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三年高考(2019-2021)政治试题分项汇编——专题1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师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9580826 上传时间:2025-03-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高考(2019-2021)政治试题分项汇编——专题1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三年高考(2019-2021)政治试题分项汇编——专题1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1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2021·浙江高考真题)取材于老一辈亲身经历的扶贫剧《山海情》在一片好评声中收官。该剧让无数在富足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走入历史场景,见证苦尽甘来的扶贫奋斗史,使许多年少不知“贫”滋味的90后和00后心灵颤动、热泪盈眶。由此可见,该剧的成功在于它( ) ①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②推动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③真实地再现了老一辈的奋斗经历 ④深深地触动了年轻人的内心情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①:材料未涉及传统文化的有关内容,故①不选。②:选项与设问的因果关系颠倒,故②不选。③④:材料中指出《山海情》取材于老一辈亲身经历的扶贫剧,该剧让无数在富足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走人历史场景,见证苦尽甘来的扶贫奋斗史,使许多年少不知“贫”滋味的90后和00后心灵颤动、热泪盈眶,这体现了该剧真实地再现了老一辈的奋斗经历,深深地触动了年轻人的内心情感,故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2.(2021·河北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学‘四史’要以学习党的历史为重点。”“要发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明确学习要求、学习任务,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A中学高一(3)班将于“七一”前夕举办一次以“学‘四史’增强‘四个自信’”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请你帮助他们做一个活动计划。 要求:①结合学科知识,说明开展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②说明活动的具体内容并设计有特色的活动形式; ③150字左右; ④不得透露任何个人信息。 【答案】示例:目的和意义:通过此次活动,能够让学生深刻了解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过此次活动,有助于学生坚定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和自觉的行动,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活动形式:观看有关“四史”内容的视频,分小组进行针对所观视频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合作共同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开展理想信念的要求、实现人生价值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题具有开放性,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注意本次学习教育活动的主题,然后,根据要求“结合学科知识,说明开展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说明活动的具体内容并设计有特色的活动形式”,可结合文化生活中“开展理想信念的要求”、哲学生活中“实现人生价值”等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回答即可。最后,注意书写但时字数是150字左右,而且不得透露任何个人信息。 3.(2021·全国高考真题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兴修水利、治理大江大河、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经济长期快速发展也积累下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着眼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直面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经验,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顺天时,量地利”等生态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时代难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引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善。我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为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力量。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分析。 (3)学校团委发起“建设美丽中国青年在行动”志愿活动,请你为该行动拟定两条倡议。 【答案】(2)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顺应世界文明发展潮流,汲取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客观规律,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科学指导,为国际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 (3)走进企业社区,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举办“创建绿色校园,共青团员社区行动”演讲比赛;倡导低碳生活,节约每张纸、每度电、每滴水。 【解析】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力量”加以分析。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确定答题思路,形成答案要点。①总体阐释知识要点: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②结合材料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材料信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着眼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直面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经验,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顺天时,量地利’等生态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炼答案要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顺应世界文明发展潮流,汲取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客观规律。 ③结合材料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作用:材料信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善。我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为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炼答案要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科学指导,为国际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 第(3)问,本题要求考生为“建设美丽中国青年在行动”的志愿活动拟定两条倡议。试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围绕主题,把握要求,多角度思考作答。答案不唯一,角度不唯一,契合主题,符合要求,言之成理,即可。考生可从社会实践、文化活动等方面阐释。 1.(2020·新课标全国卷Ⅱ)某居民委员会并把家风家训教育有作为道德建设的切入点,组织居民讲家训、晒家风、评家教,把尊老爱动、守望相助、勤俭持家等传统家庭美德融入居民生活、院落文化、社区治理、主题活动,受居民喜爱,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这启示我们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应该 ①全面传承和弘扬传统道德规范 ②善于监管人们日益多样的文化生活 ③广泛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 ④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立足现实生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传统道德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全面传承和弘扬,①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不是监管人们日益多样的文化生活,故排除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社会风尚,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③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应该,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好优秀传统美德,又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体现时代特点,故④正确。故本题选D 2.(2020·江苏卷)由文化部门组织的2019年戏曲“百戏盛典”活动,使观众欣赏到多剧种、多剧目、高水准的戏曲艺术表演,网络直播观看量超过300万人次,网络平台播放量超过1.3亿次,掀起了一股赏戏曲、话传承、谋发展的热潮。材料说明 ①传播手段创新是繁荣文化的重要途径 ②文化市场的发展能满足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③文化的传承必须坚持现代化发展方向 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要协调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百戏盛典”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掀起了赏戏曲、话传承、谋发展的热潮,这说明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推动了有利于中华戏曲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是发展繁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故①正确。“百戏盛典”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使观众欣赏到多剧种、多剧目、高水准的戏曲艺术表演,说明文化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满足人们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故②正确。文化传承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故③排除。该选项说法正确,但是材料没有涉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问题,故排除。答案选A。 3.(2020·江苏卷)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等主旋律影片以鲜明的主题、丰厚的内容、浓郁的情感讲述中国故事,赢得广泛的喝彩和共鸣,创造了史上最强国庆档。材料启示我们,开展文艺创作要 A. 用统一的形式与风格反映社会生活 B. 选择现实题材以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 C. 以市场化推动文艺作品质量的提高 D.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贴近大众精神生活 【答案】D 【解析】要发展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文化,以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而不是统一的形式和风格,也不能仅仅选择现实性题材,故AB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要文艺作品要弘扬主旋律,而不是以市场化手段推动质量的提升,故排除C;上述材料启示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着眼于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中汲取营养,故D正确。答案选D。 4.(2020·江苏卷)红色播报、红色基地、红色寻访……某市积极整合党史资源,以丰富内容、多样的活动宣传党史文化,使革命文物活了起来,让革命历史更有温度。这一做法旨在 A. 从理想信念中汲取前行力量 B. 将文物资源转化为物质财富 C. 宣传革命文化提升科学素养 D. 用当代新技术再现革命场景 【答案】A 【解析】某市积极整合党史资源,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活动宣传党史文化,使革命文物活了起来,让革命历史更有温度的做法,有利于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从理想信念中汲取前行动力,故A正确。该说法错误,应该是把文物资源转化为精神财富,故排除B。该说法错误,应该是宣传革命文化,提升思想道德素养,故排除C。该市用现代技术让文物活起来,营造氛围再现革命场景,是手段和举措,不是目的,故排除D。故本题选A。 5.(2020·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脱贫攻坚是历史给出的时代考题,广大青年成为解答时代考题的生力军。 乡村网红青年小甘搭乘“短视频+电商”的快车,开辟山区农产品销售新渠道,2018年,其团队共推介销售你农副产品400多万公斤,产值超过2300万元,实现了和大山里的乡亲们“一起走上致富路”的理想。 青年教师胡博士,“一门心思帮助村民脱贫”,运用大数据,精准解决农村贫困户就业和培训难题。他与当地的就业部门合作,打造智能就业平台,实现劳动力与岗位智能化匹配,3年推荐就业岗位超12万次;开发培训人员智能化管理体系,有针对性地为贫困户提供订单式岗位培训。 青年学子小锋休学创业,投身高效晶硅太阳能材料的批量制造,致力于光伏扶贫。他使用公司自产太阳能电池板,帮助居民在自家屋顶建光伏电站,将太阳能资源转化为电能,居民从售电款中获得分红,目前已有陕西、河北、广西等地千户居民成功脱贫。 立志“帮老百姓脱贫”的海归青年小静辞掉北京的工作,返回“中国山楂之乡”创业。她组建山楂研发团队,用科技提升山楂的附加值,促进山楂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吸纳1400余户贫困户入股、建立扶贫工厂、带动就业等,帮助当地农民增收。 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一代青年正用青春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扶贫故事,涓涓细流正汇聚成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上述扶贫故事给新时代青年担当使命的启示。 (3)就“青年学生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两条思路。 【答案】(2)理想指引人生,奋斗成就事业。新时代青年要志存高远,确立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伟大理想;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要脚踏实地、锤炼本领,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3)开展调查研究,为有关部门乡村振兴决策提供咨询报告。组建宣讲团队,向广大农民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和政策。发挥知识和技术优势,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解析】(2)本题属于启示类主观分析试题。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从材料、设问的关键词和材料呈现的措施中去归纳。材料中,小甘开辟山区农产品销售新渠道;胡博士精准解决农村贫困户就业和培训难题;小锋致力于光伏扶贫;小静组建研发团队,用科技提升山楂的附加值,助力农民增收;考生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要说明青年人应该志存高远,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伟大理想;另一方面,要说明青年人为此需要脚踏实地,苦练本领,自觉投身于社会实践即可。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开展调查研究,为有关部门乡村振兴决策提供咨询报告。组建宣讲团队,向广大农民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和政策;发挥知识和技术优势,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等。 6.(2020·山东卷)读懂中国,从根本上说,必须读懂中国人的价值观。 有人来不及道别,留給孩子一个背影;有人顾不得疲惫,收拾包裹奔赴一线……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无数人舍小家为大家、舍小我顾大局,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安危融为一体。一个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的大国,为什么能够迅速形成这种一呼百应的协同力,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力,在于中国人骨子里强烈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族人民在共同开发和建设祖国大好河山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孕育了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贯穿东西,洪水泛滥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中国人同风共雨、中望相助,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驯服江河,耕耘收获,生生不息。一部中国历史,印刻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曲折与胜利、付出与收获,而每一次前进都是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凝练和升华。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中国人骨子里有强烈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答案】集体主义价值观源于中华民族的长期实践,受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由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形成;在传承和发展中各族人民对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它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人们不断攻坚克难。 【解析】本题以中华民族战胜各种磨难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问题,说明为什么中国人骨子里有强烈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属原因类主观题。考生可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产生原因和重要作用方面组织答案。 【详解】解答本题,需审清设问,要求说明中国人骨子里有强烈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原因,原因往往从必要性和意义角度分析。其次,通读材料,分析材料,材料第二段主要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战胜疫情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三段主要强调这一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怎样产生的。最后,结合材料组织答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逐渐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以及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洪水泛滥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中国人风雨同舟、守望相助,这说明集体主义价值观源于中华民族的长期实践,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由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形成;一部中国历史,印刻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曲折与胜利、付出与收获,而每一次前进都是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凝练和升华,这说明在传承和发展中各族人民对集体主义价值观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一个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的大国,为什么能够迅速形成这种一呼百应的协同力,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力,在于中国人骨子里强烈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这说明集体主义价值观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人们不断攻坚克难。 1.(2019·北京卷)清扫街巷、修剪花木等社区劳动,果蔬种植、木工制作、机床操作等学农学工实践,“医生”“博物馆讲解员”等职业体验……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课程,让同学们在不一样的学习中收获成长。开展劳动教育,旨在引导学生 ①了解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②提高劳动技能,促进劳动力市场充分竞争 ③树立职业平等观,推动社会分工的细化 ④树立正确价值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价值观的相关知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课程,让同学们在不一样的学习中收获成长。开展劳动教育,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实现全面发展。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①④正确;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与促进劳动力市场充分竞争和推动社会分工的细化没有必然联系,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2019·江苏卷)近年来,国内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获得了广泛好评。它们以多视角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同时以积极、光明、温情作为坚定的艺术选择,带给人们温暖与前进的动力。这些电视剧的成功表明 ①文化市场的繁荣丰富了文化产品 ②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④社会主义文化以高尚精神塑造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的源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些电视剧的成功,表明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社会主义文化以高尚精神塑造人,这些作品以积极、光明、温情作为坚定的艺术选择,带给人们温暖与前进的动力,从而获得了广泛好评,②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优秀的文化作品立足实践,扎根生活,给人启迪,不体现文化市场的繁荣丰富了文化产品,①不符合题意;材料不强调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③不符合题意。故选D。 3.(2019·江苏卷)钢琴剪影的景观小品、屋檐上的钢琴黑白键、能够发声的钢琴楼梯……在某乡镇的街道上,这样的音乐元素随处可见。当地人以琴为媒,以展现钢琴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为主线,弹奏出一首优美的乡村振兴“钢琴曲”,既富了脑袋,也富了口袋。由此可见 A.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思想道德建设 B.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发展公益文化事业 C.精神文明建设能推动物质文明建设 D.社会主义文化要用核心价值凝聚共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发展文化产业,不是发展公益文化事业,B错误;材料中,当地人以琴为媒,以展现钢琴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为主线,弹奏出一首首优美的乡村振兴“钢琴曲”,既富了脑袋,也富了口袋,说明了精神文明建设能推动物质文明建设,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社会主义文化要用核心价值凝聚共识”,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2019·浙江4月)为实现乡风文明,克服婚丧嫁娶中存在的大操大办等陋习,政府倡导婚事新办、厚养薄葬。这一倡导是基于 ①腐朽文化会阻碍乡风文明建设 ②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正确引导 ③落后文化会污染社会文化环境 ④传统文化的发展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解析】婚丧嫁娶中存在的大操大办等陋习属于落后文化,落后文化会污染社会文化环境,③说法正确,由此判断①中“腐朽文化”的说法是错误的。为实现乡风文明,提出上述倡导,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发展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④说法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落后文化的改造,没有提现到文化产业的发展,②排除。本题选择B。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