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 四 单 元
单 元
教 材
解 析
本组教材围绕以“战争与和平”这个专题, 选编了几篇适合四年级学生特点课文。《夜莺歌声》《小英雄雨来》都是讲战争中机智勇敢小英雄小说。《一个中国孩子呼声》经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信, 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 维护和平, 阻止战争。儿童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孩子们呼叫和平共同心声。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 给学生越来越鲜明情感体验, 让学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战争打破了多少童年幻想, 击碎了多少漂亮憧憬。人类不需要战争, 让我们共同祈祷未来世界永远和平, 让“和平之花”永远绚丽绽放。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屑”等27个生字,会写“削”等28个生字, 正确读写“沉寂”等30个词语; 流利有感情朗诵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表示真挚感情, 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了解本单元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意思; 树立热爱和平、 维护和平信念; 培养学生关注新闻意识; 突出本组训练关键, 了解含义深刻句子, 体会所表示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 对于小说情节较强课文, 教课时应抓住事情发生、 发展、 结果来了解课文, 尤其是小说发展这部分, 关键让学生找含义深刻句子, 从人物言行想象人物内心活动, 方便愈加好地了解课文内容, 同时从小说中受到爱祖国、 爱和平教育; 经过多种形式有感情朗诵, 来感受并表示心中“爱祖国、 爱和平”情感。
3、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课文关键内容, 学习小英雄们机智、 勇敢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爱国精神; 从人物言行, 想象人物内心活动, 了解课文关键内容, 从小说中受到爱祖国、 爱和平教育; 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 缅怀那些为和平英勇战斗英1雄们,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和平情感。
单 元 训 练 重 点 难 点
重 点
难 点
掌握本单元关键生字、 词语, 结合上下文了解词语意思。能正确、 流利有感情朗诵课文。了解含义深刻句子, 体会主人公机智勇敢优异品质, 进而感受作者所表示情感。
经过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所表示情感, 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 把握课文关键内容, 初步知道诗歌表现手法。
单元
课时
安排
13、 《夜莺歌声》 2课时
14、 《小英雄雨来》 2课时
15、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 2课时
16、 《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1课时
《语文园地四》 4课时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课 题
13.夜莺歌声
主备人
A
讲课班级
四年级
讲课人
讲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认识“屑”等8个生字, 会写“削”等14个生字, 知道“轻蔑、 以防万一”等12个词语意思。
2、 、 了解课文中关键语句深刻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小说情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朗诵课文。
教学关键
了解被称为“夜莺”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
教学难点
了解含义深刻句子, 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
教学准备
老师抄出课文生词及关键句(或制成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总第(37)课时
课时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认识“屑”等8个生字, 会写“削”等14个生字, 知道“轻蔑、 以防万一”等词语意思。
二、 过程与方法
初读课文, 理清文章脉络, 初步感受夜莺聪慧与机智。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有感情朗诵课文。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及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
同学们, 你们认识夜莺吗?有没有听过它叫声?
学生自由讲话
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自读要求。
认读和了解生字新词
检验自学, 了解大意, 理清脉络
1.出示本课生词, 学生认读, 说说自己了解词语。
2.小组内轮番分自然段读课文, 相互正音, 并交流共同讨论课文关键内容。
3.全班交流: 课文围绕“夜莺歌声”, 关键写了什么事?
4.默读课文, 看看四个部分分别讲什么?能不能分别用个词概括下作为小标题?
5.交流归纳:
1读正确、 流畅, 标出自然段, 想想小说关键写什么。
2.师生共同处理疑难问题。
3.指名分节朗诵课文。
4.指名概括课文关键内容。
合作读文, 交流感悟
这个小说很出色, 请大家和同桌一起合作分角色读课文, 把自己认为写得出色句子划下来。
小组交流自己认为出色句子, 简单说说自己了解。
部署作业
誊录本课词语。
第二课时 总第(38)课时
课时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课文内容, 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 过程与方法
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意思。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朗诵课文, 感受夜莺聪慧机智。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及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提问
1.板书课题: 夜莺歌声
师: “夜莺歌声”在本课中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2.质疑过渡: 小“夜莺”是怎样与敌人巧妙周旋、 为游击队传输情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读读课文。
1.小组讨论, 然后部分回复。
深入读文
, 感悟体会
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夜莺歌声?找出文中相关句子, 多读几遍, 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2.分别出示三处写夜莺歌声段落, 指导感悟:
出示: 第⑴处—第2自然段: “夜莺歌声打破了夏日沉寂, 这歌声停了一会儿, 接着又用一股新劲头唱起来。”
出示: 第⑵处—第二部分第5、 6自然段: “夜莺歌声越来越响了, ……一边用手打着拍子。”
出示第⑶处—第四部分最终两个自然段:
3.从小孩言行, 你能想到什么词来赞扬她吗?(机智、 勇敢。)
1.学生边读书, 边画出:
课文中有几处环境描写?
课文中以歌声传输信息地方有几处?
2.小组合作结合上下文了解这些句子, 从内容上体会思想。
3.齐读课文最终一个自然段思索问题。
总结全文, 课外拓展
1.学了这篇课文, 你有什么体会?学到了什么?
2.你想对文中“小夜莺”说点什么吗?动笔写一写。
学生思索问题, 并自由回复
部署作业
1、 誊录含义深刻句子, 写体会。
2、 课后小练笔。
板书设计
13夜莺歌声
吸引敌人
夜莺歌声 传输情报
麻痹敌人
↓
小男孩→机智勇敢、 热爱祖国
教学反思
课 题
14.小英雄雨来
主备人
A
讲课班级
四年级
讲课人
讲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8个生字, 了解新词意思。
二、 过程与方法:
练习快速、 正确地阅读课文, 了解课文关键内容, 试着给课文每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三、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经过文本和自己体验, 感受雨来热爱祖国、 机智勇敢英雄本色, 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关键
品读文本, 感受雨来热爱祖国、 英勇对敌英雄本色。
教学难点
快速阅读文本, 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朗诵课文三至五遍, 查词典了解不懂词语。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总第(39)课时
课时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认识“晋、 冀等”本课8个生字, 了解新词意思。
二、 过程与方法
了解小说关键内容, 学习雨来热爱祖国、 勇敢机智品质。
三、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有感情朗诵课文。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及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谈话导入
1.今天, 我们就来认识其中一位叫雨来小英雄。
2.看到这个题目, 你有什么疑问?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想法。
初读解疑, 畅谈感受
1.轻声自由朗诵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2.检验预习情况。(1)多音字要注意读准之音。
(2)了解词语基础意思。
3.了解词语意思。
1.默读课文, 说说课文讲了雨来哪几件事?
2.同桌交流, 自己感受最深是什么?
再读课文, 了解大意
1.用比较快速度默读课文, 抓住各部分关键点, 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想想课文关键讲了什么?也能够一部分一部分地读, 试着给课文各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2.指名简明复述课文大意。
学生分组讨论概括、 汇报。
部署作业
誊录课文中生字、 词语。
第二课时 总第(40)课时
课时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课文关键内容, 体会作者所要表示真实情感。
二、 过程与方法:
经过学习课文, 学习雨来热爱祖国、 勇敢机智品质。
三、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品读文本, 感受雨来热爱祖国、 英勇对敌英雄本色。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及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研讨品读
1.激趣: 上节课同学们读得十分认真, 所以在这么短时间里就把这么长课文读明白了。只是, 老师还有些问题不明白, 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出示问题: 课文哪多个部分最能表现雨来是个小英雄?为何?)
2.过渡: 从刚才同学们朗诵中, 老师听出了你们已经被文中小英雄所感动, 你们喜爱读它吗?那就再快速地读一次, 边读边想边想, 圈圈画画, 看看文章还有那些地方吸引了你。
结合学生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三次写景, 四次写到识字书本作用, 体会雨来热爱祖国品质。
1、 小组讨论交流。
2、 全班讨论, 结合朗诵课文关键词句,
朗诵全文, 了解难点
3.指导朗诵, 体会课文中含意深刻句子。
4.质疑: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 提出来, 让大家帮帮你好吗?
小组间相互读读、 议议, 相互交流感受、 提出和处理问题。
部署作业
1、 自主积累喜爱词句: 有感情读一读, 再抄一抄。
2、 将学完课文后所感所想写下来。
板书设计
14、 小英雄雨来
雨来上夜校
掩护交通员
跟鬼子作斗争
河沿上枪声
雨来没有死
课后反思
课 题
15.一个中国孩子呼声
主备人
A
讲课班级
四年级
讲课人
讲课时间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 了解课文关键内容, 体会作者所表示情感——渴望和平。
2、 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情感。
3、 学习课文生字词。
4、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关键
了解课文关键内容, 体会作者所表示情感。
教学难点
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资料, 了解多年来世界发生战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总第(4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卓、 盔、 凯”等7个生字, 会写“牺、 牲”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维护、 壮烈”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了解信关键内容, 体会作者所要表示真挚情感。
4.经过学习课文, 树立热爱和平、 维护和平信念。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及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谈话导入
1、 师: 同学们, 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外两位小英雄小说, 能谈谈你感受吗?
2、 过渡: 是啊, 战争是残酷, 它充满了血腥, 是震撼人心。因为在争取人类和平中, 很多战士牺牲了她们宝贵生命。今天我们在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呼声》吧!
3、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这个中国孩子是谁?她发出怎样呼声?她为何要发出呼声……
学生自由谈谈自己感受。
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 自学字词, 读通课文
1、 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顺词句, 读通课文。碰到不懂词语, 尽可能自己动手扫清障碍, 标出自然段序号, 想想每个自然段关键讲是什么意思。
2.查自学效果: 指名轮读课文, 并检验了解生字新词情况。
注意指导: 鲜血(xuè) 凝固血(xiě)读音
3、 复习书信格式, 了解课文文体。
4、 再读课文, 想想课文关键内容是什么?处理上面同学提出部分问题。
学生充足自读自识, 在读中批注, 并做到读而有疑, 处理不了, 再找伙伴交流与互助。
作业部署
誊录生字词
第 二 课 时 总第(4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信关键内容, 体会作者所要表示真挚情感。
2.经过学习课文, 树立热爱和平、 维护和平信念。
3.有感情朗诵课文, 深化知识。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及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板书课题, 回顾内容
1.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2.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 你了解了文章哪些内容呢?
3.引导学生来说一说板书雷利呼声: 救救孩子们, 要和平不要战争!
个人思索、 组内交流。
大胆谈谈自己感受
细读课文, 体会悲情
1.学生自由读全文, 想一想雷利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了这么呼声?
2.默读正文1~4自然段, 画出感动句子, 并把自己感受记在旁边。
3.交流感受深刻句子。
4、 生再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 了解父亲是个怎样人, 让学生深入体会失去这么一位优异父亲让人多么悲痛。
5、 把自己当成文中“我”, 把心放进文本, 再读课文2、 3、 4、 自然段, 读出内心悲痛之情。
自由阅读, 思索提出问题
个人谈谈对印象深刻句子感受。
自由谈谈。
信息链接, 呼吁和平
1.父亲为和平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当我们还沉醉在悲痛之中时, 回望今天世界又是什么样?学生自己读5、 6自然段, 找出相关句子。
2.出示句子: 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二十一世纪, 为战争敲响丧钟, 让明天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 鲜花和爱人类家园! (谈对这句话了解, 并有感情地朗诵这句话。)
1.读后交流。
2.先在小组里说, 然后在班上讲话。
3、 小组内交流当今世界和平环境认识。
板书设计
15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
向世界呼吁
↓
要和平不要战争
期望
↓
和平之神永驻人间
教学反思
课 题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主备人
A
讲课班级
四年级
讲课人
讲课时间
教学目标
1、 认识4个生字。
2、 了解诗歌内容, 体会诗歌表示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关键
了解诗句含义, 体会作者所表示情感,
教学难点
读出诗歌节奏和韵律。初步知道诗歌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多媒体音乐课件、 各国战争资料、 图片、 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总第(43)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及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爱春天吗?”让我们踏着春天音符开始这首诗歌学习。
自由谈谈。
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自己认为难读地方多读几遍, 读后同桌之间相互检验。
2.利用查字典、 联络上下文等方法了解不懂词语,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3.读读想想: 了解了什么, 有什么不懂问题。
小组间联络上下文猜想, 找近义词等多个方法了解词语。
交流讨论
1.指名读诗, 读后评价, 看字音是否读准, 句子是否读通。
2.交流: 了解了些什么, 有什么不懂问题。
四次提到“这到底是为何”表示了怎样感情?
1.学生边读边画。
2 .小组讨论汇报。
阅读示范
1.默读第三节, 联络自己所见所闻, 想一想: 夜空本身应该是什么样?而正在经历战争夜空呢?假若你生活在那个地方, 面对此景, 你有什么感受, 想说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诵第三节。
3.自主阅读
3.讨论了解
升华总结
读了这首诗, 你有什么话要说?
板书设计
16*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 ↘
拒绝 祈盼
↓ ↓
战争 和平
课 题
语文园地四
主备人
A
讲课班级
四年级
讲课人
讲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读、 写并积累本单元与战争相关词句。
培养学生关注新闻意识。
2.培养学生搜集、 整理信息能力, 提升学生口头表示、 交际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经过看图说话, 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感悟力, 激发她们痛恨战争, 同情战争中索然无味都情感, 了解大家对和平呼叫。
三、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提出本组训练关键, 了解含义深刻句子意思, 体会所表示思想感情。
教学关键
了解含义深刻句子意思, 体会所表示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相关战争文章。
教学准备
搜集与战争相关影视资料。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 一 课 时 总第(44)课时
课时目标
1. 在口语交际中, 培养合作和交往能力。
2. 学习以诚恳态度、 真诚语言与她人交流, 知道真诚待人是一个良好品德。
3.培养学生诚信意识。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及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激情引入, 揭示话题
同学们, 经过本单元学习, 我们已经从字里行间了解了战争给孩子带来苦难, 聆听了她们对和平呼叫。生活在现代社会里, 时时四处都能感受到新闻存在, 你们平时用什么方法来了解新闻?
说一说自己方法。
明确说话
要求
1、 指明都题目, 思索口语交际内容和要求。
2、 内容: 小小新闻公布会。
3、 要求: 发生在身边新鲜事; 讲得清楚、 明白; 评出“最好新闻讲话人”。
小组内讨论、 交流。
召开小小新闻公布会
1、 老师宣告相关要求
2、 老师参与交流、 指导学生参与怎样评价讲话。
3、 评出“最好新闻讲话人”。
抓住要求进行谈话。
课堂小结
同学们, 作为祖国花朵, 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关心中国外大事, 同时我们还要经过多种渠道锻炼自己口才, 增加自己胆识。
部署作业
誊录词语。
第 二 课 时 总第(45)课时
课时目标
1.习作练习: 写一篇看图作文, 经过课前查图相关资料, 认真观察图画, 想象当初情景, 想象要丰富合理。
2.培养学生写作良好习惯。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及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课前搜集资料交流
同学们, 课前我们搜集了1937年左右日本侵略中国历史背景, 谁来说一说。
指名说说。
结合图形读习作要求。
1.习作有多个要求?哪多个?
2.你认为这次习作重难点是什么?(观察和想象)
仔细观察图形, 大胆想象。
依据观察, 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1.这个小孩为何要哭?
2.她母亲在哪里?
3.当初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4.这个孤独孩子以后命运可能会怎样?
重视细节观察, 小组讨论交流。
方法指导
1.仔细观察图画, 结合图画内容介绍历史背景。
2.依据观察展开丰富而合理想象, 编一个完整小说, 写清楚小说起因、 经过、 结果。
利用多个方法。
按要求进行练习。
练习习作, 指名交流, 全班提出修改意见。
部分学生完成写作后,选择一片经典作指导,然后对自己作文进行修改。
习作范文: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总第(46)课时
课时目标
1.练习修改写作。
2.对照优异习作, 完善自己习作。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及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自读习作, 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诵自己习作, 发觉问题, 进行修改。
2.读他人习作, 帮助同学修改。
自由找问题。
出示优异习作, 引导学生欣赏
1.老师出示优异习作, 师生共同点评。
2.对照优异习作, 用自己喜爱方法修改作文。
认真找不足, 补充点评。
报名读习作, 大家共同修改。
1、 选择不一样内容习作, 报名读, 师生评议。
评议关键点: (1)语言是否通顺, 用词是否正确。(2)是否把画面要表示清楚。
2、 要修改自己习作。
依据要求修改习作。
修改习作
小组内对习作中出现问题进行讨论, 并提出修改意见。
第四课时 总第(47)课时
课时目标
1.“我发觉”: 能发觉这些比方句表示不一样感情色彩。
2.“日积月累”: 读成语, 了解成语含义, 并能试着利用。
3.“宽带网”: 经过宽带网, 了解战争带来危害; 同时, 经过课外阅读、 看电影电视、 听小说、 参观展览等形式了解为和平而战英雄人物。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及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我发觉
1.出示书本里两组句子, 同桌相互读一读, 说说你发觉了什么?
2.说说自己发觉: 每个句子都利用了比方修辞手法; 上下两组句子表示感情色彩不一样。
3.指定小组, 分别朗诵这两组句子。
4.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同桌间相互交流, 说说相互发觉。
分组朗诵。
教学“日积月累”
1.指名读成语。全班齐读。
2.四人小组交流词语意思。
3.全班指名交流, 其她同学能够补充说明。
4.读读记记成语。
5.读一读, 注意观察每一横排有什么规律。
6.选一个成语说一句话。7、
7.展示课外搜集成语,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积累。
8.誊录成语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积累。
学生练习写成语, 并指名回复成语意思。
部署作业
誊录成语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