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东北货车外绕线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9775756 上传时间:2025-04-07 格式:DOC 页数:290 大小:3.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货车外绕线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0页
东北货车外绕线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建铁路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工程 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广铁(集团)公司广州工程建设指挥部 2015年4 月 新建铁路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工程 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审批表 编制单位 意见 广州工程建设指挥部 年 月 日 广铁集团 公司主管业务部门意见 年 月 日 广铁集团 公司 意见 年 月 日 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章 内容 编制人 审核人 责任人 审批人 第一章 编制依据、范围及设计概况 欧阳远华、徐位练、何晓源、王志坚 黄崧黎 陈树青 第二章 工程概况 何晓源、王志坚 第三章 建设项目地区特征 林建武、何晓源、王志坚 第四章 施工组织安排 何晓源、曹波 第五章 大临及 过渡工程 林建武、何晓源、曹波 第六章 控制工程和重难点工程 何晓源、曹波 第七章 施工方案 林建武、何晓源、曹波、邵帅 第八章 资源配置方案 刘维明、彭志新、林建武、何晓源、 第九章 管理措施 谢永和、林建武、何晓源、颜磊、官有文 第十章 施工组织图表 林建武、何晓源、曹波 广州铁路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工程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目 录 1 编制依据、编制范围及项目概况 1 1.1 编制依据 1 1.1.1 国家、铁道部、铁路总公司、广东省批复的本项目相关文件 1 1.1.2 本项目采用的现行的标准、规范、规程等 1 1.2 编制范围 1 1.3 设计概况 2 1.3.1 设计概况 2 1.3.2 项目建设规模、工期 4 2 工程概况 4 2.1 工程概况 4 2.1.1 线路地理位置和径路 4 2.1.2 线路概况 4 2.1.3 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和作用 6 2.1.4 在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 6 2.1.5 项目的功能定位 6 2.2 主要技术标准 7 2.3 主要工程内容和数量 7 2.4 征地拆迁数量、类别,特殊项目情况 8 2.4.1 征地拆迁数量、类别 8 2.4.2 电力、通信、燃气、燃油及给水等管线迁改 9 2.4.3 河、沟(渠)迁改 9 2.4.4 道路迁改 9 2.4.5 特殊拆迁项目 10 2.5 工程特点 10 2.5.1 征地拆迁工程量大及高压电力线路迁改数量多 10 2.5.2 桥隧比高及大跨系杆拱、钢桁梁和连续梁数量多 10 2.5.3 上跨或下穿高速公路、省国道及其他轨道交通等次数多 11 2.5.4 施工对环、水保要求高 11 2.5.5 地质条件复杂 11 2.5.6 营业线及邻近营业线施工对行车干扰和安全影响大 11 2.5.7 制约征地拆迁的外部环境恶劣 12 2.6 控制工程及重难点工程 12 2.6.1 控制工程 12 2.6.2 重难点工程 13 2.7 高风险工程 18 2.7.1 南碱硝盐矿采空区路基 19 2.7.2 太和隧道进口工区明挖段 19 3 建设项目地区特征 19 3.1 自然特征 19 3.1.1 地形地貌 20 3.1.2 地层岩性 20 3.1.3 不良地质 20 3.1.4 地震动参数 21 3.1.5 气象水文条件 21 3.2 交通运输情况 21 3.2.1 铁路 22 3.2.2 公路 22 3.2.3 水路 22 3.3 当地建筑材料的分布情况 22 3.3.1 砂 22 3.3.2 石场 23 3.3.3 道碴 23 3.3.4 石灰 24 3.3.5 砖 24 3.3.6 水泥 24 3.4 沿线水源、电源、燃料等可资利用的情况 24 3.4.1 施工用水 24 3.4.2 施工用电 24 3.4.3 施工用燃料 25 3.4.4 土源情况 25 3.4.5 隧道弃砟的利用意见 25 3.5 地方卫生防疫情况 25 4 施工组织安排 25 4.1 建设总体目标 25 4.1.1 质量目标 25 4.1.2 安全生产目标 26 4.1.3 投资控制目标 26 4.1.4 工期目标 26 4.1.5 环境控制保护目标 26 4.1.6 文明施工目标 26 4.1.7 技术创新目标 27 4.1.8 创优规划 27 4.2 建设组织机构和任务划分 27 4.2.1 管理模式 27 4.2.2 建设组织 27 4.2.3 任务划分 29 4.3 总体施工安排和主要阶段工期 29 4.3.1 总体施工安排 30 4.3.2 主要阶段工期 30 4.3.3 总体施工顺序 30 4.4 施工准备和建设协调方案 31 4.4.1 施工准备 31 4.4.2 施工图供应计划 32 4.4.3 工程招标计划 32 4.4.4 物资供应计划 32 4.4.5 征地拆迁协调方案 32 4.4.6 图纸供应 33 4.4.7 路政协调方案 33 4.4.8 水务协调方案 34 4.4.9 环保协调方案 34 4.4.10 水保协调方案 34 4.5 各专业工程施工工期 35 4.5.1 站前工程 35 4.5.2 站后工程 36 4.6 重难点、控制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37 4.6.1 太和隧道 37 4.6.2 大梅山隧道 39 4.6.3 流溪河特大桥90+180+90m系杆拱桥 41 4.6.4 北太路大桥156m钢桁梁 41 4.7 工程接口及配合 42 4.8 静态验收 44 4.9 动态检测及试运行 44 4.10 施工总平面布置示意图、横道图、网络图 44 5 大型临时工程和过渡工程 45 5.1 大型临时工程 45 5.1.1 大型临时工程设计原则 45 5.1.2 制存梁场 46 5.1.3 汽车运输便道 46 5.1.4 临时材料厂 47 5.1.5 铺轨基地 48 5.1.6 弹性支承块轨枕预制场 48 5.1.7 5.1.7 临时混凝土拌和站 49 5.1.8 栈桥 49 5.1.9 钢梁拼装场 49 5.1.10 临时通信 50 5.1.11 施工供水方案 50 5.1.12 施工供电方案 50 5.2 过渡工程 50 6 控制工程和重点工程施工方案 51 6.1 重点路基工程 51 6.1.1 软基处理 51 6.1.2 深路堑 52 6.1.3 受限路基 54 6.1.4 采空区路基 55 6.1.5 路基填筑 57 6.2 重点桥梁工程 58 6.2.1 流溪河特大桥(DK11+407.71) 58 6.2.2 北太路大桥(DK15+024.98) 60 6.2.3 西福河2#特大桥DK63+370.93 63 6.3 重点隧道工程 65 6.3.1 太和隧道 66 6.3.2 大梅山隧道 74 7 施工方案 82 7.1 施工准备 82 7.1.1 施工前期协调、沟通准备 82 7.1.2 施工技术准备 82 7.1.3 进场人员岗前培训 84 7.1.4 征地拆迁 84 7.1.5 劳动力组织准备 84 7.1.6 机械设备准备 85 7.1.7 施工材料准备 85 7.2 路基工程 85 7.2.1 工程概况及数量 85 7.2.2 施工方法 86 7.2.3 施工装备 100 7.2.4 施工安排原则 100 7.2.5 作业组织方式及工期安排 102 7.2.6 施工难点和应注意的事项 102 7.3 桥涵工程 104 7.3.1 工程概况及数量 104 7.3.2 施工方法及施工装备 105 7.3.3 施工顺序、作业组织方式及工期安排 106 7.3.4 施工难点和应注意的事项 107 7.3.5 制(存)梁场 107 7.3.6 T梁架设 108 7.4 隧道工程 109 7.4.1 工程概况及数量 110 7.4.2 施工方法及施工装备 110 7.4.3 施工顺序及作业组织方式及工期安排 126 7.4.4 施工难点及应注意事项 130 7.5 站场工程 132 7.5.1 工程概况及数量 132 7.5.2 主要施工方方案 133 7.5.3 施工方法及施工装备 136 7.5.4 施工顺序、作业组织方式及工期安排 136 7.6 轨道工程 138 7.6.1 工程概况及数量 138 7.6.2 施工方法及施工装备 138 7.6.3 施工顺序、作业组织方式 138 7.6.4 施工难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143 7.6.5 工期安排 144 7.7 通信工程 145 7.7.1 工程概况及数量 145 7.7.2 施工方法及施工装备 147 7.7.3 施工顺序、作业组织方式及工期安排 147 7.7.4 施工难点和应注意的事项 148 7.8 信号工程 149 7.8.1 工程概况及数量 149 7.8.2 施工方法及施工装备 154 7.8.3 施工顺序、作业组织方式及工期安排 154 7.8.4 施工难点和应注意的事项 155 7.9 信息工程 156 7.9.1 工程概况 156 7.9.2 施工方法 156 7.9.3 施工顺序、作业组织方式及工期安排 157 7.9.4 施工难点和应注意的事项 157 7.9.5 施工工期 158 7.10 电力工程 158 7.10.1 工程概况及数量 158 7.10.2 施工方法及施工装备 159 7.10.3 施工顺序、作业组织方式及工期安排 160 7.11 电力牵引供电工程 161 7.11.1 工程概况及数量 161 7.11.2 施工方法及施工装备 162 7.11.3 施工顺序、作业组织方式及工期安排 163 7.11.4 施工难点和应注意的事项 164 7.12 房建工程 165 7.12.1 工程概况及数量 165 7.12.2 施工方法及施工装备 166 7.12.3 施工顺序、作业人员配置及工期安排 170 7.13 其他站后工程 171 7.13.1 站台面硬化 171 7.13.2 排水沟工程 171 7.14 改移道路、河涌施工 172 7.15 重点过渡工程 172 7.16 动态检测及试运行 172 8 资源配置方案 172 8.1 主要工程材料设备采购供应方案 172 8.1.1 甲供材料设备采购供应方案 172 8.1.2 施工单位自购材料设备 175 8.2 分年度主要材料设备计划 176 8.3 关键施工装备的数量及进场计划 176 8.4 劳动力计划 176 8.5 投资计划 176 9 管理措施 176 9.1 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 176 9.1.1 总体要求 176 9.1.2 管理的内容 177 9.1.3 组织实施及考核 177 9.2 质量管理措施 177 9.2.1 总体要求 177 9.2.2 质量管理要点 177 9.3 安全管理措施 180 9.3.1 总体要求 181 9.3.2 安全管理的依据 181 9.3.3 安全管理体系 181 9.3.4 安全保证措施 182 9.3.5 安全风险管理 189 9.4 工期控制措施 189 9.4.1 建立健全工期保证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划分。 189 9.4.2 对项目重难点工程细化施工进度控制目标 189 9.4.3 定期进行施工进度检查和考核 189 9.4.4 加强施工组织动态管理 190 9.5 投资控制措施 190 9.5.1 抓好本项目设计概算的编制 190 9.5.2 严把招投标关 190 9.5.3 做好项目建设期间投资的过程控制 191 9.5.4 狠抓合同履约,建立激励约束考核机制 191 9.5.5 加强建设资金管理,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 191 9.6 环境保护措施 191 9.6.1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及批复 191 9.6.2 环境保护措施要点 192 9.7 水土保持措施 195 9.7.1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编制及批复 195 9.7.2 水土保持措施要点 195 9.8 文物保护措施 196 9.8.1 文物保护评估报告的编制及批复 196 9.8.2 文物保护措施要点 196 9.8.3 主要工作方法和措施 196 9.9 文明施工措施 197 9.9.1 制定标准化工地的要求及验收 197 9.9.2 文明施工措施要点 197 9.10 节约用地措施 197 9.11 夏季、雨季、台风季节施工措施 197 9.11.1 夏季施工措施 197 9.11.2 雨季施工措施 198 9.11.3 台风季节施工措施 202 9.12 路基沉降控制及观测措施 202 9.13 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 203 9.13.1 安全生产预警机制 203 9.13.2 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204 9.14 信息化管理 204 9.14.1 成立信息管理小组 204 9.14.2 信息工作内容、要求与程序 205 10 进一步需解决的问题 207 11 施工组织图表 208 11.1 附表 208 附表1 主要工程数量表 208 附表2 路基工点表 208 附表3 桥梁表 208 附表4 隧道表 208 附表5 施工标段划分表 208 附表6 供图计划表 208 附表7 改路、改河项目表 208 附表8 土石方调配表 208 附表9 甲供材料设备清单 208 附表10附表11 大临设施表 208 附表11分年度完成投资表 208 附表12 全线风险评估情况汇总表 208 附表13 架梁日进度计划表 208 11.2 附图 208 附图1 地理位置图 208 附图2 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 208 附图3 施工组织总平面布置图 208 附图4 总体施工形象进度示意图 208 附图5 总体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 208 附图6 总体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 208 附图7 重点、控制工程进度图 209 附图7-1 太和隧道施工横道图 209 附图7-2 大梅山隧道施工横道图 209 附图7-3 江村北特大桥施工横道图 209 附图8 铺架方案示意图 209 附图9 江村编组站平面示意图 209 附图10 长岗梁场平面布置示意图 209 附图11 石滩梁场 铺轨基地平面布置示意图 209 272 1 编制依据、编制范围及项目概况 1.1 编制依据 1.1.1 国家、铁道部、铁路总公司、广东省批复的本项目相关文件 1. 关于新建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铁计函[2013]316号); 2. 新建铁路广州枢纽广州东北货车外绕线工程可行性研究评审报告(鉴综函〔2014〕414号); 3. 关于广州枢纽广州东北货车外绕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铁总计统函[2014]1854号); 4. 关于广州枢纽广州东北货车外绕线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会签稿)。 1.1.2 本项目采用的现行的标准、规范、规程等 1. 铁路总公司《铁路工程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规范》(Q/CR 9004—2015); 2.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新建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工程初步设计(含鉴修)、施工图设计; 3. 原铁道部与地方政府对铁路建设的商谈纪要及实施协议等; 4. 勘察设计合同以及合同的有效组成文件; 5. 广州市、白云区、萝岗区、增城市及相关镇一级政府颁布的城市、交通、水利等规划; 6. 当前铁路建设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施工装备水平; 7. 与本工程同类工程的施工经验; 8. 现场踏勘。 1.2 编制范围 广州铁路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工程,包括正线、京广正线及广深正线改线、绕行、相关联络线、车站、机务段、车辆段、走行线、综合维修工区、站场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等,具体编制范围如下: 1. 江村编组站上行出发场DK0+000至广深铁路Ⅲ、Ⅳ线石滩站DK69+237.24,长68.893km; 2. 新建长岗、太和、增城站,改建石滩、仙村站,新建仙村线路所,改建江村编组站(含新建机务折返所、上行系统峰下机走线及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 3. 京广铁路上行线改线长3.22km;京广铁路上行线至武广高铁联络线改线长0.695km。 4. 新建仙村联络线单线长3.40km。 5. 广深铁路Ⅲ、Ⅳ线改造K51+940(含仙村站)~K58+100(含石滩站),双线长6.16km。 6. 配套工程:增城综合维修车间及其线路、桥隧、供电、通号、建筑工区,长岗综合维修工区,太和保养点。 7. 广北车辆段改造工程(列入本项目实施,投资由广铁负责,施组另行编制)。 1.3 设计概况 1.3.1 设计概况 1. 2010年10月,根据铁道部发展计划司安排铁四院完成了《广州东北货车外绕线专题研究报告》。 2. 2010年12月,根据铁道部发展计划司安排铁四院完成了《广州东北货车外绕线预可行性研究报告》。 3. 2011年8月部省联合主持在北京召开了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工程预可行性研究审查会,根据预可研审查意见,同月完成“补充材料”报部。 4. 2013年7月,中国铁路总公司和广东省联合对《新建铁路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可行性研究》进行评审。同年9月,编制完成该项目的补充初测,并编制完成《新建铁路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修改可行性研究(送审稿)》。 5. 2013年10月,中国铁路总公司和广东省联合对《新建铁路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修改可行性研究》(送审稿)进行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同月根据修改意见完成《新建铁路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修改可行性研究补充材料》(2013年10月版)。 6. 2013年11月广州市发改委、广州市规划局多次对线路经由花都区嘉华地产、白云区广东南方碱业公司龙归硝盐矿、白云区和龙水库、萝岗区货运站站址等地段的线路方案进行局部研究,于2014年5月完成《新建铁路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修改可行性研究补充材料》(2014年5月版)。 7. 2014年5月,中国铁路总公司和广东省联合对广州东北货车外绕线可行性研究进行了评审,同月,铁四院编制完成广州东北货车外绕线修改可行性研究补充材料。 8. 2015年3月,铁四院编制完成了《新建铁路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初步设计(送审稿)》,同月,中国铁路总公司和广东省联合对初步设计进行了鉴定。 9. 2015年4月,铁四院编制完成了广州东北货车外绕线站前工程的施工图设计。 1.3.2 项目建设规模、工期 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工程出初步设计总投资约153亿元,建设工期3.0年,计划投产时间为2018年10月8日。 2 工程概况 2.1 工程概况 2.1.1 线路地理位置和径路 广州铁路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工程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广州市东北部的花都区、白云区、萝岗区和增城市范围内,是广深铁路沟通京广铁路、广茂铁路、南广铁路、广珠铁路、南沙港铁路、柳肇铁路的货运联络线。起自江村编组站北端咽喉,向东上跨京广铁路下行线、广花一级公路(S114),设长岗站,沿北二环高速公路北侧向东,跨S267省道、机场高速、流溪河、G106国道(地铁3号线、机场高速二通道)、北太路后,以路基的形式穿越 广州南方碱业公司龙归硝盐矿,跨广从公路(G105)至太和镇,在太和镇南侧(北二环高速北侧)设太和站,以隧道的形式先后下穿北二环高速公路、华南快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和龙水库(从和龙水库南侧陆地穿过)、天鹿北路(S116)、广河高速、大梅山、G324国道(广汕公路)、油麻山后,跨新新公路至增城市境内,在增城市高埔、鸡公岭村的南侧设增城站,出站后线路折向东南上跨朱宁路,出站后跨荔新大道、广惠高速、西福河,并行广深铁路Ⅲ、Ⅳ线并下穿增莞高速后至石滩接上既有广深铁路Ⅲ、Ⅳ线。 2.1.2 线路概况 1. 东北货车外绕线 东北货车外绕线线路全长68.893km;新建桥梁25座25.777km,新建隧道8座22.585km,桥隧比70.2%;新建路基20.531km,占线路总长的29.8%。石滩端右线绕行单线长2.48km,新建桥梁1座1.064km。新设长岗、太和、增城站;改建江村编组站、石滩站、仙村站。 2. 京广铁路改线 京广铁路上行线改线单线长3.2km;京广铁路上行线至武广高铁联络线改线单线长0.695km。 3. 广深铁路Ⅲ、Ⅳ线石滩至仙村改线 东北货车外绕线与广深铁路Ⅲ、Ⅳ接轨,改建广深铁路Ⅲ、Ⅳ线改造K51+940(含仙村站)~K58+100(含石滩站),长度为6.16km;新建桥梁1座0.408km。 4. 仙村联络线 新建仙村联络线,单线长3.4km,并设仙村线路所;改建仙村站,新建桥梁1座0.984km。 5. 江村编组站改造工程 下行系统:到达场、编组场、出发场股道规模维持既有不变。 上行系统:上行出发场增加2股道,其余各场股道规模维持既有不变。 车站北端咽喉,上、下行系统间增设环线1条,单线长1.50km。 车站南端上行到达场和下行出发场间新设机务折返段1处。并在上行驼峰下设峰下机走线1条。 京广铁路下行线出岔设京广铁路下行线及东北货车外绕线至江村编组场上行出发场反到线1条,单线长1.414km。 江村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 2.1.3 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和作用 东北货车外绕线的修建,将广州地区铁路发展为货在外、客在内的环形枢纽格局,实现客货分线运行,大大提高线路能力,解决枢纽客货列车之间的交叉干扰问题。本线的建设将极大解放广州市对外客运交通能力,符合广州东站为广州市重要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组成部分的定位;同时,货线外移,也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及可持续发展。 2.1.4 在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 本项目位于广州地区,广州铁路枢纽现衔接京广铁路、广深铁路、广珠铁路、广茂铁路、武广高铁、广深港客运专线(广深段)、广珠城际、南广铁路、贵广铁路等铁路干线形成的“人”字型枢纽,是全国铁路客运中心之一。目前深圳方向客货流均需通过广深铁路Ⅲ、Ⅳ线广州东至新塘段进入广州枢纽,且该段能力已趋饱和。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广州地区铁路网的完善,能将广州地区铁路发展成为货在外、客在内的环形枢纽格局,实现地区内铁路客货分离运行,减少货物运输对客运的干扰,大大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和增加运输组织的机动灵活性。广州地区铁路的建设,在我国珠三角、东部沿海地区、西南地区之间构架了一条快速、大能力通道,完善路网结构,增强广州的作用,沟通我国发达经济区之间的联系,可以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区位、港口、开放和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也有利于释放枢纽内广深铁路Ⅲ、Ⅳ线广州~新塘段能力,满足枢纽内客货运输需求。 2.1.5 项目的功能定位 广州枢纽现状引入线路除武广高铁、广深港客运专线(广深段)、广珠城际、广深铁路Ⅰ、Ⅱ线及贵广铁路外,其余均为客货混跑线路,随着城市发展,货车运行于城市活动之间相互干扰逐年加深,因此广州枢纽运输组织逐步向“客在内、货在外”的方向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线的建设可以填补广州枢纽东北向的空白地带,满足枢纽分线运输需求,将深圳方向的货流与枢纽内各站及枢纽其他方向线路相互沟通,是广州枢纽重要的货运联络线,形成广深铁路Ⅲ、Ⅳ线至广州枢纽及京广铁路、南广铁路、广茂铁路、柳肇铁路、广珠铁路等方向的快速货运通道。 因此本项目是广深铁路Ⅲ、Ⅳ线沟通广州枢纽东西向及东北向的货运通道,是广州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主要技术标准 1. 铁路等级:国铁I级 2. 正线数目:双线 3. 速度目标值:120km/h 4. 正线线间距:4.0m 5. 最小曲线半径:800m ,特别困难地段400m 6. 限制坡度:6‰ 7. 牵引种类:电力 8. 机车类型:HXD3 9. 牵引质量:4000t 10. 到发线有效长度:850m 11. 闭塞类型:自动闭塞 2.3 主要工程内容和数量 全线主要工程内容:拆迁房屋57.12万平方米;全线征地5003.77亩;区间土石方280.48万断面方;站场土石方545.7万断面方;复杂特大桥3座23722.11延长米,一般特大桥双线8座10752.92延长米、单线2座2041.54延长米,复杂大桥3座707.49延长米,一般梁式大桥双线6座2044.84延长米,中桥双线4座531.15延长米、连续刚构2座106延长米;框架小桥32座14782.4顶平米、涵洞122座5099.1横延米;隧道8座22585延长米;轨道工程正线148.07铺轨公里,站线32.17铺轨公里,道岔114组,道砟40.53万立方米;接触导线276.39条公里;房屋84341m2。主要工程数量见附表附图\主要工程数量表。 2.4 征地拆迁数量、类别,特殊项目情况 根据全线总体施工进度安排,全线拆迁工作全面铺开。由于拆迁工作政策性强、牵扯面广、难度大,要争取地方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特别是大城市及重点工程的拆迁应高度重视,确保工程进度。 征地拆迁以保证控制工期工程按时开工为首要工作,特别是重点工程在做征地拆迁工作的同时可以进行施工的准备工作,其次是影响线下工程施工的拆迁工作,最后是受电气化工程影响的通信、电力工程的拆迁。拆迁工作要突出顺序、统一,遵循一次到位的原则,杜绝二次拆迁、重复拆迁。 由于沿线电网发达,本段多次与高压线路相交,高压、超高压线路密集,迁改工作量大、难度大、影响范围大。另外,由于本段线路高程控制标准高,高压线不仅对接触网安全距离不够,影响站后工程,个别高压线路对线下施工的安全距离也不够,不及时迁改将影响工程进度。 2.4.1 征地拆迁数量、类别 全线征地5003.77亩。 全线房屋拆迁571197.97m2。包括铁路生产房屋、路外居民房屋、厂矿企业房屋。花都区房屋拆迁主要集中在雅瑶镇;白云区房屋拆迁集中在神山镇、江高镇、蚌湖镇、人和镇、太和镇;萝岗区主要集中在镇龙镇;增城市主要集中在中新镇、朱村镇、仙村镇、石滩镇等村镇。 2.4.2 电力、通信、燃气、燃油及给水等管线迁改 本项目管线迁改包含路内及路外管线迁改。 路内管线迁改主要为京广、广深Ⅲ、Ⅳ正线改移、江村站场改造、仙村及石滩站改范围内,主要专业为电力线路、牵引供电、通信、信息、信号及给排水管道,路内迁改主要注意事项是涉及营业线施工,需严格按照广铁集团2012年开始实施执行的营业线施工管理办法(310文)及补充规定,做到安全施工万无一失。迁改实施单位在施工前需与各设备管理单位在现场核实线路、设备及运行管理情况后,编制迁改方案,在设计、建设、监理及管理单位确认认可后,开始办理手续批准后安排施工。 路外迁改电力、通信、燃气及给水等管线迁改,需与各产权单位落实后迁改方案,办理好相关的规划等手续后,安排后续施工等事项,施工完毕后需组织交验及办理产权移交归档。 迁改主要数量参后附表。 2.4.3 河、沟(渠)迁改 本线途径地区河道纵横,需对8处较大的河涌进行改移,均获得了地方规划部门同意,且在施工期间不会导致居民饮水及灌溉困难。详见改路改沟表。 2.4.4 道路迁改 对密集的道路考虑适当改移、合并后设置立交。不满足立交条件的地方改移道路实现道路上跨本线或本线上跨道路。本线占压道路的,视具体情况进行改移道路。 道路迁改原则上不改变道路走向、要求铁跨公立交桥墩不能布置在公路路基边坡上、净空不能小于既有公路要求的最小净空。详见改路改沟表。 2.4.5 特殊拆迁项目 根据广州市人民政府确定,本线路经过南碱硝盐矿矿区(里程DIK15+142.53~DIK16+833.83),南碱硝盐矿予以关闭,并进行补偿。 2.5 工程特点 2.5.1 征地拆迁工程量大及高压电力线路迁改数量多 1. 广州铁路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工程需要拆迁各类建筑物约57.12万平方米,平均每正线公里近8291m2,拆迁工程量大。 2. 涉及迁改高、低压电力线路近170余处,燃(油)气、通信、给排水等等各种管线迁改数量达250处以上,其中有110kV及以上高压电力线路(34处)、燃(油)气管道(各1、4处)迁改时间跨度长、难度大。 3. 需要改移的既有等级道路12条、改移既有河涌8处。 4. 因项目所在地区的征拆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征拆推进难度大,对工期影响大。 2.5.2 桥隧比高及大跨系杆拱、钢桁梁和连续梁数量多 1. 东北货车外绕线新建桥梁25座25.777km,新建隧道8座22.585km,桥隧比达70.2%。 2. 新建25座桥梁中,其中大跨系杆拱(钢桁梁或连续梁)多达26联,数量多。 3. 太和隧道全长12936m,属特长隧道。 2.5.3 上跨或下穿高速公路、省国道及其他轨道交通等次数多 广州铁路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需上跨或下穿高速公路及省国道等22处以上,与既有及在建地铁相交4次左右,与城际铁路相交1次,施工干扰较大。 2.5.4 施工对环、水保要求高 项目所在地为广州市区,穿越环境敏感点多,线路跨流溪河二级水源保护区、下穿和龙水库等水源保护地、途经帽峰山和油麻山等森林公园,同时穿越多个居民区,因此,施工过程中对水保及环保要求较高,施工弃土(渣)及污水必须按规定要求排放。 2.5.5 地质条件复杂 线路途经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有江村地区的复杂岩溶地质,有仙村附近的软土地区,既压覆龙归硝盐矿采空区,又邻近宝露矿泉水矿,路基、桥梁施工难度大。 2.5.6 营业线及邻近营业线施工对行车干扰和安全影响大 本工程项目在营业线及邻近营业线施工有以下内容: 1. 改建江村编组站(含货车外绕线上下行线接入江村站、江村出发场增加2股道、新建上行系统峰下机走线、以及江村站综合自动化改造等工程)。 2. 新建仙村线路所。 3. 京广铁路上行线改线长3.22km;京广铁路上行线至武广高铁联络线改线长0.695km。 4. 广深铁路Ⅲ、Ⅳ线改造:K51+940(含仙村站)~K58+100(含石滩站),双线长6.16km。 5. K57+120~K57+150段路基施工,距离广深Ⅲ、Ⅳ线路距离大于10m。路基下穿增莞高速公路。 6. 广州北车辆段改造(集团另安排投资计划、与本工程同步实施)。 上述营业线及邻近营业线施工项目涉及生产运输管理、线路、桥梁、供电、通信、信号及给排水等方面专业,在保证运输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对行车干扰和安全影响大,必须严格按照广铁集团2012年开始实施执行的《广铁集团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广铁运发[2012]310号)及补充规定进行组织施工,做到安全施工万无一失。 2.5.7 制约征地拆迁的外部环境恶劣 一是项目征地拆迁位于广州市区,邻近城乡结合部,当地居民开放程度较高,有着强烈的维权意识,如江高镇和仙村镇,历经多次铁路和市政建设,存在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导致项目在前期研究阶段就遇到极大的阻力。二是征地拆迁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部门众多,牵扯人民群众利益广泛,因此,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如何改善外部环境,尽早实施征地拆迁工作,将贯穿整个工程建设中、前期。 2.5.8 上跨下穿各种设施的要求(根据专家意见已补充) 各实施单位在施工过程前、中、后期间,在上跨下穿既有道路、河堤、房屋建筑、高压电铁塔、油气管道等设施时,应做好相对应的防护措施及观测方案,设置观测点位,根据观测数据及时的采取措施,以防施工对各种构造物造成伤害,并与各产权单位建立联系,做好应急预案。 2.6 控制工程及重难点工程 全线控制工程为太和隧道,重难点工程主要有:流溪河特大桥180m跨度系杆拱、北太路大桥156m钢桁梁、大梅山隧道、路基软基处理、深路堑、南碱硝盐矿采空区路基。 2.6.1 控制工程 1. 太和隧道 太和隧道位于广州市境内,隧道进口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和龙村,进口里程DIIK20+400,出口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穗丰村,出口里程DIIK33+336,隧道全长12936m属特长隧道,为本项目控制性工程。本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整体埋深较浅,隧道穿越丘间洼地段大多为浅埋段,水塘较多,地表水发育,洞顶易变形、垮塌。且隧道通过14条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附近,局部地段地下水丰富,线路多次以隧道型式下穿或邻近既有构筑物。隧道分别于DIK20+940~DIK21+400段下穿华南快速干线、DIK21+650~+800、DIK27+400~+700段下穿北二环高速公路、DIK28+850~DIK29+100段下穿广河高速;及DIIK21+614~DIIK22+415段临近既有水库。 本隧道施工设置斜井4座,见下表。 表2.6.1-1 太和隧道辅助坑道设置表 辅助坑道型式 辅助坑道 设置里程 辅助坑道纵坡(%) 辅助坑道长度(m) 辅助坑道承担正洞施工延米 蕉坑斜井(双车道) DIIK25+000 6.93 570 2053.5 分水坳斜井(双车道) DIIK27+100 7.66 617 2382.1 老屋斜井(双车道) DIIK29+400 8.01 716 1590.7 下迳斜井(双车道) DIIK31+250 8.2 490 2197 隧道穿越地层主要为片麻岩,进口段为砂岩、炭质页岩等。 表2.6.1-2 围岩级别统计表 围岩级别 Ⅱ Ⅲ Ⅳ Ⅴ 长度(m) 0 5105 2206 5625 所占比例 0% 39.46% 17.05% 43.48% 本隧道按新奥法原理组织施工,Ⅱ、Ⅲ级围岩主要采用全断面法和台阶法施工,软弱破碎的Ⅳ、Ⅴ级围岩段采用三台阶法和三台阶临时仰拱法施工工法,下穿既有构筑物地段采用CRD法开挖,并采用控制爆破开挖技术。整体工期共28个月(含无喳道床)。 太和隧道工期:2016年1月1日~2018年4月20日。 2.6.2 重难点工程(专家建议增加工法说明及要求) 1. 路基 (1) 采空区路基:DIK15+142.53~DIK16+833.83采空区路基 路堤基床表层采用A组填料填筑,厚0.6m,基床底层采用A、B组填料填筑,基床以下路堤采用细粒土改良土填筑,DIK15+142.53~DIK16+833.83段地基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加固,正方形布置,桩间距1.5m,桩径0.5m,桩长10~15m,桩长嵌入硬塑层内不小于1.0m。桩顶设0.6m厚碎砾石+中粗砂垫层,内铺设一层双向土工格栅,每侧回折不小于2.0m,抗拉强度不小于110kN/m。 采空区加固措施:通过踩空区的路基区段按预留沉落量对路基面进行加宽,同时建立长期的沉降观测预警预报体系,对DIK15+142.53~DIK16+833.83段路基进行长期观测。 开竣工日期:2016年4月1日至2016年12月27日,工期9个月。 (2) 高路堑路基:DIK44+105.00~DIK44+225.56深路堑 本段路堑长120.56米,地形地貌剥蚀残丘,地形较陡峭,起伏较大,自然坡度5~35°,相对高差约54m。 边坡采用M10浆砌片石拱型截水骨架内空心砖植草+栽种灌木进行防护,坡率1:1.50。路堤在填筑过程中边坡3.0m宽度范围内铺设一层双向土工格栅,层间距0.6m,土工格栅极限抗拉强度不小于25kN/m。 左侧采用C35钢筋混凝土路堑锚索桩板墙支挡,右侧陡坡采用C30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施工方案/组织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