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9-2021北京重点校高一(上)期中语文汇编:文言虚词.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9578569 上传时间:2025-03-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1北京重点校高一(上)期中语文汇编:文言虚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1北京重点校高一(上)期中语文汇编:文言虚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1北京重点校高一(上)期中语文汇编 文言虚词 一.选择题 1.(2021北京•北京四中高一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请而见之 晨而求见 B.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 不闻天子之诏 C.齐其闻之矣 其季父项梁 D.以何市而反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之 2.(2019北京•北京四中高一期中)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 小学而大遗 B.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师不必贤于弟子 3.(2021北京•北京师大附中高一期中)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扣舷而歌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知不可乎骤得 C.纵一苇之所如/倚歌而和之 D.挟飞仙以遨游/举匏樽以相属 4.(2018北京•北京师大二附中高一期中)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 例句: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 A.我欲因之梦吴越 B.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D.爱共叔段,欲立之 5.(2018北京•北京市101中学高一期中)下列各项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其还也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B.因击沛公于坐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C.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默然不应 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君为我呼入 6.(2018北京•北师大附实验中学高一期中)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①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②此罪甚于解杀之 B.①今已服矣,又何求焉②莫不延颈愿交焉 C.①伤长者之意 ②东道赵他、南阳赵调之徒 D.①久之,乃得解 ②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 7.(2018北京•北京市101中学高一期中)下列各项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太子言,臣愿得碣之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荆轲)倚柱而笑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8.(2018北京•北京四中高一期中)下列“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A.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B.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C.非二三子之罪也。 D.不患其众之不足也。 9.(2017北京•北京四中高一期中)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即患秦兵之来 仇雠敌战之国也 B.不如因厚遇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D.吾所以为此者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10.(2018北京•北师大附实验中学高一期中)对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②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诸公以故严重之 ④以睚眦杀人 ⑤箕踞以骂 ⑥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⑦以试人,血濡缕 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⑨使使以闻大王 ⑩以次进 A.①⑥/②③⑦⑨/④/⑤⑧/⑩ B.①/②⑦⑩/③④/⑤⑥⑧⑨ C.①⑥/②③④⑦/⑤⑧⑨/⑩ D.①⑥⑨/②⑦/③④/⑤⑧/⑩ 11.(2019北京•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高一期中)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驾一叶之扁舟 B.倚歌而和之 C.自其变者而观之 D.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解答】 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B.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C.推测语副词,大概;人称代词,他的。 D.均为介词,用、拿。句意:用它买什么回来呢?/穿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用军中礼节参加。 故选:D。 【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2.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解答】 A.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却; B.之:代词,它;助词,取独; C.焉:兼词,于此;代词,哪里; D.于:均为介词,比; 故选:D。 【点评】在文言里,“于”经常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句末,构成一种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这也是“于”作为介词的常见用法。 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到”“从”等。 例如:(1)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在”) (2)皆朝于齐。(同上,译为“到”) (3)虎兕出于柙。(《季氏将伐颛臾》译为“从”) 2、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译为“向”“对”“跟”“与”等。 例如:(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为“向”)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对”) (3)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跟”) 3、引进比较对象。译为“比”。这种情况中,“于”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词。 例如:(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比”)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译为“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它往往跟在动词后面,译为“被”。 例如:(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被”) (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译为“被”) 有时,它还与“见”“受”合在一起表被动,构成一种固定结构的句式。例如:(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见……于……”译为“被”)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受……于……”译为“被”) 3.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很据每个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来思考解答。 【解答】 A.前一个“而”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后一个“而”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B.前一个“乎”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后一个“乎”,助词,调节音节,无实意。 C.前一个“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代词,代指歌声的曲调。 D.两个“以”都是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 故选:D。 【点评】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4.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解答】例句。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代词,代越人说的话; B.结构助词,的; C.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代词,代共叔段。 故选:C。 【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5.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解答本题主要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只有明确不同虚词的用法,然后多加练习,提高对文言虚词的运用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解答】 A.表商量的语气词,还是;代词,他的; B.均为介词,趁机; C.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D.动词,制定;介词,替;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文言文中有许多文言虚词,这些词语因为前后语境义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含义,做题时要注意区分。平时在学习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积累文言虚词的含义。其次,学生自己也要掌握必要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有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大意来推断),代入筛选法(将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代入选项来检验),例句推断法(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成语联想法(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词义)等。 6. 【分析】本题是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解答】 A.两句里“于”都是介词,表比较,比; B.第一个“焉”,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呢;第二个“焉”,代词,他; C.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代词,这,这些; D.第一个“乃”,副词,才;第二个“乃”,副词,于是。 故选:A。 【点评】做此类题一定要熟知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同时要熟悉课文中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还要能翻译整个句子,了解语法,只有做到这些,我们在做这类题时才会轻松而简单。 7.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解答本题主要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只有明确不同虚词的用法,然后多加练习,提高对文言虚词的运用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解答】 A.因为,介词;按照,介词; B.均为如果没有; C.到,动词;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表修饰关系的连词,不译;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却;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文言文中有许多文言虚词,这些词语因为前后语境义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含义,做题时要注意区分。平时在学习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积累文言虚词的含义。其次,学生自己也要掌握必要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有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大意来推断),代入筛选法(将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代入选项来检验),例句推断法(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成语联想法(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词义)等。 8. 【分析】本题是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解答】例句“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A.“之”,代词,代屈原; B.“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C.“之”,结构助词,的; D.“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故选:D。 【点评】做此类题一定要熟知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同时要熟悉课文中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还要能翻译整个句子,了解语法,只有做到这些,我们在做这类题时才会轻松而简单。 9. 【分析】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要梳理归纳教材中常见的虚词含义,加强记忆,结合语境准确辨析翻译。 【解答】 A.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不译,译:又怕秦兵秦国会出兵攻来;的,助词,译:是互相仇视、敌打、交战的国家。 B.趁机,介词,译: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通过,介词,译:通过宾客带领到了蔺相如蔺相如的门前谢罪谢罪。 C.凭借,介词,译:凭借勇气在诸侯之间闻名;以致,连词,译:以致使百姓百姓的尸骨暴露暴露在原野中。 D.均为:……的原因,名词,译:我这样做的原因;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 故选:D。 【点评】所以的含义: “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10. 【分析】本题是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解答】 ①“以”,表目的连词,来; ②“以”,介词,用; ③“以”,连词,因为; ④“以”,连词,因为; ⑤“以”,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 ⑥“以”,表目的连词,来; ⑦“以”,介词,用; ⑧“以”,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 ⑨“以”,表目的连词,来; ⑩“以”,介词,按照。 故选:D。 【点评】做此类题一定要熟知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同时要熟悉课文中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还要能翻译整个句子,了解语法,只有做到这些,我们在做这类题时才会轻松而简单。 11. 【分析】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要结合教材梳理归纳虚词常见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准确翻译。 【解答】 A、助词,不译,译:驾驶一只小船; B、代词,代指歌声,译: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 C、代词,万物,译:从事物易变的一面来看自然万物; D、代词,这些,译: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 故选:A。 【点评】归纳之的含义和用法: (1)他,她,它(们)。例: ①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②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2)的。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3)往,到…去。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4)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6)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7)调整音节,无实义。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8)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 ①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0)向。例: 然后驱而之善。 8 / 8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