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备战2023-高考历史-全程复习-三十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时训练(学生版).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9584567 上传时间:2025-03-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3-高考历史-全程复习-三十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时训练(学生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备战2023-高考历史-全程复习-三十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时训练(学生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十二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汉武帝时期,分全国为十三州部,各州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巡行郡县,为“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其时,刺史的主要职能是 (  ) A.监察郡县吏治 B.镇压诸侯谋反 C.参与中央决策 D.管理州县事务 2.监察官可以风闻奏事(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中独有的一项规定。东晋南朝、唐武则天、宋代及清代时,为大开言谏之门,都曾允许台谏官风闻奏事,并规定所奏涉虚,亦不坐罪。这一规定 (  ) A.彰显了法律权威 B.提高了监察效率 C.保证了社会秩序 D.强化了君主权力 3.隋大业元年始创进士科,但仅具有古词新用的含义。到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皇帝在长安、洛阳宫殿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还用高官主持考试,并且以后成为定制。隋唐科举制的变化 (  ) A.说明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 B.证明唐代科举考试的地位超过历朝历代 C.反映了科举考试内容和形式逐渐完善 D.日益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强化了君主专制 4.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世家大族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太原温氏,代代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吏贤士。材料可以说明 (  ) A.世家大族特权垄断 B.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人才选拔 C.九品中正制唯才是举 D.九品中正制具有合理之处 5.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一标准客观上 (  ) A.结束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B.有利于儒学独尊地位的巩固 C.动摇了九品中正制的政治基础 D.不利于选拔真正有才学之人 6.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 (  ) 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 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7.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19世纪初,英国政府对文官进行了重大改革,1870年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近代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  ) A.最先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B.英国政府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8.有学者指出,本来无足轻重的工业资产阶级势力大增,他们从资产阶级哲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出发,要求国家政府管理工作像工业生产一样,尽可能地提高效率。这表明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主要是 (  ) A.西方哲学家功利主义思想 B.政府管理模式落后与陈旧 C.工业革命使生产效率提高 D.削减政府行政开支的需要 9.1883年以后,美国逐渐推行“功绩制”,即通过考试考核的方法来选拔管理文官。1933年2月,罗斯福总统大力推行“政治庇护制”,即用政治手段直接任命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及学者为文官。材料反映了美国 (  ) A.三权分立的原则遭到破坏 B.文官制度不断地丰富发展 C.行政权不受立法权的制约 D.“功绩制”被废除 10.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班和总统换届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因而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这说明西方文官制度 (  ) A.杜绝专制局面出现 B.确保文官队伍优良素质 C.消除官员腐败现象 D.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11.撒切尔夫人在《撒切尔夫人回忆录:唐宁街岁月》中提到:在1980年5月13日我向国会提出缩减公务员人数的长程目标时,公务员的总人数已减为70.5万人。往后4年内,我们期望能减为63万人。为实现此目标,以下措施可行的是 (  ) A.辞退部分不称职的公务员 B.裁撤部分部门和压缩机构 C.只需减少录用数量,无须太大变动 D.提请议会,更改公务员任用的法律 12.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 (  ) A.从源头上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 B.对公务员队伍结构的变化影响不大 C.避免了腐败现象的滋生 D.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考试任职制度散见于现存的儒家经典中。秦汉时期,出现了关于考试任职制度可靠而详细的文献记载。从有文献记载的正式制度看,中国的选官制度可分为两类:荐举制度和考试制度。属于前者的有禅让制、“乡举里达”、察举制、征辟制和九品中正制等;属于后者的有科举制和文官制度等。实际上,这两种选官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继承性,选官制度经历了从荐举制度的察荐为主、考试为辅,再到科举制度只重考试的过程,科举制度实施早期即隋与唐初所采用的主要考试形式——策试就是从汉代实行的察举制、征辟制发展而来的,而且在唐代以后,经过改造,策试仍然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制度,实则不然,这个既没有继承传统也没有效仿西方的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体现了推翻帝制以后,政治权力出现了制衡的特点。在考试内容方面,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目,如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机械、造船、造机、土木工程、建筑、电工、医学、制药、农学、农艺化学、林学、兽医等23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1919年8月,公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政治经济、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又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两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 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文官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确立的背景。(5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源自中国的科举制。欧美各国在18世纪以前,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办法不可避免都会导致任人唯亲,带来结构性的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政府之中,而因政党更迭大批撤换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影响工作的连续性。 材料二 中国的科举制度倡导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平取士,唯才是举。因此,当西方了解了我国的这么一种文官制度后,大为赞赏,进而仿效,成为近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胚胎。因为科举制度体现“机会均等”原则,这正适合了在资本主义启蒙时期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比起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等选官制度,科举选士无疑具有优越性。由于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以及文官考试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驱使,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1)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的文职官员的选用存在哪些弊端。(6分) (2)据材料一、二,分析西方赞赏、仿效中国科举制度的原因。(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