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願生西方凈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侣
1、志业之开启
娑婆众生,于生死苦海,旷劫流转,无缘解脱。今又去圣时遥,根基陋劣,障深慧浅,虽得闻自性本具如来之智慧德相,却难悟难证,于烦恼生死海中,受苦无尽。非仗佛力,决难解脱。
幸蒙佛陀慈悲,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随机施化,开示种种方便法门。而求其简易直捷,一生可以成办者,莫如念佛求生净土。佛在《大集经》中悬记:“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今正值末法时期,欲求解脱,舍此不能也。
承蒙释迦本师,开显弥陀大悲誓愿,吾等凡夫得知佛力接引、往生净土之法,悲喜交加。虽悲自力难得解脱,却喜有弥陀佛力为仰靠。凡得闻者,当珍惜此万劫难逢之胜缘,籍乘弥陀之愿力,信愿念佛,期生西方;兼希自利利人,愿为弥陀使者,上报佛恩,下启群萌,相约携手,同往西方,同圆种智。
今又善根萌发,法缘殊胜,相逢于净宗道场。岂敢因自力之卑劣,不发报佛恩之愿心也。思之再三,唯有传扬佛号,利众最深,临终助念,益众最切。
众同仁志士,佛朋法友,四方云集,于真信切愿之深心,乘弥陀大愿之力,效弥陀大悲之行,成立临终助念组织,愿于众生老病之时,施以种种安慰,令得安宁,又以净土胜境,消除其对死亡之恐惧,重现新生之光明;于众生命终之际,与诸莲友,“现在其前”善巧开示启发信愿;佛号相续,昼夜不断;必能感应道交,弥陀现前,莲花托足,刹那之间即得往生极乐净土,不退成佛。众同仁标心立志,弘法利生,慈心善行,莫过于此,有识之士,敢不于此尽心耶!
2
目录
志业之开启.............................1
※临终助念概述
临终助念概述...........................3
※临终助念的功德意义及发心
一、功德意义...........................9
二、助念心态...........................10
三、真正发心...........................11
※临终助念之理论
一、基础理论...........................12
二、净土理念...........................19
三、助念理论...........................26
※临终助念之组织管理
一、助念组织...........................36
二、管理制度...........................38
三、管理流程...........................45
※临终助念之实操模式
一、前期准备...........................46
二、正式助念...........................56
三、后事处理...........................75
3
※临终助念概述
“生似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的尊贵在于活得有意义,好似享受夏花之绚烂;死得很庄严,如同欣赏秋叶之静美。当老病已不可逆转,死亡已不能避免,那么,坦然的面对它,以期获得宁静安乐的善终,是最佳的选择。
人生就如一条环形的跑道,生命的终点其实也是生命的起点。可是人们对于生命的起点总是充满喜悦和欢笑,对呱呱而来粉嫩的新生命激荡着希望和热情,但对于回到终点却是内怀恐惧和不安,浸润着无望和冷漠,只知道为生命的褶皱呻吟而去。却不知,踏波降生与绝尘而逝同为轮回生命河水的流淌,此一生的起点不过是上一生的终点,而临近终点的人生历程又决定着下一世的轨迹,是劫难轮回还是辉煌超越?
因此关注临终老人与关注坠地婴儿同样重要。而临终者的身心更是脆弱和无力,更需要得到他人的护理和帮助,同时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怀。尽管卫生保健系统不断有技术革新,但对于临终的人来说,一般医院却没有强调减轻病人身心的痛苦和维护尊严。直到20时间60~70年以来,各国才陆续成立临终关怀机构,它的宗旨是尊重生命,尽量让老人尊严、舒适的到达人生终点,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二十世纪50年代,英国护士桑德斯(Cicell·Saunders)在她长期从事的晚期肿瘤医院中,目睹垂危病人的痛苦,决心改变这一状况。1976年她创办了世界著名的临终关怀机构圣克里斯托夫安宁院(ST.Christophers'Hospice),使垂危病人在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旅程得到需要的满足和舒适的照顾,“点燃了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
4
2006年,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正式成立。并于同年4月2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成立大会,标志着我国生命关怀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宗旨是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生命关怀包括临终关怀,倡导人们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尊重生命。
而宗教临终关怀机构的设立却远远早于世俗社会,在西方基督教很重视临终关怀,为人们所做的贡献巨大,但是基督教的教义还不是最究竟圆满的,基督教主属于六道里面的天道,有着极大的福报和高尚的德性,但是基督教主仍然没有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还没有破除根本无名,对于信徒及临终者的导引只是上升天道而已。仍然还在六道里面轮回。然而,人天的导师、福慧圆满的佛陀给众生指陈的终极家园——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才是众生真正的皈依处。如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在《复温光熹居士书四》中主张众生“不求人天,但求净土”:
“世寿已尽,当即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生西方,则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较比生天为天帝天王,尚高超无量无边倍。以天福有尽,故须念佛求生西方。一生西方,渐次进修,决定成佛。”
因此,往生净土是佛教各宗各派的共同归宿,而临终助念是往生净土最殊胜的临终关怀方式。
临终助念是净土理念临终关怀的核心内容,是指在人们临终时,用净土理念对临终者进行善巧开示,指导临终者排除杂念,帮助其提起正念(即愿往生心),并由佛友围绕在其周围,不断地称念佛号,令其生起念佛的念头,排除影响正念的障缘,以免被业力所牵、冤亲所诱,最终顺利往西方极乐世界。
5
此乃根据净土宗理念而设,如《佛说无量寿经》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又如《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言:“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佛教净土宗的临终助念一法即是效法阿弥陀佛,与阿弥陀佛同愿同行,阿弥陀佛发愿为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做临终关怀,在众生最危急的时刻——临终时,带领清净大海众菩萨前来护佑众生,所谓“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使众生临终时免受身心剧苦,“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永离轮回!
为了让临终助念如理如法地进行,在实施临终助念时,不仅要精心护理临终者的身体,还要耐心舒缓其情绪,打开其心扉进行彻底的心灵沟通,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佛法的引导;不但要关怀他本人,还要关怀他的家属,让他们也能理解临终助念的意义,清楚助念时的各项事宜,从而能配合临终助念。因此净土理念的临终关怀是以助念为主,而以身心关怀为辅的一种最好的关怀模式。
临终助念的对象不分年龄、性别、民族、职业、信仰、社会地位、以及贫贱贵富,任何人都有权享受临终助念服务,当然临终助念要尊重临终患者基本人权,包括自主权和知情权等。一般都是具有净土信仰的信众,有些是久修老念佛人,有些则
6
是被临终身心苦逼,无奈求助的,还有就是其本人无主见,由其家属决定的。对于众生种种情况,助念人员应无有分别拣择,只要有助念需求都应平等给予如理如法的助念。以一种超世俗的思维方式,走进临终者的心灵世界,与他们进行真诚的交流沟通,使他们形成一种超脱的心态,激发他们回归心灵的终极家园——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好憧憬,树立其往生极乐国土的绝对信心,帮助其安静而有尊严地到达另一个安乐世界。
因此,助念服务须集“真”、“善”、“美”、“慧”为一体,既需要理性与信仰,也需要感性与艺术,更需要智慧与爱的奉献。
佛教,在早期即有临终助念法的萌芽,长期以来自觉进行临终助念工作,逐渐形成了甚为丰富的临终助念操作理论以及完善的临终助念操作模式。
佛陀生前,便经常作临终助念的工作,还教诲弟子,应以智慧和慈悲积极从事临终助念。佛告难提等居士:有智慧的优婆塞应当看望被疾病痛苦折磨、迟早要命终的佛教徒,根据其具体情况,已使其能获得安乐的法门。
佛教最早的临终助念机构,是设在印度祗洹精舍的“无常院”,设立的目的在于使病患者领悟“万法皆因缘所生、无常、无我”之真相,从而修证得到解脱涅槃的境界。如《大唐西域记》说:
“印度祗洹精舍在寺院西北角设有专门安置照顾重病僧人的‘无常院’,房中供奉阿弥陀佛接引象,帮助病僧安乐往生西方净土。”
《佛说无常经》后附《临终方决》上对临终助念有详细的描述:
“但令病者。右胁着地。合掌至心。面向西方。”
7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柰耶杂事卷第四》云:“佛言芯刍,不应作吟咏声,诵诸经法,及以读经。请教白事,皆不应作。然有二事,依吟咏声:一谓赞大师德,二谓诵三启经;余皆不合。”
佛教僧团遵从佛陀教诫,将临终助念列入戒律而制度化。《四分律行事钞》说:“上座法师应到重病垂危的僧人那里,为之说法,说明人生时不带一物来,死时也不可能带一物去,教其舍弃一切爱恋之情,将衣物等布施大众,称赞其一生修行的功德,令其欢喜,正念不乱,往生善处。”
佛教传人中国后,无常院的思想直接影响到后来中国佛寺,各禅林更设有“安乐堂”、“涅槃堂”、“喜乐塔院”、“如意寮”或“安宁病房”等,专为病患服务。
《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瞻病送终篇第二十六》中记载了临终助念的详尽方法:“经云。忆所修福念于净命等。传云。中国临终者不问道俗亲缘在边看守。及其根识未坏便为唱读一生已来所修善行。意令病者内心欢喜不忧前途。便得正念不乱故生好处。”
《四分律行事资持记》说:“临终的僧尼应安排住在往生堂,头靠西方,轮流念诵圣号,开导安慰。”
而临终助念以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为主的方法是唐善导大师发明的,在《印祖文钞续编下卷·莲宗正传跋》云:
“此法乃唐善导和尚所发明,谓平日不念佛者,依此助念,亦可往生。善导和尚,弥陀化身,是知此法,利益宏深。普愿见闻,咸生正信,展转劝导,功德无量。待已临终,决定有助念之人。何以故,以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两各相符故。”
8
近代,净宗兴盛,各佛教寺院、道场大都设有“往生堂”,对病患进行临终助念,使临终者能兴起往生极乐世界之愿想。至此,现代的临终助念的模式才真正形成,加以印光大师的大力弘扬,渐渐发展光大。
身为佛弟子,我们自当效法佛陀行愿,尽力对临终者给予人性的关怀和净土宗理念的引导,使他们不仅在生活上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同时还在心灵和信仰上得到佛法的指导与洗涤。
因此,佛教净土宗的临终助念不仅仅停留于给临终者一点点精神安慰,而是要坚固老人求生净土的信愿,一心依怙阿弥陀佛;并为老人助念佛号以感应阿弥陀佛愿力,刹那脱离轮回,往生净土。譬如火中生莲花,烦恼成菩提,使在苦难中受尽折磨,渴望求助,面临绝境的“最悲苦众生”,转眼往生极乐净土,成为一个得大自在、获大解脱、福慧双全、神通具足、能救众生之苦难的“最伟大的菩萨”,具无量不可思议功德。
临终助念法是佛教的特色,也是临终助念关怀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亡者来生的去处;临终助念能让临终者平静、舒适、安详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途,最终欢喜地往生清净庄严的西方极乐净土;让家属在其命终后不会留下任何遗憾和阴影。是故,效法阿弥陀佛利益众生,成就无边功德的方法莫过于此,凡佛弟子当于此尽心也!
9
※临终助念的功德意义及发心
净业念佛行人若发心给人助念就必需深入了解临终助念之殊胜功德意义,进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并称性发出无上菩提心,为拔除临终众生之极苦,做弥陀使者,成人间菩萨,乘佛之愿力,度众生于苦海,同生极乐莲邦。
一、功德意义
(一)悲苦交集 极需助念
诚如印光大师所说:“临命终时,四大分张,众苦毕集,若非三昧久证,诚恐不易得力。”“临终一关,要紧之极,故宜为之助念。”
(二)临终修善 闻名灭罪
《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说:“是诸众生,有如此习。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以资前路。……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消灭。”
(三)亲见往生 坚固信愿
修行之人参加助念,面对死亡,亲见临终业相,感悟死苦,觉悟人生无常,生起厌离心;亲见瑞相,真实体验弥陀慈悲愿力,生起往生西方的真实信愿。
(四)广结法缘 利人利己
1、为人助念,得人助念;2、助人往生,己亦往生;3、调人心态,训练己心。
(五)现前有缘 随之度脱
10
助念现场是诸佛菩萨光临护佑的道场,临终者在临终之际,与其有缘的诸多无形众生,或亲或冤,纷纷而来,所以,给临终者助念的过程,也是超度其现前有缘众生的过程。
(六)弘法利生 移风易俗
临终助念的过程,也是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过程。亡者及其家属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自然就能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口口相传,劝导世人信受佛教,久而久之,即能达到改变陋习、移风易俗的奇效。
(七)临终业相 实证科学
通过助念,让助念者真正体会到佛法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对佛法能生起决定的信解;通过助念过程中所现不可思议的瑞相,让那些有科学实证思维的知分子生起对净土法门的信心。
(八)助人往生 送人成佛
如《印光大师文钞论集》云:“成就一人往生净土,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议!”
二、 助念心态
(一)错误心态
1、有求之心;2、恐惧之心:①不敢探视亡者遗容;②生怕孤魂野鬼冲煞;③恐替亡者担当罪业;3、怀疑之心;4、急躁之心;5、信邪之心。
(二)正确心态
1、观人如己,体悟无常;2、安慰丧家,如法相助;3、信佛神力,不惧鬼魅;4、声光所及,暗业本无;5、称佛本怀,感报佛恩。
11
三、真正发心
(一)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
行菩萨道者,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助念即是利他之菩提心真正流露,是真正落实菩萨六度万行之胜妙之法也。
(二)发慈悲心 点智慧灯
念佛之人发慈悲心去助念,以弥陀愿力点燃临终者的智慧心灯,启发信愿,使其回心转意,当下念佛,顺利往生。
(三)发真诚心 与佛感通
发真诚心去助念,不仅天地鬼神悉知悉见,且能感得诸佛菩萨护佑加持,与道契合感通,与佛感应。
(四)发长远心 志愿坚固
念佛之人应发长远心,发愿尽形寿乃至于尽未来际,做如来使,弘净土业,随缘尽力助念,专心念佛,决志归西。
(五)发广大新 同生西方
大慈菩萨偈云:“能劝二人修,比自己精进;劝至十余人,福德已无量;如劝百与千,名为真菩萨;又能过万数,即是阿弥陀。”所以,助念诸同仁应发“亡者无边誓愿助”之广大心,成就众生往生成佛之大事。
12
※临终助念之理论
当我们了知临终助念之殊胜功德意义并发大慈悲心欲参加助念,就应当进一步深入了解临终助念的相关理论,用以指导临终助念实际操作。临终助念之理论包括基础理论、净土理念、助念理论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基础理论
(一)万法无常 生必有死
如世尊在《金刚经》中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无常经》云:“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斯者。”
1、佛经描述肉身死亡过程
(1)地大分解:病者两颊深陷,面色苍白,齿现斑点,筋肉颤动,手足抽搐,采取任何姿势皆不适,双眼难以阖上或睁开,全身无力,压力自四面而来,遍及全身每一毛孔,乃至五脏六腑,感觉似被一座高山压扁,逐渐沉默于海底。心识因激动致错乱,随即陷入昏迷。此表色蕴正在分解,地大摄入水大,故地大能力销,水大能力益显,病者所见为闪闪发光之幻象。
(2)水大分解:全身犹似浸于水中,寒气逼人,既湿且冷,透至内脏骨髓,外在暖气亦无法驱寒。因色身内液体失控,故有流泪、流涎、流涕,乃至排泄失禁等情形,遂致眼干、口渴、唇舌下垂、鼻腔塌陷、呼吸急促等情形。其觉受力减弱,苦乐寒热感交替出现,心识因而模糊、紧张,挫败感油然而生。此表受蕴正行分解,水大摄入火大,即水大能力消
13
失,由火大支撑意识,湿寒感逐渐为火焰燃烧之灼热感取代,此时,病者心中所见为烟雾弥漫之漩涡。
(三)火大分解:病者生理机能多已失退,痛苦增剧,骤感烈火焚身,筋骨肌肉因剧痛而僵硬,满脸通红,面部灼热,出息多于入息,心识时而清醒,时而混乱,甚至无法认出身旁亲友。因此际火大支撑意识之功能愈形减退,逐渐由风大支撑意识,四肢发冷,体温降低,终至心脏温度变冷。病者心中所见为红色火花闪烁于露天大火上,似萤火虫飞舞。
(四)风大分解:病者呼吸急促、费力,呼气长,吸气短,双眼上翻,生平经历如影片重现眼前。全身无法动弹,似遭烈风吹刮,碎为微尘。心中所见为红灯或红色火炬,俟最终三次呼气两次吸气(此即俗话所说的“三长两短”)后,呼吸乍停,此即医学上所谓“死亡”;然而大多数亡者之神识此时尚未立刻脱离色身,后面尚有识大的分解;所以,此时助念最易往生,最殊胜。
(五)佛教判断死亡
对于生命的变化,有三个要素应当了解,即寿、暖、识。寿为寿命,指生命;暖为温暖,指肉体的温度;识为心识,指神识。一般而言,大部分病者气绝之后,以神识尚未离去,仍然是有知觉的。须经过一段时间,通身冷透,神识出离,寿、暖、识都离开了身体,方算死亡。
2、医学描述肉身死亡过程
(1)放弃治疗
对于不可治愈的患者,终止无效的治疗措施,任其自然死亡,即为放弃治疗。但放弃治疗并非放弃关怀,反而要更重视对病人的护理和关怀。
14
(2) 濒死
临终又称濒死,一般指由于各种疾病或损伤而造成人体主要器官功能趋于衰竭,经积极治疗后仍无生存希望,此时病患意识可能清醒,但各种迹象显示生命活动即将终结的状态。
濒死反应:
病人出现注意力减退,近期记忆力变差,时空感混乱,被害妄想,幻觉,语无伦次,躁动,异常冲动行为,是谓谵妄。
命终预兆:
①大拇指几天前慢慢缩眠在手掌里。
②久病后,颜面或双手掌突然出现红点。
③久病后,手掌突然肿胀,掌纹渐渐消失。
④久病后,指甲白者不治,青者亡兆。
⑤久病后,手足指甲下,肉色渐变黑。
⑥久病后,全身骨瘦如柴,若手掌虎口处用手捏有肌肉,可用药尽孝心延寿,如干瘪无肉,说明胃气已绝,身体衰竭之危相。
⑦额头突然出现大拇指大小黑色斑——病危。
⑧耳垂干枯,仰卧时耳垂皮囊挨到耳后皮上——死兆。
⑨男久病后突然胡须发硬——命终。
⑩脉搏无从容缓和征象(快慢不一、强弱不等)是没有胃气的真脏腑命终现象。
(三)死亡
死亡是指个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永久性停止;是个体生命终结和自我意识的丧失,是不可逆转的过程。
诊断标准:
①不可逆的深度昏迷,对各种内外刺激均无反应。
②自发呼吸停止。
15
③心跳停止、瞳孔反射消失。
④脑干反射消失、脑电波消失。
并要求以上4条标准在24小时内无变化。
(4)尸身变化
①尸冷
尸冷是最先发生的尸变现象,死亡后因体内产热停止,散热继续,体温逐渐降低称尸冷,死亡后体温的下降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死后10小时内尸温下降速度约为每小时1℃,10小时后约为0.5℃,大约24小时左右,尸温与环境温度相同。体温下降之速度,会受到室温与身体暴露面积之影响。
从体温散失之速度,证明人死神识并非立即出离,故佛法所说,第八意识最后离开处,仍有余温,完全符合医学与事实。因此,佛法强调人死后,不能干扰遗体,助念8小时,乃至24小时,尸体冷透为止,使其神识在祥和的佛号声中离体。
②尸斑
死亡后血液循环停止,由于重力关系把血液滞留在人体下垂的部位;或死后的坠积性充血,因微血管扩张,在二十至三十分钟内会开始出现红到青紫色的斑点或条纹称尸斑。尸斑的出现时间是死亡后2~4小时,12小时后便发生永久性变色,故尸体料理时,应注意仰卧,头下置枕,以利死后血液引流,防面部变色。
人死后因助念佛号,往往使死亡者脸色由青紫变为红润。从医学角度而言,死后24小时,血液不可能流回脸部,何以亡者脸色会有如此变化?这是阿弥陀佛光明摄受所致。
③尸僵
肌肉内的蛋白质发生化学变化,尸体肌肉僵硬,并使关节固定称为尸僵。此过程会发生于全身肌肉,但以小块肌肉最先
16
出现,首见于口腔,继而渐进至手臂、躯干的大块肌肉,最后再至小腿与大腿。形成机制主要是三磷酸腺苷(ATP)酶的缺乏,即死后肌肉中(ATP)不断分解而不能再合成,致使肌肉收缩,尸体变僵。尸僵一般在死后1~3小时开始出现,4~6小时扩展到全身,12~16小时发展至高峰。
④尸体回软
24小时后尸僵开始减弱,肌肉逐渐变软,称为尸僵缓解。
经常助念的人,一定知道亡者经助念后,最普遍的瑞相就是身体柔软。甚至柔软如绵,且富有弹性,此柔软情状非回软现象可比,从医学角度而言,死后24小时,肌肉内的蛋白质,不可能再还原成生前一样,何以亡者尸体会有如此变化?这也是阿弥陀佛威神力加持所致。
⑤尸体腐败
死后机体组织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细菌作用下分解的过程称为尸体腐败,表现为尸臭、尸绿等,一般在死后24小时先在腹部出现,气温高低可影响尸体腐败出现的时间和快慢。
修行功深者,或临终时有如理如法的助念因缘,便会出现死后尸体长时间不腐败的现象,甚至有的肉身百千年不腐,成为奇迹。
⑥尸体消失
万法无常,有生必有死,人的身体自母胎里形成,到出生,从孩童到青年,从青年到老年,从临终直到死亡,从有生机的肉身变成无生机的尸体,最后火化变成一堆灰烬,回归于大地。一期之生命历程随着尸体的彻底消失而结束。
(二)死后再生 相似相续
慧远大师《形尽神不灭论》云:“......火之传于薪,犹神
17
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行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惑者见形朽于一生,便以为神情俱丧,犹睹火穷于一木,谓终期都尽耳。”
1、佛经中以六种态度看待死亡
(1)死如出狱;
(2)死如再生;
(3)死如卒业;
(4)死如乔迁;
(5)死如更衣;
(6)死如新陈代谢。
2、生命从死亡到再生的过程
人从临终到下一期生命的开始一般要经历临终中阴——法性中阴——投生中阴三个阶段,如《从死到生历程图》所示。
從死到生曆程圖
第一光明 20-30分钟 第一光明 意识昏迷 三天半-四天 临终 地 水 火 风
临终中阴 净幻身 四大分解 呼吸停止 神识离体 法性中阴 寂静尊 寂忿尊
忿怒尊 第一个七天 第二个七天 完全意生身 七种险境幻想 五个七天 投胎
投胎中阴 神通意生身
18
(三)因缘果报 业习所牵
一般的人在一期生命的结束之后,随三种可能的引力投生:一、重业;二、习气;三、念头。如《大佛顶首楞严经》所言:“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开心,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四)六道轮回 净土为归
佛在《大佛顶首楞严经》中描述了六道轮回的种种业因果报:“......复次,阿难!是诸众生,非破律仪,犯菩萨戒,毁佛涅槃,诸余杂业,历劫烧然,后还罪毕,受诸鬼形。
......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以上经文有节选)
既然知道了三界六道众生旷劫以来受尽了生生死死的无量苦难,就应该找一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极乐之处——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作为我们的终极归宿。
然虚空法界有无量无边佛国净土,为何单单选择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作为众生的终极归宿呢?原因有二:一者极乐世界易生;二者极乐世界果报超胜。
1、极乐世界易生
易生者,即是因为西方极乐世界与我们缘分最深,阿弥陀佛在因地作为法藏菩萨修行时为了救拔无量苦难众生曾发愿说只要众生能一心念佛,发愿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能得到阿弥陀佛愿力加持,慈光摄受,接引往生,一生成佛。而一
19
句“南无阿弥陀佛”上至八十老翁,下至三岁孩童都能念,简易至极。是故,众生往极乐世界最容易。
2、极乐世界果报超胜
一、极乐世界无三恶道,如《佛说无量寿经卷上》中第一愿所云;二、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寿命无量,如第十五愿所云;三、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可随愿前往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如第二十三愿所云;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以见十方佛刹及十方诸佛,如第三十一愿所云;五、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进入了涅槃的境界。如《佛说无量寿经》云:“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六、极乐世界的圣众都获无量神通,得微妙色身,如《佛说无量寿经》云:“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二、净土理论
佛教净土宗临终关怀的终极目标,是要引导众生命终后神识顺利往生到西方极乐净土。其净土理念主要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往生资粮;二是往生原理;三是往生助缘。
(一)往生资粮——信愿行三
众生要成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才能成就。
1、信要真
信要真即是具足深信。善导大师在《观经四贴疏——观经正宗分散善义卷第四》对信的内涵有其独到的论述。疏云:“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
20
力定得往生。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幕。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
又《增广文钞·与徐福贤女士书》中云:“凡修净业,以决志求生西方为本。而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所言‘信’者,须信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无能喻。......能如是信,可谓真信。”
2、愿要切
既生信已,必须“发愿”,发愿须从两个方面下手:一者厌离娑婆;二者欣求极乐。
如《增广文钞·与徐福贤女士书》中云:“愿离娑婆,如狱囚之冀出牢狱。愿生极乐,如穷子之思归故乡。”
大安法师在《净土宗教程》开示:净宗愿门的核心内涵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然娑婆世界众生欲生起厌离心,殊为不易,是故释尊祥陈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极乐圣众种种功德,意在由此参照系,反衬出娑婆世界的秽浊与败坏,激活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之愿心。
(1)厌离娑婆
①觉悟苦是人生的真相;②觉悟人生的无常无我;③观照身心的不净。
(2)欣慕极乐
正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具有无量不可思议功德,释尊在《佛说无量寿经》苦口婆心,劝勉众生:“精明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欲寿一劫,百劫,千亿万劫,自在随意。”
3、行要专
21
如《增广文钞·与徐福贤女士书》中云:“既有真信切愿,必须志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及大小便利等,总不离此六字洪名。(或四字持亦可。)必须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无二,心佛一如’。若能念兹在兹,念极情亡,心空佛现。则于现生之中,便能亲证三昧。待至临终,生上上品。可谓极修持之能事也已。”
(1)信愿持名为净土门正宗
净土宗第九代祖师蕅益大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云:“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形成,皆生净上。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园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上,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所以,只要众生能称念佛号,即能蒙阿弥陀佛慈悲接引往生净土一生成佛,念佛一法是以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作为我们修行的因地心,念佛是因,往生极乐成佛是果,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念念佛,念念是佛。所以念佛成佛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情。
如《善导大师全集<法事赞>》云:“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又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中云:“念念相续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22
善导大师净业正杂二行得失图示:
正雜二行
正行 杂行 正定业 助业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号称号 诵想拜供读观礼赞 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 念余佛 修余行 众名疏杂之行虽可回向午生心常间断 二行得失
23
善导大师判断图示:
佛法 圣道门 难行道 自力 搁
净土门 易行道 他力 杂行 正行 助业 傍 正定业 专
(2)念佛名号功德无量
释迦世尊在《佛说百佛名经》中以受持佛号的功德与供养、发菩提心、受持净戒等的功德做了较量。经云:
百佛世界等诸国 真珠旒苏齐佛刹 其数犹如恒河沙
于空复造金伞盖 其数亦如恒河沙 色如紫磨真金像
各各遍照三千界 一一塔中设供养 无量无边无数劫
如上所作诸功德 不及能发菩提心 如是能发菩提心
住不放逸清净戒 不及能持此佛名 如是能持此佛名
又能怜愍诸众生 所在诸方广流布 教令受持佛名者
彼于一切众生中 为作福田犹如来
念佛亦能获得诸多世间及出世间利益。
①常得一切天神隐形守护;
②常得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③常得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④水火冤贼,刀箭牢狱,横死枉生,悉皆不受;
⑤念佛之人,光明烛(照)身,四十里之遥(远),一切恶鬼,皆不能害;一切蛇龙毒药,悉皆不受;
⑥先所作业,悉皆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24
⑦夜梦正直,或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像;
⑧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⑨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喜欢、礼拜;
⑩临命终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持金莲花,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号功德不可思议,是故,我们应该顺应佛意,老实念佛,以期现世业障消除、身心康泰,临终蒙佛慈悲接引往生极乐净土,了生脱死,一生成佛。
(二)往生原理——感应道交
念佛法门的核心理念就是感应道交。对修行净业的人来说,解决生死问题不是靠我们自己的修行的力量,完全是靠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所以它不是从行门下手,而是从果地感应下手。
1、自身信愿为能感之机
此能感之机普被三根,善恶凡夫平等往生,乃净土不共之法,最不可思议。如慈愍三藏《般舟三昧赞》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元非净土业,不简外道阐提人,
不简长时修苦行,不简今日始生心,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又善导大师《法事赞》中云:“无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分析:如何帮助临终者建立信愿?
“善巧开示”是帮助临终者建立信愿非常重要的方法。告
25
诉临终者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靠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只要我们相信极乐世界的存在,亦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就是为自己而发,只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那么阿弥陀佛就一定会接引念佛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此启发他的信愿。
分析:临终十念往生原理
问曰:观经下下品中五逆恶人口称十声佛号因何得生?
答曰:闻他说言西方快乐不可思议。即作愿言我亦愿生。导此语已更不相续。故名愿也。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
分析:平生不念佛人助念能得往生缘由
问:平生不念佛人,助念能得往生吗?
答:可以。若心真诚,一念信受即得往生。印光大师说:“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只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所以当我们助念时不应因所助念的对象业障深或者生平没念过佛而心生怀疑,要相信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慈悲救度一切念佛众生。
2、弥陀大愿为所应之法
《佛说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阿弥陀佛把慈悲大愿体现在对每一个众生平等救度上。阿弥陀佛成就极乐世界,只要众生发愿往生,称佛名号,阿弥陀佛定如所发大愿,前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