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人教版)课时作业-第二章-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9584548 上传时间:2025-03-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人教版)课时作业-第二章-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人教版)课时作业-第二章-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后作业提升3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基础演练】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选项属于图中乙所示的是(  ) A.铜矿、焦炭 B.雷电、沙漠 C.化肥、大米 D.森林、海盐 2.有关自然资源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陆地自然资源在人类与陆地环境组成的系统中起着核心作用 B.对人类有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都叫自然资源 C.自然资源之间互不联系,彼此孤立 D.自然资源的分布均呈现地带性规律 下图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乙分别表示(  ) A.海洋资源 土地资源 B.土地资源 煤炭资源 C.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D.矿产资源 海洋资源 4.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 ①开发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大 ②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越来越强 ③利用自然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少 ④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有关下图中区域M和N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区域M与区域N各要素均有明显的差异 B.M区域的自然资源储量比N区域大 C.M、N两区域是根据自然资源差异来划分的 D.N区域可能地理位置优越 读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线路图,回答6~8题。 6.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现实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加了长江流域的地表径流 B.从根本上解决华北缺水问题 C.减少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D.改善受水区的投资环境,促进其经济发展 7.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 ①可以改变调入区的气候类型 ②调水对调出区和调入区都可能引发生态环境问题 ③可以减少调入区地表水的使用 ④有利于受水区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A.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8.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主要是因为(  ) A.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不平衡 B.自然资源之间的相关性 C.自然资源浪费严重 D.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大 【能力提升】 “生态脚印”是指各国消耗资源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冲击程度,它是根据每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和各国自给自足能力的平衡关系得出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因国民的生活形态、消费水准和国内原油出口,已成为在地球留下最大 “生态脚印”的国家,排名紧随其后的国家是新加坡、美国、科威特、丹麦等。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2075年被消耗光,据此完成9~11题。 9.这段材料主要说明地球资源具有______的特点。(  ) A.容易被破坏 B.利用潜力大 C.再生能力差 D.数量有限 10.“生态脚印”说明了(  ) A.发展经济一定会破坏自然环境 B.人们对环境规律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C.环境容量是有限的 D.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范围不能继续扩大 11.阿联酋等国“生态脚印”大,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  ) A.经济发展速度快 B.自然资源消费量大 C.生态系统承载力小 D.自然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不协调 20世纪50年代,已是工业制成品主要出口国的荷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政府将石油、天然气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出口剧增,经济立现繁荣,却也埋下隐患,其他工业遭到削弱。20世纪80年代初期,天然气资源开始趋向枯竭,荷兰政府不得不面对出口下滑、收入下降、失业人口陡升的困境。国际上把这种资源产业短期繁荣后留下的后遗症,称为“荷兰病”。据此完成12~14题。 12.下列城市会出现“荷兰病”的是(  ) A.株洲 B.桂林 C.拉萨 D.鞍山 13.这类城市要避免“荷兰病”的出现,可采取的措施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关停资源型产业,大力发展新兴工业 B.完善交通网,加强对内外联系 C.合理规划,保护环境,完善基础设施 D.因地制宜,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业 14.由于石油资源趋近枯竭,大庆开始了资源城市转型的历程,下列措施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是(  ) ①利用区县优势,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 ②利用技术积累,发展石油装备等制造业 ③组织城市人口向农村疏导,发展农业 ④向我国西部油气资源丰富的地方搬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方,是古巴比伦文明的发祥地。由于河水泛滥,下游低洼地区不宜耕作。在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不断有弃耕的土地,古代文明中心不断北移。左图示意两河流域,右图为巴格达的气候资料。 (1)运用地质作用原理说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形成过程。 (2)简述R河的水文特征。 (3)从地理的角度分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孕育古文明的条件。 (4)分析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不断有土地弃耕,文明中心北移的原因。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美国春夏之交多发黑风暴,最著名的是1934年5月11日,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黑风暴。在高空气流的作用下,尘粒沙土被卷起升入高空,形成了一个东西长2 400千米,南北宽1 440千米,高3 400米的迅速移动的巨大黑风暴带。 材料二 下图为美国本土农田黑风暴危害严重区分布示意图。 (1)从自然条件分析A地作为农田的区位优势。 (2)简述美国西部黑风暴多发生在春夏之交的原因。 (3)指出黑风暴给A地农业生产带来的主要危害。 (4)建设防护林是预防黑风暴的一种有效措施,试分析其防治风蚀危害的机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地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