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为整顿吏治和加强集权,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此后明朝中央政治制度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是()A.设置“三省六部”B.废除宰相制度C.设置“二府”“三司”D.废除科举制度2.(2022广东梅州历史竞赛)明史职官志记载:明初大学士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之臣,而到明英宗时则“点检题奏,票拟批答”。这一变化表明,大学士()A.可代皇帝颁布各项诏令B.拥有了政务独立决策权C.可替皇帝草拟政务意见D.由秘书发展成当朝宰相3.(2022山西太原五中月考)明初废宰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
2、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落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题组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4.(2022山东德州期中)15世纪前期,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后来,远洋航行未能持续。明朝“下西洋”政策的变化主要是因为()A.财政负担重B.倭寇横行沿海C.新航路开辟D.边防压力巨大5.徐光启说:“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他进而认为,“惟市而后可以靖倭,惟市而后可以知倭,惟市而后可以制倭,惟市而后可以谋倭”。据此可知,他主张()A.开放贸易以制倭B.鼓励商业发展C.实行海禁政策D.打击海上走私题组
3、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6.明朝后期,北方出现了“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的局面。其原因是()A.明朝国力强盛,蒙古骑兵不敢进犯B.鞑靼和瓦剌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C.长城的修缮阻止了蒙古骑兵的南下D.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7.(2022黑龙江大庆中学期中)明朝建立后,蒙古人退守草原,继续骚扰明朝北部边境,为此明朝采取的措施是()A.和亲修好B.修筑长城C.军事讨伐D.榷场贸易8.(2022江苏淮安七校期中)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始设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4、)A.完善了监察体制B.加强了边疆管理C.改变了中央官制D.消除了民族矛盾能力提升练题组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2022山东枣庄一中期中)万历四十年内阁大学士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这表明()A.内阁拥有决策权力B.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C.内阁实为顾问机构D.六部的职权受到侵害2.明朝中后期,“朝廷有命令,必传之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之太监,太监乃达至御前”。由此可推知,明朝中后期()A.皇帝权力日趋衰落B.政府权力运行产生异化C.内阁法定地
5、位丧失D.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3.(2020山东烟台期末)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随之出现了票拟权:奏章先送至内阁,内阁辅臣草拟处理意见并用黑笔写到纸上,随奏章一起送呈皇帝御览,皇帝用朱笔在奏章上批示,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之后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样()A.国家大事完全掌握于皇帝一人之手B.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C.宫中太监和内阁辅臣形成相互制约关系D.内阁辅臣拥有对国事的部分决策权题组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4.(2022山东青岛四区市期中)郑和下西洋时,在爪哇岛上被麻喏八歇国西王误杀170人。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并请求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将实情上禀朝廷,明王朝决定放
6、弃赔偿要求,这就是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的“麻喏八歇国六万两黄金”的故事。这反映了明朝()A.实行薄来厚往的贡赐贸易B.奉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C.秉持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D.体现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5.(2022江苏扬州中学期中)连横在台湾通史中写道:“及明之季,荷兰入处,布政施教,始以其法颁之台湾,所谓属地之法也,其贱乃不得与齐民齿。”这一记载可用来说明()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台湾的社会制度发生改变C.荷兰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D.荷兰人传播新的政治文明题组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6.明会典记载:“西番,古吐蕃地。元时为郡县,洪武初因其旧职。于是乌思藏有阐教王、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统化番民,又有护
7、教王、大乘法王、大宝法王凡七王,俱赐银印,令必岁或间岁朝贡。”这反映的是明朝()A.对西藏僧俗首领采取的进京朝贡模式B.对奴儿干都司所采取的定期巡视规制C.对乌思藏恢复和扩大了双边贸易关系D.对蒙古基层首领制定了进京朝贡模式7.(2022河南南阳期中)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中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8. 明成祖朱
8、棣在位时期曾五次北征蒙古,与此同时,他还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先后派亦失哈五次巡视奴儿干,招抚女真各部。结合下面表格,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朱棣五次北征蒙古的时间亦失哈五次北巡奴儿干的时间永乐八年二月出发永乐九年春永乐十二年三月出发永乐十年冬永乐二十年三月出发永乐十三年至永乐十八年永乐二十一年七月出发永乐十八年前后永乐二十二年四月出发永乐二十一年春出发,永乐二十二年秋返回A.奴儿干都司的设立引发了明朝与蒙古的战争B.奴儿干都司支持了明朝边疆战略的实施C.奴儿干都司的官员要定期朝觐述职D.奴儿干都司奠定了我国北部疆域的版图题组四综合题组9.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政治制度也必须应时而动
9、方能推动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时上(明成祖朱棣)念机务殷重,欲广聪明,措天下于理也,乃开内阁于东角门,简诸臣为耳目。复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扆(皇帝宝座后的屏风)前密勿谟画(认真谋划),率漏下数十刻。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商讨处理)。摘编自明政统宗根据材料概括明成祖设置内阁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举措对以后政治制度产生的深远影响。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基础过关练1.B2.C3.B4.A5.A6.D7.B8.B1.B本题考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基本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2.C材料中的“票拟批答”反映了大学士获得了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的权力,C项
10、正确。大学士可以代皇帝草拟诏令,而不是颁布诏令,A项错误;大学士始终是皇帝秘书,并无政务独立决策权,B、D两项错误。3.B内阁权力来自皇帝,皇帝信任的内阁首辅能够专权说明是皇帝的集权不断加强,B项正确;A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史实不符,错误;内阁与六部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4.A郑和下西洋以政治目的为主,不计较经济利益,给明朝财政带来巨大的负担,最终昙花一现,A项正确。5.A根据题干“惟市而后可以靖倭,惟市而后可以知倭,惟市而后可以制倭,惟市而后可以谋倭”可知,徐光启主张通过放松海禁政策,开展商业贸易来“靖倭”“知倭”“制倭”“谋倭”,故选A项,排除C项
11、题干中徐光启强调通过放松海禁政策来治理倭患,其目的并不在于鼓励商业发展,排除B项;题干内容与“打击海上走私”无关,排除D项。6.D据所学可知,俺答汗接受明朝册封,与明朝修好,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的局面,故选D项;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形成鞑靼和瓦剌两大集团,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据所学可知,瓦剌首领没有接受明朝册封,排除B项;长城的修缮并没有阻止蒙古骑兵南下,排除C项。7.B明朝建立后,蒙古人退守草原,继续骚扰明朝北部边境,为此明朝采取的措施是修筑长城,保护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同时开发边远地区,维护明朝与西北域外的交通联系,B项正确。8.
12、B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管辖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加强了边疆管理,B项正确。能力提升练1.C2.B3.B4.C5.C6.A7.D8.B1.C材料反映了内阁始终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为皇帝服务,权力源于皇帝,C项正确;内阁并非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本身无实权,A项错误;内阁的设置加强了皇权,B项错误;“六部的职权受到侵害”不是材料的主旨,D项错误。2.B由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的朝廷政务最后由宦官送至皇帝御览,可见宦官在中枢权力运行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即政府权力运行出现异化,故选B项;宦官依附于君主,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排除A项;内阁自建立伊始就没有获得过法定地位,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明朝
13、中后期政令的下达需经过多道程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行政效率降低,排除D项。3.B据材料可知,在明朝的中枢权力运行机制中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他们逐渐成为决策程序中的重要一环,这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故选B项;“国家大事完全掌握于皇帝一人之手”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题干没有反映内阁对太监的制约,排除C项;内阁辅臣参与决策,但无决策权,排除D项。4.C材料体现的是郑和下西洋时期,船队在爪哇岛造成人员伤亡,最后明朝放弃赔偿,并未追究责任,体现了明朝秉持的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C项正确。5.C根据材料中的“荷兰入处始以其法颁之台湾,所谓属地之法也,其贱乃不得与齐民齿”可知,荷兰对台湾实
14、行殖民统治,C项正确;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近代,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台湾社会制度的变化,B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6.A“乌思藏”是明朝对藏族地区的称呼,据此排除B、D两项。“阐教王、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护教王、大乘法王、大宝法王”是明朝政府封授给西藏地区僧俗首领的称号,“令必岁或间岁朝贡”反映了明朝中央让这些僧俗首领进京朝贡的模式,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恢复和扩大了双边贸易关系”,排除C项。7.D材料中明朝政府“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结果蒙古军队“威逼北京”,但是后来“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结果蒙古“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说明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D项正确
15、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A项错误;“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会加强边地的防御力量,B项错误;“明朝前期”和“明朝中期”每个时间段朝廷对蒙古采取的政策不同,不能说明“堵疏并用”,C项错误。8.B由表格信息可知,明成祖每次出征蒙古前后,中央均要派官员去巡视奴儿干都司,招抚女真各部,这说明出征蒙古时需要得到那里的支持,故选B项;A项明显不符合材料主旨,亦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地方朝觐中央的信息,排除C项;仅据材料无法得出“奴儿干都司奠定了我国北部疆域的版图”的结论,排除D项。9.答案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内阁可以帮助皇帝分担部分工作,为皇帝建言献策,以便皇帝能更好地治国理政。影响: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解析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念机务殷重,欲广聪明,措天下于理也”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废除宰相后,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内阁可以帮助皇帝分担部分工作,为皇帝建言献策,以便皇帝能更好地治国理政。第二小问影响,据所学可知,内阁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