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藉金融优势 香港应建全民基金
陈功
曾经为内地发展起到强大「输血」作用的香港,近年来却渐渐陷入茫然之中。香港有识之士最担心的是,香港经济对于内地及周边地区的重要性逐年下降。对于一个缺乏纵深、依靠商品和资金流通发展的港口城市来说,这种变化是致命的。
经济发展局限 难惠全港市民
一方面,香港经济体系的结构以及地域、人口的局限,决定了香港经济带有强烈的依附性。但随着内地经济与世界融合趋势的加快,以及以ECFA签订为标志的两岸关系的改善,香港的中介地位不复昔日辉煌。另一方面,香港的产业结构出现了断代现象。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传统的制造业以愈来愈快的速度向内地转移,但服务业却未能完全担当起支撑香港经济的重任。关于这一点,香港与上海的明争暗斗就足以左证。
去年两会的时候,来自香港的政协委员多方奔走,希望中央在十二五规划中纳入香港。这本身就反映了香港的焦虑,尤其是在2009年上海GDP首度超越香港之后。但对于香港这样一个高度发达、地理位置非常独特的城市来说,找到未来合适的发展道路殊不容易,也不容有任何闪失。
目前已有定论的也就是发展城市服务业了,即为生产者服务那一套思路。自2000年以来,其生产总值的90%以上来自服务业,是全球经济体系中最侧重服务业的地区。在服务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高度发达,占服务业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不过,问题在于香港与其它国家的城市一样,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搞生产者服务,都适合做服务业的,那么政府就有责任为这些人解决问题。怎么解决?
类似主权基金 回报用于全民
发展工业肯定不行,因为香港已经过了这个阶段了,在成本、技术、供应链等方面都无法与内地及周边地区竞争。当然,也可以去国外投资,但同样只能适合一部分的事业,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香港这个城市要走「左派」路线,要在一定程度上搞一点社会主义的东西,具体做法就是仿效内地的国企,搞出一些全民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投资,赚了钱让全民享用。该减税的减税,这样就实现了全面社会保障。达到这样一个目标的香港社会只会更有竞争力,香港这个城市也会更有魅力。
不过,全民企业并非中石油、宝钢这样的制造业,而是要发挥香港在金融上的优势,成立全民性质的基金,类似于其它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通过投资赚钱。
事实上,香港已经拥有自己的外汇基金,但其法定目的是保持货币及金融稳定,而不是为了资本的保值增值。但从全球来看,由政府掌管的财富基金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像阿拉伯石油国家、新加坡、中国、印度等都在积极推动这种国有或全民基金的扩张。如今,日本也有类似计划。
一方面,日本政府希望利用日圆强势,部署外汇储备在海外的长期投资;另一方面,寻求以更新颖思路对抗通货紧缩,摆脱持续将近20年的经济停滞局面。除了制造业外,香港的很多情况其实与日本有相似之处,而用全民基金的方式赢得投资收益,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香港人才多 搞基金有基础
在投资目标上,这些基金可以投资外汇,可以投资产业,尤其是可以在全球投资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一方面,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的基础设施都出现价格缩水,像希腊,以及李嘉诚频频投资的英国电网等,从时机上说正是抄底的机会。而基金的投资首要目的就是稳定,基础设施毫无疑问具备这样的性质。另外,石油、铁矿石、木材、土地等全球资源正愈来愈宝贵,潜在的投资收益非常可观。当然,更重要的是,全民性质的基金能够聚集足够的实力,以实现上述投资目的。
这建议是有充分基础的,其中之一就是香港的人才储备。有统计表明,香港金融人才有20万,占总就业人口的10%以上。香港证券及期货监察委员会曾经作出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多个领域,香港人才储备均具世界前列。以特许财务分析师为例,其数目之多,全球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及英国,居全球第4位,在亚洲更居于首位。可以说,这样的「金山」将为全民基金的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此外,香港完全是一个城市社会,只有700万人左右,用这种办法是很容易搞好的。
虽然香港以「自由港」闻名于世,但这并不妨碍其通过搞全民所有制基金来获得投资收益,挪威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成立了自己的主权财富基金,投资覆盖面非常广泛,也为其高度发达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充足的弹药。面临转型期的香港,同样可以借鉴此议,获得更好的发展。
《香港经济日报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