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建筑文化概论论文浅谈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docx

上传人:鼓*** 文档编号:9877150 上传时间:2025-04-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文化概论论文浅谈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建筑文化概论论文浅谈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建筑文化概论课程论文 浅谈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culture on architecture 学 院:建筑学院 专业班级:建筑学1302班 姓 名:欧艺伟 学 号:201302010223 指导老师:钟明芳 张 卫 肖 灿 20150707 摘 要 建筑根植于文化,是文化的某种体现。有人说,整个建筑史,就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可见建筑对于文化本身的体现是多么重要。同样,建筑体现着文化,文化也同样影响着建筑。其中以地域文化影响最为强烈和具体。纵观世界建筑如此丰富多样与不同,就是因为世界各地不同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重点讨论了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一个是宏观方面,世界范围内的东西方地域文化不同对建筑的影响;另一个是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各地区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建筑 中西方文化 地域文化 传统文化 影响 Abstract Architecture is rooted in culture, is a kind of embodiment of culture. It is said that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is a microcosm of the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as a whole. It can be seen that how important it is for architecture to reflect the culture itself. Similarly, architecture embodies the culture, the culture influences architecture as well. Among them the most strongly and specific culture is regional culture.The reason why when we seeing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architectures are so rich and varied and different, is just that there‘s a variety of different regional cultures around the world.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from two aspects about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Culture on Buildings. One is the macroscopic aspect, the worldwid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regional cultures of East and West on architecture。The other aspect is that with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ow the difference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influence it’s local architecture. Key Words: Architecture Easten and Western Culture Regional Culture Influence Traditional Culture 第一章 建筑与文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渐渐成为热门学科,一时间文化人趋之若鹜。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 人们关于文化的定义迄今己不下于130种,狭义的文化可作“知识”,广义的文化解释则极为宽泛而各异,但多数观点倾向于一种对民族的性格、精神有决定性影响力的价值系统。庞朴先生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一书中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文化,从广义上说,可以包括人的一切生活方式和满足这些生活方式所创造的事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所形成的心理和行为,它包括着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和心的部分.” 建筑学界的人从接受大学教育开始,就被灌输了种种观念,将自己归为文化人之列,而且是顶重要的文化人。这一点可以从古罗马时期就问世的《建筑十书》中得到印证。书中宣称,“建筑师应当搜长文笔,熟习制图,精通几何学,深悉各种历史,勒听哲学,理解音乐, ”似乎建筑师是天底下最有文化的职业,所以对建筑与文化进行研究,绝对不算跑题。 建筑当然是文化的一部分。属于物质部分。但是,建筑设计或者说建筑创作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的层次上,只注重外在的形式而不涉及心的部分。菲利普·约翰逊在评论雷纳·班能的《最初的机械时代中的理论和设计》一书时写到:“形式会产生出更多形式,而观念几乎对它们没有影响。”但是形式并非以机械的进展方式产生出更多的形式,恰恰是选择何种形式最为合适的那种观念,创造了一个特定时代的建筑,这才是最令人推敲的。建筑史家们将建筑作为最终产品来强调其意义,这是完全正确的。他们主要考虑建筑本身外观如何,怎样建造的以及满足其目的之效果如何。 但是,创造这些建筑物的建筑师们,却不得不同样去考虑到更富于哲理的问题:诸如为什么任何人必须选定这一种形式、材料或体系,而不是其它的。这便是建筑与文化最大的碰撞交融与结合。 第二章 中西方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1、审美观点的不同 例如中国人与欧洲人在建筑审美观上的不同,中国人崇拜自然,在不能合理解释自然现象的时候,中国人拿出“天神”来做解释,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是上天的力量,后来很多思想学派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即天人合一,这也成为很多修行者地终极目标,他们认为人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的附属人类应该服从、顺应自然,在审美上认为自然的就是美的。所以中国的传统建筑比较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大规模的建筑群,如宫殿、陵墓等,常常会依山伴水,曲径通幽,利用山势起伏自然形成建筑物的错落排列。建筑物一般不高,但却种植有高大的树木。尤其是寺庙里类的建筑,更是常常刻意隐藏于林木之中。 2、地理环境的不同 笔者认为,这里还有地理环境的因素,中国的中部地区是由长江、黄河两条河流灌溉的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合农业耕种。定居中国的人类逐渐形成了农耕民族。只要尊崇季节气候的变化,按时播种、收割,他们就可以丰衣足食。中国人对这样的自然环境相当满足,于是养成了他们崇拜自然,臣服于自然的观念。由于中国总的来说是风调雨顺,一场灾害通常很快就会过去,这时候,人们会以为是自己的祈求的到了回报,这就更助长了这种自然观的形成。 欧洲的自然环境要恶劣得多。欧洲平原稀少,山地居多。此外,欧洲大陆一直被冰雪覆盖着。在这样的环境下,别说是农耕,连畜牧都十分困难。因此,定居欧洲的人类以狩猎民主为主。在他们心目中,自然界很容易被具体到了每一只羊、鹿、狼或豹的身上。他们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与自然界战斗,并取得胜利。任何向自然界的祈求都不会得到回报。人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是人类永远无法改变的,甚至无法认知。另一方面,恶劣的自然环境也在欧洲人心地植下了人与自然势不两立的观念,养成了欧洲人好斗、好胜的欲望。既然自然界强大恐怖,又与人类对立,那么,人类对自然的一切改造都是无尚光荣的。这也正是欧洲园林、建筑刻意标榜人为因素的原因。 3、自然的不同 我们从自然观的角度来做进一步的分析,古代中国有数不清的如四大发明这样为世界科技作出卓越贡献的成就。但是如果按学科来看,古代中国的主要科学成就都集中在应用领域,例如制造业、建筑业等;而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成就相对贫乏。我读过一本介绍数学发展历史的书。对数学贡献最大的是欧洲人,同时,书中也介绍了巴比伦、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数学成就,却对中国的数学成就只字未提。由于前文提到的中国人对现有的自然界颇为满足,也就失去了改造自然的兴趣和动力,认为应循天命,知足常乐,这种思维方式蔓延开来,就造成了中国人普遍满足于问题在表面上得以解决,而对于隐藏于表象之下的事物内因缺乏兴趣,懒于对问题刨根追底。所以古代中国对于自然界的研究始终都只停留在肤浅的客观观察阶段,极少有人把观察结果抽象总结成理论,也就是经验更多,理论则缺乏至极。更不要提用理论来指导改造自然了。虽然我们有宏伟的长城,有神奇的都江堰,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石窟,但那一本著作可以将其总结成实用并精确地理论。我们已经提到过中国人的自然观过于崇尚自然,于是心甘情愿的臣服于自然。这种自卑,带有奴性的思想也使得中国人很轻易的屈服于“权威”,不敢有创新思想,尤其是那种把自己放到与权贵平等地位上的思想。而欧洲在文化上经历了文艺复兴;政治上,民主制度终于战胜专政制度;科技上,完成了工业革命,这一时期近代科学形成了,并以加速度向前发展。科学在越来越大的规律上应用于生产过程,对自然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进、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提出、电力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钢铁、机器制造、化工等新兴产业部门的崛起手生产体系的全面更新,形成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互动的全新面貌。由于欧洲国家特有的开放得性格,外扩领土的强烈欲望和海上贸易的发展,使其在建筑形式上博众家所长,去其所短,并保留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在内存品质上有新技术、新材料、先进的理论基础的保证,增加了外观的多样性及复杂性。民主制度由于保障了方向正确,和调动了多数人的积极性,其效率远不是专制制度可以同日而语的。 我们研究了两种自然观对欧洲和中国建筑发展的影响,都已经是历史了。孰优孰劣我们不去做公断,只有因为了解不同自然观在历史上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更有利我们发展的自然观。观察这两种自然观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可以看到一个事实,就是人类的野心有多大成就就可以有多大。人类是能够战胜自然的。这也是典型欧洲人的自然观。随着欧洲文明的胜利和广泛输出,我们中国人也普遍接受了欧洲的各种思想,比如马列思想,和我们正在学的自然辩证法,都是欧洲人创立的。中国人的自然观也普遍发生转变。例如,人定胜天的观念在中国就很有争议。如果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看,这个词组显然是语法和逻辑错误,但现在连高中地理教学都会经常讨论这个话题,请大家记住,人定胜天并不是一定不正确。“人定胜天”不是说人类谁便怎么样做都会战胜自然。战胜自然还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并且可能还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 第三章 中国不同区域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中国地大物博,区域广泛,不同地区之间的地域文化有很大不同,各有特色。这里仅选取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区域建筑仅供讨论。 1、越海民系民居建筑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有了质的改变,这一点我以从地方性民居得以体现。中国越海民系是汉民族最早形成的民系之一,中原战乱是民系形成的主要原因。[8]较早期的北方移民是为躲避战乱,南迁并占据了自然地理条件较为优越的江南地区,与当地的百越人融合形成越海民系。较为早熟的山水文化对民居村落及建筑的影响,使民居建筑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外延。瞥结出以天井庭院为中心的合院住宅是越海民系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其平面构成可概括为一明两暗型、天井堂房型、天井堂厢型、四合天井型四种普遍类型,其建筑空间型制显得非常成熟;指出堂与天井庭院是民居建筑最为关键的一对空间形式,堂构成文化的核心,天井庭院构成空间的核心。而儒学观念、耕读思想渗入其中,把东方哲学观念和民族人文美学成果引入民居建筑,使民居村落与建筑空间填界得到升华,追求高尚、深邃的意境美,其空间环境显现出高品位的文化特点。 2、清真寺 “清真寺”是中国内地穆斯林民族之一,回族”的宗教建筑,它的整体布局和建筑艺术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伊斯兰教建筑有着显著的不同,同时又与中国传统佛、道建筑同中存异。她是中国建筑史,也是世界伊斯兰建筑史上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9]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伊斯兰文化为背景,以中国内地传统伊斯兰教建筑— “清真寺”为研究对象:以历史发展线索为纵轴;以其形式发展巅峰时期的形态特征分析为横轴;以典型个案分析为剖断面,剥茧抽丝、层层深入地来剖析内地传统伊斯兰教建筑的形态特征,试图找出这一特殊现象的文化本质。从而探索如何实现建筑与地域,建筑与文化的协调共生、和谐发展。在外来强势文化冲击下的今天,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精神,并对如何促进中华建筑文化的“和而不同”确实作出一点微薄的贡献。 3、闽南地区传统建筑 福建(闽南地区)传统建筑依然沿袭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形式,又在移民入台定居后相继传入台湾.现存建筑遗构中既有宋<营造法式>、清<营造则例>的"官式"做法,又有匠师们世代相传、师徒相承的传统设计与施工的民间做法,形成独特的地域工匠技术.无论是城市、住宅与庭园、文教建筑、宗教建筑、会馆建筑等类型,还是传统建筑本身的形制、设计与营建方法等。[10]台湾传统建筑的平面类型在福建祖籍地都能找到相同或相近的例子,几乎是原乡形式的移植.同时,台湾传统建筑文化在吸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移植闽南传统建筑特色中,也在寻求表现台湾地域建筑文化的特性,尤其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两地有所不同,体现了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纷呈多彩的地域建筑文化特色。 第四章 结语 现代建筑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不容忽视,文化中自然观对建筑的影响是直接而必然的,人与自然应该形成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包括:地方性,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让自然做功,和显露自然等几条基本原理。自然辨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景观设计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辨证法。同样,我们也要保持建筑中的文化因素,让建筑有生命,由内涵,有气质,能够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1] 刘启波. 绿色住区综合评价方法与设计准则[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 张彤. 整体地区建筑[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3] 《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 [4] 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 李允稣,《华夏意匠》,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4; [6]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第一版.百花出版社.1998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