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广东广州太和镇初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1.我国是 领导的、以 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
A.工农联盟、工人阶级
B.工人阶级、工农联盟
C.人民群众、工人阶级
D.工人阶级、农民
2.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来维护,这种维护公民权利的保障是( )
A.立法保障
B.司法保障
C.法律监督
D.行政保障
3.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书和保证书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4.过去一年发生多起外来务工人员因为没有足额领取到工资而爬上广州海珠桥顶的“讨薪秀”,导致该路段交通瘫痪。分析该事件,正确的观点是( )
A.只要动机正确就不算违法
B.法律应该对外来务工人员这样的弱势群体网开一面
C.企业欠薪在先,外来务工人员的行为不算违法
D.维护自身权益必须以合法的方式和程序行使
5.在我国,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的是( )
A.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B.人民
C.公民
D.国民
6.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 )
①爱国守法 ②明理诚信 ③明礼诚信 ④团结友善
⑤勤俭自强 ⑥依法纳税 ⑦敬业奉献
A.①②④⑥
B.①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⑥⑦
D.①③④⑤⑦
7.今年已满20岁的大学生小李积极参加了义务献血活动。小李的行为表明( )
A.法律鼓励我们做的,我们要积极去做
B.法律提倡我们做的,我们要尽量去做
C.法律要求我们做的,我们必须去做
D.法律允许我们做的,我们可根据个人意愿去做
8.我们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要忠实地履行义务。忠实履行义务表现为( )
①积极实施法律所提倡的有益于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行为
②法律要求做的,都必须去做
③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④只履行法定义务,不履行道德义务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在我国,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权利伴随其一生;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公民享有权利和自由。这表明,我国公民享有权利具有( )
A.广泛性
B.平等性
C.全民性
D.群众性
10.午休时间,同宿舍的同学都休息了。小红还在大声地朗读英语。室友多次提醒,他却说:“学习是我的权利和自由,任何人都不能干涉。”对此,看法正确的是( )
A.小红的说法的是对的,每个人都有学习的自由和权利
B.小红的说法的是对的,法律赋予我们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其他人是不可干涉的
C.小红的说法是错的,在午休时间她没有学习的权利
D.小红的说法是错的,她有学习的权利,但她应该在不损害他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行使自己的权利。
11.下面漫画人物的说法是( )
A.正确的,因为他没有侵害别人的生命健康
B.错误的,因为公然谩骂他人属于侮辱他人的行为,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是法律的惩罚
C.正确的,因为他没有损害别人的名誉权
D.正确的,因为骂人不犯法。
12.现在网络上经常有人上传一些偷拍到的别人不雅的照片。一些遭受偷拍者也因此受到困扰,承受很大的压力。偷拍者的行为( )
A.值得肯定,因为这是为了呼吁人们要注意形象
B.可以接受,这既不是对公民肖像的丑化,也不是非法利用
C.是不对的,因为这是侵犯他人肖像权和隐私权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D.是不对的,因为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肖像
13.中学生小刘有写日记的习惯,同学小王偷看了小刘的日记,并将日记的内容在班内传播。小王的行为侵犯了小刘的( )
A.必然权
B.隐私权
C.著作权
D.通信秘密
14.我国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 )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人身自由权
C.合法财产权利
D.劳动休息权
15.下列说法、行为正确的是( )
A.我们在享有生命健康权的同时,负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
B.我们应珍爱生命,维护健康,因此,必须每天锻炼身体
C.小李听说同班的小周要打他,便带了一把水果刀防身
D.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可以让与和抛弃
16.以下不属于侵犯名誉权的事例有( )
A.中学生小明给身患残疾的小风起了个绰号叫跛子,令小风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
B.张某在邻居外出期间,在邻居墙上写满恶毒咒语
C.李某和吴某因事发生纠纷,李某为了报复,捏造事实并利用手机短信发送给吴某的亲朋好友,致使吴某名誉受损
D.杨某用张某的姓名在杂志上登了一则征婚启事
17.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刘华看到李风长得矮胖,给他起了个“武大郎”的外号,侵害了李风的名誉权
B.王某将李某家的小狗轧死,李某除了索要600元补偿费之外,还强逼王某向狗磕头,李某侵害了王某的姓名权
C.小王因自己的手表丢失,怀疑是同桌小曾所为,搜查了小曾的衣服口袋,侵害了小曾的人身自由权
D.某企业为了减少开支多赢利,招收14岁的青少年做临时工,侵害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
18.八年级学生张发财因为名字太俗而经常被他人取笑,他决定到公安机关变更自己的名字。对此你认为( )
A.他是未成年人,还不具有姓名权。
B.姓名是父母起的,他改名是大不孝的行为
C.他是未成人,变更姓名的权利要由监护人行使
D.公民的姓名权受法律保护,他有权自行变更自己的姓名,别人无权干涉
19.据报道,形形色色的偷拍有越发猖獗之势。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受害者选择对簿公堂。这表明( )
A.人们对自身安宁和安全的需要越来越迫切
B.普通人无法保护自己的隐私
C.人们保护自身的隐私意识在不断增强
D.这些受害者缺乏宽容
20.一天,可采回到家,发现自己的抽屉被砸开了。她很惊讶地说:“妈妈,我抽屉的锁被砸开了。”妈妈若无其事的说:“是我想看看你抽屉里有什么秘密。”女儿可以采取的正确做法是( )
A.拿起法律武器,与母亲打官司
B.与母亲大闹一场,指责母亲,不再搭理母亲
C.无条件接受父母管教,对母亲做法不予计较
D.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与母亲冷静沟通,要求母亲尊重自己的隐私权
21.洋洋说:骑车是我的权利,如果上学时间紧,不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没多大关系,乐乐也认为:过生日请同学来家里庆祝一番,怎么闹都无所谓。请你应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评析
(1)请你应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评析
(2)运用课本的知识,谈谈作为青少年,应该怎样正确行使权利?
22.纷繁的世界,多彩的舞台,我们拥护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公民”。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每个公民都可能“扮演”各种角色:子女、家长,学生、老师,顾客、营业员……亲爱的同学,你可知道,每当我们“扮演”这些角色的时候,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扮演好“公民”这一角色。(共12分)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我们要扮演好“公民”这一角色,为什么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呢?
23.某学校女生李某因嫉妒同寝室的另一名学生林某,用有照相功能的手机偷拍了林某在寝室内的各种生活照片,在同学中传看,并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中伤林某,给林某造成很大的痛苦。
(1)李某的行为侵犯了林某的哪些权利?(至少写出两项4分)
(2)分析李某的行为有哪些危害?
(3)对此,林某应该怎么办?(提出两种解决办法4分)
24.以下事例各侵犯了人的什么权利?请将答案填入下列表格中。
(1)一个好吃懒做的青年,经常偷邻居的东西,被村民捉住了。为了给他一个教训,村民将他关了两天才放出来。
(2)小李怀疑同桌小何偷了自己的复读机,于是在校内逢人就说小何是小偷,以后要对他防着点。后经查实,并没有此事。
(3)丽丽发现影楼未经她同意就将她的艺术照放大摆在橱窗做广告。
(4)大学生毕业生孙志刚因未携带身份证被派出所收容,在转往收容遣送中转站、救治站过程中被故意伤害致死。
(5)在有人曾将工厂的产品藏在厕所里,所以工厂在厕所安装监视器。
题号
答案
(1)
(2)
(3)
(4)
(5)
25.某公司职员李某与张某同住一室。一天,李某偷看了张某的日记,并将日记中的有关内容在公司员工中传播。张某对此非常生气,顿生报复李某的念头。于是张某向公安机关写信,信中列举了李某盗窃工厂的财物、赌博等问题。公安机关经过调查证实,李某并没有盗窃、赌博等行为。最后公安机关作出处理:李某为自己做出的错误行为向张某道歉;张某同样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向李某道歉,消除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并因向公安机关谎报案情被处以罚款1000元。
(1)请运用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案中李某和张某的行为。
(2)你从这一案件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酌情使用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属于识记类的知识,比较简单。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故B既正确又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了国家性质的相关知识。
2.B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公民的权利保障包括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司法机关,当公民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些部门必须秉公执法,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这种维护公民权利的保障是司法保障,B既正确又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C、D与题意无关,所以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了权利保障的相关知识。
3.A
[※解析※]
试题分析:国家以宪法和法律的形式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其中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所以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书和保证书是宪法,A既正确又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
考点:本题考查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相关知识。
4.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一些农民工没有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故D既正确又符合题意,A、B、C观点错误,农民工的做法扰乱了社会秩序,妨碍交通,属于违法行为,同样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了依法维权的相关知识。
5.C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公民是我们在法律上的身份。 作为国家的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确认的公民权利,也应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故C既正确又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相关知识。
6.D
[※解析※]
试题分析: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应该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故①③④⑤⑦既正确又符合题意,②⑥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
7.A
[※解析※]
试题分析:小李参加义务献血活动,属于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是法律提倡做的,故A既正确又符合题意,B、D观点错误,法律允许我们做的,要依据法律的规定,不能依据个人意愿,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
考点:本题考查了履行义务的相关知识。
8.C
[※解析※]
试题分析:公民履行义务要做到:法律提倡做的积极去做,法律规定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故①②③既正确又符合题意,④观点错误,我们不仅要履行法定的义务,也要履行道德义务,所以答案选C。考点:本题考查了履行义务的相关知识。
9.A
[※解析※]
试题分析:权利贯穿人的一生,社会各个生活领域公民都享有权利,说明了公民的权利具有广泛性,A既正确又符合题意,从总体上讲,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具有广泛性、平等性、现实性和一致性四大特点,故B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D观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本题考查了权利的特点的相关知识。
10.D
[※解析※]
试题分析:小红在宿舍大声的朗读英语影响了他人的休息,她没有认识到权利的行使,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所以她的做法是错误,D既正确又符合题意,A、B、C观点错误,午休时间学习虽然不合理,但要学习是她的权利,但不能影响他人,所以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了依法行使权利的相关知识。
11.B
[※解析※]
试题分析:“动口不动手”虽然没有侵犯了他人的生命健康权,但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权,故B既正确又符合题意,A、C、D观点错误,没有看到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所以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了人格尊严权的相关知识。
12.C
[※解析※]
试题分析:偷拍者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同时不雅的照片也侵害了他们的隐私权,故C既正确又符合题意,A、C观点错误,没有认识到偷拍是违法行为,D网络上的这些照片也不一定是以营利为目的,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偷拍这一行为,所以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了人格尊严权的相关知识。
13.B
[※解析※]
试题分析:公民依法享有不愿公开或不愿让他人知悉的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秘密的权利,即隐私权。小王偷看日记并传播,侵害了小刘的隐私权,B既正确又符合题意,A观点错误,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了隐私权的相关知识。
14.B
[※解析※]
试题分析: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故B既正确又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相关知识。
15.A
[※解析※]
试题分析: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所以在珍惜自己生命健康权的同时,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权,故A正确。锻炼身体对我们非常重要,但B观点太绝对。C做法错误,他应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D观点明显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本题考查了生命健康权的相关知识。
16.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反向选择题,排除不符合题意的即可,A、B、C中的起绰号、恶毒咒语、捏造事实都侵害了他人的名誉权,不符合题意,D的征婚启事不属于侵犯名誉权,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了名誉权的相关知识。
17.B
[※解析※]
试题分析:李某强逼王某向狗磕头,侮辱了王某的名誉权,有损他的人格尊严,不是姓名权,故B错误,符合题意,A、C、D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了名誉权的相关知识。
18.C
[※解析※]
试题分析:未成年人姓名变更登记、登记手续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十八周岁以下的人需要变更姓名的时候由本人或者父母、收养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故C既正确又符合题意,A、B、D观点错误,未成年人同样享有姓名权,可以变更姓名,所以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了姓名权的相关知识。
19.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显示许多受害者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和肖像权,C既正确又符合题意,A、B、C观点错误,任何时候人们都希望过上安宁的生活;普通人也可以保护自己的隐私;对于违法行为时不能宽容的,所以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了隐私权的相关知识。
20.D
[※解析※]
试题分析:妈妈未经孩子允许偷看孩子的秘密,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对于孩子应该理解妈妈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D既正确又符合题意,将母亲告上法庭和大吵大闹的做法都不够妥当,故A、B观点错误,也不能采取无为措施,放弃自己的隐私权,所以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了隐私权的相关知识。
21.(1)洋洋和乐乐都没有正确行使权利(2分)
洋洋的做法轻则会扰乱交通秩序,重则会酿成车祸,害人害己,违反交通规则超越了法律允许的范围,公民正确行使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2分)乐乐的做法无视他人的利益,甚至会影响邻居的生活,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的权利。(2分)
(2)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公民行使权利时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要以合法的方式行使权利。
(评分原则:回答“正确行使权利”的四点,得8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洋洋和乐乐都看到了自己能够行使的权利,但没有认识到要依法行使权利。违反交通闯红灯违反了交通法规,在家里大闹影响家人和周围邻居的生活。
(2)本题考查的是怎样行使权利,关键要从两个大的方面来组织答案:①依据宪法和法律行使自己的权利;②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本题属于识记类的题目,关键是要落实到日常的实际生活中。
考点:本题考查了依法行使权利的相关知识。
22.(1)体现了公民的权利义务具有一致性(3分)
(2)①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
②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
③公民的义务是我国法律向公民提出的爱国的具体要求,自觉履行义务,是我们的“天职”,也是爱国的重要表现。(每点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上述材料的关键句是“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体现了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找到关键句后,联系课本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这一知识来回答。
(2)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作为公民既是行使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①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对立统一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②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在总量上是等值的。由于自由和秩序都是社会的基本价值目标,因而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对一个社会来说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考点:本题考查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的相关知识。
23.(1)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写出其中4个得满分,只写1个得2分;出现错别字、多写且写错权利整体不得分)
(2)李某的行为是践踏他人人格尊严,损害他人的名誉,给他人造成了伤害;破坏了社会道德,危害社会秩序;同时也是不尊重自己,损害自己的违法行为。
(3)林某可以和侵权人协商,告知李某的行为是违法的,要求李某停止侵害,赔礼道歉;也可以向有关部门提起诉讼,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回答了“侵犯名誉的危害”或者“侵犯隐私的危害”都能得满分)
非诉讼的方式:林某可以主动与李某协商,让其交出相片,并当众道歉,如果拒绝,可以请求老师、家长、学校的帮助;诉讼方式:运用法律的手段,起诉到法院,要求李某承担法律责任。(如果只回答了其中一方面得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了人格尊严权方面的知识,要正确理解各种权利的含义。偷拍生活照,侵犯了他人的隐私和肖像权,传看并捏造事实中伤林某侵犯了林某的名誉权。
(2)本题考查了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等方面的危害,结合课本相关知识回答即可,注意从对被侵害者和社会两个方面来组织答案。
(3)本题考查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途径和方法,可以从协商、调解、诉讼三个方面来维权。属于识记类知识,切忌不能通过非法方式来维权,否则不仅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会使自己受到法律的制裁。
考点:本题考查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相关知识。
24.
题号
答案
(1)
人身自由权(2分)
(2)
名誉权(2分)
(3)
肖像权(2分)
(4)
生命健康权(2分)
(5)
隐私权(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一些权利的含义,理解相关含义即可简单回答本题。
(1)村民将青年关了两天,限制了青年的人身自由,侵犯了人身自由权。
(2)小李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诬陷他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
(3)未经他人同意将他人的照片用于宣传,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
(4)孙志刚被他人故意伤害致死,侵犯了孙志刚的生命健康权。
(5)厕所里安装摄像头,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
考点:本题考查了人身自由权、名誉权、肖像权、生命健康权、隐私权的相关知识。
25.(1)李某偷看并传播张某的日记,是侵犯了张某的隐私权,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隐私权不容他人侵犯。张某捏造事实中伤李某是诽谤行为,侵犯了李某的名誉权,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不容侵犯。(没有结合案例分析扣2分)
(2)启示: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和名誉权不容他人侵犯,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必须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不得超越法律允许的范围和用非法的方式进行。(回答了如何维护隐私得2分,或者回答了名誉权和隐私权的重要性得2分,回答依法维护自己权利得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属于材料分析题,认真阅读材料,即可知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李某偷看张某日记并到处传播;张某诬陷李某来报复李某。在结合课本相关权利的含义来分析即可。
(2)我们要认真分析他们的行为以及行为带来的后果,结合法律的相关规定及怎样维权来组织答案。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到当张某的隐私权受到侵害时,他采取“以牙还牙,以恶对恶”的方式来维权,最后不仅没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一案例告诉我们: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能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采取非法手段。
考点:本题考查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相关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