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岳阳楼记》教案
范仲淹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 知识回顾:
⑴文学常识
①《岳阳楼记》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传世。
②江南三大名楼______、______、______。
③《岳阳楼记》写于________________ 。
④ 当时作者贬居_______,应好友______之请作记。
• ⑵实词翻译
• 百废具兴
• 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
属予作文以记之
朝晖夕阴
岳阳楼之大观
然则北通巫峡
多会于此
(3)翻译句子
①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选择题
• ⑴下列划横线的词语中读音错误的是( )
• A.谪守(zhé ) B.怒号(háo)C.嗟夫(jiē)
• D.岸芷汀兰(zhǐ)(dīng)
• ⑵下列词语中字形没有错误的是( )
• A.藤子京 B.波斓不惊 C.日星隐曜D.樯倾辑摧
• ⑶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
• A.衔远/山,吞长/江B.不以/物喜,不以/已悲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D.先天下之/忧/而忧
二、 引入新课
唐人写岳阳楼的著名诗篇:①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初二上册课后古诗)
②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③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三、研讨课文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
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
三、 深入研讨
第一段理解
1.滕子京是因何故来到巴陵郡的?
2.滕子京在巴陵郡政绩如何?请举例来说。
3.作者作记缘由是什么?
第二段理解
1.岳阳楼的“大观”体现在那里?
2.为什么”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3.领起下文第3、4段的是那句?
第三段理解
本段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第四段理解
本段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第五段理解
“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 问题探究
1. “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2. “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3. “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4. “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五、重难点探究
1.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 “衔”“吞”则把洞庭湖拟人化,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来源于民本思想,并体现了忧君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六、课文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七、成语积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一碧万顷”:一片碧绿,广阔无际。顷,极言其广。
“宠辱偕忘”: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春和景明”:形容春风和煦,阳光明媚。
“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旷:开阔;怡:愉快。
“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有很多景物在进行变化。
“政通人和”:政令推行顺畅,人民团结;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百废具兴”:许多被废置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具”通假“俱”规范词形写作“百废俱兴”。
“波澜不惊”:是岳阳楼月夜里风平浪静时的景色。现比喻面对动荡局面保持平静、形势平稳,没受到什么变化或曲折,不惊不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