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北下庄中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
量化评价实施细则
指导思想:
以盂县教育局2008.1号文件和2009.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思想,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树立“规范管理、科学评价、促进发展”的新理念,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特制定本方案。
一、 评价对象:
全体在职教师
二、 评价原则:
公正、公开、关注过程、注重实绩、教师认可
三、 评价内容:
以德、能、勤、绩为核心,共计A8B36项指标
四、 评价小组机构:
组 长:杨存开(校长)
副组长:李良俊(副校长)
郭志清(教导主任)
成 员:王瑞芳(初三年级主任兼英语教研组组长)
李秋芳(初二年级主任兼语文教研组组长)
郭生玉(初一年级主任兼数学教研组组长)
胡晓军(团书兼体、艺、组织委员)
李志杰(学校卫生负责人)
苏云龙(学籍管理兼文印员)
五、 评价方法:
1、常规八大项,共计150分,取30分。(150×20%)
教学实绩,100分,取70分(100×70%)
2、评分办法:
谁分管谁负责,民主讨论,确定标准,检查记录,有据可依。
六、 具体评价实施细则:
项目
分数
评价方法
责任人
(A1)出勤
10
病假一天记 -0.2,缺一次会议、教研活动记-0.1
李良俊
(A2)工作主动性
5
分优(5分)、中(4分)、差(3分)
杨存开
(A3)教学常规
46
上课(14分)
a、常规课分优(10分)、良(9分)、中(8分)、差(7分)
郭志清带三大组长
b、理化生实验课(2分),少一节记-0.1
c、电教应用(2分),少一节记-0.1
备课(10分)
开全开足,有效实用,分优(10分)、良(8分)、中(7分)、差(6分)
郭志清带三大组长
作业批改(10分)
要求:日期、等级、批语分优(10分)、良(9分)、中(8分)、差(7分)
郭志清带三大组长
晚自习蹲班与辅导(5分)
分优(5分)、中(4分)、差(3分)
杨存开
李良俊
考试监场与阅卷(4分)
缺场、缺阅一次记-1
郭志清
学生文风进步评比(3分)
分优(3分)、中(2分)、差(1分)
郭志清
班主任
(A4)学习与教研
23
理论笔记(2分)
听、查、看,少一篇记—0.1
杨存开
李良俊
郭志清
三大组长
听课记录(2分)
每学期10节,少一节记-0.2
评课交流(2分)
不评或无效评,记—0.2
班主任工作笔记(2分)
少一次,记—0.2
会议记录(2分)
少一次,记—0.1
教研计划总结(2分)
注:三个教研组长组成
教研活动记录(2分)
注:专人记录
教学反思(2分)
附在教案后写50%
工作计划与总结(2分)
缺一篇记—1
课题研究(3分)
命题、研究计划、成果论文
教学案例叙事论文(2分)
每学期选二篇
(A5)课改工作
18
各科课堂教学学生评价卡(3分),少一次,记一次—0.2
李良俊
郭志清
三大组长
学生六维度评价(3分)班主任3分,科任老师2分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申报(3分)
苏云龙
陈仁刚
胡晓军
学生成长档案(3分)
班主任
综合、校本、法制、健康课(3分)
李志杰
建立名师档案:培养名师工程,教师结对互助(3分)
郭志清
曹小梅
(A6)学校德育安全工作
24
班主任工作(8分)(班内常规安全、德育工作,生活、纪律、学习、文体活动、主题班会、家校联系等)
分优(6分)良(5分)中(4分)差(3分)
李良俊
胡晓军
李志杰
各科任教师德育渗透(3分)
课内课外、协作渗透,定性评
男教师值日(3分)
缺一次记 -0.2
女教师宿舍卫生管理(3分)
查一次差记 -0.1
体运会、歌咏赛、升国旗、专栏板报、卫生区、课间操六项活动(3分)
少一次记 -0.1
安全教育与演练(4分)
不做不得分
(A7)特别附加分
24
教学工作量(8—10分)
大家评
郭志清
校务管理工作量(1—5分)
大家评
李良俊
档案补充与整理(1—5分)
定性评
李良俊
特殊机动工作(1—5分)
定性评
杨存开
各项获奖活动(1—4分),(公开课、演讲赛、问答赛、文体赛、辅导学生参加竞赛、论文等)
省(4分)市(3分)县(2分)乡(1分)
李良俊
(A8)辍学罚分
每流失一生班主任罚0.5分,考查科科任教师罚0.1分(包括所兼各班)
常 规
成 绩
以上共计7项A级指标36项B级指标合分150分,每学期定性加定量给每位教师公正评定后,抽取20%得出相应常规评分(实占总分30% )
(A9)教学实绩
方法:以县级统考、中考、抽考为标准进行科学量化,算出相应教学成绩得分,并以百分制抽取70%
全学期量化成绩公式:
总得分=常规成绩×20%+教学实绩×70%
七、评价工作流程
1、注重过程性评价与记录,以促进发展为目的;
2、每学期末前做出评价;
3、通知教师本人,同意后签字;
4、评价结果与个人技术职称考核一致,与评优、晋级挂钩;
5、与绩效工资相联系。
3 /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