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1年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中历史汇编
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1.(2019·北京师大附中七年级期中)蔡元培称道孟子“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下列选项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A.“有教无类”
B.无为而治
C.“因材施教”
D.“民贵君轻”
2.(2019·北京·101中学七年级期中)“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B.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C.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D.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3.(2019·北京·101中学七年级期中)王华在收集资料卡片的时候出现以下几个事件,据此可以判断他研究的单元主题是( )
A.动荡和变革 B.国家分裂
C.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D.统一国家的建立
4.(2019·北京师大附中七年级期中)墨子思想折射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积极力量,在当前社会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
A.“为政以德” 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 D.“改革”“法治”
5.(2019·北京·101中学七年级期中)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这说明( )
A.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B.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
C.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6.(2020·北京四中七年级期中)春秋战国时期,学派纷呈。以下言论属于道家学派的是()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C.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D.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7.(2019·北京·101中学七年级期中)小明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
A.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顺其自然,以柔克刚 D.严刑酷法,中央集权
8.(2019·北京四中七年级期中)下图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的目录截图,图中空白书名号中应填写的内容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9.(2019·北京·101中学七年级期中)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A.分封制的崩溃
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
D.百家争鸣的原因
10.(2019·北京·101中学七年级期中)学习“百家争鸣”知识后,同学们在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
②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
③物理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风格
④英语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③④
11.(2020·北京四中七年级期中)小孟在课后整理了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根据下表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
儒家:仁义礼智信
墨家:兼爱、非攻
法家:注重法律
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法治、爱国
A.百家争鸣各学派互不融合 B.百家争鸣促进了文化繁荣
C.百家争鸣为后世思想奠基 D.百家争鸣源自于社会动荡
12.(2021·北京师大附中七年级期中)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 )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仁者爱人
13.(2021·北京师大附中七年级期中)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说明了人的祸福可以相互转化,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思想?()
A.孔子 B.庄子 C.老子 D.韩非子
14.(2021·北京师大附中七年级期中)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最根本原因主要是( )
A.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
B.有知识的士到处游说讲学,形成不同学派
C.诸子百家相互辩驳,互相影响
D.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15.(2019·北京师大附中七年级期中)我国古代思想家最早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16.(2019·北京师大附中七年级期中)师大附中七年级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了一次“班级管理”主题班会,同学们提出“制定严格班规,对违反班规的同学严惩”。影响同学们主张的战国时期思想家是()
A.孟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庄子
17.(2019·北京四中七年级期中)下列三位同学关于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表述正确的是( )
甲:发生于秦汉时期,其主要思想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乙:发生于战国时期,使学术思想空前活跃。
丙:战国时期100位思想家相互批评,激烈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A.乙 B.丙 C.甲、乙 D.甲、丙
18.(2019·北京·101中学七年级期中)中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面的双方能相互转化。请问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墨子
19.(2019·北京师大附中七年级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其中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的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0.(2019·北京师大附中七年级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这些“变化”表现在( )
①王室衰微 ②诸侯争霸 ③民族融合 ④变革创新 ⑤思想勃兴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二、综合题
21.(2019·北京四中七年级期中)夏商周时期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朝代更替
夏、商、西周朝代兴亡简表
朝代
兴
亡
夏
桀
商
汤
西周
周幽王
(1)请将上表内容填写完整。
(2)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概括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这对今天治国理政有何启示?
●制度创设材料一 周初分封诸侯国分布图
材料二 西周重要封国一览表
诸侯国
第一代诸侯
鲁国
周武王弟周公旦
燕国
周武王弟召公奭
卫国
周武王弟康叔
晋国
周成王弟叔虞
齐国
功臣姜尚
宋国
商纣王庶兄微子启
材料三 “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日】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
(3)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分封制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锐意改革
材料四 公元前四世纪中期,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④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⑤统一度量衡;⑥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⑦严明法度,禁止私斗;⑧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4)商鞅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请从材料四中选出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写序号)任选一项变法措施,说说其对秦国发展的作用。
●思想繁荣
材料六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
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④“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
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⑥“兼爱”“非攻”
(5)以上主张中,
属于儒家学派的是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
属于道家学派的是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
属于法家学派的是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
22.(2019·北京·101中学七年级期中)史料分类题
史学研究者按照呈现方式通常将历史资料分为实物资料、文献资料和口传或口述资料。下列材料中,属于实物资料的请涂A,属于文献资料的请涂B,属于口传或口述资料的请涂C,请注意此题为不定项选择题,少选、多选、选错皆不给分。
23.(2019·北京师大附中七年级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空前活跃,涌现出众多伟大的思想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他之前,学校只招收贵族子弟,他广开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注意“因材施教”的方法,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他一生培养了三千多弟子,比较著名的有72人。
(1)文中的“他”是何人?生活在哪个时期?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言论被整理在哪一著作中?
材料二 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仁不让于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材料二中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的道理?(至少写出两点)
材料三 史料记载:马厩失火。他下朝回家就问:“有人受伤吗?”而不问马有没有受伤。同时他也抨击统治者制做人俑陪葬,因为这是对人的伤害和不尊重。
(3)材料三中他的言论和表现反映出他怎样的思想?这一思想的内涵是什么?
材料四 某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安慰他说:“一次的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没考好,你才能及早发现问题,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
请回答:
(4)材料四中老师开导同学的方法与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一致,请说出他的名字,并根据材料归纳他思想学说的特点。
24.(2019·北京四中七年级期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
材料一 商周时期文明成就
①
②
③
(1)上图所示是具有代表性的商周时期的文物,展现了中华文明勃兴之际的成就。请仿照示例,任选①或②中的一件文物,进行说明。
【示例】我选文物③,它是西周青铜器利簋,腹内铭文记述牧野之战,见证武王伐纣的历史。材料二 春秋战国思想成就
(2)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勃兴繁盛,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请将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进行连线。
材料三 感悟孝道当代价值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所构建的人伦基石——孝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黑格尔评价中国人的孝文化:“中国人把自己看做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
可见,孝道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最突出的特色。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倡导孝为“仁之本”“仁者爱人”。其本质上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在全社会提倡先秦儒家孝道,有利于爱心的形成。一个人有了爱心才会有善心,有了善心才会有善行,就会对家庭有责任感,对社会有义务感,对国家和民族有热爱之情;就会诚信做人、自强不息、感恩父母、报效社会和国家,从而促成和谐社会的形成。
——摘编自罗丽榕《论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当代价值》
(3)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孝道的感悟。
25.(2019·北京师大附中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初分封略表》
主要封国
受封对象
分封目的
晋
姬姓贵族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卫
姬姓贵族
鲁
姬姓贵族
燕
姬姓贵族
齐
功臣
宋
先代贵族
武王灭商之后,分封了对周人比较温顺并在商朝人中有影响的微子启,以此来统治商的遗民。
材料二“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 ——【日】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
(1)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统治,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信息给予说明。
材料三王(注:东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朝觐)。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左传·桓公五年》
(2)依据材料三分析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的变化,指出变化导致的后果。
材料四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士人们思考社会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促进了思想文化的进步。
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③“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④“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
⑤“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3)以上主张【请选择其中两家学派主张写在对应横线上,只填写序号即可】
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属于道家学派的是;
属于法家学派的是。
26.(2021·北京师大附中七年级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空前活跃,涌现出众多伟大的思想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请将各学派的派别、代表人物和主张进行连线。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墨家 老子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法家 孔子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 墨子 “仁者爱人”
儒家 韩非子 “兼爱”“非攻”
材料一 在他之前,学校只招收贵族子弟,他广开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注意“因材施教”的方法,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他一生培养了三千多弟子,比较著名的有72人。
(2)文中的“他”是何人?生活在哪个时期?他的言论被整理在哪一著作中?
材料二 ①《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②《孟子•梁惠王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③《韩非子•扬权第八》: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④《荀子•王制》: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⑤《管子•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3)材料二中,能说明“以民为本”思想主张的有:__________。(填写序号)
27.(2020·北京四中七年级期中)体验学习史料实证
材料一 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能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一般可分为实物史料(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文献史料(文字资料、口传资料、口述史料)。——庞卓恒《史学概论》
(1)依据材料一,将上述资料按要求分类。(填序号即可)
属于实物史料范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文献史料范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非史料范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燕国历史大事年表》(简表)
时间
在位
事件
约公元前1045年
姬奭
周武王封弟召公奭于燕。因召公留辅周室,令其子克就封。
约公元前1042年
姬克
克在燕都就任,为燕国第一代君主。
公元前663年
燕庄公
山戎入侵燕国,燕庄公向齐国求援。齐桓公亲征山戎救燕,燕庄公对齐桓公非常感激。
公元前373年
燕后简公
燕、齐于林营交战,燕胜齐败。
公元前323年
燕易王
燕易公称王,是为易王。
公元前222年
燕王喜
秦拔辽东,燕王喜被俘,燕国灭亡。
(2)燕国的历史见证了周朝的兴衰。请结合所学,依照示例,在材料二中任选两个历史事件,并探究背后的历史现象。【示例】“燕、齐于林营交战,燕胜齐败”,见证了战国兼并的历史现象。
材料三 秦孝公即位后,大力招揽人才,希望变法图强。公孙鞅应召入秦,以“霸道”说秦孝公,得到了孝公的赏识和重用。但由于变法严重损害旧贵族的利益,遇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阻挠,连太子也在贵族唆使下故意违犯新法。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严厉镇压反对派,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公孙贾等逮捕处刑,全国震动。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田间纵横的小路),急(积极)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3)依据材料三,分别指出商鞅变法时的优势与劣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
材料四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
——《带你走进:中国水利工程—都江堰》
(4)结合材料四的图文信息及所学,概括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特点。
材料五 著名历史学家傅乐成曾对春秋战国时代有如下的评述:“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变局,春秋战国时代的变迁使中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思想价值观念都在性质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动,不但使中国文化具备了新的精神和面貌,也使中国文化更进一步的开放、繁荣,进展到一个更新的阶段。”
(5)对于以上观点你是否同意?请用相关史实加以阐述。
28.(2020·北京四中七年级期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一 “人文初祖”传说
传说炎帝和黄帝有许多创造发明,如:炎帝种植五谷、制作陶器、发明纺织,黄帝建造宫室、挖掘水井、发明指南车等。有史所载的炎黄祭拜,最早在战国时期秦灵公三年(公元前422年)。此后,炎黄祭拜的传统得以延续,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1)材料一中的“传说”二字能否删去?说明你的理由。
(2)请结合炎黄的历史地位,谈一谈人们祭拜他们的原因。
材料二 农耕文明成就
(3)以上是小石同学搜集的反映古代中国生产、生活的图片。请仿照示例,选择除示例外的任意两件文物,完成你的考证。
【示例】河姆渡时期的猪纹陶钵,可以见证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有利于定居生活。
材料三 思想文化之光
小肖在参观了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之后,写下了如下感想:孔庙是中国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先行者。他“有教无类”地广收弟子,不像过去的官学有门第的要求。他一生弟子众多,其中颜渊、子张等都出身寒门。在教学中,他注重总结教育规律。他倡导的“因材施教”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和孔庙相连的国子监,作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过外国留学生。孔子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4)依据材料,归纳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结合所学,分析孔子取得上述贡献的原因。
(5)请结合自己的感悟,用一两句话向游客介绍一下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特色。
参考答案
1.D
【详解】
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实行“仁政”。D符合题意。A、C是孔子的教育理念,排除AC。B是老子的政治理念,排除B。综上故选D。
【点睛】
本题重点是提取材料中的关键词,再结合诸子百家思想做出判断。
2.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D。
3.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西周分封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百家争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是奴隶社会,它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随后的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特征的文明成就。到了西周时期,统治者实行分封制,通过各级贵族维系国家的统治。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由此可知,研究的主题是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故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C。
4.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为政以德”是春秋时期孔子的治国思想;兼爱、非攻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主张;战国时期法家的韩非强调依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围绕墨子主张,结合选项中主张相关流派,对比分析即可。
5.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和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C是正确的;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以及各国的改革,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故ABD项不符合材料的要求。故答案选C。
6.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一切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换。由“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可知体现一切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换。选项A符合题意;“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与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相关,B排除;“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与儒家思想相关,C排除;“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与法家思想相关,D排除。故选A。
7.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提出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选项D符合题意;为政以德,有教无类,与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相关,A排除;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与兵家的军事思想相关,B排除;顺其自然,以柔克刚,与道家思想相关,C排除。故选D。
8.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兼爱、非攻”,故C符合题意;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故A不合题意;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孔子主张实行仁政,故B不合题意;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9.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学术环境相对宽松;面对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局面,各阶级阶层代表人物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因此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分封制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废除的;选项B商鞅变法,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选项C兼并战争,在题干内容在没有体现,所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0.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主张德治、因材施教,所以“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的说法正确,①符合题意;“英语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这是法家思想的体现,说明英语李老师深受法家影响,所以④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④均符合题意,C项正确;“知己知彼”是兵家风范,“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所以②的表述错误,排除A、B项;“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不是墨家风格,所以③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儒家、墨家和法家思想,故C符合题意;百家争鸣各学派互不融合,不符合史实,故A不符合题意;百家争鸣促进了文化繁荣和百家争鸣源自于社会动荡,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的准确识记。由材料里“……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可以得出报告的精神是:教育要公平;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大教育家孔子曾经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庭聘夫,广收门徒,认为有教无类,正体现了报告的精神,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1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认为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老和少,是我国最早提出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家。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说明了人的祸福可以相互转化,正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体现。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4.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各国竞相改革。随着当时社会的急剧变化,众多学派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对春秋战国时政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的一种学术繁荣局面--百家争鸣。A项正确;“有知识的士到处游说讲学,形成不同学派”“诸子百家相互辩驳,互相影响”都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项,“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体现了生产力的提高,不是百家争鸣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时,孔子最早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故B符合题意。老子主张无为,孟子主张仁政,墨子主张兼爱,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C
【详解】
依据题干“制定严格班规,对违反班规的同学严惩”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以法治国,C项符合题意;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仁治国”,A项不符合题意;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B项不符合题意;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顺其自然,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7.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的局面。但百家争鸣并不是指有100位思想家,而是对当时众多思想流派的概述,乙同学表述正确,故此题选A。
18.C
【详解】
老子即老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为楚国人。著有《老子》。他认为事物都有相互对立和相互联系的两方面,含有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统治者应该“损有余而补不足”,使农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就易于治理了。所以答案选C。
19.C
【详解】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其中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的学派是法家,故选C。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法家学派
点评:关于法家学派,学生还要知道,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主张“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用严酷的刑罚镇压反抗,巩固国家的统治。秦始皇推崇的是法家思想。
20.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项王室衰微、②项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政治方面的特点;③项民族融合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带来的积极影响;④项变革创新是战国时期确立新制度的方式;⑤项思想勃兴是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的活跃的表现;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表现在①②③④⑤,故选D。
21.(1)
兴
亡
禹
纣
周武王
(2)原因:暴君、暴虐统治。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3) 分封的诸侯主要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从而巩固了西周统治。
(4)经济措施:②⑤⑧;建立县制:加强了君主的权利等
(5)属于儒家学派的是②⑤;代表人物有 孔子/孟子/荀子 。
属于道家学派的是①④;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属于法家学派的是③ ;代表人物有韩非/商鞅。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奴隶制王朝)--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战胜夏桀,建立商朝,定都亳(今河南商丘北),后盘庚迁都到殷。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此后,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幽王被杀。
(2)据所学知,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3)根据材料三“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可知,分封的诸侯主要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从而巩固了西周统治。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有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⑤统一度量衡;⑧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从商鞅变法中任选一个措施,写出其影响即可,如建立县制的措施,加强了君主的权利等。
(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属于儒家学派的是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属于道家学派的是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④“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属于法家学派的是③“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代表人物有韩非、商鞅,主张以法治国。
22.(1)A(2)A(3)C(4)AB(5)AB(6)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实物资料是实际存在的有关历史的、真实存在的东西作为资料;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资料;口述史指的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历史研究方法。由此可知图(1)北京人头盖骨;图(2)人面鱼纹陶钵盆都属于实物资料,涂A;图(3)女娲造人是古代传说故事,属于属于口传或口述资料,涂C;图(4)刻有文字的甲骨属于实物资料,上面的文字显示内容,属于文献资料,涂AB;图(5)利簋是是西周的青铜器之一,属于实物资料;腹内的铭文记述周武王牧野伐纣的过程属于文献资料,涂AB;图(6)《论语》是记录孔子思想整理的书籍,属于文献资料,图B。
23.(1)孔子、春秋晚期、儒家学派、《论语》
(2)要有虚心的态度;要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学习过程中坚持复习;保持好奇心,向他人求教
(3)仁、“仁者爱人”,对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尊重人
(4)老子、善于从事务的正反两面来思考问题,不拘泥于一端
【详解】
(1)依据材料“在他之前,学校只招收贵族子弟,他广开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仁”,主张有教无类,著作是《论语》。
(2)依据材料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仁不让于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这些言论告诉我们要有虚心的态度;要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学习过程中坚持复习;保持好奇心,向他人求教。
(3)依据材料三“马厩失火。他下朝回家就问:“有人受伤吗?”而不问马有没有受伤。同时他也抨击统治者制做人俑陪葬,因为这是对人的伤害和不尊重”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他的言论和表现反映出他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对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尊重人是这一思想的内涵。
(4)依据材料四“一次的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没考好,你才能及早发现问题,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老师开导同学的方法与老子的思想一致,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学说的特点是善于从事务的正反两面来思考问题,不拘泥于一端。
24.(1)(序号+朝代+名称+描述+意义)
我选文物①,它是商朝甲骨文,甲骨文具备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见证了文字发展的历史。
我选文物①,它是商朝甲骨文,甲骨文刻在龟甲上的文字见证了有文字可考历史始于商朝。
我选文物②,它是商朝司母戊鼎,作为出土最重的青铜器见证了商朝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2)连线
(3)能结合自己生活,围绕孝道,体现出正确的思想价值取向,即可得分。
【详解】
(1)依据材一料图片的内容,依据所学可知,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2)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勃兴繁盛,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仁政爱民”,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
(3)依据材料三“在全社会提倡先秦儒家孝道,有利于爱心的形成。一个人有了爱心才会有善心,有了善心才会有善行,就会对家庭有责任感,对社会有义务感,对国家和民族有热爱之情;就会诚信做人、自强不息、感恩父母、报效社会和国家,从而促成和谐社会的形成”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养老敬老是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农村养老问题尤为突出,社会现实要求人们重新考察传统孝道,在当代社会弘扬孝道的合理内涵,对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5.(1)受封对象以同姓贵族为主,分封先代贵族统治前朝遗民,将同姓贵族分封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这些措施都起到了巩固西周统治的目的。
(2)不再朝觐周天子,从服从周天子统治到挑战周天子权威。该变化导致周天子权威进一步下降,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3)(选择两家学派主张作答,如全部作答只按作答的前两部分赋分)
属于儒家学派的是:②、⑥;
属于道家学派的是:①、④;
属于法家学派的是:③、⑤。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中受封对象以同姓贵族为主,分封先代贵族统治前朝遗民,将同姓贵族分封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这些措施都起到了巩固西周统治的目的。
(2)依据材料信息: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可知,诸侯不再朝觐周天子,从服从周天子统治到挑战周天子权威。该变化导致周天子权威进一步下降,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属于儒家思想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属于道家学派思想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属于法家学派思想主张;
26.(1)
(2)人物:孔子;
时期:春秋晚期;
著作:《论语》。
(3)主张:①②④⑤
【分析】
(1)
由所学知识可知,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人物:根据材料一中“广开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