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析山水城市理论与实践
---以桂林市为例进行分析
作 者: 余文彬
班 级: 0701104
学 号: 03
指导老师: 汤放华
[摘要] “山水城市”这一说法内涵既充满了现代化时代精神, 又表现出浓郁中国文化特色。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建构城市要素, 形成山水成一体美景, 究其原因, 正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理念, 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风水学说”理论相关。风水理论中讲究山水和城市、 人和自然共生、 共存、 共荣标准, 所以在古典山水城市多有表现。山阳水阴是一对阴阳关系, 在生态意义上强调“得水为上, 藏风次之”, 山水二者“实相乘也”。而城市则是嵌合于良好山水关系自间, 是山和水产物, 三者是协调共生。在风水学说所叙述风水环境中多种组成要素关系, 其最终目都是求得人与自然友好相处, 即人居环境共生关系。归结到底, 山水城市正是生态学理念一个反应。
[Abstract] "Landscape city" this view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both filled with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reflect the rich Chinese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China's urba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s the city of elements, and the beauty of form into a whole, investigate its reason, is China's traditional "nature and humanity" philosophy, and with a great attention to landscape composition and the layout of the city location "feng shui" theory related theory. The theory of feng shui exquisite landscape and urban, and natural symbiosis and coexistence, the co-prosperity of the principle, so the classical landscape city which was more. ShanYang water is a pair of Yin and Yang, Yin relationship in ecological meaning emphasized that "have to water for on, the wind, and second" hidden "solid multiplication also both". While the city is in the landscape of good chimer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untains and water, is the product of three coordinate coexistence of, is. In the theory of feng shui expounds feng shui environment various facto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ltimate goal is for people and the natural harmonious get along, that i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symbiotic relationship. What comes down, landscape ecology city is a reflection of the idea.
[关键词] 山水城市;城市计划; 生态计划
[Key words] Landscape city; Urban planning; Ecological planning
1、 山水城市部分基础概念
1.1 什么是山水城市?
山水城市是钱学森于1990年首先提出。山水城市是从中国传统山水自然观、 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未来城市构想。吴良镛认为“山水城市是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 其最终目在于建立‘人工环境’(以城市为代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人类聚居环境”。鲍世行认为“山水城市含有深刻生态学哲理”。
胡俊认为, 山水城市提倡在现代城市文明条件下人文形态与自然形态在景观计划设计上巧妙融合。山水城市特色是使城市自然风貌与城市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其计划立意源于尊重自然生态环境, 追求相契合山环水绕形意境界, 继承了中国城市发展数千年特色和传统。
不过, 与其它未来城市理论相比, 山水城市更多只是一个构想, 这方面研究探索也很有限, 而且缺乏处理现代城市问题一套完整思绪和可行方案。中国传统自然观和哲学观确能够给予大家以新启示, 但面对现代城市多种现代技术、 现代产业和现代社会文化特征, 将中国传统精华自如地应用到现代城市计划中, 还需要漫长征途和艰辛探索。所以, 山水城市作为理论本身并不完善, 仅处于构想之中, 大家也不能对此有更多苛求。当初钱老指出“山水城市”应该是集“中国古代山水诗词, 古典园林和中国山水画”为一体, 所以要“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超大型园林。”从钱老思想中能够看出: 山水城市是集城市历史文化、 社会背景、 生态绿化等为一体“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模型。”多年来, 伴随各方教授深入讨论,“山水城市”概念得到了广泛深入和提升。同时, 大家生态意识也在加强, 中国很多城市纷纷提出了建设“花园城市”、 “山水城市”、 “园林城市”等生态目标。
中国城市选址多重视与自然山水环境同构, 如常熟“十里青山半入城”, 桂林“城市山林自郁葱”, 山林水网是与城市亲密结合, 山、 水、 城、 浑然一体, 所以“山水城市”生态城市模式是含有中国特色可连续发展城市模式。
1.2 山水城市背景理念
“山水城市”这一说法内涵既充满了现代化时代精神, 又表现出浓郁中国文化特色。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建构城市要素, 形成山水成一体美景, 究其原因, 正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理念, 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风水学说”理论相关。风水理论中讲究山水和城市、 人和自然共生、 共存、 共荣标准, 所以在古典山水城市多有表现。山阳水阴是一对阴阳关系, 在生态意义上强调“得水为上, 藏风次之”, 山水二者“实相乘也”。而城市则是嵌合于良好山水关系自间, 是山和水产物, 三者是协调共生。在风水学说所叙述风水环境中多种组成要素关系, 其最终目都是求得人
与自然友好相处, 即人居环境共生关系。归结到底, 山水城市正是生态学理念一个反应。
2、 山水城市模式研究
2.1 桂林山水城市模式
在传统风水理论中, 强调是城市建设初级阶段, 城市怎样与自然山水协调关系; 面对现实中多数城市建设已经破坏和影响到现有自然山水。所以, 怎样选择合适模式并合理地建设山水城市成为焦点问题。因为各个城市特点不一样采取方法也不一样。下面仅以桂林市为例, 讨论其山水城市模式。
2.1.1 历史与现实状况分析
2.1.1.1四朝古城
桂林是一座含有二千多年历史文化名城, 198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中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三国吴设郡起, 桂林便一直是历代广西和南方地域政治、 军事、 文化重镇, 宋代已经有“西南会府”之称。宋突破原有城市格局, 依山傍水, 因地制宜, 形成了南北长、 东西窄, 山、 水、 城有机结合城市形态, 并将漓江和西护城河形容如两条巨龙, 在鹤鹅山与铁封山之间建园形瓮城, 发明出“双龙戏珠”势态; 明朝在独秀峰下修建靖江王府, 并将城池向南扩大至象鼻山, 桃花江作为南护城河将原护城河 (桂、 杉湖)辟为风景湖面。
2.1.1.2 山水城市
桂林是以“山水”为风景内容旅游城市, 早在隋代就已是游览胜地, 宋代始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说。山秀水清, 城在景中, 景入城中, 城景交融, 真是“千峰环野立, 一水抱城流”, “江作青罗带, 山如碧玉簪”。所以桂林城有 “山水盆景”之喻。
2.1.1.3 水系环城
桂林城水系发展与护城河紧密相关, 环城水系是桂林城历史形态中关键组成部分, 而且历代都形成完整体系, 融护城与游览为一体。
2.1.1.4 现实状况问题
经现实状况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 桂林城市现实状况存在问题能够用 “满、 混、 损、 杂、 难”五个宇概括:满, 古城区人口容量过大, 建设量过多, 占用和破坏了很多风景资源。阻碍了游览与旅游服务功效发展。混, 指交通组织问题。城内关键道路功效不明确, 路网不成系统, 停车位不足, 车行与人行, 游览与城市生活交叉混杂。损, 计划建设中对建筑密度、 体量、 高度控制不够, 使很多原有视廊和空间轴线与景观环境受到了损坏。杂, 总体上来看, 古城区中漓江饭店等高层或新建商业性建筑体量大, 不一样时期与不一样设计手法建筑风格杂, 墙面与屋顶色彩乱。难, 铁佛塘、 木龙湖旧址地带地质复杂, 现实状况建筑多。
2.1.2 桂林城市模式表现
2.1.2.1 山水城一体化
桂林在千百年发展中, 使得其悠久城市文化融合与秀美自然环境中, 逐步了形成本身独特城市模式, 表现为山水和城镇(建成区)相互穿插, 相互融合, 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交织为一体。桂林山特点是奇峰突兀, 秀丽奇特, 含有很高审美价值, 山中又有千奇百怪岩溶洞, 更增加了风景内涵。桂林城临于漓江、 小东江、 桃花江三江交汇处, 城市坐拥山江之美与湖光之胜。桂林不仅有江美, 更有众多湖面之秀。山水之妙, 古人云“山得水而活, 水得山而壮”。山和水之间组成了桂林市全天然园林大手笔。同时, 桂林城、 镇、 村建筑群为山水作点缀, 使得风景愈加人文化, 山水城市浑然一体。如位于
城市之中独秀峰, 正是桂林古城视线中心; 桂林每条街都以山峰为对景, 步移景换, 峰回路转; 三江及众多湖面杉湖、 榕湖等水面在水城四面围绕, 把桂林成份成了“城岛”。
2.1.2.2 城市地域文化内涵丰富
桂林不仅是山水之城, 更是历史之城, 其人文景观非常丰富。众多奇山怪石留下了一大批古老文化传说, 如为大家熟知骆驼山, 象鼻山小说。正是这些独特地域文化内涵才给予了桂林城以灵气。
2.2.2.3 建筑风格独特
千百年发展建设, 使得桂林建筑形成了独特一派。因为桂林山体玲珑秀丽, 水面透彻, 建筑自然而然依山就势, 体量较小, 含有较强观赏性和亲水性。在风格上, 不与湖光山色争风, 而是起到点缀和衬托作用。加上水面倒影更是使得建筑与山水一体化。
2.2.2.4“山—水—城”模式
正是因为人工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高度融合, 使得桂林城市模式有了本身特点, 山、 水、 城构筑了整体模式, 而千百年地域文化形成了模式背景, 正是这种独特模式诠释了山、 水、 城在历史现实中关系。
3、 山水城市建设生态内容
在今天桂林城市建设中, 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生态环境破坏现象, 归结到底, 是没有建立正确生态观念和明晰认识结构体系。山水城市建设包含到生态内容应包含以下多个方面:
3.1 宏观生态体系建构
从较大区域范围内, 建构大环境圈生态体系, 应探求较大范围内, 以人群为主体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态体系。其中包含从总体探讨城市结构形态合理性, 城镇群体空间关系, 路网与自然山水适应, 最终达成城镇体系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友好适应。
3.2 城市、 山水环境同构
这包含了两个方面内涵: 首先是保护城市赖以生存发展自然山水环境; 其次也是利用山水环境促进城市生态建设发展。保护是基础, 是前提; 开发利用应有节制, 应控制在合理容量之内。目是为了促进城市与山水环境联络和作用。
3.3城市文化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文化生态环境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城市中不一样人群关键习惯和观念所表现出文化价值; 二是城市历史中积淀下并被继承历史文化观念。前者是维持现有社会生态平衡关键组成, 后者是决定一个城市文化脉络和社会习俗关键。表现在山水城市建设中, 应合理保护现有历史信息丰富景点和文化习俗, 避免出现新建设破坏古迹“文化自残”现象。
3.4城市特色发明
城市特色是环境特色一个。通常论其组成原因有三个方面, 即: 自然原因、 人工原因和社会原因。其中人工原因是最活跃原因, 社会原因是人工原因深层依据。城市特色集中展现了一个城市特色风貌与自然建筑、 历史文化特征。特色发明应以景观生态学和视觉艺术为指导, 对城市总体景观形象进行控制。
3.5建筑文化与风格延续
城市整体特色形成离不开组成城市很多个体原因特征和风格, 而建筑风格与特征正是组成城市特使最关键原因。建筑预见组建共同点这形成了建筑特色, 应从建筑造型、 色彩、 体量等多方面来协调、 创新。
4、 桂林山水城市建设一点提议
4.1从区域上引导——建立宏观生态体系
以桂林市区域范围内寻求山、 水、 城新平衡。在旧城区控制无计划乱拆乱建, 要逐步改造不符合功效、 景观地域。同时正确选择新开发区, 在总体计划指导下, 有计划分批次建设, 而且, 建设片区用地不易过大。
从区域宏观尺度确定自然景观保护地域, 对于生态景观敏感一二类地带, 应计划为山林、 田园之地而不建房屋。
4.2利用自然山水美化城市——建构合理城市绿化系统
建设应突出自然山水, 融于城市之中。利用桂林众多山峰和湖面水体, 计划和开发一个均匀分布城市绿化系统。具体应依靠主城区多种名胜古迹和现有公园, 拆除周围建筑, 开辟较大绿化带, 合适降低主城区人口密度; 同时利用滨江风景资源建构滨江林荫大道, 并合理组织好现有交通流线, 区分关键道路性质。在“桂林中心城环城水系设计”方案国际竞标中, 东南大学中标方案, 结合现有水系并加以扩展, 很好建构了中心城绿化园林系统, 处理了道路交通混乱问题。
4.3由历史脉络把握城市生态发展——做好历史名城保护计划
城市历史脉络是建设城市基础, 不能急功近利, 只看到眼前利益, 而忽略历史文物保护。历史上, 桂林旧城区中建筑多毁于战火, 古建筑留存较少, 这轻易引发一个误解, 认为旧城中无历史可保护。相反, 应该多挖掘历史, 愈加好地保护现有历史文化, 有针对
性修复破坏古建筑, 比如古水系恢复建设、 王城保护等。
4.4开发城市风景旅游, 提升城市生态活力
利用现有自然旅游资源, 深入开拓风景旅游。旅游业能够促进城市文化交流, 起到保护文化、 促进城市生态建设作用。尤其是桂林中心城区, 在东南大学中标方案中, 以展现古城风貌, 强化桂林“山—水—城”景观特色为标准; 重视了“四湖”(铁佛—木龙湖、 杉湖、 榕湖、 桂湖)、 二江(漓江、 桃花江)、 九峰(老人山、 铁封山、 鹦鹉山等); 同时, 合理调整了古城区使用功效, 强化旅游在城市中作用。
4.5发明良好文化环境, 营造城市总体形象
城市风貌特色表现就是地方、 民族文化表现, 也就是传统文化表现。现代物质文明和文化发展, 并不等于传统文化丧失, 相反, 应从吸收地方传统文化入手, 对当地方传统民间建筑展开大规模深入细致调查和分析总结, 多层次、 多角度、 多方位审阅和探讨城市总体形象。
4.6城市设计——建筑特色和城市特色发明中介
城市设计是三维(四维)空间形体环境设计。是表现城市特色, 发明优美城市形象最关键手段。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环境设计, 其内容既包含物质空间环境, 又包含社会环境, 有利于突出建筑特征、 环境统一性和延续感。因有计划拆除古城区漓江饭店等高层, 新建商业性建筑体量不宜过大; 统一建筑风格、 墙面与屋顶颜色。
5、 总结
山水城市建设是一个长久过程, 以上只是对其发展中出现问题一点意见和提议, 以及对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城市生态建设一点思索, 要形成完整体系, 还需艰苦补充和深化; 具体实施时还需要依据中国不一样地域特色来加以定位和计划。在新时期‘中国提出建设“两型社会”目标,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龙头, 进行山水城市计划理念实践有利于““两型社会”目标实现, 有利于城市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 有利于社会经济人口及环境友好发展, 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可连续发展.所以, 作为必需加强中国山水城市理论研究, 促进中国山水城市发展。
参考文件: 1]傅礼铭, 《“山水城市”研究》, 《华中建筑》
[2]郑光复. 建筑革命.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
[3] 潘谷西等合编. 中国建筑史.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2.
[4]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0.
[5]王铎、 王诗鸿, 《“山水城市”研究》, 《华中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