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2-2021北京中考真题物理汇编
内能
一、单选题
1.(2016·北京·中考真题)在下列实例中,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热水倒入茶杯,茶杯的温度升高
B.将冰冻食物放在水中解冻,水变凉
C.刚煮熟的鸡蛋放在冷水中,鸡蛋的温度降低
D.寒冷的冬天,双手互搓,手的温度升高
2.(2015·北京·中考真题)在下列实例中,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用热水袋暖手,手温度升高
B.将冰块放入饮料中,饮料的温度降低
C.在炉子上烧水,水的温度升高
D.用手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铁丝的温度升高
3.(2017·北京·中考真题)下列实例中,用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用热水袋暖手,手的温度升高
B.用锯条锯木板,锯条的温度升高
C.两手相互摩擦,手的温度升高
D.用手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铁丝的温度升高
4.(2018·北京·中考真题)下列实例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锯木头时的锯条温度升高
B.加入冰块的饮料温度降低
C.倒入热牛奶的杯子温度升高
D.放入冷水中的热鸡蛋温度降低
5.(2013·北京·中考真题)下列实例中,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两手相互摩擦,手的温度升高
B.用煤气炉给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
C.把蔬菜放进冰箱,蔬菜的温度降低
D.在阳光照射下,公园里石凳的温度升高
6.(2019·北京·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在试管内装适量水,用橡胶塞塞住管口,将水加热至沸腾一段时间后,橡胶塞被推出,管口出现大量“白气”.此实验中,主要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是
A.试管变热的过程
B.水变热的过程
C.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D.水蒸气推出橡胶塞的同时变成“白气”的过程
二、多选题
7.(2017·北京·中考真题)有关热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B.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热量的物体温度升高
C.在四冲程内燃机中,做功冲程的功能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温度低于 0℃的室外,仍有水蒸气存在
8.(2019·北京·中考真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杯水和半杯水的比热容相等 B.0℃的水没有内能
C.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 D.固体分子之间只存在引力
9.(2014·北京·中考真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方的气压增大而降低
C.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D.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10.(2013·北京·中考真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零下18℃的液体能发生汽化现象
B.发生扩散现象的原因是气体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烧水时常看到“白气”,从水到“白气”的物态变化是先汽化后液化
D.寒冷的冬夜,家里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由于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1.(2012·北京·中考真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出现冰花,属于凝华现象
B.炎热的夏天,雪糕周围出现的“白气”是雪糕冒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将-18℃的冰块放在冰箱的0℃保鲜室中,一段时间后,冰块的内能一定增加
D.用锯条锯木板,锯条的温度升高,是由于锯条从木板吸收了热量
12.(2020·北京·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迅速压下活塞,观察到硝化棉燃烧起来。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硝化棉被点燃,表明筒内气体的温度升高
B.下压活塞的过程中,筒内气体内能减小
C.下压活塞的过程中,活塞对筒内气体做了功
D.下压活塞的过程中,气体的内能转化为活塞的机械能
参考答案
1.D
【详解】
试题分析: 改变内能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做功二是热传递;热水倒入茶杯,茶杯的温度升高是利用热传递改变茶杯内能;将冰冻食物放在水中解冻,水变凉是利用热传递方式改变内能;刚煮熟的鸡蛋放在冷水中,鸡蛋的温度降低,是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寒冷的冬天,双手互搓,手的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故答案选D.
考点:改变内能的方式
2.D
【分析】
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热传递过程是能量的转移过程,而做功过程是能量的转化过程.
【详解】
A.用热水袋暖手,手的温度升高,是热传递改变了物体的内能,不符合题意;
B.将冰块放入饮料中,饮料的温度降低,是热传递改变了物体的内能,不符合题意;
C.在炉子上烧水,水的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不符合题意;
D.用手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铁丝的温度升高,是手对铁丝做了功,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符合题意.
3.A
【详解】
A.用热水袋暖手,热水袋温度高,内能由热水袋转移到手,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属于用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故A符合题意.
B.用锯条锯木板时,克服摩擦力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故B不符合题意.
C.两手互相摩擦时,克服摩擦力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手的温度升高,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故C不符合题意.
D.用手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铁丝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故D不符合题意.
4.A
【详解】
A. 锯木头时的锯条温度升高,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是通过做功的方法增加了物体的内能,故A符合题意;
B. 加入冰块的饮料温度降低,饮料放出热量,冰块吸收热量,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内能,故B不符合题意;
C. 倒入热牛奶的杯子温度升高,牛奶放出热量,杯子吸收热量,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内能,故C不符合题意;
D. 放入冷水中的热鸡蛋温度降低,鸡蛋放出热量,水吸收热量,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内能,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牢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是解题的关键,即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对于内能的改变是等效的,两种方式很容易区分,做题不难.
5.A
【详解】
A、两手相互摩擦,手的温度升高,是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成内能,属于做功增加物体的内能;
B、用煤气炉给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是炉火的内能转移给了水,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C、把蔬菜放进冰箱,蔬菜的温度降低,是蔬菜的内能转移给了冰箱,属于热传递减小了物体的内能;
D、在阳光照射下,公园里石凳的温度升高,是太阳光的热辐射增加了石凳的内能,属于热传递增加物体的内能.
故选A.
6.D
【详解】
ABC.试管变热的过程,水变热的过程,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故不符合题意;
D.水蒸气推出橡胶塞,水蒸气对软木塞做功,水蒸气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成白气,故正确.
7.ACD
【详解】
试题分析:
A.根据分子动理论可知,物质的分子之间有相互的引力和斥力,故A正确.
B.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热量的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可能不变.如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B错误.
C.在四冲程内燃机中,做功冲程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C正确.
D.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所以温度低于0℃的室外,仍有水蒸气存在,故D正确.答案为ACD.
考点:分子动理论 热传递 做功冲程 蒸发现象
8.AC
【详解】
A.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一杯水和半杯水相比,质量不同,但比热容相同,故正确;
B.任何温度的物体都有内能,故错误;
C.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只是蒸发速度有区别,故正确;
B.物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且是同时存在的,故错误.
9.CD
【详解】
试题分析:A中液体吸收热量,其温度并不一定升高,因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热,但温度是不变的,故A错误;B中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方的气压的增大而增大,故B错误;C中的说法是正确的,D中的说法也是正确的,故我们也把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故该题选CD.
考点:热量、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10.AC
【详解】
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是汽化的一种方式,故A正确;发生扩散现象的原因是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固体、液态、气态物质都可发生扩散现象,故B错误;烧水时看到的“白气”,是壶内温度较高的水汽化后,遇到温度比它低的空气液化形成的,故C正确; “冰花”是室内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故D错误,故选AC.
11.AC
【详解】
A.寒冷的冬天,气态水蒸气遇到冰冷的玻璃转为固态冰花,这属于凝华现象,选项A正确;
B. “白气”是雪糕周围空间的气态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液态小水滴,选项B错误;
C.一定质量的冰的温度升高了,内能一定增加,选项C正确;
D.锯条的温度升高了,是锯条克服阻力做功,内能增大的缘故,选项D错误。
12.AC
【详解】
ABC.迅速压下活塞,此时活塞对筒内的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变大,温度升高,空气和棉花之间发生热传递,使得棉花的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故AC正确,B错误;
D.下压活塞时,活塞对筒内的空气做功,活塞的机械能转化为空气的内能,故D错误。
故选AC。
6 /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