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7-2021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中语文汇编:记叙文阅读综合.doc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9582270 上传时间:2025-03-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21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中语文汇编:记叙文阅读综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7-2021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中语文汇编:记叙文阅读综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21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中语文汇编 记叙文阅读综合 一.现代文阅读(共10小题) 1.(2018北京•北京八中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邻居 夏鲁平 钥匙插在门锁孔里,左拧右拧,没拧动。我调整钥匙的深浅度,试探着再柠,门终于开了,同时打开的还有我的心情。大白天的,走廊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无法适应这里的光线,伸手触摸着墙壁,一点点摸索着往前走。突然,这时我只能说突然,我的脚下哗啦一声巨响,踩到一堆空塑料水瓶,惊心动魄。 屋里的一道门紧跟着打开了,走廊里出现了大片光亮。吴老太太手扶门框,看着我问,你来了?我应声说,来了。之后便归于平静。 我关上自己的房门,脱鞋,换衣服,这时候最需要的是洗一把脸。 第二天,我去了一趟市场,拎回一捆小白菜。吴老太太好心地告诉我,以她的生活经验,市场上的菜最便宜的时候是在星期一到星期五上午11点钟,早市摊贩们快要撤摊了,一块钱可以买到一大堆蔬菜。 第三天早晨,我准备出去锻炼,她从厨房里出来问,你出去办事吗?我说,我去龙潭湖公园打太极拳。吴老太太说,龙潭湖公园要收两元钱门票的,你应该去西湖,西湖公园不收门票。出了这个小区的院儿,一直往西走,过了铁路桥洞,再往西,就是西湖公园。她大约看出我的一脸茫然,就说道:“干脆我领你去一趟。”她将我带到西湖公园大门后,摆一下手,转身回去。 西湖公园景色跟龙潭湖公园没法儿比,而且占地面积、绿化程度远不如龙潭湖公园。我找个肃静的地方压压腿,打了两套太极拳,我走出公园,顺便去了菜市场,买了三根黄瓜回来。 打开门,吴老太太还在厨房忙活,看到我的黄瓜,便问:“多少钱买的?”我说两块五。她惊讶地问我在市场哪个摊位买的,我简单描述给她。吴老太太听完,忽地拎起一个塑料袋,里面有三根弯弯曲曲、很不好看的黄瓜,说道:“我这是花三块钱买的。我要去菜市场讨回公道!”说着,很快不见了踪影。过了一会儿,吴老太太回来了。她告诉我,她从商贩那里讨回了五角钱。然后又善解人意地说,刚才买菜人多,商贩肯定是忙乱中报错价了。 傍晚,我回到龙潭湖公园门口,闻着公园里飘出的花香,便买了门票,走进公园里。正拍照间,忽看见一个熟悉的人﹣﹣吴老太太。她见了我,略显意外,停下脚步说,我有老年证,进公园不花钱的,每天这时候,我都要进公园走一走的。正说着话,她忽然跑开了。她见到了一个熟人。那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是个盲人。 吴老太太说,我今天是特意来这里找你,我那儿矿泉水瓶子攒了不少,你明天到我那儿去取吧,我还有几件衣服送给你,我外孙女不穿了,她花上百块钱买的,明天你一定要去啊。好的,好的!那盲人感谢着离开了。【甲】 吴老太太对跟过来的我说,你看见刚才那个人了吧,他媳妇常年住院,家里穷得很,我总是攒了好多矿泉水瓶子送给他。你知道吧,矿泉水瓶子卖给收废品的,挣不了多少钱,送给他,他卖给废品收购站,能多挣好多! 【乙】吴老太太笑着说:“给我拍个照吧。”微笑的脸,与鲜花交相辉映,构成了美妙的画面。我激动着,屏住呼吸,按动快门,恨不能将这世间的美都摄入镜头里。 晚上,我回到那八平方米的小屋里,收拾了所有散落的矿泉水瓶子,装进一个袋子里,拎到走廊,与先前的那一堆矿泉水瓶并排摆放在一起。 我还说,下次我来北京,一定把不穿的衣服全带来。 (有删改) (1)阅读全文,梳理情节,结合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填写下面表格。 “我”的心情 理由 ①    门锁不好开;走廊内光线黑暗,还有废水瓶绊脚。 ②    梳洗干净,驱走疲劳;鲜花盛开,气候宜人。 ③    感受到了吴老太太的良善之美。 (2)以下句子是从原文抽出来的,现在把它放回去。你认为这句话应补【甲】【乙】哪个位置最为恰当? 四周的花香忽然浓郁起来。 (3)你如何理解“节俭”的含义?请结合作品中吴老太太的表现谈谈你的见解。 2.(2017北京•北京十一学校七年级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戴套袖的孙犁先生 铁凝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②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⑤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⑥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⑦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⑨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摘自《从梦想出发》,原文略有改动) (1)请结合语境,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 ①妄想:    ②大言不惭:    (2)作者写了三次见到孙犁先生,先生都是戴着套袖,孙犁先生是在什么情况下戴套袖?分别带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觉?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 情形 感觉 第一次 捡豆子 ① 第二次 ② ③ 第三次 大约是在写作 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平易近人 (3)赏析第③段划线语句的表达作用。 (4)文章第⑧段作者叙述与孙犁先生书信往来的内容,似乎与孙犁先生的套袖无直接关系,这一段内容可否删去?为什么? 3.(2017北京•北京四中七年级期中) 猫的故事 梁实秋 ①我的家在北平的一个深巷里。有一天,冬夜荒寒,卖水萝卜的,卖硬面饽饽的,都过去了,除了值更的梆子遥远的响声,可以说是万籁俱寂。这时候屋瓦上嗥的一声,猫叫了起来,时而如怨如诉,时而如诟如詈,然后一阵蹦跳,窜到另外一间房上去了,往返跳跃,搅得一家不安。如是者数日。 ②北平的窗子是糊纸的,窗棂不宽不窄正好容一只猫儿出入,只消它用爪一划即可畅通无阻。在春暖时节,有一夜,我在睡梦中好像听到小院书房的窗纸响,第二天发现窗棂上果然撕破了一个洞,显然的是有野猫钻了进去。大概是饿极了,进去捉老鼠。我把窗纸补好,不料第二天猫又来,仍从原处出入,这就使我有些不耐烦。第三天又发生同样情形,而且把书桌书架都弄得凌乱不堪,书桌上印了无数的梅花印,我按捺不住了。我家的厨师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看我为猫所苦无计可施,遂自告奋勇为我在书房窗上装置了一个机关。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但是当天夜里居然有了动静,早晨起来一看,一只瘦猫奄奄一息的赫然挂在那里! ③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直为它求情。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但是厨师坚持不能不稍予膺惩,即在猫身上原来的铁丝上系一只空罐头,开启街门放她一条生路。只见猫一溜烟似的唏里哗啦的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头响声愈大,猫受惊乃跑得更快,惊动了好几条野狗在后面追赶,黄尘滚滚,一瞬间出了巷口往北而去。它以后的遭遇如何我不知道,我心想她吃了这个苦头以后绝对不会再光顾我的书房。窗户纸从新糊好,我准备高枕而眠。 ④当天夜里,听见铁罐响,起初是在后院砖地上哗啷哗啷的响,随后像是有东西提着铁罐爬上院里的枣树,终乃在我的屋瓦上作响。屋瓦是一垅一垅的,中有小沟,所以铁罐越过瓦垅的声音是格登格登的清晰可辨。我打了一个冷战:难道是那只猫的阴魂不散?它拖着铁罐子跑了一天,藏躲在什么地方,终又复光临寒舍,我家究竟有什么东西值得使她这样的念念不忘? ⑤哗啷一声,铁罐坠地,显然的是铁丝断了。几乎同时,噗的一声,猫顺着我窗前的丁香树也落了地。它低声的呻吟了一声,好像是初释重负后的一声叹息。随后我的书房窗纸又撕破了﹣﹣历史重演。 ⑥这一回我下了决心,我如果再度把她活捉,要用重刑,不是系一个铁罐就能了事。我先到书房里去查看现场,情况有一些异样,大书架接近顶棚最高的一格有几本书洒落在地上。倾耳细听,书架上有呼噜呼噜的声音。怎么猫找到了这个地方来酣睡?    ⑦四只小猫是黑白花的,咕咕容容的在猫的怀里乱挤,好像眼睛还没有睁开,显然是出生不久。在车船上遇到有妇人生产,照例被视为喜事,母子好像都可以享受好多的优待。我的书房里如今喜事临门,而且一胎四个,原来的一腔怒火消去了不少。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道理本该普及于一切有情。猫为了她的四只小猫,不顾一切的冒着危险回来喂奶,伟大的母爱实在是无以复加! ⑧猫的秘密被我发现,感觉安全受了威胁,一夜的功夫她把四只小猫都叼离书房,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 (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猫的行为 我的心情、心理 ① 苦恼,无计可施 奄奄一息被挂在书房机关上 ② 拖着铁罐绝尘而去 认为从此高枕无忧 当夜拖着铁罐回到“我”家 ③ ④ 一腔怒火消去不少,肃然起敬 (2)下面甲、乙两个句子,哪一个填入第6自然段的空白处更好?为什么? 【甲】我搬了高凳爬上去看,吓我一大跳,原来是那只瘦猫在给四只小猫喂奶! 【乙】我搬了高凳爬上去窥视,吓我一大跳,原来是那只瘦猫拥着四只小猫在喂奶! (3)第2自然段写“书桌上印了无数的梅花印”,下面的小诗也写到了猫留下的脚印,品一品,文章作者和诗作者对小猫的感情相同吗?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理由。 猫 轻悄踱步 雪中花园 唯恐小爪 沾湿凌乱 他却不知 每步踏下 玫瑰成串 4.(2017北京•北大附中七年级期中)阅读记叙文《一张忘取的汇款单》,回答18﹣21题。 一张忘取的汇款单 安宁 ①工作后,我极少打电话给父亲,只是在每月领了工资后,寄500块钱回家。每次到邮局,我总会想起大学时父亲寄钱的情景。那时,父亲从来没有一次给我寄过半年以上的花费。四年来,他每月都要将收废品挣到的一大把卷了角的零钱,在服务人员鄙夷的眼光中,谦卑地放到邮局的柜台上……而我那时取钱,也从不会让同学看到。偶尔他们瞥到,总会故意提高嗓门问:“这是你爸给你寄的生活费,还是打算请我们撮一顿的啊?” ②而今,我以同样的方式,每月给父亲寄钱。邮局的人,已经跟我相熟,总是说,工作这么忙,半年寄一次多方便,或者你给父亲办个卡,直接转账,就不必如此繁琐地一次次填地址了。每一次,我只是笑笑,我想他们不会明白,这是我给予父亲的一个虚荣。当载着绿色邮包的邮递员,在门口高喊着父亲的名个字,让他签收汇款单的时候,左邻右舍都会同时探出头来,一脸羡慕地看着他完成这一“庄严”的程序。 ③父亲会在汇款来到的前几天,就焦虑而又幸福地等待着。去镇上邮局取钱的这天,他会像出席重要会议一样,穿上最整洁的衣服,徒步走到镇上。一路上,总会有人问父亲,干什么去啊?他每次都扬扬手里的汇款单,说:儿子寄钱来了,去邮局取钱。对于父亲,这应当是一次幸福的旅程吧。别人的每一次问话,都让他的幸福加深一次,而那足够他一月花费的500元钱,反而变得微不足道了。 ④汇款单上的附言一栏里,我和父亲当年一样,总是任其空着。我曾经试图在上面写过一些话,让父亲注意身体,或者晚上早点休息,但每一次写完,我又撕掉了。邮局的女孩子总是笑着问我:写得这么好,你爸看到会开心的,为什么要去掉呢?我依然笑笑,不做解释。我知道,写下这样陌生的关爱,我会很不舒服,这不是我们彼此表达关爱的习惯。 ⑤只有一次,邮局的女孩子特意提醒我,说:建议你这一次在附言里至少写上一句话。我一怔。她继续说:等你父亲收到汇款的时候,差不多就到父亲节了,这句话,可是比你这500块钱重要多了。那一次,我没有拒绝。或许整个小镇上的人,都没有听说过父亲节,这样一个略带矫情的节日,与情人节和圣诞节一样,只属于城市。但我很顺从地依照女孩子的话,在附言栏里一笔一画写下:祝父亲节快乐。 ⑥但正是这张汇款单,父亲不知为何,竟忘了去取钱。两个月后,钱给退了回来。我打电话去问他。他说:忘了。我有些恼怒,因为自己写下了祝福,他不仅没有一句回话,竟是连钱也忘了取。去邮局补寄的时候,我气咻咻地讲给女孩子听。她托着腮,凝神听了一会儿,突然插话道:我觉得未必是你父亲忘了,说不定他是想要将这张有祝福的汇款单留做纪念呢。我愣住了,随即摆手,说,怎么可能呢,他从来都不是这样细心的人。 ⑦但父亲,的确是这样细心的人。而且,这个秘密,他自始至终对谁都没有讲起过。那年春节,我无意中拉开父亲的抽屉,才看见了那张被他放入收藏盒中的汇款单。那句短短的祝福,原来父亲早已看到,且以这样的方式,藏进了心底。 (1)第②段中“同样的方式”指什么?“我”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2)第③段的划线句子把“父亲去邮局取汇款单”的情景描写生动形象,请试举一处描写进行分析。 (3)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为什么以“一张忘取的汇款单”为题? (4)难道真的要等到我们自己也变成父母,才有可能跨越情感的隔阂,走近父亲的内心吗?也许不用等那么久!读完本文,请给你的父亲也写一张父亲节的贺卡。留下你对父亲最深的祝福和告白。(50字左右) 你最想写的话是:    5.(2020北京•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悬崖边的树 林清玄 ①我读初中的时候,成绩不好。由于对课外书及美术的热爱,我的初中生活一直过得(甲)_____(风风光光 迷迷糊糊),好像一转眼就升上初三了。 ②就在初三刚开始不久,父亲把我叫去,说:“像你这样的成绩,我的脸都被你丢尽了。我看你初中毕业不要去高雄参加联考了,你去台南考。”我当场怔在那里,因为在我居住的乡镇,所有的孩子都是参加高雄联考,去台南考试,无异就是放逐,连在乡镇里的旗美高中也不能考了。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我自己一个人跑到台南去考高中,放榜的时候发现考上了一个从未听说过的高中——私立瀛海高中。 ③瀛海高中刚成立不久,是超迷你的学校,每一年级只有三个班,整个高中加起来只有三百多人。学校在盐分地带,几乎可以用“寸草不生”来形容。土地因为盐分过高,一片灰白色。学校独立于郊野,四面都是蔗田和稻田。记得入学注册时是爸爸陪我去的,他看到那么简陋的校舍和荒凉的景色,大吃一惊,非常诧异地问我:“你怎么会考上这种学校?” ④由于学生很少,大部分的学生都住校,我也开始了离家的生活。住在学校时认识了许多死党,加上无人管教,我的心就像鸟飞出笼子一样,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课外书,画画和写文章。每到假日,我就跑到台南市去看电影、逛书店。我的高中生活大致是快乐的,除了功课以外。学校的功课日渐令我厌烦,赤字一天一天增加,到高一结束时,有一大半的功课都是补考才通过的。这时,我暗暗地准备辍学或转学,当我把这想法告诉爸爸,他气得好几天不和我说话。有一天,他终于开口了:“你再读一学期,真的不行,再转回来吧!” ⑤升入高二,我们换了导师,是一位七十岁的老头,听说是北京大学毕业的,因为在省中退休,转到私校来教。他就是后来彻底改造我的王雨苍老师。 ⑥开学不久,他叫我去他家包饺子,然后告诉我:“你在报纸上的文章我看过,写得真不错。”这是第一位确定那些文章是我写的老师,以前的老师都以为只是同名同姓的人。然后,王老师告诉我,他从事教育工作快五十年了,学生的素质他差不多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他之所以退而不休,转到私立学校教书,不只是因为兴趣,也是为了寻找沧海遗珠。吃完师母的饺子,告辞的时候,王老师搂着我的肩膀说:“你有什么想法,随时可以来找老师谈谈。林清玄,你不要自暴自弃呀!”我从未被老师如此感性地对待,当场就红了眼睛。 ⑦接下来就像变魔术一样,我把一部分的心力用在课业上,功课虽然不好,也还在及格边缘。由于王老师的鼓励,我把大部分心力用在写作上,不仅作品陆续发表在报纸杂志上,还连续两次得到全台南市中学作文比赛的第一名。这使我加强了对自己的信心,也更坚定了日后的写作之路。不管是写作文还是周记,或是发表在报上的文章,王雨苍老师总是仔细斟酌、修改,与我热心讨论,使我在升学至上的压力中还有喘息的空间。渴望成为作家的梦想,在我的高中生活中,犹如大海里的浮木,使我不致没顶。[A]王老师则是和我一起坐在浮木上的人,并且帮我调整了浮木的方向。在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我不再对前途畏惧了,虽然大学的考试一直不顺利,但是我知道,我的写作不会再被动摇了。 ⑧一直到现在,我只要想起中学生活,王雨苍老师那高大的身影、红润的双颊就会在眼前浮现,想到他最常对我说的:“你一定会成功的,不要(乙)_______(自暴自弃 自高自大)呀!”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王老师寻找的沧海遗珠,但我知道好老师正如同悬崖边的树,能挡住那些失足坠落的学生。 ⑨[B]现在时空遥隔了,老师的魂魄已远,但我仿佛看到在最陡峭的悬崖边,还长着翠绿的大树。 (选文有改动) (1)文中说王雨苍老师“彻底改造我”,请闵读文章⑥—⑦段,填写表格。 王老师的做法 我的感受 邀请我到他家包饺子 ①    ②    我在升学至上的压力中有喘息的空间 (2)根据语境,给文章(甲)(乙)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悬崖边的树”比喻王老师,表达了作者对王老师的赞美、感激和怀念之情。 B.“像你这样的成绩,我的脸都被你丢尽了。”父亲的做法与王老师对“我”的鼓励、肯定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王老师对“我”的成长起的作用之大。 C.作者就是王老师口中所说的“沧海遗珠”,因为他上学期间虽然成绩不好,但非常自由快乐。 (4)请从[A][B]两处划线句中选取一处,说说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王老师对自己产生了什么影响。 6.(2018北京•人大附中七年级期中)阅读《鱼的眼泪,只有水知道》,完成问题。 鱼的眼泪,只有水知道 李良旭 父亲曾是一名军人,印象里,从小,父亲就对我很严厉,从不苟言笑。如果父亲能出差几天不回来,那是我最幸福的几天。我可以和小朋友在一起疯玩,甚至不做作业、逃学。 父亲一回来,我又乖巧的像只小猫。我躲闪的眼神没有逃过父亲犀利的眼睛。他拿起我的书本,开始问这问那,当发现我回答的南辕北辙,心里顿时明白,立刻命令我罚站、关禁闭……从此,我对他很是惧怕,再也不敢懈怠,专心致志地学习。 那年,父亲被辆车摔断了几根肋骨。医生叫父亲必须住院治疗,躺在床上静养三个月。父亲连连摆手,坚决要求不住院。父亲回到家,刚躺下没一会儿,就弓着腰跑到书房看书去了。断了几根肋骨,一天医院没住,几个月后,竟自行痊愈了。医生惊叹道:“您真是个铁打的硬汉!”父亲笑道:“这点痛算什么?和战争年代受伤,这简直不值得一提!” 这下,我对父亲更加畏惧了:他是个铁打的硬汉,没有什么能打倒他。因为惧怕父亲,我一直努力学习,我学习努力,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讨好父亲,不过,哪怕我考得再好,父亲也很少表扬我几句,他脸上几乎没有什么表情。我暗暗地叫他是“冷血动物!” 一次,老师布置一道题,叫我们回去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情的感恩。回到家,看到父亲在厨房里忙碌,我倚在门框边,憋了很长时间,终于喊出了一声“爸爸,我爱你!”父亲手里的锅铲“咣当”一声掉在了地上。他威严地瞪着我,吓得我哧溜一下,跑进房里。 夜里,我听到父亲在床上对母亲说,“这丫头,真是书越读越傻了!”说罢,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扑簌簌地流了下来,沾湿了被角…… 我对父亲更加疏远了,也更加坚定了他是一个“冷血动物!”。父亲对我的疏远与回避,好像并不在意,依然还是那么严厉,不苟言笑。 出嫁那天,我好像感到彻底解放了,我逃也似的离开了那个“冷血动物!” 我生病的事,父亲不知从哪儿得到的消息。恍惚中,我感到父亲也来到了病床前。待我恢复了健康,医生告诉我,从你父亲身上抽出的1000cc鲜血,才救活了你的命。你父亲真是一个柔情似水的汉子,他流着眼泪,一定要我们救活你,要抽多少血,就抽多少血! 我好像是在听一个陌生的童话故事。看到父亲来到病床前,孩提时,老师布置的那道题又出现在脑海里,我鼓起勇气,勇敢地说了声:“爸爸,我爱你!”父亲身体微微一颤。少顷,他弯下腰,僵硬地用手帮我捏捏被角,然后转身向门外走去。我惊讶地发现,父亲似乎用手在擦拭着眼角…… 听过一道歌,歌中唱道:“如果说流泪的心象鱼的眼泪,鱼的眼泪只有水知道……”我终于相信,父亲也会有眼泪,只是他的眼泪永远不会让女儿看见…… (1)文章讲述了“我”与父亲之间发生的很多事,抒写了对父亲感情的变化,请依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父亲所做之事 我的感情变化 出差回来,发现我学习懈怠时,严厉地惩罚了我。 ①    ②    更加恐惧 当我憋了很久才道出“爸爸,我爱你!”时,他威严地瞪着我 ③    ④    万分感动 (2)当我第一次对父亲说“爸爸,我爱你!”时,他威严地瞪着我;当我第二次对父亲说“爸爸,我爱你!”时,父亲身体微微一颤。”请说说父亲两次不同的反应各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情感。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鱼的眼泪,只有水知道”这句话的理解? (4)被视为“冷血动物”严厉也好,流泪恳求医生救活女儿柔情也罢,都是父爱的表现爱值得用一生慢慢品味。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父爱的理解。 7.(2018北京•北京八中七年级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妈妈,《动物世界》开始了 刘士杰 老母亲不幸于去年2月8日逝世,时间的消逝不能稍减我的悲痛心情和对母亲的思念。 母亲生前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 记得我 去上海妹妹家,常陪母亲看电视。母亲爱看电视,做完家务后,就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她喜欢看沪剧、越剧,还有电视剧。她的情绪会随着剧中人物命运的变化而变化,那神情真像孩子一样。我老家无锡的方言把“孩子”称为“老小”。人老了,返璞归真,返老还童,竟多了些孩子气。母亲没有文化,不能读书看报,她从电视中得到许多知识。 当然,母亲已届耄耋之年,精力毕竟不济了,有时看着看着,就打起盹来,过了一会儿,又睁开眼睛,继续看下去。但是,我发现:有两档电视节目,母亲都会专注地看到底,而不会打盹。那就是武打电视剧和动物节目。只要看到武打电视剧,母亲便会目不转睛地盯住看,并不住发出由衷的赞叹。至于动物节目,母亲更是喜欢。当看到羚羊之类的食草动物被狮子、豹子这样的猛兽生吞活剥时,母亲就顿生怜悯之心,连连叹息,不忍卒睹。 我在上海时,每当《动物世界》播出时,我都要打开电视机,用遥控器定位在相应的频道,让母亲观看。我回到北京后,我会打长途电话到上海家中,因为白天我妹妹、妹夫都上班,家中只有老母亲一人,我就在电话中教她在遥控器上按哪个数字,如果是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我会开了电视机,调到那个频道,然后,让母亲调频道,直到我在电话中听到上海家中电视机的声音和我北京家中的电视机的声音一样为止。我会高兴地对母亲说:“对了!对了!就是这个频道,您慢慢看吧!”听到母亲在电话那头高兴地说:“看到了!我看到一只老虎!”我这才满足地挂上电话。 因为工作的关系,几十年来我不能承欢母亲膝下,不能时时侍奉她老人家,总是一种缺憾,只能经常打电话问候。当我和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同看一个电视节目时,我感觉又回到母亲身边,陪着她老人家看电视,心里感到格外温暖和亲切。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对电视不怎么感兴趣了!坐在沙发上,就是武打电视剧和《动物世界》也引不起她的兴致,总是昏昏欲睡。再后来,母亲的话越来越少,渐渐发展到失语。经医生检查,被诊断患了脑梗。母亲是在急诊室输液时,被感染了重症肺炎而告不治的。 而今,每当我看到电视上《动物世界》的节目时,我会下意识地拿起电话听筒,我多么渴望在电话的那头,能听到母亲的声音,我会告诉她老人家:“妈妈,《动物世界》开始了!”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结合文意,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听到母亲在电话那头高兴地说:“看到了!我看到一只老虎!”我这才满足地挂上电话。 ②每当我看到电视上《动物世界》的节目时,我会下意识地拿起电话听筒。 (3)从叙事顺序上看,本文采用的是什么顺序?文末最后一段与哪一句话相照应? (4)假如把文题改为“我的妈妈”好不好?为什么? 8.(2017北京•北京二中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的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已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1)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我”背影的三件事,根据文意,填写表格。 时间 事件 这个周末 ①    ②    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③    ④    (2)请你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形象。 (3)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别说说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4)读了本文,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9.(2018北京•北京四中七年级期中) 我的母亲 ①我父亲结过三次婚。我的生母姓杨。我不知道她的学名。前年我写信问我的姐姐我们的母亲叫什么。姐姐回信说:“叫‘强四’。”我就觉得很奇怪。怎么叫这么个名呢?是小名吗?也不大像。我知道我母亲也不是行四。一个人怎么会连自己母亲的名字都不知道呢?因为我母亲活着的时候我太小了罢。 ②我三岁的时候,母亲就故去了。我对她一点印象都没有。她得的是肺病,病后即移住在一个叫“小房”的房间里,她也不让人把我抱去看她。我只记得我父亲用一个煤油箱自制了一个炉子。煤油箱横放着,有两个火口,可以同时为母亲熬粥,熬参汤、燕窝,另外还记得我父亲雇了一只船陪她到淮城去就医。我是随船去的。还记得小船中途停泊时,父亲在船头钓鱼,我记得船舱里挂了好多大头菜。我一直记得大头菜的气味。 ③我只能从母亲的画像看看她。据我的大姑妈说,这张像画得很像。画像上的母亲很瘦,眉尖微蹙。样子和我的姐姐很相似。 ④我母亲是读过书的。她病倒之前每天还写一张大字。我曾在我父亲的画室里找出一摞母亲写的大字,字写得很清秀。 ⑤前年我回家乡,见着一个老邻居,她记得我母亲。看见过我母亲在花园里看花﹣﹣这家邻居和我们家的花园只隔一堵短墙。我母亲叫她“小新娘子”。“小新娘子,过来过来,给你一朵花戴。”我于是好像看见母亲在花园里看花,并且觉得她对邻居很和善。这位“小新娘子”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了! ⑥我还记得我母亲爱吃京冬菜。这东西我们家乡是没有的,是托做京官的亲戚带回来的,装在陶制的罐子里。 ⑦我母亲死后,她养病的那间“小房”锁了起来,里面堆放着她生前用的东西,全部嫁妆﹣﹣“摞橱”、皮箱和铜火盆、朱漆的火盆架子……我的继母有时开锁进去,取一两样东西,我跟着进去看过。“小房”外面有一个小天井。靠南有一个秋叶形的小花台。花台上开了一些秋海棠。这些海棠自开自落,没人管它。花很伶仃,但是颜色很红。 ⑧我的第一个继母娘家姓张。她们家原来在张家庄住,是个乡下财主。后来在城里盖了房子,才搬进城来。 ⑨我的继母幼年丧母,她是跟她姑妈长大的。继母身体不好,婚前咳嗽得很厉害,和我父亲拜堂时是服用了一种进口的杏仁露压住的。 ⑩她是长女,但是我的外公显然并不钟爱她。她的陪嫁妆奁是不丰的。有一次,她要带我们到外公家拜年,她打扮了一下,换了一件灰鼠的皮袄。我觉得她一定会冷。这样的天气,穿一件灰鼠皮袄怎么行呢?然而她只有一件皮袄。我忽然对我的继母产生一种说不出来的感情。我可怜她,也爱她。 ⑪后娘不好当。我的继母进门就遇到一个局面,“前房”(我的生母)留下三个孩子:我姐姐,我,还有一个妹妹。这对于“后娘”当然会是沉重的负担。上有婆婆,中有大姑子,小姑子,还有一些亲戚邻居,她们都拿眼睛看着,拿耳朵听着。 ⑫也许我和娘(我们都叫继母为娘)有缘,娘很喜欢我。 ⑬她每次回娘家,都是吃了晚饭才回来。张家总是叫了两辆黄包车,姐姐和妹妹坐一辆,娘搂着我坐一辆。张家有个规矩(这规矩是很多人家都有的),姑娘回自己婆家,要给孩子手里拿两根点着了的安息香。我于是拿着两根安息香,偎在娘怀里。黄包车慢慢地走着。两旁人家、店铺的影子向后移动着,我有点迷糊。闻着安息香的香味,我觉得很幸福。 ⑭小学一年级时,冬天,有一天放学回家,我大便急了,憋不住,拉在裤子里了。我兜着一裤兜屎,一扭一扭地回了家。我的继母一闻,二话没说,赶紧烧水。给我洗了屁股。她把我擦干净了,让我围着棉被坐着。接着就给我洗衬裤刷棉裤。她不但没有说我一句,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 ⑮我妹妹长了头虱,娘煎草药给她洗头,用篦子给她蓖头发。张氏娘认识字,念过《女儿经》。《女儿经》有几个版本,她念过的那本,她从娘家带了过来,我看过。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张家长,李家短,别人的事情我不管。”她就是按照这一类道德规范做人的。她有时念经,她是为她的姑妈念的。 ⑯她做的饭菜有些是乡下做法,比如番瓜(南瓜)熬面疙瘩、煮百合先用油炒一下。我觉得这样的吃法很怪。 ⑰她死于肺病。 ⑱我的第二个继母姓任。任家是邵伯大地主,庄园有几座大门,庄园外有壕沟吊桥。 ⑲我父亲是到邵伯结的婚。那年我已经十七岁,读高二了。父亲写信给我和姐姐,叫我们去参加他的婚礼。任家派一个长工推了一辆独轮车到邵伯码头来接我们。我和姐姐一人坐一边。我第一次坐这种独轮车,觉得很有趣。 ⑳我已经很大了,任氏娘对我们很客气,称呼我是“大少爷”。我十九岁离开家乡到昆明读大学。一九八六年回乡,这时娘才改口叫我“曾祺”﹣﹣我这时已经六十六岁,也不是什么“少爷”了。 ㉑我对任氏娘很尊敬。因为她伴随我的父亲度过了漫长的很艰苦的沧桑岁月。 ㉒她今年八十六岁。 一九九二年七月十一日 (本文选自汪曾祺《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有删改) (1)作者在文章第二段说到“我三岁的时候,母亲就故去了。我对她一点印象都没有”,却在后文提到不少回忆,请填写作者回忆了母亲生前的哪些情节。 母亲生病住“小房”,父亲照顾她;   ;   ;母亲和善地对待邻居家的“小新娘子“;   。 (2)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在自传中这样坦陈:“……母亲是独一无二的永恒……”而本文,作者却写了三个母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