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议论文写作指导
——怎样叙述事实论据
宣化七中 授课学科:语文 授课教师:李文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明确记叙文与议论文中叙述事件的不同之处,掌握议论文中叙述事实论据的要求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掌握比较学习的方法,通过对比文段的不同之处,学生自主归纳出叙述事实论据的要点。讲练结合,让学生切实运用所学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段中所选的事实论据多是名人事例,学生阅读的时候不仅能学习方法,同时还能被他们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品质所感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链接中考:能写简单的议论文。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教学过程:
一、供范例,善总结
要求:对比阅读记叙文和议论文的两个文段,归纳议论文中叙述事实论据的要点。
【记叙文】:周朝时,齐国遭饥荒。有个财主在路旁摆下些食物,等着饥民过来吃。不久,便有个饿汉用袖子蒙着面孔,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财主左手拿着吃的,右手拿着喝的,对他说:“嗟!来食!” 那饿汉张大眼睛看了看财主和食物,说:“我正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 ,才饿成这副样子的!” 那个饿汉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
【议论文】:周朝时,齐国遭饥荒。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个财主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 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那个饿汉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概括归纳叙述事实论据的两点要求:1、紧扣论点2、简明扼要
二、用方法,实操作
(一)例1《勤能补拙》
就拿我国明代的张溥来说,他小时候“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而是不懈地努力,26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
分析:论点“勤能补拙”都有哪几个要素
方法一:分析论点的要素
改后:就拿我国明代的张溥来说,他小时候“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而是勤奋学习,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张溥勤奋努力,发奋用功,从而克服了自己的缺点,取得了成功,他的事例充分证明了勤能补拙。
方法二:
反复强调论点(多次出现能够突出论点的词句)
练习:按照不同的论点,叙述下面这则事实论据,做到紧扣论点。
梁思礼,梁启超之子。1941年他到美国留学,战争使他与家人失去了联系。为了完成学业,他装过罐头,端过盘子,甚至在零下40摄氏度的冬夜蜷居在储藏室,但求学的信念从未动摇。1949年,梁思礼终于学有所成,投身于新中国导弹研究项目,并且开创了“航天可靠性工程学”,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在他的字典里,没有悲观和厌世。即使是文革时期被下放“五七”干校当“猪倌”时,他每天也干得高高兴兴,看着自己喂养的肥头大耳的“八戒”军团,满心自豪,还与它们合影留念。
①乐观面对人生
②信念是生存的动力
(二)例2《做人要谦虚》
山外有山,提醒我们要谦虚。苏轼少年时,对于自己的学问非常得意,于是他便写了一幅对联挂在门外,他写道:“识尽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以示自己学识的渊博。过了几天,有一位老者见了这幅对联后找到苏轼说他有一个字不认识,要向苏轼请教,苏轼欣然答应。于是老者把字写在了地上,可苏轼看了半天也没认出是什么字,羞愧地向老者道歉。老者留下了一句“满招损,谦得益”来教导年轻的苏轼做人要懂得谦虚。苏轼大受启发将门外的对联改为“立志识尽天下字,发愤读尽人间书”。此后的苏轼虚心向他人学习,终成中华文学史上灿烂的一颗星。
分析: 叙述事实论据要用概括性的语言,少一些描写。
练习:要求使下面这则事实论据叙述更加简明扼要。
《坚持铸就成功》
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四年里,他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是,他毫不气馁,不断地更换原料,改进方法。即使面对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危险,他都没有任何的畏惧,始终坚持研究和实验。最后一次实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延燃的导火线,一声巨响,“炸药”爆炸产生了极大的威力,旁人不禁惊叫:“诺贝尔完了!” 然而,正当人们为失去一位伟大的化学家而悲痛的时候,诺贝尔神奇般的从浓烟中跳出来,他面孔乌黑,身上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我成功了!”终于,他发明出了炸药。正是因为诺贝尔的坚持不放弃,他才能发明出炸药,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事实证明:坚持铸就成功。
三、综合训练,巩固提升:
要求:以“坚持铸就成功”为论点,运用所学的内容写一个议论文片段,要求事实论据紧扣论点,叙述简明扼要。
(写完后让学生用投影展示片段习作,大家共同点评)
四、总结收获
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
五、作业:
利用今天所学的方法修改上次议论文习作,使论据的叙述紧扣论点,简明扼要。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