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学习:古代诗歌鉴赏之抒情方式(教师版)
班级: 学号: 组 号 姓名:
课型:古代诗歌专题课 课时:1课时 执笔:周雨连
学习目标:
1、 辨别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抒情方式
2、学会鉴赏常见抒情方式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一)分析下列框架图,初步理解并掌握古诗词抒情方式的知识点。
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 zhishuxiongyi
抒情方式
借助自然景物抒发内心的感情。
借景抒情shushuq
(不借助中间事物)
(融情于景)
间接抒情
借助某一事物具有的特征,来表现自己的志向、情操等。
托物言志uyan
(借助中间事物)
★注意区分:
1、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区别一:借景抒情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是喜、怒、乐、哀、愁;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自己的志向、抱负、情操、品质、爱好、愿望、要求等。
区别二: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一般只围绕一个物来写(写该事物的特点和遭遇),且“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
(二)辨别下列四首古诗用了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
3、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 )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
(三)辨别下列两首古诗用了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
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
2、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
(四)鉴赏下列两首古诗
题1: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请简要赏析。(4分)
答:借景抒情。描绘了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时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能不愁肠寸断!营造出一幅苍凉的意境/画面,表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思乡、愁苦和孤寂之情。
此散曲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十一个意象组成。表达了一个沦落天涯的孤独旅人的落寞、寂寥、怀乡的。
题2: 画菊 郑思肖①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批注:①元兵南下,郑思肖上疏直谏,被拒不纳,痛心疾首隐居苏州,宋亡后,他改字忆翁,以示不忘故国。
问: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请简要赏析。(4分)
答:托物言志。诗人刻画了宁可在枝头枯萎也不愿意飘落风中的菊花,以菊花来自比,寄托了自己宁死不屈,坚守民族大义的高尚气节。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二、学习·研讨
(一)设情景,导新课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
/不同的诗人会用不同的抒情方式表达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那么,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有哪两种?
(二)展古诗,辨方式
1、抽生展示
(三)品诗句,觅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
2、展示学生的预习成果,归纳鉴赏抒情方式的基本方法
师:同学们反映的问题在于思维上有跳跃,手法和情感中间本来是有联系的,而在这个过程中,缺失景物及景物特征的概括,氛围的营造。
师:大家所缺失的是托物,物是什么+具有怎样的特点,物与人之间什么关系?
预设鉴赏的基本步骤:
1、明手法——分析所运用的手法;
2、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抒情方法?
3、析效果——分析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效果/指出表达的作用?
预设鉴赏的语言格式PPT:
师:板书: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答题步骤……
答题步骤一定要循序渐进,准确格式;
但鉴赏诗歌不像做数理化那样去硬套公式,也应该有诗意化的表达与补充。
13-14分钟★
(四)析诗文,试身手
师:下面咱们就用习得的方法去鉴赏著名诗人李商隐“滞留他乡,思念妻子”之作——《隐居》。
温馨提示:根据老师给的鉴赏要求有层次地去思考。
题1: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③,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③红树:暮秋特有的景象。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请简要赏析。
答:是借景抒情。诗人描绘了“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等景象,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
题2: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请简要赏析。
答:托物言志。借对白梅耐寒、高洁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师:个人展示+其余评价
以画梅花著称,出身贫寒,白天放牛,晚上挑灯读书,满腹经纶,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意巴结权贵,于是决意功名利禄,归隐山中,卖画为生。
补充:
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问:这首古诗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问:这首诗的某些诗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问: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2分钟★小结所获。
师: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轻叩诗歌的大门,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轻叩诗歌的大门,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三、课后巩固
(一)鉴别下列诗歌分别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寓情于景 )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借景抒情 )
3、《蝉》虞世南: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托物言志 )
(二)请赏析下列诗词的抒情方式
题1: 武夷山中 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问:“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题2: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问:请分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
答:托物言志,以梅自喻(刻画了梅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
纯洁的志向。
四、导·学反思: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