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中记叙文第十三讲 巧用插叙 增厚文本
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 荣加贝
教学目标及重点:
1、 理解插叙这种叙述顺序的特点和作用。
2、 能结合具体文章,添加运用插叙手法丰富情节和人物,提升主旨立意。
教学过程:
一、 出示文题和写作通病:
1、 难忘____________的目光
2、 讨论题意,找出关键词——“难忘”,所谓难忘,就是印象深刻,就是深受启发,就是感动震撼。
3、 同学们很想写出这个“难忘”,在“目光”的描述上动足了脑筋,但是,很多作文读下来,给人的感觉是“单薄”。
4、 病文列举:
选材单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眼神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然而,许多同学写的目光却缺少动人的故事,比如一次考试失败或者自己犯错,父母或老师指责、严厉的目光让自己不寒而栗。这样的材料就比较单一,比较程式化。
情感单薄——选材的单一,就导致情感的单薄和苍白,从父母和老师指责、严厉的目光中,有的同学仅仅感到恐惧害怕,或者产生一些内疚之意,仅此而已,不可能有更多的丰富感受。
立意单薄——选材的单一,情感的淡然无味,就导致作文的立意不够鲜明和厚重,生活的体悟和感受就不够丰富。甚至很多同学没有写出这个目光何以让人“难忘”。
二、 出示分析例文:
1、 读《难忘那懊恼的目光》,找出文中“非现在进行时”的叙述内容。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别人的目光中,那或是赞赏、或是信任、或是宽恕的目光,总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着这双眼睛,眼中,包含着懊恼和愧疚。
那时一个阴雨绵绵的傍晚。这雨不像暴雨般猛烈而洒脱,也不想蒙蒙细雨般富有诗意,它只是凄凄地下着,像一个受委屈的人在流泪。此时我的心境也如这天气一般,阴郁不已。
等了许久,奶奶终于重现在我的眼帘中——她焦急的深情依旧,但与往常不同的是,以前她的周围总有一群接孩子的家长,而今天,只有雨丝。
“你怎么来这么晚?”积压了许久的怒火在见到奶奶的那一刻全部释放出来。“你知不知道我等了多久!”奶奶的眼神黯淡了,嘴里嗫嚅着说:“我·····来得晚了······奶奶不好!”我心软了,奶奶毕竟是长辈,应当尊重,更何况她年纪大了,记忆力和以前不能比了,最近我们发现,她总是做着家务就忘记了时间,她还总是忘记关掉炉子上的火,总是忘了把门钥匙拔下来。想到这里,我不再发脾气。
一路上, 奶奶把雨伞倾向我这边,似乎她想极力弥补原先的过错,我的气还没有完全消去,也没有推脱。余光中,我瞥见奶奶像个犯错的小孩,原本就驼的背更弯了,嘴中不停地喃喃自语,好像一直在反省着什么。只见她眼神涣散,怅然若失,又包含着内疚和懊恼。没有想到,我的一句埋怨竟然使奶奶如此愧疚。我眼眶微湿,在奶奶心中,我竟是如此重要!记得儿时的那一幕幕画面:我要什么,她就买什么,想吃什么,她就做什么,我开心,她也跟着乐,我哭了,她也会紧锁眉头。她把所有的爱意都给我了,而我竟然这样对待她。
再望奶奶,看着她单薄的身影,我的鼻子陡然一酸。这位老人不辞辛劳,含辛茹苦把爸爸拉扯大,还没来得及长舒一口气,又担负起照顾我的任务。面对我的责怪,她只有自责,而我,又有什么资格去责备她啊!我把雨伞往她那边推一推,轻轻地说:“您肩上都湿了一片了!”
多年以后,我也许会忘记这个雨天,忘记奶奶的过失。但是不管过多久,我都不会忘记她懊恼的目光,不会忘记乃奶奶对我的爱,更不会忘记怎样去体谅一个用尽心力来爱我的老人。
2、 这些叙述内容从事件节点来看,不是中心事件中的,但是又与中心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叙述方式就是插叙。
3、 出示课题和插叙定义: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4、 插叙,对叙述事件、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都有什么帮助呢?再读这些例文中的插叙片段,如果删去,会有什么影响?
“你怎么来这么晚?”积压了许久的怒火在见到奶奶的那一刻全部释放出来。“你知不知道我等了多久!”奶奶的眼神黯淡了,嘴里嗫嚅着说:“我·····来得晚了······奶奶不好!”我心软了,奶奶毕竟是长辈,应当尊重,更何况她年纪大了,记忆力和以前不能比了,最近我们发现,她总是做着家务就忘记了时间,她还总是忘记关掉炉子上的火,总是忘了把门钥匙拔下来。想到这里,我不再发脾气。
我很气愤奶奶晚到,但是我为什么一下子心软了呢?原因在插叙中交代了,奶奶年纪大了,很多时候,她不是故意遗忘,她的衰老残酷地夺取了她的记忆力、判断力、行动力,她自己也该多么苦恼和焦急啊!想到这些,孙女自然理解了奶奶,如果没有这段交代,我的“心软”和“不发脾气”就显得很突兀。
作用1:交代必要信息,使情节连贯。
一路上, 奶奶把雨伞倾向我这边,似乎她想极力弥补原先的过错,我的气还没有完全消去,也没有推脱。余光中,我瞥见奶奶像个犯错的小孩,原本就驼的背更弯了,嘴中不停地喃喃自语,好像一直在反省着什么。只见她眼神涣散,怅然若失,又包含着内疚和懊恼。没有想到,我的一句埋怨竟然使奶奶如此愧疚。我眼眶微湿,在奶奶心中,我竟是如此重要!记得儿时的那一幕幕画面:我要什么,她就买什么,想吃什么,她就做什么,我开心,她也跟着乐,我哭了,她也会紧锁眉头。她把所有的爱意都给我了,而我竟然这样对待她。
没有这段介绍,我们就不能了解,这个老人多么慈祥,她对小辈的爱可谓倾尽一切,全身心付出,尤其是对我,简直把我视作她生命的一切。她的爱伴随着我的成长,唯恐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尽心,没有这段内容,奶奶的无限“懊恼”就比较空洞。
作用2: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再望奶奶,看着她单薄的身影,我的鼻子陡然一酸。这位老人不辞辛劳,含辛茹苦把爸爸拉扯大,还没来得及长舒一口气,又担负起照顾我的任务。面对我的责怪,她只有自责,而我,又有什么资格去责备她啊!我把雨伞往她那边推一推,轻轻地说:“您肩上都湿了一片了!”
插叙部分的“还没来得及长舒一口气”,极具表现力,这位老养育儿孙的艰辛,更激起了我无限的自责,对奶奶的理解和敬意油然而生。是啊,有多少孩子,非但不能敬老爱老怜老,反而漠视老人的付出,埋怨甚至抱怨老人,这就是因为,没有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换位思考,是无法表达孝心和善意的。
作用3:使文章主题深刻鲜明、表达感情更真挚。
5、 难忘一个目光,其实是难忘目光背后的那些故事,那些情愫。适当的插叙,能把一个简单的眼神扩充得非常丰富,能够把这个目光为什么难忘写得更加深刻。
三、 小试牛刀
1、 给例文《难忘那求知的目光》添加合适的“插叙”内容,提升文章的表现力。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送饭工人,他总是在第四节课时到来。他忙完了手里的活儿,就定定地在教室外,站着,看着······
他的那个眼神,让我终生难忘。他真的很普通,普通的工作服,普通的军用胶鞋,普通的长相······但在他那皱纹深深而又瘦弱的面颊上流露着不普通的目光。他此刻正在听老师讲“多项式乘多项式”。
当我抬头看见他时,我心中便有了一丝惭愧。他苍老的面容上,竟露出和我们这些坐在教室里的学生毫不相似的表情,他的眼神真诚而放出光彩,他的嘴唇一张一合,似乎是在回答老师的问题,他手中的笔在一张褶皱的纸上不停演算。他眼神中时而露出迷茫,却又不乏求知的欲望。他此刻或许在想:我小时候没有好好学习啊!或者他在为自己的错误选择而后悔。他手中的笔仍是没有停下,它像是在书写抱怨命运的不公,又或者是在书写忏悔。
下课了,我吃着尚有余温的饭菜,看着他拿着那张纸想拦住一个同学问一下,可是他并没有。我的思绪又飞远了,他为什么那么渴求上学,是家庭的变故还是贫穷?为什么他年纪大了,还在求知学习,是“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推动着他吗?从他那眼神中可以看到岁月的沧桑,生活的困苦,却又充满了真诚。
送饭工人离开了,他那真诚的眼神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虽然我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我,但他的眼神和“活到老学到老”的品质让我终生难忘。
2、 讨论:本文还有哪些“单薄”之处可以修改?
提示1:这个送饭工是第一天在教室外面听课吗?
提示2:我为什么看到这个送饭工会感到“惭愧”?平时自己是怎样听课的?尤其是第四节课?
提示3:这个送饭工在听课,别的送饭工在做什么?
提示4:这个送饭工的行为对于坐在教室里的中学生而言,最震撼和动人的是什么?
3、 现场修改,选择一个小节,在合适的地方增加插叙的内容,写在草稿纸上。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送饭工人,他总是在第四节课时到来。他忙完了手里的活儿,就定定地站在教室外,站着,看着,和以前的无数个第四节课一样,他身在走廊,心在课堂······
当我抬头看见他时,我心中便有了一丝惭愧。其实早在寒假补习班,我就学过了这节课的内容,我不以为意,情不自禁神游起来,再加上第四节课,肚子里早就唱出“空城计”,我就更没心思听讲了。
下课了,我吃着尚有余温的饭菜,看着他拿着那张纸想拦住一个同学问一下,可是他并没有。我的思绪又飞远了,他为什么那么渴求上学,是家庭的变故还是贫穷?为什么他年纪大了,还在求知学习,是“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推动着他吗?从他那眼神中可以看到岁月的沧桑,生活的困苦,却又充满了真诚。周围的其他送饭工或是斜靠在走廊旁休息,或是抓紧时间扒饭,或是摆弄着手机,而他,捏着一张皱巴巴的纸片,延展着自己的人生。
4、 交流修改片段,并说明这样插叙的理由。
教师例文出示
根据修改后的主体部分,修改文章的结尾,总结难忘的原因。
送饭工人离开了,他那真诚的眼神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他眼神中对于知识的敬畏,对于课堂的崇敬,让我铭刻于心。不再神游,不再漠视,不再彷徨,这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也应当出现在我的脸上。
四、 课堂小结及作业
1、插叙的用处真不少。根据我们阅读、写作和修改文章的经验,可以这样运用插叙。
情节转折处——插叙交代前因后果
心理变化处——插叙解说情绪缘由
抒情议论处——插叙陈述扣题内容
2、运用插叙手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