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徐敏.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96538 上传时间:2025-03-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徐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徐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摘要:本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352名初中学生进行测试,旨在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处于中等。(2)在性别上,中学生的整体满意度、积极情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消极情感存在显著差异;(3)父母教养方式的大多数因子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父母教养方式因子能够很好地解释和预测家庭满意度,对整体满意度以及消极情感只能解释很小的部分,同时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其他具体领域的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 关键词 父母教养方式;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关 1.引言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没有间断过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古代哲学家首先考虑了人生的意义、什么是幸福、人为什么追求幸福等等与幸福有关的问题,随后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等都从不同角度探讨幸福和幸福感。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开始从实证的角度对幸福的构成、影响幸福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进行研究,以期能对幸福有一个准确、全面的把握。主观幸福感日益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指的是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1]。研究者普遍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两个方面[2]。主观幸福感由对生活的满意、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乏所构成,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那么个体的幸福感体验就愈强[3]。 国外幸福感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Wanner Wilson在1967年撰写了第一篇有关幸福感的综述,对幸福感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和概括性总结。Diener[4]则区分了影响幸福感的外部与内部因素。其中,一种是影响幸福感的外部因素。主要考察生活事件和人口统计学变量等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另一种则是从个体人格特质等个体内部因素的角度加以解释。早期研究主要依据人口统计维度进行比较与描述,基本假设是人口统计变量(如年龄、性别等)、经济收入等影响幸福感。研究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等外部因素只能解释主观幸福感很小一部分的变异。研究者们转而研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内部因素,目前主要研究人格特征、自尊、自我价值感等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例如,程俊卫[5]的研究中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Fazio,1977)和艾森克人格问卷两种测量工具探讨了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主观幸福感与P分和N分呈显著相关。性格外向的人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性格内向的。P分高的人性格孤僻,对他人漠不关心,不近人情,与人不友好,N分高的人焦虑、担忧,常常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个体对生活质量的评价和正性情感体验都较低,因而具有较低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研究还发现,总体幸福感与E分呈显著正相关。E分高的人性格外向,好交际,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冲动,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个体能够更多地体验到正性情感,外向的性格使他们能够与别人融洽相处,因而对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价较高,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另外,不少的研究已经表明,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密切。国外有研究发现,青少年其总体生活满意度和总体自尊呈中等程度的相关。高自尊者对自己持肯定的态度,乐观自信,有较好的应激方式,他们试图改变情境而不像外控者那样企图逃避现实,所以能较好的应付各类问题,幸福感相对高些[6]。在国内,徐维东[7]等人的研究中,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视角出发探讨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高外显自尊个体中,内隐自尊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在低外显自尊个体中,内隐自尊没有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目前国外的研究中,对于青少年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且不够具体,主要是在总的个体的幸福感研究中,涉及到了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近几年的国内研究中,较多的开展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有所涉猎。这些研究具体研究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各种因素,例如人格、自尊、自我价值感、社会支持等,以及这些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8-10]。 在当前的研究中,对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并不多,分析不够深入。家庭作为个体生活的重要环境,对个人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是很深的,尤其是对于还在父母的养育之下成长的中学生而言。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以及相关的程度如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个问题而开展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笔者认为,开展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深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具有现实意义,能够为中学生正确理解生活的意义,形成良好的生活目标,并最终达到心理的和谐提供启发和指导作用。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杭州市西湖区两所中学的学生403名。经过筛选,获得有效被试共352名。其中初一学生143名,初二学生124名,初三学生136名。男生140名,占总数的39.8%。女生 212名,占总数的60.2%。其中独生子女304名,占总数的86.4%;非独生子女48名,占总数的13.6%。 2.2研究工具 2.2.1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该量表是1980年由瑞典Umea 大学精神医学系C. Perris 等人编制的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1993年由岳冬梅等[11]修订了中文版,共66个项目,父亲养育方式包括6个因子: 温暖理解(FF1)、惩罚严厉(FF2)、过分干涉(FF3)、偏爱被试(FF4)、拒绝否认(FF5)、过分保护(FF6);母亲养育方式包括5个因子: 温暖理解(MF1)、过分干涉和过分保护(MF2)、拒绝否认(MF3)、惩罚严厉(MF4)、偏爱被试(MF5)。问卷的每一条目分为1-4个等级计分。该量表引入我国后,除适当修改,基本与原量表保持一致。修订后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系数在0.46-0.88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0.50-0.91之间。 2.2.2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 采用张兴贵[ 12]编制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该量表包括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快乐感量表,其中生活满意度包括整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度(家庭满意,友谊满意,学业满意,学校满意,自由满意和环境满意),共37个题目,报告在过去几周以来对自己生活状况的看法,采用7点式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有点不符合、说不定、有点符合、基本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计1-7分。快乐感量表由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组成,共14个题目,报告在过去一周时间内所体验到的情绪,采用7点式计分,从“根本没有、1/6时间、1/3时间、1/2时间、2/3时间、5/6时间、所有时间”分别计1-7分。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介于0.71-0.91之间,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稳定性信度介于0.54-0.85之间。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生活满意度量表与一般生活满意度量表(Diener,1985)的相关为0.65,与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相关为0.51和-0.36,相关均很显著,具有很好的聚合效度,与大五人格中抑郁和焦虑量表(主观幸福感的负项指标)的负相关分为-0.45和-0.39,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辨别效度[13]。 2.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主要采用了描述统计、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父母教养方式的总体情况 表1-1父亲教养方式得分情况(M士S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F1 FF2 FF3 FF4 FF5 FF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8士0.53 1.73士0.66 2.09士0.51 2.19士0.91 1.79士0.78 2.16士0.8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FF1温暖理解,FF2惩罚严厉,FF3过分干涉,FF4偏爱被试,FF5拒绝否认,FF6过分保护。 表1-2母亲教养方式得分情况(M士S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F1 MF2 MF3 MF4 MF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1士0.58 2.29士0.53 1.85士0.60 1.64士0.57 2.22士0.9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MF1温暖理解,MF2过分干涉和过分保护,MF3拒绝否认,MF4惩罚严厉,MF5偏爱被试。 由表1-1、表1-2可以看出,总体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的得分在中等水平。其中,在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上,母亲的得分高于父亲;惩罚严厉因子上,父亲的得分高于母亲;过分干涉因子上,母亲的得分高于父亲;偏爱被试因子上,母亲的得分略高于父亲;拒绝否认因子上,母亲的的得分高于父亲。总体而言,母亲教养方式的得分略高于父亲。 3.2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和差异 表2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得分情况(N=35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维度 Min Max M S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满意度 1.05 7.00 4.78 0.85 家庭满意度 1.00 7.00 5.15 1.29 友谊满意度 1.00 7.00 4.98 0.99 学业满意度 1.00 6.53 4.09 1.66 学校满意度 1.17 6.75 4.32 1.07 自由满意度 1.00 6.75 5.15 1.73 环境满意度 1.00 7.00 4.77 1.83 积极情感 1.00 7.00 3.91 1.19 消极情感 1.00 6.83 2.68 1.0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3-1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满意度(M士SD) 积极情感(M士SD) 消极情感(M士S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男 4.74士0.98 3.84士1.29 2.83士1.19 女 4.80士0.76 3.95士1.12 2.58士1.00 t -0.613 -0.879 2.075 p 0.540 0.380 0.03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3-2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在独生/非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满意度(M士SD) 积极情感(M士SD) 消极情感(M士S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生 4.77士0.88 3.89士1.18 2.70士1.10 非独生 4.81士0.67 4.06士1.24 2.59士0.94 t -0.236 -0.939 0.637 p 0.814 0.348 0.5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表2可以看出,中学生的整体满意度的平均分为4.78,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平均分为3.91和2.68,从整体来看,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一个中等水平。在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度上,中学生在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自由满意度、环境满意度上得分较高,而在学业和学校满意度上的得分相对偏低。中学生体验到了中等的积极情感和较少的消极情感。 为了比较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独生/非独生子女二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别以整体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作为因变量,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差异比较。由表3-1、表3-2可以看出,中学生的整体满意度、积极情感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消极情感存在显著差异(p=0.039<0.05),女生的得分低于男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整体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3.3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表4-1父亲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F1 FF2 FF3 FF4 FF5 FF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满意度 0.297** -0.178** -0.129** 0.003 -0.161** -0.050 家庭满意度 0.441** -0.326** -0.193** -0.022 -0.338** 0.131* 友谊满意度 0.236** -0.202** -0.071 -0.008 -0.091 -0.062 学业满意度 0.138* 0.100 0.002 0.035 -0.007 0.086 学校满意度 0.108* 0.006 -0.019 -0.021 0.048 0.046 自由满意度 0.145** -0.210** -0.203** -0.113 -0.179** -0.113* 环境满意度 0.024 0.007 0.020 0.263* 0.010 0.012 积极情感 0.272** -0.090 -0.085 -0.142 -0.099 0.093 消极情感 -0.165** 0.253** 0.107* -0.007 0.125* 0.19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p<0.01 * p<0.05 下同 表4-2母亲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F1 MF2 MF3 MF4 MF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满意度 0.223** -0.101 0.224** -0.187** 0.095 家庭满意度 0.343** -0.226** -0.399** -0.319** 0.143 友谊满意度 0.169** 0.100 -0.246** -0.242** 0.113 学业满意度 0.065 0.080 0.075 0.128* 0.188 学校满意度 0.070 0.007 0.003 -0.016 -0.080 自由满意度 0.148** -0.177** -0.268** -0.237** -0.105 环境满意度 0.020 0.061 0.043 0.023 0.211 积极情感 0.256** -0.076 -0.116* -0.073 -0.045 消极情感 -0.138** 0.192** 0.269** 0.305** -0.09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4-1、表4-2是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各个维度(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所得的结果。结果显示,父母温暖理解(FF1和MF1)与中学生的整体满意度以及家庭、友谊、自由满意度显著正相关,与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父母惩罚严厉(FF2和MF4)与中学生的整体满意度以及家庭、友谊、自由满意度显著负相关,与消极情感显著正相关。父亲过分干涉、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FF3和MF2)与中学生的整体满意度以及家庭、自由满意度显著负相关,与消极情感显著正相关。父母拒绝否认(FF5和MF3)与中学生的整体满意度以及家庭、自由满意度显著负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母亲拒绝否认与中学生的积极情感显著负相关。另外,父亲过分保护(FF6)与中学生的家庭、自由满意度和消极情感有显著性相关。父母偏爱(FF4和MF5)与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因子几乎不存在显著相关。总之,父母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过度干涉等与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 3.4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表5-1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整体满意度的逐步回归模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型及方差分析 R R Square Adjusted R Square F 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型1 0.268 0.072 0.060 6.013 0.016 模型2 0.344 0.118 0.096 2.234 0.00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5-2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整体满意度模型2的回归系数及常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入的变量 B Beta t p consta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F3 -0.420 -0.280 -2.630 0.010 4.560 FF1 0.373 0.216 2.031 0.04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constant为常数,下同 表6-1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家庭满意度的逐步回归模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型及方差分析 R R Square Adjusted R Square F 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型1 0.347 0.120 0.109 10.805 0.002 模型2 0.461 0.213 0.192 10.533 0.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6-2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家庭满意度模型2的回归系数及常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入的变量 B Beta t p consta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F3 -0.804 -0.364 -3.618 0.001 4.590 FF1 0.774 0.304 3.024 0.00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7-1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消极情感的逐步回归模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型及方差分析 R R Square Adjusted R Square F 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型 0.333 0.111 0.100 9.881 0.00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7-2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消极情感模型的回归系数及常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入的变量 B Beta t p consta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F5 0.664 0.333 3.143 0.002 1.53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进一步准确把握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受到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影响的程度,进而为预测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依据,以父母教养方式的各因子作为预测变量,分别以中学生的整体生活满意度、各领域的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作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探索能否建立回归方程。由表5-1可以看到,以整体满意度作为因变量时有两个预测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分别是母亲拒绝否认和父亲温暖理解,逐步回归时最先引入MF3,建立模型1,判定系数为0.072,说明MF3能够解释7.2%的整体满意度变异,但能够解释的部分很小。模型1经方差检验,F=6.013, p=0.016<0.05,说明因变量与预测变量的线性关系显著,可以用线性模型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接着引入了预测变量FF1,建立模型2,判定系数为0.118,说明两个预测变量能够解释11.8%的整体满意度变异,能解释的部分还是偏小。模型2经方差检验,F=2.234, p=0.007<0.01,说明因变量与预测变量的线性关系显著,可以用线性模型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由表5-2可以看到,经检验,回归系数有显著性(p值小于0.05)。根据模型2可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4.560-0.420x1+0.373x2(x1即MF3,x2即FF1)。由表6-1可以看到,以家庭满意度作为因变量时有两个预测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在模型2中,判定系数为0.213,说明MF3和FF1这两个预测变量能够解释家庭满意度变异的21.3%,能解释的部分相对较高。模型2经方差检验,F=10.533, p=0.000<0.01,说明线性关系显著。由表6-2可以看到,经检验,回归系数有显著性(p值均小于0.05)。根据模型2可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4.590-0.804x1+0.774x2(x1即MF3,x2即FF1)。由表7-1可以看出,以消极情感作为因变量时有一个预测变量进入模型,即父亲拒绝否认(FF5),在该回归模型中,判定系数为0.111,说明FF5能够解释消极情感变异的11.1%,能解释的部分也偏小。由表7-2可以看到,经检验,可建立回归方程:y=1.538+0.664x1(x1即FF5)。另外,以友谊满意度作为因变量时,MF3进入模型,能够解释友谊满意度变异的7%,以自由满意度作为因变量时,MF3进入模型,能够解释自由满意度变异的6.4%,以环境满意度作为因变量时,MF5进入模型,能够解释环境满意度变异的9.7%(此三个模型中,预测变量能解释因变量变异的部分均在10%以下,结果均未以图表形式展示)。对于积极情感的预测,则没有变量能够进入逐步回归方程,说明父母教养方式的各因子均不能很好地预测中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分析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因子能够很好地解释和预测家庭满意度,对整体满意度以及消极情感只能解释很小的部分,同时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其他具体领域的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 4.讨论 4.1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本研究表明,中学生的父母在教养方式评价上的得分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在温暖理解因子上,父母的得分都比较高,在惩罚严厉因子上得分比较低,这说明中学生较多地体验到了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较少地体验到了父母严厉的惩罚。当今社会,大多数在校的中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关注多,父母逐渐摆脱了过去“棒打出孝子”的观念,开始接受开明的教育方法,对子女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理解,而不再一味地惩罚子女。同时这可能与样本的选取有一定的关系,本研究中的被试均来自城市,城市家庭中父母接受的观念可能更开明一些,并且他们接受到良好的子女教育方法的机会也更多一些。在过度干涉和过度保护因子上的得分处于中等偏高水平。这说明,由于大多数中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行动可能给予更多的干预,比如一些父母担心子女的人身安全而限制他们的行动,过度关注子女的学习而限制他们进行娱乐活动等等,可见在一定程度上父母对子女的干涉较多,同时存在过分保护、溺爱子女的现象。另外,母亲在教养方式评价上的得分总体上略高于父亲,这可能与母亲更多地承担了教育子女的任务有关。母亲在家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关系,母亲更多地担任“相夫教子”的角色,她们与子女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可能比父亲更多,对子女的教育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因此她们不论在温暖理解还是在过分干涉等方面都开展了更多的行动,她们在教养方式上的得分也就可能更高。 4.2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本研究表明,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处于中等。这也与前人的一些研究相一致[13],他们的研究结果同样表明我国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处在中等。本研究中的中学生体验到了中等的整体生活满意度。在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度上,中学生在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自由满意度、环境满意度上得分相对较高,而在学业和学校满意度上的得分相对偏低。中学生在家庭满意度等方面得分较高也与前文所述父母教养方式的转变有一定的联系。父母更多的采用关爱理解的方式教育子女,自然子女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到较高的满意度,同时子女也体验到了一定的自由,因此中学生体验到的家庭满意度等就比较高。中学生的友谊满意度得分较高,他们逐渐了解到友情的重要意义,并且能够在与同伴、朋友的交往中处理好人际关系,同时中学生与同伴、朋友之间的交往是单纯和真挚的,他们能在交往中体验到相互的友爱和亲密,因此他们的友谊满意度较高也是很正常的。环境满意度得分也较高,说明在被调查的中学生生活的环境周围,气氛比较祥和,治安、社会风气等状况较好,这与宁波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在学业和学校满意度上的得分偏低,这与赵淑媛[13]的研究一致。笔者认为,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中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对于中学生的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在竞争激烈的城市学校,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可能更大,因此他们在学业上对自己的要求更高,获得的学业满意度会偏低,学校满意度也受此影响而偏低。另外,中学生体验到了中等的积极情感和较少的消极情感,说明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满意度水平是一致的,一方面他们体验到了压力、担心等消极的情感,另一方面他们也能得到爱、愉快、幸福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能够学会调节情绪,消除消极情感的不良影响,可见中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