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试论“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学生中的应用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爱抚她、装扮她,并向神灵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他的真诚终于打动了爱神阿芙洛狄忒,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 留给我们的启示是: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就会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状态的连续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们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们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从而取得了好成绩。
这种现象说明教师的期待不同,对学生所用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同。借用希腊神话中出现的主人公的名字,罗森塔尔把它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教育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皮格马利翁效应被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扶"不行。”
把“皮格马利翁效应” 应用学生教育中,就是要遵循平等与尊重这一教育的最根本原则。也就是把学生当人,尊重人的本性,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生。如果能真正掌握这个原则的话,班级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一定是融洽的,沟通一定是畅通的,学生也一定是自信和阳光的。
这里的“平等与尊重”是指真正的与学生处在人格的同一个层面上,遇事要分析原因,找到适合学生脾性又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办法,多评价,多鼓励,做到“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而不是形式上的“尊重”。
口头上的尊重不是尊重,形式上的平等不是平等,讲道理更不是尊重和平等,真正的尊重和平等是要“用心”的,是别人能感受到的。常言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其实,好学生何尝不是夸出来的呢?罗森塔尔现象就是极好的说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没得着优+,仿佛是候选总统落选一样的失意。他想让你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孩子的感情是绝对不可以轻视的,伤害到孩子的结果只会使自己的劳动成果付诸东流。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要倾听,而不是苛责与批评。这也是我做得很欠缺的。
平等和尊重的前提是“相信”与“信任”。尤其是对待问题学生和差生,要相信他们能够通过老师的帮助转化过来,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信任,也是对老师本人能力和耐心还有爱心的信任。如果缺失任何一个方面的相信与信任,就会对问题学生或者差生贴上标签:这个学生很笨;这个学生就这样了;我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个学生的问题了……因为根本不相信学生一定能逐步好起来,所以就会在学生出问题的第一时间不是想怎么办,也不会想出好的办法来帮助孩子,而是想给他们“贴上标签”。这样做的结果是问题非但解决不了,反而还会越来越严重。
中国有句老话“想什么有什么,怕什么来什么”,很多人说这是“唯心”的,是“忽悠”人的。其实这句话用在班级管理中非常适合!优秀的学生是因为老师对学生有信心,使得学生越来越有自信;问题孩子是因为老师对学生没信心,使得学生越来越有问题。很多孩子出问题或问题升级的原因来源于老师的不自信和不信任,“皮格马利翁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证明了以上论点。
为什么有“想什么来什么,怕什么有什么”这样的说法?心理学研究显示:人在遇到同样的事情时,往往有三种心态:一种是“没问题,一定行”的积极心态,一种是“差不多,试试看”的骑墙心态,还有一种是“不可能,算了吧”的消极心态。
积极心态的人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断告诫自己“一定行”。这种积极的心态指引着人们不断地找原因、想办法,不断向问题成功解决迈进,人们就更加有信心,心态和行为相互积极影响,最终获得成功。
消极心态的人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断告诉自己“不可能”。这种消极的心态指引着人们不断地找借口、找理由,向放弃方向退守,不去考虑问题如何解决,最终消极心态的人焦虑不安、负向情绪增多、更加不自信,使得问题非但没有处理反而越积越多,从而走向失败。
还有一种人是骑墙心态,每天徘徊在“有可能,试一试”和“不可能,算了吧”这两种心态中,他们努力几天,放弃几天,再努力几天,再放弃几天,然后得出结论“我们有这个能力,就这样吧”,最终可能就放弃了。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老师也存在这三种心态,只有积极心态的老师才能不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更加优秀。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具体运用
目前在高中展开了英语教学改革的积极探讨,很多教师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材入手进行试验,他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笔者认为最基本的还是从教师对教学、对学生的态度方面着手。传统的教学过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对教学与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受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影响对学生产生某种积极的期望,其次要在教学中通过爱、尊重、赏识等良好、积极的感情因素将这种期望传递给学生,再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应该不是难事。因此,教师首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不懂得关爱学生的人,不配入教育的圣殿”。这一见解十分精当。教师关爱学生是社会的、高级的、政治的情感。教师必须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徐特立曾说:“教师要了解情况,了解学生个人的情况,了解学生家庭的情况”。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 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心中不明,就不能从思想、学习、生活上全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也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家庭环境、社会交际等情况,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爱是人类感情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种,而师爱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也许下面的例子可以给教师一些启示。许多年前,有一个叫约翰·霍普金的教授给他教的毕业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去贫民窟找200个年龄在12岁到16岁之间的男孩,调查他们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然后预测出他们的未来。那些学生运用社会统计学知识,设计了问题,跟男孩们进行了交谈,分析了各种数据,最后得出结论:那些男孩中有90%的人将有一段在监狱服刑的经历。25年后,教授给另一批学生也布置了一个作业:检验25年前的预测是否正确。学生们又来到了贫民窟。以前的男孩,都已经长大成人。有的还在那里住着,有的搬走了,还有的己经去世了。但最终学生们还是与原来的200个男孩中的180个取得了联系。他们发现其中只有4人曾经进过监狱。为什么那些男孩住在犯罪多发的地方却有这么好的成长纪录呢?研究人员感到很纳闷也很吃惊,后来他们被告知:有一个老师当年教过那些孩子——通过进一步调查,他们发现75%的孩子都是一位女士教过的。研究人员在一个“退休教师之家”找到了那位女士。究竟那位女士是怎样把良好的影响带给那些孩子的? 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那些孩子还记着那位女士?研究人员迫切地想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知道,”女士说,“我真的回答不了你们。”她回想起多年前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情景,脸上浮起了笑容,自言自语地说:“我只是很爱那些孩子”。爱的力量是巨大的,师爱更能影响学生们的人生道路。教师的爱应当包括七个因素:理解、尊重、宽容、平等、关怀、给予和信任。倘若失去了理解,爱便显得盲目与无知; 倘若失去了尊重,爱就变得支配和控制; 倘若失去了宽容,爱就变得苛求; 倘若失去了平等,爱就成了专制和功利; 倘若失去了给予和关怀,爱便显得空洞和苍白; 倘若失去了责任,爱就是轻薄的。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尊重,信任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在学生取得成绩是给以及时的表扬与赞赏,而在学生失败时用鼓励和指导使他们对自己仍旧满怀信心; 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耐心地倾听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教师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举手投足之间感受到爱,激发学生主动与教师交流和沟通的愿望,从而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爱会使学生亲近老师,信任老师,因而乐
于接受老师的教育与指导,教学效果和目的在充满爱的氛围中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二)称赞学生,赏识学生
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舒朗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显。赏识,是为人之道,也是为师之道。不懂赏? 不愿赏识怕是很难合格地参与文明薪传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的一些老师于此还大有改进的必要。一些老师在“恨铁不成钢”的情绪笼照下,往往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于是乎便像医生对于患者一样执著地“诊断”孩子身上的不足、过失、缺点、毛病和错误。于是乎便有了“尾巴”说、“顽石”说、“朽木”说、“粪土”说、“榆木疙瘩”说、“害群之马”说。于是乎有了冷眼、批评、讽刺、呵斥以至体罚。心灵的施暴、肉体的惩戒最终结出的便是信心的折损、兴趣的失却、活力的丧失、师生关系对立的苦果。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的基础就是自尊和自信。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自尊,树立自信。但由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对教师职业特点的认识所限,许多高中英语教师学的是纯粹的英语知识,但没有把西方教育思想中的精华纳为己用,始终以“师之,传道,授业,解惑也”为教育法则,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人格及个性发展的潜在作用,而以学生考试成绩为基准片面强调教学效果。因此,忽略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赏识作用。心理学家赫洛克曾把106名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分成四个组,让他们练习5天难度相同的加法,每天练习15分钟。练习是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进行的,根据诱因不同,将四组定名为:(1)控制组。单纯练习,不给予任何评价。(2)受表扬试验组。每次练习后,对有进步的学生都给予表扬和鼓励。(3)受训斥试验组。每次练习后,在宣布成绩时,专门指责学生的缺点和错误。(4)受忽视试验组。主试完全不重视该组学生的成绩,只让他们听其他两个试验组的表扬和训斥。然后,将四个组的成绩分别统计如下图:从以上的试验中不难看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重要,这种评价可以是因为学生取得进步而给予的赞赏,也可以是因为学生出错而给出的指正,但对于那些经常出错的学生应在他们取得进步的时候做出积极、及时、肯定的评价。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学生都极具耐心,尤其是教师在此过程中要不断激励学生,为学生的进步发出由衷的赞赏。对于那些本身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又缺乏自信的学生,除了调动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应时常给以他们鼓励,并在他们取得进步的时候给以赞扬。教师的赏识与指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动力,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吝啬正面的评价,如果教师能通过各种途径成功地让学生感觉到他们的期望,那么总有一天这种期望会变成现实。
学会赏识,赏识者胸襟才显得更加博大, 灵魂才更趋于崇高;有了赏识, 世界便获得了求真、求美、求善的不竭动力。
(三)平等对待学生
(1)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
教师很难对每个学生产生一种正面的、良好的期望。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对那些平时课堂发言踊跃、确切、学习成绩良好、作业能按时完成的学生,教师很容易培养出一种亲切感和期望,并通过各种途径传达这种信息,但对于那些成绩较差,课堂上又一言不发,作业拖拖拉拉的学生,很多教师把这些学生定格在“学困生”的行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听过一位老师的课,课堂上他叫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那名学生可能事先并没预习,因此答不上来,这位老师就发火了,“我知道你们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基础本来就差,还不认真学习。”就因为学生组织能力。它包括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知——自我认知智能,交往——人际关系智能,以及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八种类型。每个人都是天才,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优点和潜能,并积极地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潜能,这才是教师应该做的。很多学生英语学不好,这说明他们的语言智能差,而也许他们的其他智能很突出,所以教师绝对不能以学生一方面的不足全盘否定他们的能力。其实经常会碰到那些英语差,但数理化很好的学生。而英语课堂上教师对那一部分英语差,但其他科目好的学生的评价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其他成绩。因此,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于课堂中每取得一点点进步的学生都要给与及时的表扬,不要认为那些平时学习差的学生答对一道题目只是碰运气。现在,国内高中英语教学基本上克服哑巴英语,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开口讲话,因此教师应多给学生机会,对于那些语言潜能较差的学生尤其如此。即使在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也应尽可能做到不忽视任何一个学生。
(2)正确评价学生
前面提到的教师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肯定的评价。此外它还可以体现在其他方面:课堂中,结合教学进行信心教育。英语教学中经常会用到大量的例子,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注意例句的选用,尽量避免一些可能打击学生自信的句子,如:在用although一词造句时,以下两个句子都无错误:(a)Although he worked very hard, he didn’t pass the exam(尽管他非常努力的学习,却没有通过考试)。 (b) Although he failed the exam, he didn’t lose heart(尽管他考试不及格,他并不丧失信心)。但是很显然,后者比前者更具乐观色彩。长期下去,这种乐观、向上的课堂气氛会对学生产生虽微妙却能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可做出及时的评价。对表现好的,别忘了用“Very good!”(很好!)、“Excellent!”(好极了!)对表现一般的,也可用“Good!”(好!)来鼓励。对表现欠佳的,切不可加以斥责或冷嘲热讽,可以说“Take it easy.”(别紧张)、 “Try it again”(再试一次)、 “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我相信下一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等这类鼓励性的话。课后结合作业检查,做出积极评价。所有的学生都十分关心和在意老师给自己的作业评价,因为一个分数,一句评语都表现了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作业评价是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的一块园地,也是同学们之间相互比较的根据、相互竞争的动力。细致的批改、积极的评价不仅反映了一个教师的工作态度,也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试想一个老师改作业从来只有一个日期的话,恐怕学生连作业发下来后看一眼的兴趣都没了,长此下去,作业、学习的兴趣也就没了。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信心总是和自主性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从而树立信心。
倾注热情,激发自信不是教师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勇敢的付诸实践,让他们不断以自信的心态,进步的愿望,投入到学习当中,努力提高成绩,增强综合素质,争取成功。只有这样,他们的自信才能在成功的作用下成为源源不断的动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与学之间产生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守仁主编:《英国文学选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于永道: 从“你真棒!你真聪明”谈课堂中的评价,新课程,2003
3、林宪生著:《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4、黄燕著:《中国教师缺什么——新课程热中教师角色的冷思考》,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5、诺曼·文森特·皮尔,《爱是最好的老师》,《环球时报》2005年12月23日。
6、列·符·赞可夫著: 和教师的谈话[M] 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