设备齐全 (清洗消毒设备、清洗消毒剂、多酶洗液、计时器、润滑剂、高压气枪、高压水枪、干燥设备、超声波清洗机、压力蒸汽灭菌器 )□ 6.3.5有清洗质量的监测及记录□ 6.3.6器械润滑使用水溶性润滑剂□ 6.3.7终末漂洗用水符合规定□ 6.3.8纯化水电导率的监测□ 6.3.9无菌物品存放条件符合要求□ 6.3.10 无菌物品包的重量、体积符合规定□ 6.3.11 灭菌效果监测合格(物理、化学、生物监测、实验)□ 6.3.12运送物品的车辆用具符合要求□ 6.3.13 工作人员特别是操作压力容器的工作人员有上岗证□ 6.4口腔科门诊 6.4.1布局合理,诊疗室和器械清洗消毒室分开设置□ 6.4.2开展拔牙、口腔外科缝合等项目的应设置口腔外科诊室□ 6.4.3洗手设备设施齐全,数量符合诊疗需要□ 6.4.4技工室独立设置,应分别配备洗手池和一个专用清洗托盘和模型修整的清洗池□ 6.4.5使用防虹(回)吸手机□ 6.4.6进入患者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6.4.7口腔器械按《医疗机构口腔科诊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 》要求执行。 6.4.8一次性用品、消毒与无菌物品管理规范□ 6.4.9 防护用品齐全,医务人员使用规范□ 6.4.10综合治疗椅、操作台面及所使用仪器、物体表面至少每天清洁和消毒一次。遇污染随时清洁消毒□ 6.4.11拍片室需做好射线防护□ 6.5产房(社区没有跳过) 6.5.1区域相对独立、分区明确、标识清楚。使用面积不少于20m²□ 6.5.2一次性用品、消毒与无菌物品管理规范□ 6.5.3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所有接触产妇的诊疗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6.5.4器械清洗、灭菌符合要求□ 6.5.5产床上的所有织物均应一人一换□ 6.5.6 对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及未进行经血传播疾病筛查的产妇,应采取隔离待产、隔离分娩,所用物品做好标识单独处理□ 6.5.7 对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分娩结束后应对产房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6.5.8 有死婴、胎盘交接管理、登记制度并落实□ 6.6人流室 6.6.1人流室单独设立,面积大于20m²,进入更衣换鞋□ 6.6.2每日空气、物表消毒2次,遇血液、体液污染应立即清洁消毒,有记录□ 6.6.3操作前做好外科手消毒、穿无菌服、戴无菌手套□ 6.6.4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诊疗用品一人一换一消毒或灭菌□ 6.6.5 吸引器管路、吸引器瓶清洗、消毒规范□ 6.6.6 绒毛按医废处置□ 6.7预防接种室 6.7.1 诊室独立设置,布局流程合理,环境整洁,光线明亮、通风良好□ 6.7.2 登记和接种功能分区明显,清洁区和污染区分区明确,标识清楚□ 6.7.3 接种物品定位定量放置,标识明确,无菌物品管理同治疗室□ 6.7.4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 6.7.5 免疫接种疫苗购进、运输、贮存符合国家相关规范□ 6.7.6 做好冷链管理,冰箱定期清洁消毒,温度符合要求,有测温记录 6.8中医诊室 6.8.1 进行针灸穿刺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针灸、拔罐、刮痧、中药足浴等操作做好手卫生□ 6.8.2 针灸针具做到“一人一针一用一灭菌”□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