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真题汇编.docx

上传人:优****虫 文档编号:9578513 上传时间:2025-03-31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18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真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真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之《三峡》 『典题精练』 一、(2021·安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巴落, 峡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堆,碑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沿.潮阻绝 沿: (2)不以疾.也 疾: (3)发.大溪口 发: (4)仰视天如.匹练然. 如.……然: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3.[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滟濒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 ; 93 等到夏秋水涨时, 。 4.[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1.(1)顺流而下 (2)迅速,快 (3)出发 (4)好像……的样子 2.(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有人在圣姥泉旁大声喊叫,就会有泉水流出,(人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3.江水低于滟濒堆(数十丈) 江水高于滟灏堆(数十丈) 4.甲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绵延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数百里、没有缺口可以看出。乙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高峻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悬崖峭壁耸人云霄可以看出。 【解析】 1.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如……然”是“好像……的样子”;“疾”是古今异义词, “迅速,快”的意思。 2.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 句中的“自(如果)、亭午夜分(正午和半夜)、曦(日光)”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 句中的“呼(呼喊)、于(在)、则(就)、屡(多次)”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 老相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概括填写作答。本题 可依据“堆,碑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和“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来概括填写作答。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甲]文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意思是:两岸都是连绵的 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突出了三峡山高岭连的特点。[乙]文画线句子 “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的意思是: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 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突出了三峡山势高峻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乙]二十六号,我从大溪口出发,进了瞿塘峡。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我仰头望苍天,却发现原本宽广的苍穹在山崖的夹缝里就像是一匹白练一般。再向前走,水位已经落下去了,看起来犹如油盎。经过圣姥泉,发现大石上有一个豁口, 只要有人在旁边大喊,就会有泉水从中流出,不停的喊就不停的流,真是奇怪啊。傍晚,到了瞿塘关,这里在唐朝时也叫夔州,与白帝城是相连的。杜甫有诗言道:“白帝城和夔州各有各的特点。”就是说语言也难以表达。关口的西门正对着石头堆,是碎石累积的结果,其高出水面二十余丈。当地人说:"到夏秋季水面暴涨之时,水位又会高于石头堆数十丈了。" 二、(2021·新乡市·河南师大附中九年级一模)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 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二) 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像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水势急峻,故郭景纯《江赋》曰: 虎牙桀竖①以屹崒②荆门阙竦而盘薄③,围渊九回以悬腾,湓④流雷呴⑤而电激者也。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有改动) (注)①桀竖:像小木桩一样竖立。②崒(zú):险峻。③盘薄:宏大而雄伟。④湓(pén): 水涌溢。⑤呴(hǒu):轰鸣。 5.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有时朝发.白帝/野芳发.而幽香C.空谷.传响/行深山巨谷.中 D.故.渔者歌日/温故.而知新 6.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7. 有人评说段(一)的写景“次序分明”,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段(一)描写三峡景致的层次 思路。 8. 语段(一)和语段(二)末尾都有引用之语,请分别简析其作用。 【答案】 5.C 6.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7. 先写山势概貌,强调三峡之雄伟,同时为下文写水做铺垫;次写四季景色,虽是写四时之景却没有按照时序来写,而是按照文脉之势,先写夏水之汹涌迅疾,再写春冬与秋天之景,转为沉静, 按照水势的涨落依次展开。 8. 语段(一)引用渔歌,再次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渲染三峡秋季的萧瑟肃杀气氛;语 段(二)引用郭景纯《江赋》中的描述,表现江水水势湍急的特点。 【解析】 5. 本题考察实词理解。A.自:从/如果; B. 发:出发/开放; C. 谷:都是“山谷”的意思; D.故:所以/旧的; 故选 C。 6.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语:则:就。素:白色。回:回旋。 7. 本题考查文章结构层次理解。第一段先写两岸山势概貌,突出其高大雄伟,为下文写水做铺垫。以下几段写水和四季景色,先写夏水汹涌迅疾,再写春冬趣味,最后写秋之凄凉。可见,作者写水, 并不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而是按江水涨落的规律来安排层次,是逻辑顺序。 8. 本题考查语句作用理解。解此题,需从引文和上文内容理解。文(一)引用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中,“巫峡长”突出了三峡高长的特征,“猿”的叫声凄切,让听到的人“泪 沾裳”,渲染了一种凄凉的分为,而上文写的是秋天的萧索,可见,此句,一方面,印证了三峡的特点;另一方面,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文(二)“湓流雷呴而电激者”,写出了水流鸿涛如雷、时如闪电,突出了水势湍急的特点,印证了前文“水势急峻”的描述。 【点睛】 参考译文 (一)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 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二) 江水继续往东,流过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通山南,北边有座虎牙形的石门,石壁呈赫红色,间有白色的花纹,形状像牙齿,都是以事物形象命名。这两座山是楚国西部的边塞。这里水势湍急,所以郭景纯的《江赋》说:虎牙冲天竖立,高峻而险峭;荆门屹若城网,宏大而雄伟;深渊涡流回旋,骇浪奔腾;洪涛声如巨雷,势若闪电。 三、(2021·江苏常州市·九年级二模)阅读两组文言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扇。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 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① 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选自苏轼《放鹤亭》有删减) [注]①傃(sù):朝、向。 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或短语。 (1)略.无.阙.处.( ) (2) 素湍.绿潭( ) (3) 属引.凄异( ) (4)明.年.春( ) (5)故名.之曰“放鹤亭”(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11.(甲)、(乙)两文中所写景物的共同特点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析。 12.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按水势涨落的顺序,描绘了三峡四季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喜爱之情。B.(乙)文中彭城山的特点是山势连绵、山岗从四面合拢,放鹤亭就建在该山的山顶上。C.(甲)、(乙)两文语言风格相似,都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D. 联系作者,通过揣摩,我们可知(乙)文的着眼点不在“亭”也不在“鹤”,而在赞颂它们高雅的主人。 【答案】(1)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2)急流的水(急流) (3)延长 (4)第二年 (5) 命名 10.(1)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它们)有时站在水边的田地里,有时飞到云层上。 11.示例一:【甲】文中的山的特点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乙】文中的山的特点是“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均表现出了山的连绵起伏的特点。 示例二:【甲】文中写树“荣”草“茂”,而【乙】文中写“草木际天”,均表现出草木茂盛的特点。 12.B 【解析】 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 句意为: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阙处: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略无:毫无,一点也没有; 阙,同“缺”,中断。 (2) 句意为: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急流的水(急流)。 (3) 句意为:声音持续不断。引:延长。 (4) 句意为:第二年春天。明年:古今异义,第二年; (5) 句意为: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名:动词,命名; 10.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 重点字词:“虽”,即使;“奔”,飞奔的马;“疾”,快。 (2) 重点字词:“或”,有时;“于”,在。 1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在理解甲乙两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两文都描写的景物的句子。根据甲文“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和乙文“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分析,表现出了山的连绵起伏的特点。根据甲文“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可知,写到了树“荣”草“茂”,乙文“春夏之交,草木际天”都表现出草木茂盛的特点。 12.B.“放鹤亭就建在该山的山顶上”有误。彭城山的特点是: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不是建在这座山的山顶上。故选 B。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 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 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 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四、(2021·河南焦作市·九年级一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一)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二) 江水又东,径①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②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石既高,加以江湍纡③回,虽途径信宿④, 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节选自《水经注·黄牛滩》) (注)①径:经过。②成就:造就。这里是“自然”的意思。③纡:弯曲、绕弯。④信宿:连宿两 夜。 13.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 沿溯阻绝. 绝: (2) 属引.凄异 引: 14. 把语段(一)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5. 语段(一)写出了三峡夏天和春冬之时“水”的什么特点?请概括。 16. 两个语段的篇末都引用了歌谣,请简析其作用。 【答案】 13.(1)阻断 (2)延长 14. 这(白帝和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驭着长风,(也)没有这么快。 15. 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澈。 16. 语段一引歌谣突出了三峡秋季的凄凉,间接表达了景物带给人们的感伤情绪。语段二突出了高崖上的那块岩石之高和江水的纡回曲折。 【解析】 13.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绝”,动词,阻断。“引”,一词多义,延长。 14.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其间,这中间;虽,即使;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以,代词,这么。 15.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夏季水的特点:根据“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可得:水势盛大;根据“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得:水流湍急。 春冬水的特点:根据“回清倒影”可得:清澈。 16.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语段一中结尾引用渔歌,而且是描写环境,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渲染秋天悲凉、萧瑟的气氛;与第一段相照应,使人进一步感受到三峡地区独特的地貌特征, “猿鸣三声泪沾裳”也间接的表达了三峡风景给人带来的感伤情绪。语段二中“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的意思是: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 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这句歌谣突出长江黄牛滩水道迂回曲折、高崖上的岩石高耸、地形险要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江水继续东流,经过黄牛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完全是天然形成,形象十分清晰,但那里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很高,又加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因而虽经两三天的航程,还能看到这块奇岩。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 专题 08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之《短文二篇》 『典题精练』 一、(2021·浙江宁波市·九年级一模)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在京与友人书 〔明〕屠隆 燕市带面衣,骑黄马,风起飞尘满衢陌。归来下马,两鼻孔黑如烟突。人、马屎和沙土,雨过淖泞没鞍膝。百姓竞策蹇驴,与官人肩相摩。大官传呼来,则疾窜避委巷不及,狂奔尽气,流汗至踵。此中况味如此。遥想江村夕阳,渔舟投浦,返照入林,沙明如雪;花下晒网罟酒家白板青帘掩映垂柳老翁挈鱼提瓮出柴门。此时偕三五良朋,散步沙上,绝胜长安骑马冲泥也。 1.用“/”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花 下 晒 网 罟 酒 家 白 板 青 帘 掩 映 垂 柳 老 翁 挈 鱼 提 瓮 出 柴 门。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 此时偕三五良朋,散步沙上,绝胜长安骑马冲泥也。 3. “高峰入云”和“返照入林”的“入”各有各的妙处。请试作分析。 4. 两文作者的人生追求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回答。你如何理解这种追求?请结 合你的阅读体验作阐述。 【答案】1.花下晒网罟/酒家白板青帘/掩映垂柳/老翁挈鱼提瓮出柴门。 2.(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此时带上三五个好友,在细沙上散步,极大地超过在长安骑马导致泥沙飞溅(的惨状)了。3.“高峰入云”的“入”从仰观的角度描写巍峨的山峰髙入云端,运用了夸张这一修辞,突岀了山峰“高”这一特点;“返照入林”的意思是夕阳的光线射入林中,“入”字以动写静,渲染了朦胧而清幽的美好氛围。 4.两文的作者皆热爱大自然的美景,表达了寄情山水的高洁追求。理解:①陶弘景和屠隆都处于社会矛盾尖锐的黑暗时期,会在给朋友的书信中描绘山水美景,表明自身所好,意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②这是诗人们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洁品性的体现。 【解析】1.本题考查断句。句意为:在花丛下晒着渔网,酒家有白白的米饭和青青的幌帘,垂柳 相互掩映,老人提着鱼和酒瓮走出柴门。故断句为:花下晒网罟/酒家白板青帘/掩映垂柳/老翁挈鱼提瓮出柴门。 2.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词语:(1)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复:又。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2)良朋:好朋友。绝胜极大地胜过。 3.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高峰入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高峰”是仰观视角,“入云”是夸张修辞,极力描写 山之高。2)“返照入林”的意思是夕阳的光线射入林中,“入”字以动写静。结合原文,作者不禁陷入了对故乡渔村生活的回忆。他给读者展示了一幅与京城迥然不同的优美画面:夕阳西下,渔舟唱晚,阳光返照到江边的树林,同时将沙滩映成一片雪白;归来的渔民在花下晒着鱼网,酒家的旗帜掩映在垂柳之中,悠闲的老翁拎着鲜鱼提着酒壶走出柴门来。这是一种多么宁静、祥和、无忧无虑的生活。 4.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 甲:《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2) 乙:屠隆心中有另一个世界,与这都市完全不同,那便是宁静与欢乐的江边小村。夕阳西下, 渔舟都驶进了港湾。阳光返照到江畔树林中,同时又将沙滩映成了一片雪白色。这边归来的渔民们在花树下晒着他们的鱼网;那边酒家的白门青帘掩映在垂柳丛中,而悠闲的老翁正左手拎条鲜鱼、右手提个酒壶走出柴门来。所以当他身处北京那风沙弥漫、人声嘈杂的闹市中时,他才特别怀念江边小村的这一切,而他笔下的江村,也由此显得如此诗意盎然,妙趣横生。 3) 由此可见,两文的作者皆热爱大自然的美景,表达了寄情山水的高洁追求。 4)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 5) 屠隆同样处于社会矛盾尖锐的黑暗时期他的短文,妙在对比。两幅画面,前后对照,一面是帝都生活的污浊、艰辛、惶恐,一面是村居生活的自由、恬淡、幽雅,对照鲜明。通过比照,令人自然而然地厌恶前者而向往后者。短文表现了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和对乡村渔歌生活的向往。 6) 所以二人意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这是诗人们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洁品性的体现。 【点睛】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在京城街市上带着面衣(古代遮面的一种服饰),骑着黄马,风吹尘土满街飞扬。回来下马, 两个鼻孔像烟囱一样黑。人马粪和沙土混合在一起,下雨之后泥淖淹没膝盖和马鞍,百姓争着挥鞭赶驴,与做官的人肩膀相互摩擦。大官传令带来,就飞速逃到小巷唯恐不及,用尽力气狂奔,汗水一直流到脚后跟。其中的境况滋味就是这样。回想夕阳下的江边小村,捕鱼的船回到水边,夕阳返照进树林,沙滩像雪一样洁白;在花丛下晒着渔网,酒家有白白的米饭和青青的幌帘,垂柳相互掩映,老人提着鱼和酒瓮走出柴门。这时与三五个朋友相伴,在沙滩上随意走走,大大的胜过在都城骑着马在泥中行进了。 二、(2021·河南驻马店市·九年级一模)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二) 轼①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 木有瘿②,石有晕③,犀④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 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苏轼《答李端叔书》) (注)①轼:苏轼。②瘿(yǐng):树木上生长的瘤状物。③晕(yùn):环形花纹或波纹。④犀:犀角。 1.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 夕日欲颓. 颓: (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2.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 下列对语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的“川”是会意字,这里取其造字本义“山谷间由山涧、溪流汇成的湍急小河”。 B.语段(一)结尾提及谢灵运并非闲笔,而是借与谢公比肩,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 C.语段(一)描写的晨、昏之景与《醉翁亭记》中描写的山间朝、暮之景完全不同。 D.语段(二)“闻足下名久矣”中的“足下”是谦辞,这里是对晚辈李端叔的爱称。 4. 语段(一)(二)题材相同,其中也都有“值得与言”之人。但两个语段语言风格有很大差别, 试比较两个语段句式和用词的不同之处。 【答案】 1. (1)坠落 (2)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意思对即可。) 3.B 4.语段(一):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兼用散句,整齐中有变化;为了形式上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语段(二):多用散句,兼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用词不事雕琢,自然成文,涉笔成趣。(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本题要理解整句话大意,结合文言词语积累,推出词义。 ①大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颓:坠落; ②大意: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在这里是欣赏。 2.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抓住句中关键词进行翻译,还要注意有无特殊句式。本题中重点词有:歇:消散;乱:此起彼伏。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A.“川”象形字,甲骨文字形 ,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 正像河流形,选项中“会意字”表述错误; C.语段(一)中晨昏之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醉翁亭记》中晨昏之景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都有早上雾气消散之景, 选项中“完全不同”表述错误; D.“足下”是敬称,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选项表述错误;故选 B。 4.本题考查语言风格的对比分析。题干中提示“比较两个语段句式和用词”,语段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均使用四字短语,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为散句,全篇整句为主,散句为辅,整散结合,使文章富于变化;同时“高峰、清流、欲颓、竟跃”等词可以看出作者在选词用字上颇多斟酌。语段(二)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为整句,其他均为散句,全文散句为主,节奏舒缓;用词不事雕琢, 自然成文,涉笔成趣。 【点睛】参考译文 (一)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二) 我向您致敬。听到您的名字已很久了,又在熟识的朋友那里常常见到您所写的诗文,虽然不多, 也足可以大体知道您的为人了。树木长有赘瘤,石头上有晕圈,犀角中间相通,用这些特征来使人觉得它美而喜欢它,其实这都是这些东西有病之处、欠缺之处啊。我谪居到这里后无事可做,常默默地自我察看反省,回顾三十年以来的所作所为,大多都是这种有病之处。您所看到的都是过去的我而不是今天的我啊。恐怕只听到那种虚名而不考察真情,只注意那种现象而忽视了实质吧?或者是将要采取其中某一点吧?这件事不是见面无法详谈。 三、(2021·辽宁沈阳市·九年级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 (元佑)四年,(轼)积以论事,为当轴者①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②,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杭本近海,地泉咸苦, 居民稀少。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③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土里,为长堤以通行者。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注释】①当轴者:当权的人。②复得赐度僧牒: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③葑 fèng:菰根,即茭白根。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轼恐不见.容 清流见.底(《答谢中书书》) B.植.芙蓉、杨柳其上 亭亭净植.(《爱莲说》) C.有德于.民 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杭人名为.“苏公堤”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句子。 (1)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2) 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3.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仁 宗 初 读 轼 辙 制 策 退 而 喜 曰 朕 今 日 为 子 孙 得 两 宰 相 矣 4.(甲)文中的苏轼面对遭贬谪的人生际遇通过① 的做法,来排遣苦闷,这体现了他② 的性格。(乙)文中苏轼虽遭受贬低。但他任③ (职务)期间治理大旱,饥荒和瘟疫,造福百姓,这体现了他④ 的形象。 【答案】1.C 2.(1)苏轼已经经到了杭州,天下人旱,饥饿和瘟疫一起发作。 (2)苏轼又拿来茭白根堆积在湖中,修筑了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来供人通行。3.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日/联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4. ①寻友赏月景 ②豁达乐观 ③杭州知州 ④体恤百姓,治理有方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识记、理解能力。A.被/看见; B.种植/树立; C.都译为:对,向; D.是/被; 故选 C。 2.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要掌握全文内容和重点词的意思进行翻译。重点词: (1)疫:瘟疫;作:爆发。 (2)田积:堆积;为:筑成。 3.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做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本句大意为:仁宗刚读到苏轼、苏辙的制策,退朝后高兴地说:“朕今天给子孙寻到两个宰相了”,故正确断句为: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日/联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4.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时,需在结合语境的基础上作答。[甲]文中“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等内容可知的苏轼面对遭贬谪的人生际遇通过“寻友赏月景”的做法,来排遣苦闷,这体现了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特征;结合[乙]文中“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 家有画像,饮食必祝”等内容可知,苏轼虽遭受贬低。但他任“杭州知州”期间治理大旱,饥荒和瘟疫,造福百姓,这体现了他“心系天下,体恤百姓,治理有方”的形象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 (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 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 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苏轼还募人在湖中种菱,使茭白根不再生长。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 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 有他画像, 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仁宗刚读到苏轼、苏辙的制策,退朝后高兴地说:“朕今天给子孙寻到两个宰相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