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居住区环境设计应重视人群行为及心理需要
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应该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要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对人群行为的研究,包括活动者、伴随的活动空间环境的研究,量与形、空间与时间界限、形态特征的研究等等,是创立任何空间环境的基础。
小区中人群行为形成一般包括五个过程:(1)若干个体聚集在一起为某一共同注意的目标而相互交往,相互影响;(2)受到某种特殊鼓动;(3)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出现极化性的倾向;(4)产生为实现共同目标的行动;(5)对环境重新估计。物质环境是阻碍或方便人们的有意向活动的一种手段。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要对那些最常接触环境、使用环境并与环境发生密切关系的人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分析他们如何感知、想象和感受场所,通过研究他们在一天中活动的踪迹,来评价一个场所,找出每个场所的关键功能,作为设计该空间内在和谐的支柱。
一个好的室外环境应与使用者的行为相适应。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了解居民是否有空间进行活动?地块大小、人的间隔有无拥挤感?有无相应的设施和管理?各种环境因子能否强化基地的气氛和结构?隐藏及显露的功能?有无足够的照明等等?还要了解他们的各种行为:晨练、上学放学、上班下班;从小区大门到家怎么走;沿路看什么;与邻居交谈;怎样通过环境显示身份与财富;闲逛;倒垃圾;寄信;傍晚坐在户外、各种游戏活动、散步等等;处理好种种行为之间的冲突,提供较为优化的适应性设计:做好容量控制、合理的交通安排、各空间的独立性及连贯性、各种设施操作的简易性、资源保护以及弹性的规划程序,将以上各种因子之间的关系反复比较取舍,最终达到优良的适应性与适合性。
清晨,参与晨练的中老年人居多,应有就近方便的活动场地及锻炼设施。上班上学的车流、行人流,在方便快速通过的同时,可以见到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之后,在小区中活动的主要人群是老年人、婴幼儿及照顾孩子做家务的工人、维修工、物业管理人员等,照顾他们活动及和睦交往的场地及设施合理的交通就很重要。下午中小学生回来后,游戏活动的场所,应适当远离住宅,减少对住户的干扰。有限的硬质铺装应具有多功能性,方便球类活动。晚饭后应有宜人的散步环境,并设置休息的小品等。
设计中应注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如人们在推开门、走上台阶、入座时产生的行为对环境的要求,景观设计师通过观察及收集这些资料,将其运用到设计当中去,可以有效地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
设计中还应注意避免出现易导致人跌倒、绊脚之处;出现使人产生犹豫、相撞、退回的场所;还要尽量规避令人们产生明显的愤懑、恐惧、沮丧等情绪的地方。良好的设计有助于人们的社会交往,设计师需要根据人们的行为特征,合理地组织交往空间。例如:散步道过宽,使人们不易接近,适当收窄可以促使人们在礼貌避让的同时,友善地打招呼,顺利地进行交往。
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哲学语言
对公共空间的渴望和划定私人领域并不矛盾,二者可以用疏密有致的方式来达成和谐。
对私人领域的划定与建筑相关:建筑是人类占有空间的较为强硬的方式。人类最初的私人府邸用粗糙的材料搭建而成。在它之中,人类获得生产和繁衍后代所需的安全和稳定。后来,各种阶层的人住在各种不同的建筑里面,营造自己的天地和生活。
但是从建筑是被用来界定空间的艺术这个角度而言,公共空间是让建筑这门艺术接近和谐之美必不可少的元素。
想一下建筑之所以产生让人类安居的空间是因为它的组成材料没有紧紧地贴合在一起,而是,奇妙地搭成了可以容纳物体之处。正因为如此,才让我们在建筑中获得安全和稳定的感觉。
任何群落的产生都因为他们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如果不相互区别,就不存在群落或物的组合,而只是单一的物。正如语言学家巴赫金所言:单一的东西什么也说明不了,什么也解释不了。如果没有群落,就无所谓方位、无所谓比较,于是就无所谓认识和发展。世界将在单调中结束。
对于建筑群落来讲也是如此。适当的公共空间使得单体建筑产生意义。如果紧密相连,就没有单体的存在。
城市作为建筑群落的集合体,需要公共空间来保持其生命力和活力。就像我们读书赏乐或者欣赏其他的艺术作品时,其内部有张力的总能唤起我们最深刻的印象。这种张力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或者说建筑群落中的公共空间。
就像中国的书法所揭示的那样,疏密有致产生美;公共空间和私人领域有机结合产生和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