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开展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过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2.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激发深层次的对生命的思考,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说出基因经过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二〕教学难点
说出基因经过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三、 课型与课时安排
新授课,1课时
四、 教学时间
教学班级
教学时间
五、教学手段
搜集各种资料、图片,制作课件,结合所学内容,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练习稳固。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学生答复〕
1、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
2、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
3、生物遗传下来的是什么?
过渡语:没错,生物遗传下来的并非性状而是控制着生物性状的基因,则父母的基因又是怎样传递给子女的呢?出示课题?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 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幻灯片展示染色体和DNA片段的图片,简单概括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论交流,得出结论: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板书: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二、观察与思考
1、 观察幻灯片,思考下面的问题:
〔1〕人类有多少对染色体?为什么这些染色体是成双成对的?
〔2〕每条染色体上都有染成不同颜色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是一个基因吗?
〔3〕请你根据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示意图,概括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4〕如果用一根长绳来代表DNA分子,在长绳上用红、橙、黄、绿、蓝等颜色涂在不同的区段上。这些不同颜色的区段表示什么?怎样才能把长绳处理成短棒状的染色体的样子?
学生就以上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予以点拨:
(1) 人类有23对染色体.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2) 不是,每条染色体上都有成百上千个基因,而染成不同颜色的区域并没有则多,所以每个染色区域可能含有多个基因。
(3) 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4) 不同颜色的区段表示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不断把长绳螺旋缩短变粗,就能把长绳处理成短棒状的染色体样子。
归纳: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成对存在,且分别位于成对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基因是染色体上有遗传效应〔能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三、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投影提示:我们知道,大多数生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场的。精子+卵细胞=受精卵。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思考:生殖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怎样保持恒定的?
1、阅读课本p30倒数第一段,思考问题:马蛔虫的体细胞、生殖细胞和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有何规律?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归纳,得出结论:
〔1〕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则,受精卵中的染色体则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2、幻灯片演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指导并完成填图。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基因、DNA与染色体的关系: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八、 课堂练习
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是 和 。染色体主要由两种物质组成:一种是 ,一种是 。
2.人的染色体分布在 〔 〕
3.每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 〕
A.数量一定,成对存在的 C.数量不一定,成对存在的
B.数量一定,单个存在的 D.数量不稳定,单个存在的
4.人体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
5.以下哪种细胞中基因成单存在〔 〕
6.请将各类生物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填入下表。
生物
染色体数目
体细胞
生殖细胞
狗
78条〔39对〕
猪
38条〔19对〕
豌豆
14条〔 7对〕
白菜
18条〔 9对〕
九、作业布置
32页,1、2、3题
十、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