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高考)2021届高考考前冲刺卷-历史(一)学生版.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9578605 上传时间:2025-03-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2021届高考考前冲刺卷-历史(一)学生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高考)2021届高考考前冲刺卷-历史(一)学生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新高考)2021届高考考前冲刺卷 历 史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下图所示青铜器物( ) 图1 司母戊鼎 图2 三星堆青铜礼器 A.彰显着统治阶级的权力和地位 B.都是西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 C.体现出民营手工业的精美工艺 D.在社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 2.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政府重农思想的体现 B.农民生产经验的总结 C.历法领先世界的标志 D.古代天文学家的智慧 3. 表1 著述 内容 《孙子算经》 以问题集成的方式列举基本概念、定理和生活运用实例 《九章算术注》 用不同方法证明《九章算术》中常用的定理和公式 《齐民要术》 收录农牧业生产、食品加工贮藏、野生植物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 表1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部分科技著述及其内容。据此可知当时( ) A.科学技术体系臻于完善 B.科技的理论价值受到重视 C.科技研究重经验轻原理 D.文化多元推动了科技创新 4.下表反映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官员考核制度(流外官是指唐时充任各衙门的具体办事人员),据此可知,该制度( ) 唐代流外官的四等考第 等第 资格 1、上 清谨勤公,勘当明审 2、中 居官不怠,执事无私 3、下 不勤其职,数有衍犯 4、下下 背公向私,贪浊有状 A.由专门考核机构负责执行 B.考核标准非常全面客观 C.注重官员实际工作表现 D.具有浓厚的道德判断色彩 5.1861年,奕向咸丰帝提出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对外交涉事务。咸丰帝虽然批准了这个建议,但有意加上“通商”两个字,设立的是“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以确保天朝与外夷之别。奕随后坚决上奏,力求去掉“通商”二字,以求兼顾外洋政治等诸多事务。这反映了当时( ) A.天朝体系已走向崩溃 B.变局下的新旧思想冲突 C.中国人固守夷夏之别 D.中体西用是思想的主流 6.有学者认为:“林则徐在他有机会对抗敌人之前就被撤职一事,导致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历史的偶然事件。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反映了( ) A.革职林则徐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 B.鸦片战争尚未真正惊醒沉睡中的中国人 C.鸦片战争对中国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D.中国较西方在军事与政治方面优势明显 7.1900年春,梁启超劝诱孙中山以“勤王”名号起义,举皇上为总统,握手共入中原;同年6月,香港议政局议员何启建议孙中山与李鸿章合作组织广东独立政府。这反映出当时( ) A.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名存实亡 B.列强干涉中国内政以华治华 C.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交织 D.三民主义为社会各阶层接受 8.1918年底出版了胡适的《尝试集》,这是中国最早的新诗诗集。《蝴蝶》是其中一首:“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这表明新诗( ) A.与传统诗歌割裂 B.偏离了时代主题 C.缺乏社会基础 D.转型期特点突出 9.在“一五”计划时期,国内的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靠有计划地提高生产和降低成本,增加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农业税收入;适当节约行政费用的支出……”。同时,国家从1954年到1957年共发行四次国家经济建设公债。从1955年开始,国家依靠出口大批的农产品和矿产品来偿还苏联及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各种贷款。这反映出,“一五”计划( ) A.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B.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C.全面恢复了国民经济 D.将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相结合 10.图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成就示意图。其中“一带一路”阶段的外交活动特点是( ) 图1 A.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 B.重点发展与世界大国的关系 C.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D.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积极推动者 11.15世纪,意大利学者米朗多拉(1463—1494)发表过一篇专门论述“人的尊严”的演说。他承认是上帝创造了人,但是他认为,上帝并没有限制人的自由发展,而是给予人们“自由意志和行动的自由”。这一演说( ) A.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观念 B.摆脱了神学理论的束缚 C.深受宗教改革思想的影响 D.反映了自由平等的理念 12.1906—1907年沙皇俄国推行的斯托雷平土地改革,旨在废除米尔制(农村中与农奴制相结合的土地分配制度),解放农民。但由于传统税收制度并未同步改革,连带的赋税责任最终限制了农民的自由迁徙,而进城务工农民随时可被村长召回。由此可知,这一改革( ) A.有利于实现农民的解放 B.旨在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C.致使农民因赋税沉重而流亡 D.不利于俄国工业的充分发展 13.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指出,1700—1750年,英国国内产业增长7%,出口产业却增长了76%;1750—1770年,两者又分别增长了7%和80%。当时出现的这种状况( ) A.降低了英国人的生活水平 B.促进了英国工业化的进程 C.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D.降低了英国劳动生产效率 14.20世纪20年代,苏联“所有的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商品)广告已是琳琅满目”。但到30年代中期,报刊商业广告日渐减少,80%以上是科研、招生、招聘、影剧等广告。这一变化反映出苏联( ) A.外部经济环境严重恶化 B.新经济政策尚需完善 C.战时经济建设成就斐然 D.经济体制出现变化 15.19世纪后期,英国一些经济学家、工会领袖等,在研究英国社会矛盾时,提出了采用温和、渐进方式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设想。20世纪初,英国有关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广为传播。但当时“福利国家”并没有全面实行。这说明( ) A.“福利国家”思想源远流长 B.实施“福利国家”的条件不成熟 C.英国政府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D.英国阶级矛盾尚未进一步激化 16.1847年,巴尔扎克在其作品《邦斯舅舅》中塑造了一个放高利贷的守财奴形象。主人公邦斯原本是个心地善良的音乐家,而且是一位艺术品位极高的收藏家。但饱经沧桑后却总结出一条无耻的信条:金钱就是一切。金钱的腐蚀作用使它自己的主人也沦为了奴隶。这一作品( ) A.典型地再现了社会风貌 B.反映了传统信仰的崩塌 C.体现了理性主义的反思 D.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传统 第II卷 本卷共4大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北战争后,铁路、矿业和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加剧了对木材的需求,森林减少的速度更快了。19世纪70年代野牛皮制革业的发展,人们猎杀野牛,致使野牛的数量几乎灭绝,19世纪初约20亿只的旅鸽到1914年竟灭绝了。1862年《宅地法》颁布后,农民不断抛弃旧土地,转向新土地,实行粗放式经营,短期内农民获得很大的收益,时间一长土地板结,不再适于耕作。越来越严重的城市垃圾、污水以及工业废料、废气、废水问题,成为对环境以及对人类本身最大的威胁。再加上西部生态系统本来的脆弱性——降水少、初夏蒸发量大,土壤易因干旱和耕作而变成粉末,1930年沙尘暴首次袭击了德克萨斯州,随后一场场灾难接踵而至,美国进入一个长达十年的梦魇之中。 ——摘编自王庆国《美国早期的农业环境问题及治理》 材料二 建国以来,我国的环保机构及职责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到部内环境保护局(1971—1982年),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建立环境保护机构,主要管理工业企业的环境行为;从部内司局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982—1996年),将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确认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由国家环保局和地方各级环保机构负责;从环保总局到国家环境保护部(1982—2008年),1998年国务院11个机构被撤销,国家保护局反而升格为国家环保总局,且整合了国家核安全局的职能,地方各级环保机构也得到重视和升级;从环保部到生态环境部(2008年至今)生态环境部权力更加集中,具有统一的污染治理与环境监督职权,增加了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管理职能。 ——摘越自潘婷婷《建国以来我国环境政策变迁的政治思想根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 世纪以来美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环保机构不断升级的意义。(8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出补河平长。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 ——摘编自南朝范晔等著《后汉书•蔡邕传》 材料二 元朝后期,高明创作了南曲《琵琶记》,写的是东汉末年陈留郡书生蔡邕与赵五娘新婚不久,即奉父命进京城洛阳,到礼部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他考中状元,被天子任为议郎。牛丞相奉旨召他为婿,他百般拒绝不成,只得与牛小姐成婚。而此时家乡的赵五娘孝敬公婆,备受困苦煎熬,剪发卖钱埋葬去世的公婆。之后,赵五娘携带琵琶一路求乞去京城寻夫,终于找到蔡邕。全剧以一夫二妻的大团圆结束。 ——摘编自《琵琶记》小说本(吕树坤编著,吉林文史出版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两则材料记述蔡邕入仕途径的合理性,并说明理由。(13分) 1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鞍钢”发展大事记 1916年,日本政府批准投资建立鞍山制铁所。 1918年,鞍山制铁所正式成立。 1931年,重组后改名为株式会社鞍山昭和制钢所,属满铁的子会社。 随着日本军备规模扩大,鞍钢生产规模也得到较快发展。 1943年,生产能力最高,当年生产生铁130万吨、钢84.3万吨、钢材49.5万吨。 1945年9月-11月,苏联红军将鞍钢的主要机械设备连同其他一些物资共达七万余吨拆卸运走,鞍钢整个工业生产能力下降为零。 1948年,东北解放后,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成立鞍钢公司,开始恢复生产。 1950年,中苏签定《中苏关于恢复和改建鞍钢技术援助协议书》。 1952年,鞍钢三大工程之一的无缝钢管厂动工建设。 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国家集中力量建设鞍钢。 1957年,鞍钢生铁产量达336.1万吨,钢291.07万吨,钢材192.39万吨。国家投资17.59亿元,上缴利润22.4亿元。为此,鞍钢名副其实成为新中国第一大型钢铁基地,被誉为祖国的钢都。 ——摘编自陈正斌主编《鞍山志·鞍钢卷》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案例。围绕这一案例,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并对其进行历史解释。(12分)(要求:角度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表达顺畅。)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72年,日本派使团前往欧美考察,认识到全民教育是西方强盛的基础,同年日本即借鉴法国和美国的经验,实行四年义务小学教育,夸言“在村中无家不入学,在家中无人不读书”,并明言学校以实务学习及独立思考为目的。在此基础上,日本还发展出自己的教育理念,即男女学习的目标应该不同,前者学习知识,服务大众,富强国家,后者除身为天皇臣民外,重在学习如何胜任贤妻良母角色。由于义务教育经货是通过额外征税筹集,在它实施的第一个十年,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及50%。后经政策宣传和立法推动,到19世纪末,适龄儿童入学率提升到了90%以上。 ——摘编自安德鲁·戈登《现代日本史》 (1)根据材料概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四年义务小学教育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年义务小学教育对明治维新其它改革措施的影响。(4分) (新高考)2021届高考考前冲刺卷 历 史(一) 答 案 第Ⅰ卷 1.【答案】A 【解析】图示青铜器都是礼器,或形制庞大,或造型精美,是权力地位的象征,故选A项;司母戊鼎是商代时期的青铜器,排除B项;司母戊鼎是商代官营手工业的杰出代表,并非民营手工业的作品,排除C项;青铜器的铸造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图示青铜器主要为祭祀礼器,并不用于生产,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反映在历法中看不出“领先世界”,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政府制定的《太初历》体现重农,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起源于黄河流域”反映是农民经验的总结,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反映了古代天文学家的智慧,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以问题集成的方式列举……运用实例”、“收录农牧业生产、食品加工贮藏、野生植物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可知古代科技注重理论的现实意义,故选B项;“体系臻于完善”有夸大之嫌,排除A项;据材料“列举基本概念”、“《九章算术》中常用的定理”可知并未轻视原理,排除C项;材料侧重科技的特点及其价值,并非科技创新的原因,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有表格可以看出,四等考第中的资格一栏内的内容都是关于官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怎样的规定,故选C项;题干中只体现出了考核等第和考核资格,没有关于考核机构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表格中资格一栏主要涉及的是流外官的工作表现,没有涉及其他考核标准,所以不能说全面,排除B项;表格涉及的主要是工作中的具体表现,而不是道德标准,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新思想与材料中“以求兼顾外洋政治等诸多事务”相符,旧思想与材料中“以确保天朝与外夷之别”相符,故选B项;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中“1861年”不符,排除A项;固守夷夏之别,与材料中“奕随后坚决上奏,力求去掉”不符,排除C项;奕是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但咸丰帝的态度不能说中体西用是思想的主流,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历史的偶然事件。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反映了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人仍然没有真正觉醒,故选B项;林则徐的革职让许多人误认为战争失败是偶然的,说明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林则徐被革职,排除A项;据材料“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说明鸦片战争尚未真正引起民族觉醒,并非起到了震慑作用,排除C项;据材料“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说明中国较西方在军事与政治方面劣势明显,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梁启超劝诱孙中山举皇上为总统共入中原,是希望资产阶级能够引领义和团当时反帝的形势,何启建议孙中山与李鸿章合作组织广东独立政府是希望资产阶级能够解决义和团与八国联军进攻中国的事情,挽救中国的统治危机,所以二者都是想解决中国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故选C项;1900年清王朝统治还没有名存实亡,清末新政后才走向名存实亡,排除A项;《辛丑条约》之后列强才开始以华治华,排除B项;1900年三民主义还没有提出,三民主义提出于1905年,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胡适的新诗,保留了五言古诗的格式,但是内容新鲜易懂,说明新诗新旧杂糅,突出了转型期的特点,故选D项;《蝴蝶》依然采用了古诗的五言一句的格式,说明并没有与传统诗歌完全割裂,排除A项;《蝴蝶》通俗易懂,新鲜活泼,直抒胸臆,是新文化运动背景下文学革命的重要作品,并没有偏离时代主题,排除B项;《蝴蝶》内容通俗易懂,面向大众,从逻辑上说会拥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C项。 9.【答案】D 【解析】“有计划地提高生产和降低成本”、“增加农业税收入”、“适当节约行政费用的支出”体现的是自力更生,“苏联及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各种贷款”体现的是争取外援故选D项;由于题干提到我们在一五计划期间的建设资金靠增加农业税收入等自力更生的手段,说明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为积累建设资金而没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设的资金筹集问题,而不是讲工业化的成就,排除B项;1952年底我国就全面恢复了国民经济,与题干中的一五计划期间这一时间不符,排除C项。 10.【答案】D 【解析】“一带一路”提出于十八大以后,我国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积极推动者,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故选D项;“全方位开展对外开放”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A项;我国一直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排除B项;“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C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人的尊严”“给予人们‘自由意志和行动的自由’”等信息可知这一演说认为,上帝在造人时就赋予人自由意志和行动自由,即人可以依靠自己的意志和行动去认识世界,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故选A项;根据材料“他承认是上帝创造了人”可知,该演说并未摆脱上帝创造人这一神学理论束缚,排除B项;根据所学,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自由平等的理念出现于启蒙运动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斯托雷平改革具有较大的不彻底性,“进城务工农民随时可被村长召回”使得农民并非真正可自由迁徙的劳动力,长远来看不利于俄国工业的发展,故选D项;连带的赋税责任限制了农民的迁徙,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废除与农奴制相结合的土地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这一改革阻碍了农民的自由迁徙,并未使其流亡,排除C项。 13.【答案】B 【解析】对外出口的快速增长说明海外市场不断扩大,为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英国需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加速工业革命的开展,故选B项;国内产业的增长会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非降低,排除A项;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是不断的对外殖民扩张,而非产业的增长,排除C项;国内产业及出口产业的增长本身就是劳动生产力提高的表现,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20世纪20年代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所以商品广告琳琅满目,但是30年代中期由于苏联逐步确立起计划经济体制,所以不再需要商业广告,因而逐渐减少,故选D项;广告内容的变化主要源于苏联经济体制的变化,而不是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排除A项;20世纪30年代新经济政策已经被废止,排除B项;国内战争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苏德战争发生在1941年,所以题干所题的时间没有战争,排除C项。 15.19世纪后期,英国一些经济学家、工会领袖等,在研究英国社会矛盾时,提出了采用温和、渐进方式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设想。20世纪初,英国有关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广为传播。但当时“福利国家”并没有全面实行。这说明( ) A.“福利国家”思想源远流长 B.实施“福利国家”的条件不成熟 C.英国政府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D.英国阶级矛盾尚未进一步激化 【答案】B 【解析】英国关于福利国家的设想在20世纪初就已经广为传播,但并没有全面实行,而后来在二战之后则全面实行,这是由于20世纪初还不具备足够的政治经济条件,故选B项;题干重点强调的是没能全面实行福利国家,而不是强调福利国家的思想,排除A项;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做什么决策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所以这不能作为未全面实行的具体原因,排除C项;福利国家的政策是为了缓和矛盾而采取的温和、渐进方式,所以不能到阶级矛盾激化时才实行,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邦斯舅舅在饱经沧桑之后总结出“金钱就是一切”的信条,反映了当时社会拜金主义盛行的现实,故选A项;题干中没有提到传统信仰,而是强调金钱对人的腐蚀作用,排除B项;邦斯舅舅通过亲身经历之后沦为金钱的奴隶,恰恰说明其不够理性,所以其总结也不是理性主义的反思,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现实主义的风格,不是古典主义传统,排除D项。 第II卷 17.(15分) 【答案】(1)原因:政治——政府鼓励垦荒,环保立法薄弱;经济——工业革命的推进,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过分追求短期利益,环保意识淡薄;肆意破坏森林,屠杀野生动物;自然——西部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性。(一点给 2 分,两点给4分,三点给7分) (2)直接——有利于推动我国建成生态文明社会;有利于增强国民环保意识,保障国民健康;间接——顺应了国家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等。(每点 2 分,共 8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1)据材料“1862年《宅地法》颁布后,农民不断抛弃旧土地,转向新土地”可得政府鼓励垦荒,环保立法薄弱;据材料“越来越严重的城市垃圾、污水以及工业废料、废气、废水问题”可得工业革命的推进,环境污染严重;据材料“实行粗放式经营,短期内农民获得很大的收益,时间一长土地板结,不再适于耕作”可得过分追求短期利益,环保意识淡薄;据材料“森林减少的速度更快了……人们猎杀野牛,致使野牛的数量几乎灭绝”可得肆意破坏森林,屠杀野生动物;据材料“再加上西部生态系统本来的脆弱性——降水少、初夏蒸发量大,土壤易因干旱和耕作而变成粉末”可得西部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性。 (2)本小问为开放式设问,可从增强国民环保意识、保障国民健康、建成生态文明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角度来回答。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8.(13分) 【答案】材料一的记述是合理的。(2分)理由:(1)因为科举考试隋朝以后才出现,而汉朝施行察举、征辟的选官制度,所以材料一的记述具备合理性。(5分) (2)材料一为正史,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依据。而材料二是小说,参考价值有限。(6分) 19.(12分) 【答案】示例1: 角度:民族独立是工业化健康发展的前提。(2分) 历史解释:鞍钢诞生在20世纪初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从诞生时起,就被日本帝国主义经营与控制。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鞍钢沦为日本法西斯对外扩张的战略物资基地。抗战胜利后初期,鞍钢受到前苏联的控制,生产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民族独立的实现,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指导下,鞍钢才得以作为真正的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并取得了辉煌成就。由此可见,民族独立是工业化健康发展的前提。(8分) (格式规范,字迹工整,解释恰当,逻辑清晰)(2分) 示例2: 角度:资金、技术、政策是工业化发展的保障。(2分) 历史解释:鞍钢作为中国近、现代工业的代表企业之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企业的发展在资金和技术上都依赖外国,政策上更是被迫服务于列强,形成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点,难以独立、健康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工业化建设,对鞍钢等大型工业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同时通过与苏联签订技术援助协议,给予鞍钢在技术上的支撑与保障。“一五计划”期间,在政策上,国家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集中力量建设鞍钢,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得以迅速发展。由此可见,资金、技术、政策是工业化发展的保障。(8分) (格式规范,字迹工整,解释恰当,逻辑清晰)(2分) 示例3:角度: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艰难与曲折。(2分) 历史解释:鞍钢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代表企业之一,从诞生起就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与阻碍,先天补足、后天畸形。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初期,鞍钢先后沦为日本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的物资生产基地和苏联的物资与技术掠夺对象,工业化发展遭遇曲折。由此可知,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艰难与曲折。(8分) (格式规范,字迹工整,解释恰当,逻辑清晰)(2分) 20.(12分) 【答案】(1)特点:日本政府主导(强制性、强烈的国家主义色彩);学习西方教育方式;以培养现代化人才为目的;逐步推进,最终实现普及;注重维系自身特色(培养目标存在明显差异);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评分细则:答其中4点得8分,在表述时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概括,不能简单的摘抄材料,如借鉴法国和美国经验、以实务学习,及独立思考为目的等,最多不超过1分。) (2)影响:促进了四民平等;为殖产兴业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为近代天皇制度和军国主义提供了社会土壤。(评分细则:题目要求回答“对明治维新其它改革措施的影响”,评卷时要求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层面作答,如果仅从一个层面作答,即使表述全面、准确,最多给3分;如果两个层面均表述到位,给4分;如果仅答一点且表述准确,给2分。) 【解析】(1)据材料“日本即借鉴法国和美国的经验”可知学习西方教育方式;据材料“日本派使团前往欧美考察……日本……实行四年义务小学教育。”可知日本政府主导(强制性、强烈的国家主义色彩);据材料“男女学习的目标应该不同,前者学习……后者……”可知注重维系自身特色(培养目标存在明显差异);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据材料“……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及50%。……到19世纪末,适龄儿童入学率提升到了90%以上”可知逐步推进,最终实现普及;联系设问“明治维新时期”可知以培养现代化人才为目的。 (2)从特点可知其存在局限性,因此评价要一分为二,联系时间可知,促进了四民平等;为殖产兴业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据材料“男女学习的目标应该不同,前者学习知识,服务大众,富强国家,后者除身为天皇臣民外……”可知为近代天皇制度和军国主义提供了社会土壤。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