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德 州 市 麒 麟 小 学
2018年7月28日
德州市麒麟小学红歌合唱团简介
德州市麒麟小学红歌合唱社团成立于2016年9月。学校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让更多的孩子爱听红歌、爱唱红歌,我们成立了红歌合唱社团,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社团自成立以来,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积极练习,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许多的大型文艺活动中均有出色的表现,未来我们将再接再厉,让更多的孩子们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
《红歌合唱·序言》
合唱是一门群体的艺术,,它讲究人声音响的融合性,对各声部音准、音色和音量上的要求都十分严格。优秀的合唱歌曲可以培养孩子优良的品质,陶冶他们的情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他们的成长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校校本课程《红歌》课的开展,能够有效地推动我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唱红歌的兴趣,将红色经典红色革命歌曲的精神渗透到我们日常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从而教育学生不忘过去的峥嵘岁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目录
校本课程纲要········· 9
一、红歌合唱的历史 ········ 11
二、小学生歌唱技巧和发声方法的训练·· 12
三、歌唱技巧和发声方法的训练···· 16
四、音乐知识的学习········· 20
五、欣赏歌曲《祖国在我心窝里》··· 21
六、演唱歌曲《祖国在我心窝里》··· 22
七、欣赏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23
八、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28
九、欣赏歌唱《草原赞歌》······ 30
十、演唱歌唱《草原赞歌》······ 31
十一、认识打击乐·········· 32
十二、音乐欣赏《阿细跳月》····· 34
十三、拍子的指挥图解········ 36
十四、初学歌曲《校园的早晨》···· 41
十五、演唱歌曲《校园的早晨》···· 42
十六、总复习············ 43
红歌合唱教学系列歌曲········ 44
《红歌合唱》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红歌合唱
课程类型:艺术类
课程资源:自编
主编教师:王丽
学习对象:小学3-6年级学生
学习时间:每周1课时,共16课时
一、 课程背景:
红色歌曲能唤起我们对历史的回忆,唱红色歌曲是一个音乐文化的继承、一种奋斗精神的弘扬,也是中国人屹立世界的一个形象表现。为了加强对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学校将红色合唱歌曲穿插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还将红色歌曲与革命故事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历史,让孩子们爱听红歌、爱唱红歌,营造了处处有红歌的氛围,同时能激发学生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二、课程目标
(一)通过学习合唱,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亲身参与合唱音乐的过程中喜欢音乐,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人文内涵繁荣感受和理解,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二)通过对各不相同的音色特点且又未受过合唱训练的同学,做到集体的声音和谐统一,融于一体,最终达到“合”的境界。
(三)通过学习合唱,学生能自信、自然、有表情的歌唱。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红歌发展的简要历史,加深对红色歌曲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课 红歌合唱的历史
合唱艺术是音乐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到处可见它留下的印迹。
中国合唱应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从西方传入,是第一期。
第二期是学堂乐歌时期。沈心工、李淑同的《春游》、《送别》、赵元任的《海韵》(1927年,中国专业合唱作品第一部)。
第三期,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抗战时期聂耳、冼星海(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西方专业技法)的《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及《黄河大合唱》等可称为合唱之魂。也还有学院派的一些合唱歌曲。
第四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50―60年代是辉煌期,50年代的《祖国颂》、《祖国万岁》;60年代的《长征组歌》。瞿希贤的无伴奏合唱《牧歌》,《乌苏里船歌》等许多优秀作品。最近20 年中国合唱有很大发展突破,陆在一的《祖国母亲》印青的《走向复兴》等等大量红色合唱作品。
第二课 歌唱的姿势和呼吸方法的训练
歌唱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唱歌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教育学生。为了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进行唱歌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歌唱的姿势
良好的歌唱姿势对于歌唱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它就象战士射击、运动员赛跑一样,都需要正确的姿势,因此,正确的歌唱姿势,要求是站立垂直,两脚略微分开站稳,头正、目平视、两肩稍向后移、胸自然挺起张开,腹部顺其自然收缩,下颏收回,感觉到仿佛由小腹到两肩之间形成一条直线。另外精神要饱满,有从容之感。坐式唱歌,要求上身自然垂直,端正,两腿弯曲分开,两手平放在大腿上,看课本唱歌时,要求两手拿课本视唱,划拍时,左手持书,右手用小动作轻轻划拍。总之,指导原则是姿势正确自然美观,有利于歌唱和身心正常发育。同时还应注意,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那些不正确的姿势,其主要毛病是仰头、挺胸过高、腹部过于凹进,肌肉和精神过于紧张,既影响呼吸、发声器官的正常活动和声音的流畅,又不美观,这样就不利于歌唱和学生的正常发育。
歌唱的呼吸方法
第一、首先要使学生懂得呼吸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应掌握好:缓吸缓呼、缓吸快呼、快吸缓呼、快吸快呼的基本歌唱呼吸练习法。
第二,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当今广为采用流行于世的胸腹联合呼吸法,吸气时空气由口鼻、气管吸入肺中,胸腔随之自然挺起,有向上伸展的感觉。这是由于膈肌下降,加压于腹部器官,所以腰腹部也相应地扩张,但不要过于突起腹部,而要自然适当,颈部肌肉要自然放松,不要紧张,也不要抬肩,吸气要根据需要而决定气量大小,从而控制和运用气息。
第四,结合实际例子进行歌唱呼吸功能的训练,例如:教唱教唱《夏夜》就可以按歌曲的要求,指导学生练习快吸缓呼的歌唱呼吸方法。 第五,注意小学生年龄特征和生理特点,要注意教室内的卫生和身体保健教育,保护好少年呼吸系统诸器官。除上述之外还应注意学生经常发生的毛病,常见有些学生发音时总是唱不够拍,唱高音时吃力,唱不准,喉头负担也比较重等,都是因为气息不足,缺少气息的支持,不会控制和运用歌唱呼吸方法的缘故,故此,必须掌握好科学的呼吸方法。
第三课 歌唱发声方法的训练
一、歌唱的发声方法
歌唱和说话的重要工具是人的发声器官,我们首先应了解发声器官的构成、少年的音域声区、变声特点和嗓子保健、发声练习法等。
(一)发声器官简介及其功能
1、呼吸器官: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腹肌、横隔膜。
2、发声器官:喉头、声带等。
3、声音调节器官:咽腔、口腔、鼻腔等共鸣腔。
4、咬字、吐字器官:唇、齿、舌、上腭、下腭等。
上述所说的各发声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而且又是互相联系的,它们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有机发声器官系统。在歌唱时,如能正确的控制和运用这些发声器官,声音就会清晰、动听、悦耳。
(二)小学生的音域及声区
小学生能演唱的声音,从最低到最高音之间的距离称之为小学生的音域,其总音域一般是从小字1组的a到小字2组的c。小学生的声区是指他们的总音域按不同共鸣腔发声,音色特点分成高、中低三个声区,中声区也叫混合声区,是小学生原来有的自然基础音。我们在选择歌曲时,要尽量适于小学生的音域及声区,发声练习时更应如此,不要过低,过低会使学生的声音容易疲劳,也不应过度,过高易使学生的声音造成沙哑、发炎等。
1、发声和歌唱时,要在学生能够自然唱出的实际音域范围之内,最好用轻声进行短时间的练唱。暂不要求扩展音域和增大音量训练。不要大喊大叫,乱用噪子。
2、对于声带嘶哑、充血、水肿、发炎甚至失声的学生,教师要特别注意,并给予关照,指导他们听唱或欣赏,对严重的要请医生及时检查医治。
二、发声练习的要求和方法
发声练习是获得最佳声音的基础,因此,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唱出一些必要的练习曲。小学发声练习一般都要排在每节课的开头时间,不宜过长,而且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要少而精。每支练声曲应注意难易程度,一般应当由浅入深,每支练声曲都有自己的要求,必须按要求去做。
三、歌唱吐字、咬字方法
咬字就是按规范化的发音方法,找准声母的发音部位,吐字就是找准韵母的主要母音,按照“小声”的口形加以延长并注意归韵,总之,要按字的字头、字腹、字尾的发音方法去咬字、吐字,这样才能把歌词唱得清清楚楚,一点不能含混。练声曲:
连音练习,要求持续不变的连贯。按由易到难的程度可选择以下几条:
1. 5 5 5 || 5 - - ‖
ī ā ū
2. 5 4 3 2 | 1 - - - ‖
ū
3. 5 3 4 2 3 1 2 7 | 1 - - - ‖
Mi ma mi ma mi
4. 5 6 5 4 5 4 3 4 3 2 3 2 | 1 - - - ‖(三连音)
Mi ma mi ma mi
二、跳音,半断音和断音
1. 5 5 5 5 | 5 4 3 2 | 1 - - - ‖
La le li lo lu
2. 1 1 | 5 3 1 ‖
Lu
3. 5 3 1 | 5 3 1 ‖
Mi mi mi ma ma ma
发声练习曲:
第四课 音乐知识的学习
1、 指导学生学习这些音乐理论知识
2、 在所学过的歌曲中进行实践练习。
第五课 欣赏歌曲《祖国在我心窝里》
1. 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歌曲优美欢快的情绪。
2. 学习歌词,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3. 熟悉旋律。
第六课 演唱歌曲《祖国在我心窝里》
1、 发声练习
2、 指导学生正确的演唱歌曲
第七课 欣赏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一《赶圩归来啊哩哩》 - 简介
《赶圩归来啊哩哩》,旋律欢快优美,明朗洗炼,富于民族特色,犹如一股新鲜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表现了彝家姑娘的美丽活泼,热爱生活,在赶圩归来时的愉快心境。此歌曲不仅作为独唱歌曲受到人们的喜爱,还由孙宝林编配为合唱而得到更为广泛的演唱和欢迎。
《赶圩归来啊哩哩》在国际比赛中取得的巨大成功,轰动了中国音乐界,广西的歌曲唱响了全国。 现在,这首歌曲已被编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亚太地区教材,至今仍是全国许多歌手的首选演唱曲目。著名歌唱家曲比阿乌曾经在“澳门回归庆典晚会”等大型活动中多次演唱;在第二届国际民歌节上,轮回乐队将其用摇滚唱法演绎,也受到了大家的喜爱。
《赶圩归来啊哩哩》 - 风格特色
《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描写彝族姑娘赶圩归来时的欢乐心情,引子部分要唱得悠扬婉转,要有强弱对比,中间欢快的部分要唱得跳跃活泼轻松,整首歌曲要注意气息的运用,还有演唱的高位置,采用中上的小支点演唱。
二、《赶圩归来啊哩哩》 - 创作背景
《赶圩归来啊哩哩》演唱会
1979年冬天,壮族词作家古笛等一行到隆林德峨乡体验生活。当时正值圩日,只见彝族姑娘们身着五彩缤纷的服饰,欢天喜地地选购自己喜欢的布料、小工艺品,然后结伴走回山寨。姑娘们一路上欢声笑语、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古笛与歌舞团的几位编导深受感染,决定以姑娘们赶圩归来路上的情景作为切入点,编排一个彝族舞蹈,体现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示出党的好政策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于是,古笛和黄有异写出了《赶圩归来啊哩哩》这个舞蹈的主题曲。
三、《赶圩归来啊哩哩》 - 荣誉
1985年全国举办首届少数民族声乐比赛,当时全国声乐赛事少,各路歌手跃跃欲试。大学刚毕业的广西歌手唐佩珠,很幸运地通过选拔进入复赛。根据唐佩珠的声音特点,黄有异将舞蹈《赶圩归来啊哩哩》的主题曲改编成独唱歌曲。在这首歌曲中,采用彝族音调作为发展素材,衬词“啊哩哩”更是运用巧妙,舞蹈性节奏强,表现出彝族姑娘赶圩归来喜悦、欢快的心情。唐佩珠不负众望,荣获“银雀奖”,成为广西第一位获得全国声乐奖的壮族歌手。1987年12月,同样是一曲《赶圩归来啊哩哩》,使她力压群芳,获得了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声乐比赛金奖。
四、《赶圩归来啊哩哩》 - 关于作者
词作者简介
古笛:壮族,1932年出生,国家一级作家,歌舞剧《刘三姐》的执笔者之一,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词作者,并以这些优秀作品享誉国内外。
曲作者简介
黄有异:广西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打击乐专家、国家一级作曲。从事艺术创作已有55年,至今,已发表作品多首(部)。
五、《赶圩归来啊哩哩》 - 教学意义
广西人民引以为傲的民族文化
广西肥沃的民歌土壤滋养着音乐工作者不断创作出圩是农村贸易集市地点,民间称为“圩”或“集镇”。赶圩,又名“赶闹子”、“逢闹子”,是农村的交易习俗。至今,广西壮族还保留着很古雅的传统风俗,盛装赶圩。广西各地依然保留着赶歌圩的民间传统。每赶歌圩,成千上万的人就聚在一起引吭高歌,场面蔚为壮观。人们还用歌传情、以歌择偶。彝族的语言中“啊哩哩”是“OK”的意思,“啊哩哩”也是广西百色隆林的方言,意思是“姑娘”,“啊哩哩”也是当地的民族音乐的一种曲调,这首歌因此取名“啊哩哩”,既有民族特色,也能让大家记得住。
第八课 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赶圩归来啊哩哩》 - 风格特色
《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描写彝族姑娘赶圩归来时的欢乐心情,引子部分要唱得悠扬婉转,要有强弱对比,中间欢快的部分要唱得跳跃活泼轻松,整首歌曲要注意气息的运用,还有演唱的高位置,采用中上的小支点演唱。
第九课 欣赏歌唱《草原赞歌》
1、 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感
2、 介绍歌曲,知道草原英雄小姐妹感人的故事。
3、 学习歌词,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第十课 演唱歌曲《草原赞歌》
1、 发声练习
2、 指导学生正确的演唱歌曲
第十一课 认识打击乐
双响筒
沙锤
碰钟
1、 认识这些打击乐器,并学会演奏方法。
2、 练习为歌曲《草原赞歌》伴奏
1、 你认识这些打击乐吗?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2、 指导学生正确的演奏方法。
3、 为歌曲《草原赞歌》伴奏。
第十二课 音乐欣赏《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阿细语称“嘎斯比”,即“欢乐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细跳月”。阿细跳月也称“阿西跳月”、“跳乐”。自称“阿细”、“撒尼”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它发源于云南省弥勒市西山阿细人聚集区,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泸西等地。青年男女社交娱乐形式。男舞者弹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着节拍与男对舞。或者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旋转而舞。 彝族撒尼人和阿细人的民间舞蹈之一。流行于云南彝族地区。主要动作有三步一蹦跳、拍掌、跳转等。节奏鲜明,情绪欢快。又称跳乐。中国民族音乐家彭修文曾根据该舞蹈的音乐,写了民族管弦乐曲《阿细跳月》。
阿细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传说很早以前, 彝族人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每当春耕时节,他们白天给土司头人干活,夜间才能借着月光赶种自己的“火地”。在火灰尚未熄灭的地里,人们光着脚板劳动,脚被烫疼了就抬起来跳两下,还“啧啧”地喊两声,这就形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由于这种舞蹈是在月下跳的,后来又演变为青年男女娱乐和恋爱时跳的舞蹈,所以就叫“阿细跳月”。
1、 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优美、细腻的情感。
2、 了解音乐的历史背景,了解彝族人幸福美满的生活。
3、 教学生简单的彝族舞蹈的动作,在音乐中偏偏起舞。
第十三课 拍子的指挥图解
1、各种拍子的图解:
二拍子(2/2、2/4、2/8),强拍,弱拍:
基本走向是第一拍从上向下,略由里向外进行,第二拍返回。在指挥实践的时候,除了动作要明确,精神要集中和饱满以外,通常因为要照顾到演唱时的流畅,划拍过程往往也是比较
圆顺和线条化的。
三拍子(3/2、3/4、3/8),强拍,弱拍,弱拍:
第一拍强拍的击拍动作向下进行后,反弹动作由里侧向上弹
起,以便于连接第二拍指挥动作,但注意不要让手掌或前臂产生
交叉。
第二拍弱拍的击拍动作向外侧进行(略斜向下),幅度不宜过大,
反射动作顺势向上弹起。
第三拍弱拍顺着第二拍反射动作自然回落之势,向下方作第三拍击拍动作,第三拍反射动作由里向上弹起
四拍子(4/2、4/4、4/8),是一种复拍子,它的强弱周期性规律是:强拍,弱拍,次强拍,弱拍:
第一拍强拍,两手应保持适当距离,向下作击拍动作,反射动作沿击拍动作自然向上弹起,注意不要过分斜向外侧。第一拍的反射动作实际上也成为指挥第二拍的准备动作了。
第二拍弱拍,指挥动作在第一拍指挥动作的里侧,击拍动作幅度相应收小,反射时两手不能产生交叉,至多两手掌部稍有重叠。
第三拍是次强拍,击拍动作向外侧进行(略斜向下),反射动作顺势向上弹起。
第四拍是弱拍,顺着第三拍反射动作自然回落之势,向下方作第四四拍击拍动作,反射动作由里侧向上弹起。
六拍子(6/2、6/4、6/8),强拍,弱拍,弱拍,次强拍,弱拍,弱拍:
第一拍强拍,反射动作向上弹起,不要过分斜向外侧。
第二、第三弱拍,指挥动作都在第一拍指挥动作里侧,动作幅
显著收小,注意不要让双手产生交叉。
第四拍是次强拍,击拍动
作向外侧进行(略斜向下,并注意控制动作幅度),反射动作弹起时回向里侧。
第五拍弱拍,动作幅度显著收小,击拍动作略斜向外侧,反射动作顺势向上弹起。第六拍弱拍,顺着第五拍反射动作自然回落之势,向下方作第六拍击拍动作,反射动作由里侧向上弹起。
准备!预示和起拍:
请在前奏中把握好节拍,在将要开始的时候把手先端起来,摆好位置,大家一起集中注意力——是为“提示”:“喘口气!准备开唱啦!第一个动作往往太突然而使合唱队措手不及,那么我们需要在正式拍节之前加一个小小的提示动作——预示拍。
所谓预示拍,通常是在第一个音符的前半拍,正式动作的前半口气,向正式动作的相反方向先小小的划一下。比如第一个动作向右,那么预示拍就是向左先漂移一下下,然后“反射出”第一个正式动作——专业术语叫起拍。
合唱开始需要起拍,如果中间有间奏分割成两个段落,那么需要收拍并在下一个段落再次起拍。准备的时间不是很严格要求,如果大家反应都不灵敏的话,能抓好节拍达到预示的目的就行,还有要练习熟,别有人在预示拍就神经过敏抢唱了……
起拍又分强起与弱起大多数歌曲是强起拍,也就是真的像图上说明的“第一拍,强”,那么毫无疑问要从第一拍的动作开打,一小节的最后一个音一定能漂亮地收束回来!
而有些曲子我们将遭遇所谓“不完全小节”,第一拍不是强!如果还从第一拍动作开始打,那么一小节结束后发现:没收回来。例如《国际歌》,如果第一个动作先向强拍(外)打的话,请注意“奴……隶……受苦的……人”字,看看您的手在哪里?
这样的歌曲由于是“弱起”,就不能先做强拍动作。例如《国际歌》,预示拍向外,先向内走第二个点作为第一个动作,就是“弱起拍”。那么一小节后,就找回来了。“受苦的人”,手在里边,就对了。
第十四课 初学歌曲《校园的早晨》
1、 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感。
2、 学习歌词,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3、 跟着音乐哼唱旋律,熟悉旋律。
第十五课 演唱歌曲《校园的早晨》
1、发声练习。
2、指导学生正确的演唱歌曲 。
第十六课 总复习
1、 发声练习
2、 复习学过的歌曲
3、老师指导纠正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表达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5、指导学生在歌唱的时候加入动作表演,更好的表达歌曲,做到声情并茂。
红歌合唱教学系列歌曲:
一、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二、歌曲《妈妈教我一支歌》
三、歌曲《红星歌》
四、歌曲《小白船》
五、歌曲《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六、歌曲《映山红》
七、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八、歌曲《同一首歌》
九、歌曲 《歌唱祖国》
十、歌曲《走向复兴》
59 / 5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