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1北京初二(上)期末生物汇编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单选题
1.(2021·北京密云·八年级期末)先秦·韩非的《韩非子·喻老》中写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以蝼蚁之穴溃”,这句话体现的生物学意义是( )
A.生物的活动能够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2.(2021·北京延庆·八年级期末)全球气候变暖的2019年冬天,叠加2020年年初的澳大利亚超级大火,造成东非10-12月持续的大暴雨。由于这段时间正好是蝗虫幼体破土而出的时节,充分的雨水加上舒适的地面环境,蝗虫成长速度极快,最终酿成2020年1月大蝗灾。从蝗灾爆发的原因可以看出
A.生物影响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改变环境
3.(2021·北京平谷·八年级期末)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南极的企鹅皮下脂肪很厚 B.沙漠地区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
C.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D.莲藕的茎和叶柄是中空的
4.(2021·北京延庆·八年级期末)菟丝子的叶片退化,缠绕在大豆茎上,将细根伸入大豆茎内吸收水分和养料,菟丝子与大豆的种间关系是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捕食 D.寄生
5.(2021·北京门头沟·八年级期末)下列各项中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冬天兔子换上了厚厚的毛 B.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像
C.大雨过后蚯蚓常常会爬出地面 D.森林能净化空气
6.(2021·北京门头沟·八年级期末)车前草同一层的每片叶之间的夹角是 137°,叶片的这种有序排列能最大效率的接受光照, 这种现象说明( )
A.环境适应生物 B.生物适应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生物影响环境
7.(2021·北京延庆·八年级期末)Science发布的2019十大科学突破,其中一项是“肠道微生物对抗营养不良”,科学家发现肠道中15种关键细菌有助于婴儿健康。这表明人类和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 )
A.捕食 B.寄生 C.共生 D.竞争
8.(2021·北京延庆·八年级期末)雅鲁藏布大峡谷,植物的分布随海拔的变化情况是:下层为热带雨林,中层为常绿阔叶林,上层为针叶林,顶层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地区植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空气
9.(2020·北京门头沟·八年级期末)海南种植的哈密瓜与新疆种植的哈密瓜口感差异较大,这种现象说明( )
A.环境能影响生物 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10.(2020·北京延庆·八年级期末)2019年世园会植物馆中展出的红树林,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枝叶繁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泥中。红树林的根系发达体现了( )
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 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1.(2020·北京延庆·八年级期末)决定菊科植物多在秋天开花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湿度 B.日照长度 C.温度 D.土壤肥力
12.(2020·北京石景山·八年级期末)乐乐制作了4个密闭的生态瓶,放在一定的环境中,具体情况见下图。请根据你学过的知识,判断4个生态瓶中生物生存时间最短的是( )
A.B.C.D.
13.(2020·北京门头沟·八年级期末)鱼塘中的鲫鱼背部呈深灰黑色,腹部呈白色,无论我们从上面看还是从下面看都不容易发现它,这是一种( )
A.拟态 B.保护色 C.警戒色 D.以上三种都对
14.(2020·北京房山·八年级期末)调查显示,生长在岩石上的青蒿中青蒿素含量高于生长于平地、土坡、路边的青蒿中的青蒿素的含量。这说明(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影响生物 D.环境影响生物
15.(2020·北京昌平·八年级期末)胡杨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唯一的乔木树种,沿沙漠河流分布。当地下水距地表小于4米时胡杨可以正常生长,但大于9米时会死亡。这表明影响胡杨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水分 B.光照 C.温度 D.土壤
16.(2020·北京密云·八年级期末)北京世园会的植物馆中,弥勒树(下图)以独特的长相颇为吸引眼球,它是植物馆中长相最奇怪的一种树,巨大的树干就像弥勒佛的肚子一样,由此得名“弥勒树”。之所以会呈现这样的大肚子形象,是因为它粗大的树干中存满了大量水分,即使一年不下雨,也不会受到很大影响。这种现象可以说明( )
A.环境能适应生物
B.环境不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17.(2020·北京房山·八年级期末)下列生态瓶中的生物生存时间最长的是
A. B. C. D.
18.(2020·北京延庆·八年级期末)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其中许多诗词蕴含着生物学道理。以下诗句能体现生物间竞争关系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19.(2020·北京房山·八年级期末)菟丝子的叶片退化,细软的茎缠绕在大豆的茎上,它的根伸进大豆的茎内吸收水分和养料,大豆与菟丝子之间的关系是( )
A.吸收 B.寄生 C.捕食 D.竞争
20.(2020·北京房山·八年级期末)中国农谚中有“冬春雨水贵似油,莫让一滴白白流”的说法。这句农谚反映出影响作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土壤
21.(2020·北京房山·八年级期末)钓鱼岛上海风强,岛上植物长得又矮又粗壮,这体现了( )
A.生物依赖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 D.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22.(2020·北京延庆·八年级期末)在“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活动中,取红、绿、蓝、黄四种颜色的小纸片各25张,放在一块绿色布上,实验者快速拿取。最后剩下的小纸片数量最多的可能是
A.红色的 B.蓝色的
C.绿色的 D.黄色的
23.(2020·北京房山·八年级期末)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下列与此相似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B.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
C.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D.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24.(2020·北京房山·八年级期末)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B.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参考答案
1.A
【分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详解】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蚂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影响了大堤牢固性,洪水时容易溃堤,体现了生物对环境大堤的影响。故选A。
【点睛】
熟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2.B
【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同时,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
【详解】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环境也能影响生物。资料描述:由于这段时间正好是蝗虫幼体破土而出的时节,充分的雨水加上舒适的地面环境,蝗虫成长速度极快,最终酿成2020年1月大蝗灾。由此说明环境影响生物。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环境影响生物。
3.B
【分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也影响环境,反过来环境也影响生物。
【详解】
A.南极的企鹅的皮下脂肪厚,可以保温,是企鹅对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A不符合题意。
B.在沙地上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符合题意。
C.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不符合题意。
D.莲的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以满足呼吸的需要,适于在有水的地方生存,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4.D
【分析】
寄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在一起,对一种有利,对另一种(寄主)造成伤害的营养关系。
【详解】
菟丝子和大豆之间的关系属于不同种生物之间的作用,由于光合作用需要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内进行,菟丝子的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不含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菟丝子生长于大豆、柑橘等植物体上,遮挡光线,影响了大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菟丝子主要靠吸收大豆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来生存,对大豆造成伤害,因此,菟丝子与大豆的关系是寄生关系,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5.D
【分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树,必须种植耐旱树种如沙棘、柽柳等才能容易成活。若种植需水分较多的水莲则很难成活。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详解】
A.冬天天气寒冷,兔子换上了厚厚的毛,说明生物能够适应环境,A不符合题意。
B.竹节虫的形态与竹枝极为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竹节虫对环境的一种适应,B不符合题意。
C.大雨过后,蚯蚓常爬出地面,是为了呼吸,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森林能净化空气,是因为大树等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森林中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6.B
【分析】
现存的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这些适应性的特征是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如骆驼、骆驼刺对荒漠缺水环境的适应,动物的警戒色、拟态等。
【详解】
阳光是从上往下照射的,若叶片相互遮挡,下面的叶片就不能接受阳光的照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就会减少,不利于车前草的生长。因此车前草上下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能使每片叶都尽可能地接受阳光照射,这种现象体现了生物能适应环境。
故选B。
【点睛】
能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7.C
【分析】
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详解】
有些细菌与动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就是共生。人类肠道微生物可以帮助人体分解食物,促进食物的消化,利于健康,二者互惠互利,共同生活,属于共生关系。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共生的相关知识。
8.A
【详解】
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温度,如热带雨林必须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环境、常绿阔叶林必须生长在温度较高的亚热带、寒温带针叶林适于温度较低的亚寒带和寒带、高山草甸适于生长在寒冷的高山高原。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度左右,因此高山从山脚到山顶温度差别极大,形成植物垂直分层分布的特点,即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山草甸。
9.A
【分析】
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生物依赖环境(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类别不同,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2.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详解】
光合作用是指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的过程,可见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新疆地区瓜果特别甜,是因为新疆地区的光照强度大、日照时间长,能促进光合作用,使其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糖类等有机物,同时,新疆地区的夜间温度低,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低,呼吸作用越弱,减少有机物的分解,使更多的有机物得以剩余,提高了瓜果的甜度,而种植到海南,昼夜温差小,积累有机物少,因此甜度大减,这一现象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故选A。
10.C
【分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详解】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就如同红树林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能够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 红树林的这个特征就是对海滩淤泥环境的适应。
故选C。
【点睛】
对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可从植物的器官特征去分析。
11.B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生物。
【详解】
秋季与其他季节的主要差别是光照强度不同。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所以决定菊科植物多在秋天开花的主要因素是日照长度不同。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2.B
【分析】
绿色植物在有光的环境中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黑暗环境中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详解】
动物无论什么环境中都是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绿色植物在有光的环境中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所处的环境增加氧气,在黑暗环境中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在四个密闭的生态瓶中,哪个瓶中的氧气耗尽的最早,哪个瓶中生物的生存时间最短。
A.密闭的生态瓶,虽然有两条小鱼和一些水藻,但是在光的环境中水藻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所以它们存活的时间应该很长,故不符合题意。
B.密闭的生态瓶,虽然也是有两条小鱼和一些水藻,但是在黑暗环境中小鱼和水藻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所以该瓶内的氧气是被耗尽最早的,瓶中生物的生存时间最短,故符合题意。
C D.密闭的生态瓶,都只有两条小鱼,且都无水藻,既不产生氧,也不增加氧的消耗,瓶中的氧气耗尽的都不会是最早的,比B生存时间长,比A生存时间短,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此题是一道实验探究题,考查的是在生态系统中的各生态因素作用。
13.B
【分析】
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色彩,它有利于逃避敌害和捕猎食物。
警戒色:某些恶臭、有毒或不可食等特点的动物具有鲜艳夺目的色彩或斑纹,从而对敌害起到警告的作用,它是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拟态:是指一种生物在形态、行为等特征上模拟另一种生物,从而使一方或双方受益的生态适应现象。
【详解】
鱼身体的颜色上深下浅(背部深灰色,腹部白色)为鱼的保护色。由于我们从水面上方向下看,看到水面下方为深灰黑色,正好与鱼背部的颜色相同,不易发现它;而从水底向上看时,看到的为白色,又恰好与鱼的腹部颜色相同。这样鱼的体色就很好地保护了它,所以是一种保护色。
故选:B。
【点睛】
鱼身体的颜色上深下浅(背部深灰色,腹部白色),鱼的天敌从上下方向都难于发现它,有利于保护自己。
14.D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
生物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A不符合题意。
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如鲫鱼生活在池塘中,与水生环境相适应,但是当天气特别干旱,池塘干枯时,鲫鱼会死亡,表明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B不符合题意。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C不符合题意。
环境对生物有影响,如沙漠上植物稀少,不同环境中的青蒿中青蒿素含量不同,D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15.A
【分析】
影响植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水分、光照、温度、土壤等,影响胡杨生长的主要东阿非生物因素是什么则需要从题目中获取信息。
【详解】
通读题目,可知胡杨在沙漠中沿河流分布,而且当地下水距地表小于4米时胡杨可以正常生长,但大于9米时会死亡,涉及到的影响胡杨生长的非生物因素只有水分,因此A正确,BCD错误。
【点睛】
答对本题的关键是学会从题目中获取有用信息。
16.C
【分析】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详解】
现存的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这些适应性的特征是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如骆驼、骆驼刺对荒漠缺水环境的适应,“弥勒树”粗大的树干中存满了大量水分,因此能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体现了“弥勒树”对环境的适应。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17.D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两类。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详解】
由图可知:C瓶与D瓶对照,变量是水藻,说明水藻的作用。由于小鱼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是水藻光合作用的原料。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除了满足水藻自己呼吸的需要外,还供给小鱼呼吸。因此D瓶中生物的生存时间最长。B瓶与D瓶对照,变量是光,说明水藻的光合作用需要光。在黑暗环境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小鱼和水藻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产生二氧化碳,密闭的B瓶里面的氧气是有限的。所以该瓶内的氧气是被耗尽最早的,瓶中生物的生存时间最短。A瓶中没有水藻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小鱼最终也会因缺氧而死亡。
【点睛】
绿色植物在有光的环境中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黑暗环境中只进行呼吸作用。
18.B
【分析】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详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草盛,即草多了,草吸收的水、无机盐就多;草还挤占豆苗的生存空间,遮挡阳光影响豆苗的光合作用,导致豆苗生长缓慢,因此才有了“草盛豆苗稀”景象,故B符合题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促进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所以在落花传化为春泥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细菌和真菌,故C不符合题意;“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杨树等植物适合用茎进行扦插繁殖,因此诗中叙述的应该是用扦插繁殖柳树,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9.B
【详解】
试题分析:寄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在一起,对一种有利。对另一种(寄主)造成伤害的营养关系菟丝子和植物体之间的关系属于不同种生物之间的作用.由于光合作用需要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内进行,菟丝子的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不含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菟丝子生长于大豆、柑橘等植物体上,遮挡光线,影响了大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菟丝子主要靠吸收大豆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来生存,对大豆造成伤害.因此,菟丝子与大豆的关系是寄生关系。
考点: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20.B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详解】
“冬春雨水贵似油,莫让一滴白白流”是说冬春雨水对庄稼的重要性,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须需要水,这句农谚反映出影响作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水分。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理解掌握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1.B
【分析】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 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据此解答。
【详解】
由于经常刮大风,岛上高大的植物蒸腾作用非常旺盛,保水能力差,还容易被风折断,不能生存,这是不适者被淘汰;而又矮又粗壮的植物,蒸腾作用较小,保水能力强,还能避免被风折断,有利于生存,这是适者生存;经过若干年的自然选择之后,岛上的植物就都又矮又粗壮了。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故选B。
【点睛】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2.C
【分析】
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本题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动物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详解】
本实验中,绿色的纸片与背景颜色绿色布一致,在模拟的取食过程中,与背景颜色不一致的红色、蓝色、黄色等纸片首先被取食,而与背景颜色一致的绿色的纸片不易被“捕食者”发现,这样,经过几代选择后,剩余个体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一致了,即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绿色。该实验说明,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环境对生物进行的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C。
【点睛】
生物体色的变异是随机的,而环境的选择是定向的:与环境颜色一致的个体容易生存下去,与环境颜色不一致的个体则被淘汰。
23.B
【分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详解】
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选项中的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都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而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与“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相似。B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24.D
【详解】
试题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解: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A错误;
B、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属于一种复杂反射,B错误.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吃蝉、黄雀吃螳螂,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C错误;
D、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是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1 / 1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