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江苏省镇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随葬品不足,新即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向鲁国乞求,史称“求赙”。这种情况从实质上反映了
A.世袭制遭到破坏 B.中央集权制衰落
C.等级制名存实亡 D.分封制渐趋瓦解
2.秦汉时期,因运输保管不易,户籍、田籍等基础性账簿都是在乡编制,一式仅两份,正本留乡,副本仅上呈至县。魏晋时期,基础账簿则由县负责制作,一式多份,由县上报郡、直至中央政府。这一变化得益于
A.书写材料的进步B.户籍制度的完善C.监察制度的发展D.行政效率的提高
3.宋代地权转移率提高,租佃制成为最有效的经营方式。宋代的法律不再将人民划分为“良民”“贱民”两个完全不平等的阶级,而是根据有无不动产,划分为“主户”与“客户”。这表明宋代
A.门第观念渐趋淡化B.社会成员实现平等
C.人身控制相对松弛D.七地兼并弊端严重
4.宋元时期的《夏雨叹》写道:“六月溧阳三日雨,山田喜足低田苫。学中亦有北铃圩,低处水深三尺许。秧苗浸倒根已浮,再种何由能入土。老夫寓居西郭外,厌听村村蹋车鼓。”该诗反映了
A.麦稻复种制普遍推行 B.江南成为重要粮食产地
C.农业经济的封闭脆弱 D.农民有效利用农具抗灾
5.明朝隆庆年间确定了白银的合法经济地位。在经济交易中涉及的交易数额比较大的就用白银计值,小面额的交易则是使用铜钱。据统计,明朝铜币发行量为宋代的1/60左右。该现象说明明朝
A.朝贡贸易发展迅速
B.贵重金属产量提高
C.深受世界贸易影响
D.税制改革卓有成效
6.右图为创办于1907年的天津《醒俗画报》刊登的漫画。立宪“利君利民”的大门紧闭不开,贿赂“利官”的门却大开,金钱自由进入。该漫画旨在
A.批判官场黑暗腐败
B.倡导实施君飞立宪
C.纠正国民不良习俗
D.关注时政扩大销路
7.民国十年,谢觉哉曾在日记中记下这重要的时刻:“六月二十九日阴,午后六时,权角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OOOOO之招。”其大人后来说:“对子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由于湘江上空乌云翻滚,反动势力猖獗,谢老不能详细记载,只好在这天口记上,画了一大串圆圈。”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
A.筹划国共合作B.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C.创建政党组织D.谋求联合共产国际
8.据伪满皇帝溥仪后来回忆说,他的日本近臣在1942年曾特地介绍了对付八路军的“铁壁合围”、“梳篦扫荡”等战法,溥仪当时不解地问:“共产军小小的,何犯上用这许多新奇战术?”近臣马上说:““共产军”和国民军不一样,军民不分,这样的军队越打越多,将来不得了。”材料所述现象是由于中共
A.实行减租减息政策B.建立了联合政府
C.善于组织游击战争D.分田分地给农户
9.下表反映了1949-1963年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对表格中出生率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1949-1963年我国人口出生率统计表
年份
出生率(%。)
年份
出生率(%。)
年份
出生率(%。)
1949
36.00
1954
37.97
1959
24.78
1950
37.00
1955
32.60
1960
20.86
1951
37.80
1956
31.90
1961
18.02
1952
37.00
1957
34.03
1962
37.01
1953
37.00
1958
29.22
1963
43.37
---《中国统计年鉴》 (2016)
A.1949-1963年,受国际形势持续紧张的影响
B.1949-1954年,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鼓舞
C.1958-1961年,得益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D.1961-1963年,得益于国民经济的有效调整
10.以下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四个时间段(1954-1958年、1959-1963年、2001-2005年、2016-202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其中与2001-2005年相对应的是
11.汉谟拉比建立庞大的官僚机构,派总督管理较大的地区,城市和较小的地区派行政长官管理。他曾下诏命令拉尔萨地区总督将八名未到任的门吏解送到巴比伦城。这说明汉谟拉比
A.加强对中央官吏的考核B.依靠神权强化专制统治
C.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D.建立了强大的封建帝国
12.英国爱德华三世(1327-1377年)时,骑七和市民代表参加国会成为一项稳定的制度。他们联合向国王提出请愿书,请愿书活动渐成为国会立法权的渊源,而英国国会也在14世纪下半期形成上、下院分别开会的习惯。由此可知,英国形成了
A.等级君主制B.立宪君主制C.贵族共和制D.议会君主制
13.16世纪初,罗马教皂热衷于保护罗马帝国的遗迹,喜欢用壮丽的教堂和美轮美奂的宫殿来装点罗马城。他们向世俗的爱好让步,向那些不敬神的艺术家敞开大门,聘请他们设计建造大教堂和宫殿.这一现象
A.动摇了大主教会的统治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C.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D.宣告了理性主义的胜利
14.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西非出现了一批早期民族主义政治组织。1897年黄金海岸一些知识分子、酋长、商人建立“保障土著居民权利协会”,迫使殖民当局废除旨在剥夺非洲人民土地的《公共土地法令》。这说明西非的反殖民斗争
A.体现资产阶级性质B.由旧式阶级领导
C.主张废除土地私有D.走武装斗争道路
15.苏俄中央消费总社计划于1921年8月15日前拨出8105亿金卢布的T业品给地方合作社,而实际只拨出1133亿金卢布。同期,政府计划用工业品交换3200万普特粮食,但只得到218万普特粮食。为了克服这种困境,苏俄政府
A.实行固定的粮食税B.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C.扩大农村租佃关系D.统一进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
16.1939年苏联从美国的进口贸易额为5150万卢布,1942年1月1日,包括苏联在内的26个联合国家发表共同宣言,强调了经济合作问题。1946年苏联从美国的进口贸易额增至21300万卢布。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加强干预经济B.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
C.世界经济体系建立D.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唐朝)帝国疆域的扩大,陆上和海上商路的重新开放,致使许多外国宗教思想和大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佛教的情况尤其如此。……虽然佛教在中国获得大量财富,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在此过程中,它却完全中国化丁。……中国化的另一特征是国家试图按照典型的中国人的观念——宗教应为国家利益服务,应作为国家精神机构发挥作用——来控制、甚至贿赂和拉拢寺院和庙宇……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控制的企图失败了,最后,政府采取了彻底迫害的政策。……系列的迫害,使佛教在中国虽不像在印度本上那样完全消失,但却遭到了极大的削弱。……就中国文明的全面发展而言,佛教介入的最终结果是微不足道的。虽然佛教对中国的哲学、玄学、艺术和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并没像基督教改造欧洲社会那样,从总体上改造中国社会。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指出当时中国政府对佛教的态度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态度转变的原因。(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佛教本土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本土化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何特点?(6分)
18.(14分)茶叶贸易见证了早期的经济全球化之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英茶叶贸易始于17世纪,但当时从荷兰或印尼购入是主流渠道。18世纪,中英茶叶直接贸易迅速发展。添加了奴求生产的糖的英式饮茶,廉价乂方便,使千百万穷苦人在从事沉重且单调乏味的工厂工作中能保持较为充沛的精力。到19世纪中后期,茶叶以及面包构成英国劳动者阶层日常饮食的核心部分。英国大量进口茶叶,但是并没有合适的商品销售到中国,东印度公司往往需要运输大量的白银来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英国几经探索,在印度发展了影响深远的鸦片生产。
——摘编自刘章才《茶向西方的传播简述》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中国、印度和锡兰茶叶在英国所占份额的变化
为了摆脱片面依赖中国茶的局面,英国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印度阿萨姆等地区建起了茶树种植园。自1850年代以后,各种用于茶叶加工的机器相继发明并投入使用,印度、锡兰对采摘后的茶叶加工逐步实现了机械化,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各国之例,出口货物,本国向不收税,则成本较轻,以较中国,则价为贱”,但中国政府的茶税率80年代后期高达25%。
——以上材料摘编自仲伟民《茶叶与鸦片一 19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茶叶贸易迅速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这一发展对英国的影响。(8分)
(2)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英茶叶贸易发生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6分)
19.(14分)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国家政权和国家制度的重构,明确农村地区的土地产权关系成为逐步理顺农村工作的前提。同时,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废除保甲制度、颁布《婚姻法》等治理举措,崩解了农村社会原有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旧政治权威。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村政府与乡政府并立为基层政权。
——摘编自丁云《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发展变迁》
材料二 1958年,《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按此决议,原有的几十甚至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均的合作社合并为一个农村人民公社,将一切生产资料上交给人民公社,统一分配。人民公社不仅要管生产、管政权,还要管社员生活,形成一种“政社合一”模式。直至土地承包到户之后,农民才开始从高度集体化的治理体制中脱嵌出来,家户重新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农村社会重归分散,“政社合--”模式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经济基础,1983年,全新的乡镇基层政权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同时,伴随农村经济活力的充分调动,多元利益主体纷纷出现,村委会成为群众自治组织,也是整合农村社会的组织。
——摘编自祝传佳《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重构乡村秩序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6分)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的演变。并结合所学,分析不同阶段的治理体制产生的主要背景。(8分)
20.(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时间
美国总统
外交观点
1796年
华盛顿
奉行不与任何国家结盟,不卷入任何洲的列强纷争,完全独
立地处理国际事务的孤立主义外交原则。
1823年
门罗
“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
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
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
1918年
威尔逊
“为永远是我们自己国家生活基础的原理与理想而战。我正
在试图给世界送去自由和良知以及无私服务于世界的礼物。”
1947年
杜鲁门
“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国自由人民,他们正在抵制武装
的少数人集团或外来压力所实行的征服行动。”
——摘编自岳西宽《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及其演变》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