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学八纲辨证和脏腑辩证期末总结和病例分析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9774262 上传时间:2025-04-0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八纲辨证和脏腑辩证期末总结和病例分析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医学八纲辨证和脏腑辩证期末总结和病例分析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纲辨证总结 八纲辨证概述★(二)证、病、症的区别 1、证:即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本质的反映。提示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为论治提供依据。如:肺炎的热邪壅肺、肺阴虚证 2、病:是病因作用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等演变过程。是对疾病整个病理过程的概括。如:肺炎、脑炎、胃溃疡、高血压 3、症:症即症状。包括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是疾病证候本质的外在表现。 自觉症状——是指病人自我感到的异常变化如:头痛、头晕、胸闷、恶心、腹胀、耳鸣 他觉症状——医者通过四诊获得的异常特征如:面红目赤、下肢浮肿、舌苔黄、脉数 (四)八纲定义 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根据病位、病势、病性及邪正力量对比情况,八纲可归纳为四对纲领。即: 表里辨证(病位、病势) 寒热辨证(病性) 虚实辨证(邪正力量对比) 阴阳辨证(前三者的综合) 一、表里辨证 表与里是辨别病位和病势的两个纲领。 表里辨证主要应用于外感病证,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浅深、病理变化趋势。广义表里与狭义表里? 广义表里概念具有相对性: ◇躯壳与脏腑——躯壳为表,脏腑为里 ◇脏与腑——腑为表,脏为里 ◇脏腑与经络——经络为表,脏腑为里 ◇三阳经与三阴经——阳经为表,阴经为里 狭义表里则是一个确定的概念: 皮毛、肌腠、经络——为外,为表 脏腑、骨髓、气血——为内,为里 (一)表证(Exterior) 是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 正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 ★临床特点:发病急病情轻病位浅病程短感受外邪 ★1、表证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或恶风) 主症舌苔薄白 脉浮 头身疼痛 次症鼻塞流涕或喷嚏 咳嗽气喘 (寒、热、痛、塞、咳) 表证——舌苔薄白 表证——脉浮 表证——咳嗽头痛鼻塞流涕 2、表证的病因病机 病因是感受了外来的邪气。 外邪侵袭,正气抗邪,正邪相争—发热 卫气受遏,不能温煦肌肤——恶寒 邪气在表,未伤及于里——舌苔薄白 正气抗邪,脉鼓动于外——脉浮 表证辨证要点: (1)感受外邪,为外感初起。 (2)以恶寒发热并见为必有症状。 3、表证的治疗 表证的治疗原则是解表法。 (即八法中的汗法) 风寒表证——疏风散寒——麻黄汤 风热表证——疏风清热——桑菊饮 表虚表证——调和营卫——桂枝汤 益气解表——玉屏风散 取微汗避风寒慎饮食 (二)里证★Interior Syndromes 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病变所反应的证候。 多见于内伤杂病,或外感病中后期。 临床特点:病位深病情重病程长 1、里证的临床表现: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常见:壮热、大汗、口渴、心烦、脉洪大或痰稀色白、肢冷乏力无恶风恶寒脉象不浮多有舌象改变,寒热单见病程长,脉象不浮舌异常 舌红苔黄 舌淡白边齿痕 面白无华 舌苔厚腻边齿痕 2、里证的病因病机 里证成因有三: (1)病邪由表入里,邪气渐次入内, 侵犯脏腑 (2)外邪直接侵犯内里而发 (外邪直中) (3)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 直接损伤脏腑气血 辨证要点: (1)病位在里,邪已深入于内。 (2)出现如以上所举例类似的里证的一些症状 3、里证的治疗 根据里证的寒热虚实, 分别以温清补攻治疗。里虚证——补 里实证——攻 里寒证——温 里热证——清 (三)半表半里证 病邪既不在表,又非完全入里,介于表里之间的证候。 1、半表半里证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2、半表半里证病因病机: (1)外邪由表传内,尚未入于里; (2)里邪透表,尚未透于表,邪气居于 半表半里之间; (3)邪气直犯少阳,正气渐虚,正邪分 争,少阳枢机不利。 半表半里证病因病机分析 *邪客少阳,正邪分争——寒热往来; *邪客少阳,经气不利——胸胁苦满; *胆火内郁,脾胃失运——不欲饮食; *胆火上扰,心神不宁——心烦; *胆火内扰,胃失和降——喜呕; *胆火上炎,灼伤津液——口苦咽干; *少阳肝胆病——可见脉弦。 半表半里证辨证要点: (1)必见寒热往来之症 (2)兼见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症状。 3、半表半里证的治疗和解表里法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 参、夏、姜、枣、草 ★(四)表里证的鉴别 表证里证 病史新病,病程短久病,病程长 寒热发热恶寒同见只热不寒 或只寒不热 舌象舌象变化不大舌象多见异常 脉象脉浮脉沉或其他脉 病例分析 冯某,女,19岁,2003年4月4日就诊。 昨日淋雨后,头痛鼻塞,咽喉干痛,微恶风寒,曾服“百服宁”,效果不显。 今晨就诊时,可见身热,微恶风寒,头痛,略有汗出,咽喉干痛,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浮数。 体温38.5℃,咽红,扁桃体不肿大。 问:八纲辨证分析此为何证? 八纲辨证表里辨证 恶寒轻,发热重——风热之邪在表; 风热袭于咽喉——咽红而痛; 风性开泄,热性升散,腠理疏松——汗出; 风热上扰——头痛; 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风热之象。 诊断——表证(表热证) 治疗——银翘散 二、寒热辨证 寒热是反映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注意:恶寒、发热与寒证、热证区别 (一)寒证 1、定义:阴盛实寒证阳虚虚寒证 2、成因: (1)外感阴寒邪气; (2)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 (3)内伤久病,阳气耗伤。 3、临床表现:冷冷清清白滑迟 恶寒、畏冷、冷痛阳失温煦喜暖、肢凉、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寒不消水大便清稀苔白而润 面色白、舌淡——————阳不运血 脉紧或迟————————寒主收引 寒证的辨证要点 1、阳气不足或阴盛伤阳为其主要病机 2、脏腑功能低下,肌体失去温煦为主要临床表现。 4、寒证的治疗原则 寒证的治疗原则是: 虚寒——宜温之(附子、肉桂等) 实寒——宜散之(生姜、桂枝等) (二)热证 1、定义:阳盛实热证 阴虚虚热证 2、成因(1)外感火热之邪 (2)寒邪入里化热 (3)七情过激,郁而化热 (4)饮食不节,积久化热 (5)房室劳伤,劫夺阴津 3、临床表现:热渴红数二便结 发热恶热喜冷阳热亢盛 面红目赤火性炎上 口渴欲饮 痰涕黄稠 小便短黄热灼津伤 大便干结 苔黄干燥 舌红脉数热迫血疾 热证的辨证要点 (1)以阳热亢盛或阴虚内热为主要病机。 (2)以脏腑功能亢奋,热盛津伤为主要临床表现。 3、热证的治疗原则 热证的治疗原则是: 实热——宜清(白虎汤等) 虚热——宜补(六味地黄丸等) ★(三)寒热证鉴别要点 寒证热证 寒热喜恶恶寒喜暖恶热喜冷 口渴与否口淡不渴口渴喜饮 面色赤白面白或青黑颜面红赤 四肢温凉手足厥冷手足烦热 二便小便清长大便溏小便短赤大便结 舌象舌淡苔白而润滑舌红苔黄而干燥 脉象脉迟或紧脉数 病例分析 冯某,女,19岁,2003年4月4日就诊。 昨日淋雨后,头痛鼻塞,咽喉干痛,微恶风寒,曾服“百服宁”,效果不显。今晨就诊时,可见身热,微恶风寒,头痛,略有汗出,咽喉干痛,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浮数。查体温38.5℃,咽红,扁桃体不肿大。 问:八纲辨证分析此为何证? 表热证 恶寒轻,发热重——风热之邪在表; 风热袭于咽喉——咽红而痛; 风性开泄,热性升散,腠理疏松——汗出; 风热上扰——头痛。 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风热之象。 治疗——银翘散 张某,男,22岁,2003年3月1日就诊。 三天前不慎受凉后,发热,怕冷,鼻流清涕,微咳。自食辣椒驱寒。今晨咳嗽加剧,咳出黄稠痰,且高热不恶寒,大汗,口渴喜冷饮。 症见满面通红,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脉洪数有力。 用八纲辨证分析,此为何证? 八纲辨证寒热辨证 里证、实证、热证——里实热证 三天前感受风寒之邪——发热恶寒,鼻流清涕 现表邪入里化热,里热亢盛——高热,大汗、口渴; 热邪灼肺,耗伤阴津——咳吐黄稠痰; 热邪扰心——烦燥不安; 满面通红,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里实热证的表现。 治疗——麻杏石甘汤+泻白散 刘某,男,52岁。 2002年10月23日就诊。 素体虚弱,乏力气短,食欲不振,肢冷便溏。昨夜起发热,体温39℃。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小便色清,四肢不温,舌边尖红,脉浮数。 请按八纲辨证分析之。 患者素体阳气不足,为里虚寒证。 昨夜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为外有风热表证。 此为旧病,又新感风热之邪外有风热表证,故为表热里寒证 (表里同病,寒热错杂) 三、虚实辨证 虚实的含义 虚实是反映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概括说明了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 (一)实证 1、定义(1)邪气亢盛(有余), 正气不虚,邪正斗争剧烈。 (2)病理产物停聚 2、成因(1)感受外邪 (2)内脏功能失调,痰饮、 水湿、瘀血、脓液、宿食、 虫积等蓄积。 特点:新起、暴病,病情剧烈、体质壮实 3、临床表现: 由于感邪性质、病理产物及病位不同临床表现多样。 壮热,腹胀痛拒按, 胸闷烦躁,甚则神昏谵语, 呼吸气粗,痰涎壅盛, 大便秘结,小便不利, 舌质苍老,舌苔厚腻, 脉实有力。 (二)虚证 1、定义:正气虚弱(矛盾主要方面), 邪气不盛,邪正交争不剧烈 正气:阴、阳、气、血、精、 津液、营卫等。 虚损程度:不足--亏虚--虚弱--虚衰--亡脱 2、成因(1)先天不足 (2)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 特点:病程较久,病势较缓,体质素虚 气虚 神疲乏力,自汗懒言,声低气怯,动则气急,纳少不化,舌质淡胖,脉虚无力。乏力气短自汗出,纳少声低脉无力。阳虚气虚+虚寒(畏寒,形寒肢冷,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脉迟等)畏寒肢冷二便清,神疲脉迟舌淡胖。 血虚 头晕目眩,失眠心悸,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手足麻木,口唇指甲淡白,舌质淡,脉细弱无力。眩晕心悸面黄白,肢麻舌淡脉细弱。 阴虚 头晕目眩,失眠心悸+虚热颧红,微热或潮热,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盗汗,舌质红绛瘦薄、或有裂纹,苔剥或无苔;脉细数眩晕失眠舌面红,身热盗汗脉细数。 (三)虚实证鉴别要点 1、体质强弱 2、发病久暂 3、病程长短 4、声息高低 5、痛处喜按与拒按 6、舌象 7、脉象 8、内伤外感 张某,男,22岁,2003年3月1日就诊。 三天前不慎受凉后,发热,怕冷,鼻流清涕,微咳。自食辣椒驱寒。今晨咳嗽加剧,咳出黄稠痰,且高热不恶寒,大汗,口渴喜冷饮。 症见满面通红,烦燥不安,舌红苔黄,脉洪数有力。 用八纲辨证分析,此为何证? 里证、实证、热证——里实热证 三天前感受风寒之邪——发热恶寒,鼻流清涕现表邪入里化热,里热亢盛 ——高热,大汗、口渴; 热邪灼肺,耗伤阴津——咳吐黄稠痰; 热邪扰心——烦燥不安; 满面通红,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为里实热证的表现。 治疗——麻杏石甘汤+泻白散 刘某,男,52岁。 2002年10月23日就诊。素体虚弱,乏力气短,食欲不振,肢冷便溏。昨夜起发热,体温39℃。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小便色清,四肢不温,舌边尖红,脉浮数。 请按八纲辨证分析之。 患者素体阳气不足,为里虚寒证。 昨夜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为外有风热表证。 此为旧病,又新感风热之邪外有风热表证,故为——表热里寒证 表里同病,寒热错杂 四、阴阳辨证 阴阳的基本含义 阴阳是对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高度概括,是证候分类的纲领。 阴---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特征;内在的、向下的、不易发生的;阴邪致病,病变较慢: 里证、寒证、虚证。 阴证、阳证的临床表现 1、阴证里证、寒证、虚证的综合 2、阳证表证、热证、实证的综合 具体辨证内容 阳虚证(虚寒证)阴虚证(虚热证)阳盛证(实热证)阴盛证(实寒证)亡阳证亡阴证阳亢证 1、亡阳证 *含义: 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气欲脱的危重证候 *成因: 一般在阳气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阴寒极盛,暴伤阳气 大汗、大出血、吐泻,失精(阳随阴脱)中毒、严重外伤痰瘀蒙闭心窍 *临床表现 冷汗淋漓、汗质清稀 肌肤不温、手足厥冷 神情淡漠、呼吸微弱温煦、固摄 面色苍白推动失司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2、亡阴证 *含义: 指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而欲竭所表现出来的危重证候。 *成因: 一般在阴液亏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壮热不退、大汗不止 大吐大泻 严重烧伤 *临床表现 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 身灼肢温、恶热虚烦躁扰滋润、潜阳失司口渴欲饮面赤、皮肤皱瘪小便极少唇舌干燥脉细数疾 4、亡阴、亡阳证的鉴别 汗之冷热及稀粘; 四肢(皮肤)温凉; 口渴喜恶; 舌象;脉象. 请看录像资料 吴某,女,37岁,2001年12月19日就诊。 患者以咳嗽,口舌生疮而来诊。 症见咳嗽痰粘,胸中烦热,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腹痛绵绵,大便溏泻,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请按八纲辨证分析。 咳嗽,口舌生疮,胸中烦热等为上焦有火, 又兼腹痛绵绵喜暖喜按,大便溏泻等为下焦有寒, 故总体为上热下寒证 (上实下虚、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李某,女,71岁,2002年4月24日就诊。 三年来,大便稀溏,日行3-4次,常伴有下腹冷痛,喜温喜按,平素怕冷,四肢不温,自汗,纳谷不香; 症见神疲乏力,声低懒言,舌淡胖,脉迟无力。 请用八纲辨证分析此为何证。 里虚寒证。 病人年事已高,阳气不足,虚寒内生。 脾肾阳虚,水湿不化,则大便稀溏。 阳虚,温煦机体的功能失常,故见腹冷痛、怕冷等症。 脾阳虚,运化无力,则纳谷不香。 卫阳虚,固摄无力,则自汗,神疲懒言, 舌淡脉迟无力,均为阳气虚的表现。 奚某,男,41岁,2001年1月8日诊。 三月前,运动后汗出受风,当夜发热恶寒,头痛,口干,有汗,轻微咳嗽,舌边尖红苔白,脉浮数。自行煎服生姜汤发汗。 次日上午病势反重,发热T39℃不退,大汗,口渴咽痛,舌绛苔黄干,脉洪数有力,给与清热解毒中药,三天后病势减。 但低热不退,夜间尤甚,盗汗,干咳少痰,头晕心悸,失眠,舌红绛而干,无苔,脉细数。 请用八纲辨证分析此为何证。 病因为汗后当风。 开始为风热表证,误用生姜汤发汗,表邪入里化热,转为里实热证。 用清热解毒,药证相符,病情减轻。 但由于热势较重,已伤阴津,故低热不退,转为——里虚热证(阴虚证)。 韦某,女,3岁,2001年8月15日诊。 患儿腹泻三天,泻下无度,质稀如水,色黄混浊,精神萎靡,皮肤干燥,目眶凹陷,啼哭无泪,无尿,口渴引饮,齿干唇红,舌红无津。 请用八纲辨证分析此为何证。 亡阴证。 由于泻下无度,暴泻伤阴,阴津极度枯竭而为本证,病情危重。 腹泻过多,津伤液脱,故见皮肤干燥、目眶凹陷、无泪等症。 阴虚火旺,则口渴、齿干唇红,舌红无津等。 第三节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八纲辨证,并不意味着把各种证候截然划分为八个区域。这八个方面的病理本质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疾病的变化纷繁复杂,经常会出现表里、寒热、虚实错杂的情况。 在一定条件下还可向各自对立面转化。在疾病危重阶段还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 一、证候相兼 广义——指各种证候相兼存在。 狭义——指在疾病某一阶段,出现八纲两个以上的证候,但其病位无论在表在里,病情性质上没有寒与热、虚与实等相反证候的存在。 如实热证、虚热证等。 一般所说的证候相兼多为狭义的证候相兼。 临床上常见的相兼证候 表实寒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气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表实热证——发热恶寒、咽喉肿痛、咳嗽痰黄、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里实寒证——恶寒、肢冷、腹部冷痛拒按、舌苔白厚、脉沉弦紧 里实热证——壮热、大汗、口渴、心烦、脉洪大 里虚寒证——蜷卧、痰稀色白、肢冷乏力、腹痛喜暖喜按、脉弱或迟 里虚热证——颧红,微热或潮热,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盗汗,舌质红绛瘦薄、或有裂纹、苔剥或无苔,脉细数 表虚寒证、表里虚寒证里虚寒证 表虚热证、表里虚热证里虚热证 二、证候错杂 指疾病在某一阶段,表里、寒热、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同时表现于同一病人。 临床上常见的证候错杂: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有四种情况: 二、证候错杂 1、表里同病而寒热虚实性质并无矛盾 如:表里实寒证表里实热证 2、表里同病且寒热性质相同,但虚实相反 如:表实寒—里虚寒证 表实热—里虚热证 3、表里同病且虚实性质相同,但寒热相反 如:表实寒—里实热证“寒包火”证等。 4、表里同病且寒热、虚实相反证候同时存在如:表实寒—里虚热证。 二、证候错杂 此外,还可表现为不同脏腑的寒热虚实错杂,如: 心肺实热、兼脾肾虚寒(上热下寒证) 脾胃虚寒、兼膀胱湿热(上寒下热证) 三、证候真假 某些疾病在病情的危重阶段,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以掩盖病情的真象。 所谓“真”——是指与疾病的内在本质相符的证候; 所谓“假”——是指与疾病本质所反映的常规证候不相符的某些表现。 临床常见的证候真假 真热假寒(“热极似寒”) 寒热真假 真寒假热(“寒极似热”) 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 虚实真假 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 证候真假——真热假寒证 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表现的证候。 机理: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外达 (又称“阳盛格阴证”)。 临床表现: 假寒——四肢凉甚至厥冷,恶寒寒战,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迟或细数 真热——高热,胸腹灼热,口鼻气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搏有力等 内有真寒,外见假热 机理:久病阳气虚极,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游于上、格越于外(虚阳浮越、戴阳、阴盛格阳证)。 临床表现: 假热——自觉发热,或脱衣揭被,面色浮红如妆,神志躁扰不宁(但疲乏无力),口渴(不欲饮),咽痛(不红肿),脉浮大或数(按之无力)等。 真寒——胸腹无灼热,下肢必厥冷,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下利清谷,舌淡等。 证候真假 ——真实假虚证 本质为实证,反见某些虚羸现象。 机理:因热结胃肠,痰食壅积,湿热内蕴,瘀血停蓄等大积大聚阻滞经脉,而致气血不能畅达。 临床表现: 神情默默——但语时声高息粗 倦怠懒言——但动之觉舒 身体羸瘦——但胸腹硬满拒按 脉象沉细——但按之有力 证候真假 ——真虚假实证 本质为虚证,反见某些实盛现象。 机理:因久病脏腑虚衰,气血不足,运化无力而致气机不畅。 临床表现: 腹部胀满——时有缓解,内无肿块而喜按 呼吸喘促——但气短息弱 二便闭涩——但腹部不甚硬满 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 1、脉象:有力无力;有神无神;沉取之象。 2、舌象:胖嫩与苍老 3、言语呼吸:高亢粗壮与低怯微弱 4、体质强弱:病程新久;治疗经过。 四、证候转化 八纲中相互对立的证候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其对立面转化。 常见的证候转化类型: 表里出入 寒热转化 虚实转化 证候转化——表里出入 表证入里 先有表证,然后出现里证,表证随之消失。如外感风热之邪,形成表热证,若表邪不解,入里化热而成为里热证。 里邪出表 指在里之邪,向外透达而出。 如高热烦渴之里热证,随汗出而热退身凉。 证候转化——寒热转化  寒证化热 指原有寒证,后出现热证,寒证随之消失 如外感寒邪未及时发散,而机体阳气偏盛,寒邪入里化热,形成里热证。 热证转寒 指原有热证,后出现寒证,热证随之消失 如里热证大汗,阳随津脱,可形成虚寒证,甚至亡阳证。 证候转化 ——虚实转化 实证转虚 先为实证,病久邪气伤正,而转为虚证。 如邪热亢盛之实证,由于病久耗伤气津而致气阴两伤之虚证。 虚证转实 ①先为虚证,后正气渐复,与邪气相争, 驱邪外出而表现属实的证候; ②素有虚证,因新感外邪、外伤、伤食等, 以致当前以实证为主,虚证暂不明显; ③本为虚证,因正气不足,气化失常, 病理产物停积体内而表现以实证为主。 后两种情况实为虚实夹杂,以实为主。 病案分析 1、李某,女,49岁,2002年11月8日就诊。 胃脘部隐痛伴头晕乏力4年余。 因饥饱失宜,渐感胃脘部隐隐作痛,伴见口淡无味,不欲纳食,大便稀溏,头晕乏力,倦怠懒言,自汗,易感冒。 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服“香砂六君子丸”、“保济丸”等药后症状可减轻,但时有反复。 近日因过食肥腻之品而出现胃脘部胀痛,恶心呕吐,嗳气吐酸,便溏臭秽,舌苔厚腻,脉沉,重按无力。 请用八纲辨证分析。 〖病案分析〗1 病因为饥饱失宜,损伤脾胃,日久伤正,脾胃气虚(里证→虚证→气虚证)。 近日再因过食肥腻之品而致宿食内停,此为因虚致实。 最后诊断为虚实错杂证 (虚中夹实:虚为脾胃气虚、实为宿食不化)。 〖病案分析〗2 杨某,男,57岁,2003年2月19日就诊。 肺痨病史5年,近半年来,经常低热,夜间尤甚,五心烦热,干咳少痰,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盗汗。症见患者形体消瘦,两颧发红,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请用八纲辨证分析之。 〖病案分析〗2 阴虚内热证。 肺痨日久,痨病伤阴,阴不制阳,虚火内生,故低热夜甚,五心烦热、颧红盗汗; 阴虚失去滋润作用,故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干咳少痰,形体消瘦; 舌光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病案分析〗3 齐某,女,29岁,2001年5月22日诊。 三周前产后失血过多,而致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心悸,神疲乏力,自汗,气短懒言,手指麻木,乳汁分泌不足。症见病人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无力。 请用八纲辨证分析之。 诊断:气血两虚证 产后失血多,气随血脱而为本病。 血虚不能充养头目、四肢等,故见头晕目眩,手指麻木;心神失养,则心悸失眠多梦;气虚则神疲乏力,自汗懒言;气血为乳汁生化之源,气血虚则乳汁分泌不足;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无力均为气血两虚之象。 〖病案分析〗 4 樊某,女,40岁,常年易感冒,发则鼻塞流涕,喷嚏,低热,恶风淅淅,左半身汗出较多,右半身少汗,全身疼痛,舌质淡苔白腻,脉浮而弱。 〖问题〗 此证是不是气虚感冒?能否用补中益气汤? 〖病案分析〗4 曾求治他人,以湿盛,投羌活胜湿汤不效;后又以为是气虚易感,投补中益气汤不效。 〖诊断〗表虚易感风寒,气虚血瘀。 〖治疗原则〗调和营卫,益气活血。 〖方药〗桂枝汤加黄芪、赤芍、防风。9剂而愈。 〖调理〗玉屏风散,研末,2克/次,3次/日,月余而痊愈。 〖病案分析〗 5 某女,52岁,重症肌无力患者。住院半年,皆服十全大补、归脾汤之类,其效不显。四天前,突然发热,且体温渐增。病人见面色萎黄,形瘦肉削,精神萎靡,两目启睁,舌胖,苔白燥两脉虚濡,按之略滑,沉取弦细似数。同时见心烦梦多,小便色黄,大便两日一行,身颇壮热(39.4°C) 〖问题〗久病气血大虚,甘温除热,可乎? 〖思路〗本病高热,进甘温而病势续增,不可续以甘温,新病多实亦有虚者,久病多虚亦有实者,虚证可能夹有实证,实证之中亦有虚证,真假虚实,错综复杂,变化莫测,病无定体,治有定理。 〖辨证〗本虚标实,真虚而新感实邪。 〖疑问〗本虚与标实孰轻孰重,孰急孰缓呢? 〖试探〗取冰凉开水200毫升,徐徐予之,饮毕,仍索之。标实重而急。 〖方药〗白虎汤。生石膏25克生甘草10克知母10克梗米60克 〖结果〗服药后夜间汗出热退。 〖病案分析〗 6 程某,男,高热口渴,谵语不眠,小便短赤,脉浮洪大。 〖治疗〗人参白虎汤三剂。 不效。欲退让高明,病人苦求不允。 〖提示〗旧病人来访,曰曾听说一前辈用桂附治过一类似病人。 〖再诊察〗问病人是否喜热饮,答喜热饮;察舌色,舌红无苔。 〖反思〗脉洪大发热为表证还在,口渴、谵语、小便短赤是膀胱气化失司所致。 〖治疗〗肉桂、白术、泽泻、茯苓、猪苓 八纲辨证病案实例分析 病案1 韩 XX ,男, 42 岁.三年来反复咳嗽,痰中带血,曾诊断为“肺结核”。来诊时症见形体消瘦,两颧红赤,咳嗽少痰,胸痛,痰中带血,口燥咽干,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分析:本证因痨虫蚀肺,耗伤肺阴所致.肺阴不足,虚热内生,肺失清肃,气逆于上,故咳嗽少痰;虚火灼伤肺络,络伤血溢,则痰中带血.阴虚内热,虚火上火,故两颧红赤;热扰营阴则盗汗,阴液不足,失于滋养,则口燥咽干,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 病案2徐 XX ,女, 39 岁.两天前因气候突变,出现恶风寒,发热,无汗身痛,咳痰清稀等症。昨日起体温上升至 39 . 5 0 C ,咳嗽加重而来就诊.现症见高热,咳喘,胸闷,痰多色黄而粘,口渴思饮,烦躁不安,小便短黄,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本证病初为表寒证,后因风寒之邪化热入里而成里实热证。热邪炼液为痰,痰热壅阻于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咳喘胸闷,痰多黄粘。里热炽盛,蒸达于外,故壮热;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安;热盛伤津则口渴.肠道失润则便秘,小便化源不足则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内盛之征 病案3 林 X ,女, 30 岁.因工作繁忙,近半年来出现白带绵绵不断,曾服清热除湿方药十余剂,未效。现症见面色萎黄,神倦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腹胀,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无臭味,舌淡苔白,脉缓弱。 辨证分析:本证因劳累过度,耗伤脾气而致脾气虚。脾气虚弱,健运失职,输精、散精无力.水湿不运,故见腹胀纳少;水湿不化,清浊不分,流注肠中,则便溏,水湿下渗,常脉失约,则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化源不足,肌体失养,面都失荣,故见神倦乏力,面色萎黄;中气不足则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弱,均为脾气虚弱之征。 病案4 沈 XX ,男, 31 岁.三年前始见眼睑、面部浮肿,因未及时治疗,病情迁延,逐渐出现下肢反复水肿.近二月来,常感心悸、心跳而来就诊。症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精神萎靡,心悸,腹部胀满,下肢浮肿,按之凹陷,腰膝酸冷,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辨证分析:本证因久病失调,肾阳亏耗所致。腰为肾府,肾阳不足,温煦失职,故形寒肢冷,腰膝酸冷;阳虚气血温运无力,不能鼓舞阳气,故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肾主水,肾阳不足,气化失权,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故下肢浮肿;水湿泛溢,阻滞气机,则腹部胀满;水气凌心,抑遏心阳,则心悸,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均为肾阳亏虚,水湿内停之征。 病案5 李 X ,男, 27 岁.二年前因感受外邪,始见眼睑、面部浮肿,继则全身皆肿,曾住院二次,水肿仍反复发作。半月前因劳累过度,病势大发。现下肢浮肿明显,按之凹陷,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畏寒神疲,腰膝酸冷.食少腹胀,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辨证分析:脾肾阳气虚衰,无以温化水液,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则下肢浮肿.膀胱气化失职,故小便不利;腰为肾府,肾阳虚,腰膝失于温养,故腰膝酸冷;阳虚形体失于温,则四肢不温,畏寒神疲;脾阳虚,健运失职,则食少、腹胀;湿渗大肠则便溏;面色苍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均为阳虚阴盛,水寒之气内盛之征。 脏腑辩证总结 1 心气虚证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之证 心悸怔忡 --- 心气虚鼓动无力 气短胸闷 --- 宗气不振 气虚证:神疲乏力,面色淡白,自汗,动则尤甚舌淡苔白,脉弱 --- 气虚 2 心阳虚证:心阳不足,鼓动、温煦无力之证 3 心阳暴脱证:心脏阳气骤然亡失之证 4 心血虚证:心血不足,濡养失职之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 --- 心神失养血虚证:头晕,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弱 5 心阴虚证心阴不足,虚热内生之证 心悸怔忡 --- 心神失养 心烦,失眠多梦 --- 虚热内扰 阴虚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6 心火亢盛证心火内炽,扰心、炎上之证 心烦失眠 --- 热扰心神 面赤口渴,便秘尿赤 --- 热津伤盛或口舌生疮,舌尖碎痛 --- 热灼舌体或小便赤涩灼痛,尿血 --- 心火下移伤络或狂躁谵妄 --- 热盛扰心,神不守舍舌尖红苔黄脉数 --- 心火 7 心脉痹阻证心脏脉络阻痹不通之证 心悸怔忡 --- 心阳不振,鼓动无力 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时发时止 --- 气滞血瘀 若: 刺痛,舌紫暗,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 瘀 闷痛,体倦肢重,舌苔白腻,脉沉滑 --- 痰 剧痛,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紧 --- 寒 胀痛,与精神因素有关,脉弦 --- 气(郁) 8小肠实热证:小肠热盛,泌别清浊失常之证 心烦 --- 热扰心神 口舌生疮 --- 心火上炎,灼伤舌体 口渴 --- 热盛津伤 小便赤涩灼痛,尿血 --- 心火下移,灼伤肠络 舌红苔黄,脉数 --- 里热 1 肺气虚证 · 概念肺气虚证是肺气不足,功能减退之证 · 表现·分析 咳喘无力,少气声低-- 肺气虚主气、宣降不利 动则尤甚-- 劳则耗气 痰液清稀-- 肺气虚津液不布,聚而为痰 或自汗,畏风,易感冒-- 肺气虚卫外不固 气虚证:症、舌、脉 2 肺阴虚证 · 概念肺阴虚证是肺阴不足,虚热内扰之证 · 表现·分析 干咳,或痰少而粘,难咯出--- 肺阴亏,清肃不利 或痰中带血--- 虚火灼伤肺络 音哑--- 肺阴虚咽喉失养 阴虚证:症、舌、脉 3 风寒束肺证 · 概念风寒束肺证风寒犯肺,宣降不利之证 · 机制外感风寒 · 表现·分析 本症: 4 寒邪客肺证 · 概念寒邪内侵客于肺脏之证 · 机制外感寒邪 · 表现·分析 5 痰湿阻肺证 · 概念痰湿阻肺证是痰湿阻滞于肺,肺失宣降之证 · 表现·分析 咳嗽,痰多色白质粘,易咯出–痰湿阻肺而失宣 胸闷,甚则气喘痰鸣-- 痰阻气逆,呼吸不利 舌淡苔白腻,脉滑-- 痰湿 6 风热犯肺证 l 概念风热犯肺证是风热袭肺,清肃不利之证 l 机制 · 表现·分析本症: 7.热邪壅肺证 · 概念热邪壅肺证是邪热内壅于肺,肺失清肃之证 · 表现·分析 咳嗽息粗,痰黄稠--- 邪热犯肺,肺失清肃 甚则鼻煽--- 热壅于肺,宣降不利 或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 肺热壅盛,灼伤胸络,血败肉腐 实热证:症、舌、脉 8 燥邪犯肺证 · 概念燥邪犯肺证是燥邪犯肺,失于清润之证 · 机制 · 表现·分析 干咳,或痰少而粘,难咯出 -- 燥伤肺津,清肃失职 或痰中带血 -- 燥伤肺络 燥证:症、舌、脉 9 大肠湿热证 · 概念大肠湿热证是湿热蕴结大肠,传导不利之证 · 机制 · 表现·分析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 湿热蕴结大肠,气滞血瘀,肉腐成脓 或暴注下泻,色深黄如糜,肛门灼热-- 湿热下迫 兼:身热口渴,小便短赤-- 湿热内结,气化不利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湿热 10 大肠液亏证 · 概念大肠液亏证是大肠津液不足,传导迟滞之证 · 机制 · 表现·分析 大便干燥,难以排出,数日一行 --- 肠道液亏,传导不利 口燥咽干 --- 津亏口腔失润 或口臭,头晕 --- 腑气不通,浊气上犯 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 燥热津亏 n 1、袁某,男,33岁。干部。诉因到高寒地区半月,返回后即胸闷、乏力、自汗、气短、怕冷、易感冒、微咳、吐白痰,食欲欠佳,舌质淡红,苔薄白滑,脉象虚细而弱。 n 2、 蒋某,男,26岁。诉发热头痛,恶寒无汗,体温40.2℃。鼻塞咳嗽,胸闷且痛,肢节酸楚,舌苔白润,脉象浮紧。 n 3、易某,女,10岁,学生。1976年4月20日就诊。3天前放学冒雨回家,次日即发热,流清鼻涕,稍有咳嗽,服西药和中药2剂(药物不详)未效。今卧床不起,咳嗽加剧,气急而喘,并诉喉咙痛,时欲冷饮,小便短少,颜色深黄。查体温38.9℃,面赤唇干,鼻翼煽动,皮肤干燥,咽部轻度红肿,两肺呼吸音粗糙,舌质鲜红,舌苔薄黄而干,脉数有力。 n 4、患者咳喘反复发作十余年,三天前不慎受凉而诱发。症见:喘促息粗,胸闷憋胀,咳痰色白,粘稠不爽,伴发热,恶寒,周身酸痛,无,烦闷口渴,舌苔薄黄,舌质红,脉浮紧。 n 5、患者咳喘反复发作6余年,一周前不慎受凉而诱发。症见:喘咳气逆,呼吸困难,难以平卧,咯痰清稀色白,胸闷心悸,肢体浮肿,小便量少,畏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脉沉细。 脾—运化、升清、统血;主升;喜燥恶湿 胃—受纳、腐熟;主降;喜润恶燥 · 病理 脾—纳少、腹胀(痛)、便溏,内脏下垂,出血 胃—脘胀(痛),呕恶,呃逆嗳气 1脾气虚证 · 概念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之证 · 机制 · 表现·分析 纳少腹胀,便溏--- 脾虚失运 面色萎黄,消瘦--- 脾虚气血不足,机体失养 或浮肿--- 脾虚水湿泛溢 气虚证 舌淡苔白,脉缓弱--- 脾胃气虚 2脾阳虚证 · 概念脾阳不足,温运无力之证 · 机制 · 表现·分析 腹痛喜暖喜按--- 阳虚腹部失煦 纳少腹胀,便溏--- 脾失健运 肢冷--- 阳虚失煦 或浮肿,小便不利--- 脾虚水湿泛溢 或带下清稀量多--- 寒湿下注,带脉失约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阳虚,寒水内盛 3 中气下陷证 · 概念脾气不足,升清失职之证 · 机制 · 表现·分析 头晕目眩--- 脾虚清阳不升 久泄久痢,便意频数--- 脾虚清阳下陷 脘腹坠胀,胃下垂, 子宫脱垂,脱肛等--- 脾虚举托无力 脾气虚证:症、舌、脉 4 脾不统血证 · 概念脾气不足,血失统摄之证 · 机制 · 表现·分析 出血症:便血、尿血,衄血,崩漏,或月经量多-- 脾虚血失统摄 脾气虚证:症、舌 脉象:细弱 5 寒湿困脾证 · 概念寒湿内盛,困阻脾阳之证 · 机制 · 表现·分析 脘腹胀痛,纳少便溏-- 脾运不利 呕恶身重-- 寒湿中阻,脾胃失和 或身目发黄,晦暗如烟薰-- 寒湿中阻,胆汁泛溢 或浮肿、尿少-- 寒湿内盛,气化不利 或妇女白带清稀量多-- 寒湿下注,带脉失约 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寒湿 6 湿热蕴脾证 概念湿热蕴结脾胃,纳运失职之证 机制 表现·分析 脘腹痞闷,纳呆便溏-- 运化失职 呕恶口苦-- 湿热中阻,胆气上犯 头身困重,身热不扬-- 湿性重浊,湿遏热伏 或面目身黄,鲜明如橘皮-- 湿热熏蒸,胆汁外溢 尿短黄-- 湿热下注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湿热 7 胃阴虚证 · 概念胃阴不足,虚热内扰之证 · 机制 · 表现·分析 胃脘隐隐灼痛---- 虚火灼伤胃络 饥不欲食,或嘈杂---- 胃失濡养 干呕呃逆---- 虚热内扰,胃失和降 阴虚证:口燥咽干,便秘,尿短赤 舌红少津,脉细数 8 食滞胃脘证 · 概念饮食停滞胃脘不能腐熟之证 · 机制 · 表现·分析 脘腹胀痛,拒按--- 食滞内停,气机不畅 嗳腐吞酸--- 食滞内停,胃失和降,浊气上犯 厌食--- 食积于内,纳腐不利 或吐物酸腐--- 胃气上逆,浊气上犯 吐后胀痛得减--- 吐后胃气得舒 或矢气,泻下臭秽如败卵--- 食滞肠道,阻滞气机 舌苔厚腻,脉滑--- 食积 9 胃寒证 · 概念寒邪犯胃,胃府失和之证 · 表现·分析 胃脘冷痛拘急,痛势急剧,得热痛减 --- 寒盛胃络拘急 呕恶 --- 胃失和降 吐后痛减--- 吐后气机得畅 实寒证:面白肢冷,口淡不渴,或泛吐清水 舌苔白滑,脉沉紧或弦--- 胃寒盛 10 胃热证 · 概念胃火亢盛,胃失和降之证 · 机制 · 表现·分析 胃脘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