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马说》教案
团结学校张丽丽 七年级语文长春版
教学目标:1、巩固上课时学习的词语。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马说》中的字词句篇的翻译,下面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
多媒体展示课件(练习题)
二、1、同学们掌握的比较扎实,下面我们听老师范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断句和节奏)
2、我们齐读课文。(注意节奏和情感的变化)
3、找几名同学有感情地读。
三、解题
1、首先我们看题目中的说“字”,是什么意思?我们还学过这种文体的其他文章吗?
2、说是一种什么样的体裁?
明确:是古代一种文体,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议论文,杂文,就是对社会上一些问题发表见解,表达某种观点,形式活泼,富有文采。
四、研读课文
1、作者为什么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明确: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的命运由伯乐决定,作者是要强调伯乐的重要性。也说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2、第一段说明什么?
明确: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说明伯乐很重要,强调知马的重要。为下文揭露“食马者”的“不知马”做伏笔。
3.千里马的特征?(可原话,可自己说)
明确:日行千里 一食或尽粟一石
4.千里马的遭遇?
(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也”字的不同语气)
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的“也”有惋惜意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里的“也”有不平的语气。“策之……食之……鸣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的“也”有愤慨的语气。
5、造成千里马有如此遭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第二段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无伯乐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7、《马说》说谁呢?
屏显资料:
①25岁中进士。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有大量诗文作品:《马说》《师说》《进学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是一代语言巨匠,其语句形成成语的有:一视同仁、异曲同工、垂头丧气、袖手旁观、弱肉强食、落井下石、牢不可破、杂乱无章、名存实亡、再接再厉……
⑤留下大量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明确:看了资料,同学们你们觉得韩愈是千里马吗?(是)那为什么会有和千里马相似的遭遇呢?因为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得力之人的推荐。马说说谁呢?其实说的就是韩愈自己。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达到的一个共识是这篇文章名义上是在写马,其实是写人。马中的精品是千里马(板书:马──千里马),人中的精英是人才(板书:人──人才)。作者在其中寄寓了很丰富的情感和意图。(板书:托物言志
8、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怎样看待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
明确:1、千里马需要伯乐来识别,正如人才需要明人赏识一样.姜太公若无周文王赏识,就会终老在渭水河畔;百里奚若没有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回,则会以放牧的方式度过一生.这些人才正因为有了明主的赏识才会一展宏图,铸就辉煌.岳飞因昏君而枉死,袁崇焕因疑主而冤亡,这些正是愚妄的统治者不能知人善任的悲剧啊.因此,千里马的命运取决于伯乐的赏识.(同课文)
2: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一味的消极等待伯乐的赏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竞争体制.是千里马就要纵横驰奔,自己开创一片天地.把握机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五、板书设计
马说
托物言志 马——千里马 愤慨
人——人才
六、作业:背诵课文并默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