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弹簧里的学问观察报告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渠道,所以探究活动要有意义、讲实效,不能走过程,摆样子、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首先,要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相信学生有自主发现的能力,即使问题很难,学生不容易很快得出正确答案,教师也要舍得时间投资,必要时给予适当的点拨。要充分认识探究过程中的“错误”对于学生学习的意义,要给予学生“尝试错误”的机会。其二,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探究、自主体验的机会,享受其中的快乐。如果我们创设的情境只是让个别优等生有参与的机会,如果我们的教学只是个别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就算最后得出了教师预设的结论,也是有缺陷的,这仍是低效率的不全面的教学。
2、另外,探究后要安排必要的交流时间。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可以分享彼此的感悟,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也有助于激发各自的灵感,促使更深层的理解与体验,享受探究的成功乐趣。三、把握“学”与“玩”的尺度,使学生既“快乐”又“学”知识玩要玩得尽兴,学要学得到位。不过,单纯的玩与学并不适合我们的课堂,我们要寓玩于学、寓学于玩,在学玩交融中追求这种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调节,使学生学习起来有玩一样的轻松感觉,玩一样的快乐心情,将学习的劲头调整到最高点、最佳状态,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教师的调控显得更为重要。首先,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供机会让学生“玩”,使“学习科学”与伴随而来的“愉快的情绪体验”交织在一起;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玩”的平台,包括时间、材料、方案等,使学生有玩的内容;最后,教师还要把握好“玩”与“学”的分寸,不要搞形式主义,敷衍了事的玩,也不要玩过了头,将真正的探究学习抛在一边,盲目地玩,导致以玩代学的后果,使学生既没有“玩”透,又没学好知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怎样玩”,指导学生“玩什么”,帮助学生整理“玩后有哪些收获”,以达到“玩中学,学中玩”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