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9769389 上传时间:2025-04-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 2.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 3 3.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 4 4.用于指导疾病防治 4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四柱五行生克中对应需补的脏腑与部位 木: 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筋骨与四肢.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肝, 胆,头, 颈, 四肢, 关节, 筋脉, 眼, 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火: 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小肠, 心脏, 肩, 血液, 经血, 脸部, 牙齿,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大肠, 肺, 脐, 咳痰, 肝, 皮肤, 痔疮, 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脑与泌尿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肾,膀胱, 胫, 足, 头, 肝, 泌尿, 阴部, 腰部, 耳, 子宫, 疝气等方面的疾病. 2)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1)以五脏配五行,五脏又联系着各自的五腑、五体、五官、五志等,从而把机体各部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中医学的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体系,体现了人体的整体观。   ①以五脏配五行,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如:自然界的水有生发、条达、舒畅的作用(一方面生长向上,另一方面还要充满柔与),而肝主疏泄,有喜条达恶抑郁的特性,故以肝属木。   自然界的火有温热、炎上的作用;而心对人体有温照的作用,故以心属火。   自然界的土性敦厚,有资生、助长万物的作用;而脾主运化,可以输送水谷的精微,以营养脏腑组织以人体气血的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   自然界的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而肺主气,具有清肃、下降、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   自然界的水寒凉、滋润、下行,而肾主水藏精,对人体具有滋养的作用,故以肾属水。   ②五脏又各自联系着自己的五腑、五体、五官、五志等,从而形成了以五脏以中心的五大系统,体现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以五行之间的克制化,阐释机体肝、心、脾、肺、肾五个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进一步确立了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的基本观念。   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五脏的五行归属,不仅可以阐明五脏的功能特性,以五行的生克制化理论,还可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即五脏之间即有相互资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①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   肝(木)生心(火)――肝藏血以济心:心主血、肝藏血,有调节血量的功能,故而可以帮助心主血的功能。   必(火)生脾(土)――心火可以温补脾土:心阳有温照之功,脾主运化,全赖阳气的健运故心阳对脾有温补的作用。   脾(土)生肺(金)--脾气散上归于肺:肺主宣降,宣发五谷精微,全赖脾之运化水谷精微之功,上输而成。   肺(金)生肾(水)--肺金清迷下行以助肾水: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有帮助肾主水液的作用。   肾(水)生肝(木)--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主藏精,精可化生血,肝以血为本,有赖于肾精的滋养。   ②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相互制约肝气上逆: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最易上逆,而肺之消肃下行之功可以制约肝气的上逆。   木克土---肝气条达可疏泄脾土的壅滞:脾主运化脾气易于壅滞运化失调,而肝主疏泄脾土的壅滞。   土克水---脾主运化,可制止肾水泛滥:肾主水对水液代谢具有调节的作用, 而脾主运化水谷包括水液,故而可以邦助肾主水的功能,以防止肾水泛滥。   水克火---肾水滋润,可防心火方烈:水,水液上承于心,水火济济,则可防心火方烈于上。   火克金---心火阳热上炎,可防止肺消肃太过:肺主肃降,心阳有温照之功,可防止肺的消肃太过。   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规律的维持,就是五脏的相生克制化规律的体现,任何一个脏腑在它正常的生理活动中,都有与它相生的脏腑,也有与它相克的脏俯。这中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制化维持着人体脏腑活动的平衡状态。也说明了人体五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关系,进一步确立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基本概念。 3)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行归属,与自然界五时“同气相求”的原则,阐释了与自然界的联系与统一。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气目。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苔,苔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生舌。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 ;鞭其在大为湿,在地为土,...在这为黄..."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这为白..."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主骨水,骨水生肝,...肾气耳..." 这样就形成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基本观念。   总之,五行学说应用于生理,主要说明了人体内外还讲相互联系的整体统一性。这种整体统一的观念是藏象学说的理论基础。 2.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 1)发病规律 根据五行学说五脏外应五时、五气,故发病时春多肝病,夏多心病,长夏多脾病,秋多肺病,冬多肾病。 2)传变规律 以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可以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与相克关系的传变。  (1)按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两个方面。 母病及子:是指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至子脏。即疾病的传变是按五行相生次序而传变的。如:肝病及心、心病及脾。脾病及肺,肺病及肾,肾病及肝,一般先有“母脏”疾病,然后影响及“子脏”,出现“子脏”的症状。   子病儿犯母:又称“子盗母气”,是指疾病从子脏传及母脏。即疾病的质变是反着五行相生次序而质变的一般先有“子脏”疾病,然后影响:“母脏”,出现“母脏”的症状。如:心病犯肝,肝病犯肾,肾病犯肺,脾病犯心,肺病犯脾等。 ( 2)按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与相侮“两个方面   相乘传变:即五脏之间相克太过而发生病变。即沿着相克的次序而发生病情的传变。肝病传脾,脾病传肾,肾病传心,心病传肺,肺病传肝。   这种相乘传变有两种情况:   一是由于一方的力量过强,而致被克的一方受到过分克伐。如:肝(木)失疏 泄,影响脾的运化,谓之“肝木乘脾土”。   另一种是由于被克的一方本身虚弱,不能任受对方的克伐,从而也可出现克伐太过的病理现象。如:脾胃虚弱,以致肝气乘犯,出现“土虚木乘”。   相侮传变:即五脏之间反克而发生病变。即疾病的传变是反着相克次序而逆向传变的。如:肝病传肺、肺病传心、心病传肾、肾病传脾、脾病传肝。   形成相侮传变亦有两种情况:   一是由于一方太盛,不仅不受克已的一方所克制,而且对克已的一方进行反克。如肝木升发太过,不仅不受肺的肃降的制约,而且会对肺进行反克,使肺失清肃,引起咳嗽迸上气,甚至“咯血”等,称之为“木火刑金”。   另一种是由于一方的虚弱,丧失克制对方的能力,反而受到被克一方的克制,而导致反克的病理现象,如:脾阳虚弱,不能运化水液,不仅不能助肾以调节水液反而还会日久影响损及肾阳,导致肾阳虚不能主水,则水湿泛滥,形成水反克土病症。   总之,疾病的传变,不外乎相生与相克两个途径,也即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相乘、相侮四种方式。由于每一脏与其它四脏都存在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关系,所以每一脏的病变都有可能按五行克关系与其它四脏相互传变。 3.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 1)用于指导四诊 (1)诊断本脏之病:即将疾病的四诊所见,与五行、五脏相应,从而诊断为相应之脏的病变。如:面青、嗜酸、脉弦等诊为肝病;面赤、口苦、脉洪等诊为心火亢盛。 (2)诊断脏腑相兼病变:即已知本脏病变,又见他脏之色,可推断疾病在此脏腑间传变。如脾虚病人,见面色青(肝色)为木乘土;心病,见面色黑(肾色)为水乘火。 2)推断病变的预后 (1)主客色推断:根据“主色”与“客色”的变化,以五行的生克关系为基础,来推测病情的顺逆;主色胜客色,其病为逆;客色胜主色,其病为顺。 (2)色脉合参推断:色脉相合,病情平与,得克则死,得生则生。即疾病所出现的面色见相应之脉,则病情平与,见克色之脉则病情较重;见生色之脉,则病情较轻。 4.用于指导疾病防治 1)控制疾病传变 根据母子相及与相乘相侮的疾病传变规律,一脏受病可波及其它四脏。因此,在治疗时除针对所病之脏进行处理外,还应调整其他脏腑,以控制其传变。 2)确定治则治法 (1)根据相生关系确定的治则治法:有补母与泻子两个方面: ①补母: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或子虚影响母虚(如肾水虚影响肺金亦虚),或母虚影响子虚(如脾土虚影响肺金虚),或单纯的子虚,均可用补母之法。即所谓“虚则补其母”,补母能令子实。利用母子的关系,加强其相生的力量。   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   滋水涵木法:即是滋肾阴以养肝阳,涵敛肝阳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以及肝阳偏亢之证。   益火生土法:其意是补心生火生脾土。但由于后世命门学说的发展,心火生脾土的概念已为命门火生脾土所代替。故益火生土法,即是肾治脾法,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培土生金法:是补脾胃以补肺金之不足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而致肺气不足,或肺病及脾而致脾虚之病症。   金水相生法:实际上此法属于两脏同治法。即是滋养肺肾阴虚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阳不足不能滋养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②泻子:用于子关系的实证。   泻子可以使子气衰,则克其母之气益甚,从而使母气受损,母实可平,如肝火盛,可采用泻心火有助于泻肝火。   (2)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治法: ①抑强:可用于相克太过。即五行某一行之气太亢,发生相乘相侮的病症,通过抑其强则被克者的机能自然恢复。                       ②扶弱:可用于相克不及,即五行某一行之气不足,发生相乘相侮的病证,通过扶其弱以防病情传变。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抑木扶土法:是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 虚的肝的一种方法。运用于肝强脾 弱,肝强胃弱与肝脾 不与,肝胃不与之症证。实际上包括疏肝健脾,平肝与胃,调理肝脾法。   培土制水法:是采用温运脾阳,健脾益气以制止肾水泛滥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脾 水泛、脾肾阳虚,水湿停聚等病症。   估金平木法:是清 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肺失清,不能制约肝木, 以致肝火上逆等病症。   泻南补北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是泻心火滋肾阴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3)指导脏腑用药 根据中药的五色、五味分别与五脏相应,从而指导脏腑用药。即青色、酸味入肝;黄色、甘味入脾;赤色、苦味入心;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肾。 4)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根据五行相克的规律,采用以情胜情的方法,治疗情志病变。   如:悲(肺)属金,怒(肝)属木。金能克木,所以悲胜怒。     恐(肾)属水,喜(心)属火。水能克火,所以恐胜喜。     怒(肝)属木,思(脾)属土。木能克土,所以怒胜思。     喜(心)属火,忧(肺)属金。火能克金,所以喜胜忧。     思(脾)属土,恐(肾)属水。土能克水,所以思胜恐。 益火补土法 按五行学说来讲,火指心,土指脾,益火补土应该是补益心阳以温暖脾土。但自命门学说后,认为命门之火是人体的根本,能温煦脾土,故目前临床上多将“益火补土”法用于肾阳(命门之火)衰微而致脾阳虚,脾不健运之证。故益“火”多指益肾阳而非“心火”,益火补土法称为温肾健脾法 11 / 11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