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基于八年级下册说明文文章
归纳说明文阅读的方法
教学设计
柳园学校 马多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2)能抓中心句、关键词快速把握被说明文的主要特征;
(3)能指出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说明方法在其说明事物特征时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1.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抓中心句、关键词快速把握被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辨识几种常用说明方法,体会其在说明事物特征时的作用。
三、 教学方法:阅读法、点拨教学法
四、 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学习过了《细菌的启示》、《荔枝图序》,这两篇文章都是用说明的方式给我们介绍的细菌和荔枝(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两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然后加以小结),引出今天主要学习的内容。
(一) 说明文常见的题型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说明文阅读中常考的题型设计,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加以把握:
1.说明对象及特征
2.说明顺序的判断
3.常见说明方法的辨别及作用
4.理解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
5.说明文的结构
6.综合素质考察
(二)说明文文体知识介绍
1.什么是说明文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说明文的含义,主要让学生了解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2. 说明文的类型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说明文的相关类型:
说明文分为事理性说明文和事物性说明文(引导学生分别举例说明两种说明文类型的不同,学生理解体会。)
3.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
(1)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2)明确说明对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
(3)教师引导学生说明《细菌的启示》《荔枝图序》两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各是什么?
4.说明文的语言
(1)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明
(2)典型试题:
限制性词语可否删除及其作用。
如:更、大约、估计、常常、估计、大约、也许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
表时间:当时……
(3) 练习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中的“几乎”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 教师根据以上内容总结归纳答题的格式:
表态:不能删。+定性(什么上的限制)+(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5. 说明文的顺序
教师引导学生说明三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并对三种顺序做出区别。
☆空间顺序:近→远、前→后、左→右、南→北、
低→高……
(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原因→结果
现象→本质(结果→原因)
☆逻辑顺序 :概括→具体
主要→次要
整体→局部 ……
☆时间顺序: 年代:古→今;
↑ 季节:春→冬; ……
(程序顺序:先后安排,如“不倒翁的制作过程”、“蚕茧到成虫的过程”等)
6. 说明文的结构
教师出示课件,说明说明文有两种结构,引导学生做一简要的了解,教师主要针对总分式结构加以说明。
7.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然后出示课件简要说明各种方法的作用。
(2) 练习
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
例如——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他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三) 课堂练习
(四)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重点知识进行掌握。
(五) 作业
完成试卷剩余题目
五、 板书设计
说明文
什么是说明文(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说明类型(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
说明对象(被说明的、题目)
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说明结构(总分式)
说明方法
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