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时作业13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选择题
1.“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材料说明当时( )
A.内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B.六部权力已被内阁剥夺
C.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 D.相权日盛严重威胁君权
2.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似之处是( )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3.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指出,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荒诞奇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D.内阁的权力至高无上
4.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地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这表明( )
A.明朝鼓励民间贸易 B.明朝禁绝朝贡贸易
C.明朝造船技术落后 D.明朝实行“海禁”政策
5.明朝前期,中央政府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6.明中后期以来,由于人地矛盾突出、战乱频繁等原因,中原汉族人口携带先进技术大量向西南云贵地区迁移,形成长时间的移民潮。这种潮流客观上( )
A.使中原和西南的经济连成整体
B.开创了解决人地矛盾的新模式
C.弱化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理
D.推动了西南地区政治体制的革新
7.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明史·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据材料一,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参政优势。分析内阁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