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9北京一六六中学初三(上)期中语文(教师版).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9583003 上传时间:2025-03-3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2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北京一六六中学初三(上)期中语文(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9北京一六六中学初三(上)期中语文(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北京一六六中学初三(上)期中 语 文 一、基础运用. 1.(12分)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让家书文化走进生活 刘金祥 家书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甲】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常用形式【乙】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目断鳞鸿,这样的文化传统代代相因、世世相袭,融入百姓生活,升华为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维度【丙】家书文化,沉积为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的独特民族文化现象。 在我国传统社会,家书是传递情愫和信息的基本途径。无论人在何处,修一封家书、报一句平安,就可化解千里之外亲人的担忧挂牵,令其安心宽慰。特别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家书的价值尤显珍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丁】这些墨迹长存、余温犹在的经典诗词,是先贤心系桑梓、寄情亲人的生动写照。 当今社会,互联网实用又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人们只需轻点手机屏幕,便可诉说心曲、互道□肠。这样一来,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考验。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可通过键盘敲打出来,互联网日益广泛地使用,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 同样,家书作为一种优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也需要高雅文化的温润和熏陶。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所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所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书对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 所以我们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导手写家书,让笔墨文字所蕴含的温情暖意抚慰疲惫而□动的都市心灵,让家书文化永远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 (1)下列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频仍(réng) 熏陶(táo) 转瞬即逝(jí) 迸发(bèng) B.频仍(rēng) 熏陶(tāo) 转瞬即逝(jí) 迸发(bìng) C.频仍(rēng) 熏陶(tāo) 转瞬即逝(jì) 迸发(bèng) D.频仍(réng) 熏陶(táo) 转瞬即逝(jì) 迸发(bìng) (2)依次填入□的汉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A.衷竣唱燥 B.忠峻唱躁 C.衷峻倡躁 D.忠竣倡燥 (3)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尺牍:书信。(古代书简约长一尺) B.信札:书信。 C.情愫:感情。 D.桑梓:朋友。 (4)在选文甲乙丙丁四处依次填入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 , B。”。 ; ﹣﹣ …… C.。” ; ﹣﹣ , D.。” . : …… (5)下列诗句中的“书”与“家书抵万金”中的“书”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乡书何处达,归雁落阳边。 C.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D.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诗,作者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 B.《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全集》。作者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 C.《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元末明初文学家。 D.《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刘禹锡集》。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白居易。 二、古诗文阅读(28分) 2.(6分)默写。 (1)   ,吞长江,   ,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 (2)羹饭一时熟,   。(《十五从军征》) (3)李白在《行路难》中言乘风破浪、云帆渡海,又奋发振作,情绪高昂,表现出一往无前的精神的语句是   ,   。 (4)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勾勒出一幅湖山夜雪全景图,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在你读过的其他古诗词中,再写出一句有关“雪”的诗句   。 3.(4分)古诗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你可以在“凄凉地”“弃置身”中读出诗人   的心情。 (2)本诗第二联,用了两个典故写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如隔世,无限   之情,油然而生。 (3)仿照(1)(2)两个小题分析本诗的第三联。 三、文言文阅读.(共18分) 4.(10分)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各题。 甲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节选自范公偁《过庭录》) (1)解释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忧谗畏讥    ②郁郁青青    ③为众忌疾    ④愤郁颇见辞色    (2)将下列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②正患无隙以规之。 (3)从甲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①   (用《岳阳楼记》中的原文回答)的旷达胸襟,从乙文中范仲淹对待朋友滕子京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是个②   的人。 (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请结合一个你熟悉的历史人物,谈谈这种政治抱负在他身上的具体体现。 5.(8分)阅读《醉翁亭记》,完成各题。 醉翁亭记 【北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翼然临于泉上 身临其境 B.山间之朝暮 暮色苍茫 C.杂然而前陈 推陈出新 D.觥筹交错 一筹莫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醒能述以文者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日出而林霏开 朝而往 C.往来而不绝者 绝胜烟柳满皇都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文中四处画线语句的翻译及根据上下文所做出的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理解:此句为贯穿全文的感情主线。因为下文就是围绕着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酒),乐人之乐(心)这三种乐趣展开的,最终三乐归一,即为与民同乐。 B.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翻译: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射箭的射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理解:宴饮之乐,没有王公贵族府第的丝竹管弦,只有射箭弈棋而已。但这种乐趣,也是朱门高第享受不到的。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有一个人面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倒在众人之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理解:太守喝醉了主要是因为年纪大,不胜酒力。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翻译:醉了能与大家一起快乐,并写下文章记录的人,是太守。 理解:醉能同其乐的乐包括滁人游山之乐,众宾宴饮之乐和众宾游戏之乐。此句是最能表达太守之乐的句子,与“太守之乐其乐”相呼应,是全文的点晴之笔。 (4)“与民同乐”是治国为官之道的最高体现。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概括说明“与民同乐”在命名“喜雨亭”的缘由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为亭于堂之北。是岁之春,雨麦②于岐山之阳,其占③为有年④.既而弥⑤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⑥乃雨,甲子⑦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⑧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⑨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⑩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扶风:凤翔府。②雨麦:麦苗返青时正好下雨。③占:占卜,④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⑤弥:整,满。⑥乙卯:农历四月初二。⑦甲子:农历月十一日。丁卯:农历四月十四日。⑨忭:欢乐、喜悦。⑩适:恰巧。 6.(4分)名著阅读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   。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猿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1)下列句子,填入文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A.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B.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C.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2)孙悟空是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主人公。连环画中的孙悟空除了火眼金睛,武艺高强,机智勇敢外,还具备   ,这恰恰是他能保护唐僧取得真经的又一支撑点。 (3)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批注式”阅读《西游记》的活动,许多同学都对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类似情节写下了自己的批注。请你结合小说中“唐僧驱贬孙悟空”这一多次出现的情节写一条批注。 四、现代文阅读(共16分) 7.(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时,往往自己加“句读”,作为语气停顿的标志。所谓“句”就是一句话讲完了,在字的旁边画一个圆点或圆圈表示终结。“读”(音“豆”)则是话还没完,但语气又得停顿一下,就在字的后面或旁边加一个斜点,形如今天的顿号。所以句读又俗称“圈点”。有人支持书加句读,认为这样能使文意更明晰。唐人说,“学识如何观点书”﹣﹣从一个人为古书断句的水平,即可窥见他做学问的水准。但也有人觉得水平不够才需要标有句读的书,正如现在小孩子才需要拼音读本。清代名臣曾国藩就认为“涂抹古书,大圈密点,狼藉其间”是有失水准的。 有意思的是,古文阅读如果断句的位置不同,意思就会截然不同。比如吝啬主人写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的诗句逐客,机灵的客人却断句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含义就完全相反了。《论语》也有断句争议。比如“厩焚,子退朝,曰:①伤人乎不问马 ”﹣﹣马厩被烧了,孔子下朝回来,问:“伤着人了吗?”而不问马怎么样。这是说孔子以人为本,轻财物而重人命。我们今天读的《论语》,也多采用这个版本的断句和注释。但古时就有人提出异议:马也是生灵,怎能不闻不问?于是产生了另一种断句法:“②伤人乎不问马”(此处“不”同“否”。)先确定是否伤到人,再问马的情况。 无论怎样,句读只是为了断句,可以算作标点符号的前身,但表示感叹、疑问等语气的工作,句读却无法承担,还得交给“也”“乎”“耶”这类专职的语气词。今天我们使用的标点符号,是晚清民国时借鉴西方标点设计的,历史不过百年。它体系完整,既能表示停顿,亦可表示语气、词语性质等。上面举的两个例子,除了用逗号、句号表示句子的停顿与结束,还用问号来表达语气,让语义更明确。 【材料二】 写错了怎么办?古文的修改最常见的是直接抹掉,简单粗暴,就叫做“涂”,这常见于书法家的即兴创作。因为兴之所起,往往免不了涂改。比如《兰亭集序》就创作于王羲之与友人聚会游玩,酒酣尽兴之时。描绘清丽淡雅的自然风光时心情欢快畅达,转而又兴尽悲来,慨叹世事无常、人生苦短。有趣的是,等王羲之酒醒后想要重写,却怎么也达不到最初的境界。作品中的涂改和隽逸潇洒的字体一起构成了“天下第一行书”中饱含情绪的自然美。讲究一些的涂法还可以用雌黄遮盖原本的墨迹,并在上面重新书写,这相当于今天的涂改液。所以“雌黄”也有篡改之意,还衍生出一个成语“信口雌黄”。 除了涂,也可以用一些符号表示修改。苏东坡《寒食帖》中,表示删除的时候,就在字的右边点四个小点。敦煌发现的《搜神记》中有个对调符号的故事,说赵颜子十九岁就会死。后来他买通了管生死的南斗和北斗星君,让南斗在他的寿数“十九”之间“取笔乙复边”,从而把十九改成了九十。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发现字句颠倒错乱时,用“乙”字形来表示字序对调,今天的对调符号也与它相似。 (有删改) (1)阅读【材料一】,根据上下文内容,为横线①②处为句子标上标点。 (2)下面对两则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书无标点。阅读古书时,古人需要借助句读来体会语意和语气。 B.句读在古书的阅读中并不受欢迎,一般只用在儿童的启蒙读物中。 C.古人写错了,都是直接抹掉重写,还衍生了一个成语“信口雌黄”。 D.古文的读写过程中使用的符号和今天我们使用的符号有相似之处。 (3)请欣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结合【材料二】和【链接材料】,从笔画、章法、墨法或蕴含的情感等方面任选其一,说说你的感受。 【链接材料】 《祭侄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在安禄山叛乱时,坚决抵抗,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子,颜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颜真卿挥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8.(10分)阅读《叶至善:一个一生咬文嚼字的人》,完成各题。 叶至善:一个一生咬文嚼字的人 ①叶至善先生是叶圣陶的长子。他是1945年正式从事编辑工作的,直到晚年还在为父亲编文集,写传记,编龄长达60年之久。这在出版界当属凤毛麟角。先生还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当过出版社的社长、总编,又是全国政协常委、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民主促进会名誉副主席……但他最看重的头衔还是“编辑”。他曾编过一本集子,书名便叫《我是编辑》,干脆,明确,坚定,从中流露出来的是职业的自豪感。 ②也许是因为自幼受到父亲的影响吧,至善先生称自己有“编辑瘾”,“老觉着没做够”。他曾在一首《贺新凉》的词中吐露心声:“矻矻何为者,事雕虫、咬文嚼字,灯前窗下。烟蒂盈盘茶重沏,忽忽秋冬春夏。且不悔为人作嫁……”“且不悔”的“且”字,他说不是暂且的“且”,在北京方言中,“且”字比“终”字还要斩钉截铁。这“且不悔”三字,该蕴藏着多少人生故事!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生不仅表现出了高尚的职业操守,而且训练出了敏锐的编辑眼光,无论是审稿还是编稿,总是自光如炬,运笔如刀,追求一种至善的文字境界。 ③且说有一次,先生审读一部关于候鸟的稿子,稿中谈到了军舰鸟。作者说军舰鸟体形硕大而性格凶猛。先生作为科普作家,自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立即发现了其中的疑点:候鸟中有体形硕大的,但并不是猛禽,而猛禽中似乎没有候鸟。难道军舰鸟是一个特例?查核资料后证实:军舰鸟并非候鸟。这些说来都是常识问题,而编辑的职业敏感,正是由常识构成的。 ④至善先生不止一次说过:“编辑就是咬文嚼字。”他做案头工作,自是不放过一个文字疑点,就连读书也会流露出编辑的职业习惯,先生写的《一个编辑读<红楼梦>》一文,便是从文字角度切入的,在红学研究中,可谓别具一格。文中有一节谈《红楼梦》中的两个小人物:“卜世仁夫妻俩”。先生拈出《红楼梦》中的两段文字,作了非常有趣的比较: ⑤《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住在后街的贾芹之母周氏,通过凤姐为儿子贾芹谋得一个差事:“管办”贾府里的十二个小沙弥并十二个小道士。贾芹“就职”那天,你看他那副得意样:“登时雇了大脚驴,自己骑上;又雇了几辆车,至荣国府角门,唤出二十四个人来,坐上车,一径往城外铁槛寺去了。” ⑥《红楼梦》第二十四回,写贾府的另一个穷亲戚贾芸,到舅舅卜世仁家借贷。卜世仁是个生意人,在《红楼梦》中只出场一次。贾芹率队往铁槛寺,恰巧被他看到。他绘声绘色地给外甥说:“前日我出城去,撞见了你们三房的老四,骑着大叫驴,带着五辆车,有四五十和尚道士,往家庙去了。他那不亏能干,这事就到他了。” ⑦至善先生认为这两段文字很值得咀嚼。前面一段虽是寥寥几笔,但写出了小人得志的神态。“登时雇了大脚驴”的“登时”,“唤出二十四个人出来”的“唤出”,“一径往城外铁槛寺去了”的“一径”,都给客观叙述涂上了感情色彩;而后一段则渲染了生意人的艳羡之情,“他那不亏能干,这事就到他了”,简直眼红得连口水都流了下来。 ⑧先生细加比较之后,也发现了这两段文字的两处不同:第一,前面是“大脚驴”,后面是“大叫驴”,名称不统一;第二,前面是二十四人,后面是四五十人,数字有出入。至善先生分析认为,第一个不同“大概可以肯定是曹雪芹的疏忽”,第二个不同则恰恰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二十四人是作者的客观叙述,这是一个准确数字;四五十人则是卜世仁的不由自主地夸大,是艳羡之情驱使下的一种心理错觉。这个与事实不符的数字,正是刻画人物的精彩的一笔。 ⑨如此精细入微的分析,确实有别于其他的红学研究,它反映了编辑的特殊视角。 ⑩在文字方面,至善先生对别人要求严格,对自己更是一丝不苟。他写的字是典型的“编辑体”,从不龙飞凤舞。凡是字形相似的字,如“活”与“话”、“崇”和“祟”、“没”和“设”,先生总是点是点,横是横,每一个字都清晰可辨。先生曾写有一首《蝶恋花》,其中有这样两句:“信手丹黄宁复可?难得心安,难解眉间锁。”这可以说是他平日字斟句酌的形象写照。他在《细数家珍》一文中,原稿中写“父亲以前每隔一两年,总要到苏州看看”,定稿时“到苏州看看”改成了“回苏州看看”。一字之改,感情含量大不一样。“到苏州”,叶圣老可以到,其他人也可以到,连外国人也可以到,只要你有时间,有精力,谁都可以到;而“回苏州”,只有苏州籍的人才称得上“回”。一个“回”字,点出了叶圣老和家乡的特殊的感情联系。什么叫咬文嘴字?这就是咬文嘴字。 ⑪至善先生称得上是个一生都在咬文嚼字的人。他的身体力行,体现的是出版人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追求。大概在二十年前,我们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几个编辑,曾在丁景唐先生的带领下,拜访叶圣陶老先生,至善先生当时曾陪同在座。他俯身在父亲耳边说话的恭谨神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后为《中国新文学大系》事,我又和先生有过几次直接接触。日前惊悉先生驾鹤西归,不禁怅然若失,当年的情景一一浮上心头。我想,对先生的最好的纪念,莫过去像他那样热爱编辑工作,像他那样咬文嚼字。 (有删改) (1)文章记叙了叶至善先生“咬文嚼字”的几个小故事。请根据提示,补写相应的内容。 ①作《贺新凉》,“且不悔”表达人生追求。 ②    ③品《红楼梦》,理解曹雪芹真妙笔。 ④    (2)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⑧段中“匠心”的理解。 (3)本文的语言颇具特色,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请你就这篇文章的语言提出一个问题,并说明这个问题对理解文章主旨有什么帮助。 问题:    帮助:    (4)“咬文嚼字“在我们的阅读和写作中也很必要,请你结合你的阅读或写作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写作(共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40分) 9.(40分)题目: 桥,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它可以是故乡小河上诉说乡音、乡情的弯弯石拱,可以是人生旅途上跨越艰险、迈向成功的精神意志,可以是人际交往中营造和谐、创建美好的情感沟通,还可以是文化传承中推动发展、促进了解的载体渠道……请你以“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10.题目: 世界上有很多奇特的博物馆,比如墨西哥的水下博物馆,荷兰的音乐盒博物馆,丹麦的童话体验馆,美国的芥末博物馆,日本的方便面博物馆,中国南通的珠算博物馆,鼓浪屿的钢琴博物馆……很多年后,假如你也开了一家自己的私人博物馆,这是个怎样的博物馆呢?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你发挥想象,以“我的私人博物馆”为题目,写一个故事,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基础运用. 1.【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根据搭配或语境来判断词语读音。 “频仍”中的“仍”读“réng”;“熏陶”中的“陶”读“táo”;“转瞬即逝”中的“即”读“jí”;“迸发”中的“迸”读“bèng”。 故选:A。 (2)本题考查补全词语。根据词语搭配,选择恰当字形补全词语。 这些词语是:衷肠,严峻,倡导,躁动。 故选:C。 (3)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根据平时积累作答即可。 桑梓: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ABC.正确。 D.有误,桑梓:指故乡。 故选:D。 (4)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根据句子内容,结合标点符号的用法进行判断。 “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中“最温柔的艺术”是引用的说法,要用引号,同时,又是陈述句的末尾,用句号;“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常用形式”和“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是并列分句,前一分句后面用分号;“家书文化”是对“重要维度”的解释说明,前边用破折号;“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等诗句是不完全列举,后面用省略号。 故选:B。 (5)本题考查词语解释。结合诗句含义解释词语。 A.“读书破万卷”意思是:先后读熟万卷书籍。书,书籍。 B.“乡书何处达”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书,书信。 C.“何必乱书”为什么吹乱书页呢?书,书籍。 D.“漫卷诗书喜欲狂”意思是: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若狂。书,书籍。 故选:B。 (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根据平时积累作答即可。 ABD.正确。 C.有误,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 故选:C。 【解答】答案: (1)A (2)C (3)D (4)B (5)B (6)C 【点评】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解答这种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二、古诗文阅读(28分) 2.【分析】本题考查诗文背诵,根据平时积累的诗文作答即可,但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答案: (1)衔远山 浩浩汤汤(重点字:衔) (2)不知贻阿谁(重点字:贻)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重点字:济)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点评】做好本题要考熟练地背诵,积累,还要注意字形不出现错别字,一些经典名句要深刻理解。 3.【分析】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作者情感的体会。首联意思是: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凄凉地”道出被贬之地的荒僻,诗人将自己的被贬说成是“弃置身”,二者结合,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凄苦、悲凉。 (2)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作者情感的体会。“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3)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题干要求仿照前两小题的题干内容来分析,即先分析第三联运用的写作手法或句中的关键词等,再分析出其中传达出的作者情感。阅读此联,可以看出刘禹锡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答案: (1)被贬荒蛮之地的悲凉 (2)悲痛怅惘 (3)第三联作者用“沉舟”“病树”自喻,格调从沉郁中振起,抛开个人的悲苦,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点评】诗歌鉴赏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三、文言文阅读.(共18分) 4.【分析】参考译文: 【甲】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如果遇上阴雨连绵繁密,有时连着整个月没有晴天,寒风怒吼,浊浪冲天,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批评指责的感觉,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悲伤到极点啊。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草木茂盛。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闪耀着金光;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但是滕子净很豪迈自负,很少听人劝。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所以文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就在于想规劝好友了。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批评指责。讥:讥讽。 ②句意:香气浓郁,草木茂盛。青青:颜色青翠。 ③句意: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为:被。 ④句意: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辞:文章。 (2)本题考查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浮:浮动;跃:闪耀;璧:圆形的玉。句意:(月光照耀下的)浮动的光闪耀着金色;(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 ②重点词有:患:担心;规:规劝。句意: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归纳即可。 第一个空:阅读甲文,了解内容,从上文迁客骚人的心情会随着外界景色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变化,及“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知,第一空应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二个空:阅读乙文,了解内容,从“滕子京负大才”“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中可知,滕子京是一个德才兼备并又豪迈自负,很少接受他人意见的人。从范仲淹“友善,爱其才,恐后贻(遗留)祸”中可知,范仲淹对友人的友善,爱才。由其劝诫的内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其具有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4)本题考查阅读的延伸拓展。把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含义的基础上,列举一位自己熟悉的历史人物,概述能体现这种远大的政治抱负的事迹即可。 答案: (1)①讥讽;②颜色青翠;③被;④文章。 (2)①(月光照耀下的)浮动的光闪耀着金色;(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 ②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待人友善,爱惜人才,具有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4)示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身居要职,因参与变革失败后被贬滁州,他并没有因此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而是励精图治,把滁州治理得非常好,百姓安居乐业,“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他自己也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真正做到了与民同乐,这不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具体表现吗?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5.【分析】参考译文: 《醉翁亭记》: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喜雨亭记》: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A.句意:有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