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读《毛泽东传》之中国农业合作化道路,对当前“三农”问题的一点想法
农业合作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在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初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农业生产率低下、国家工业化与农村经济的矛盾等问题。另外,党也需要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对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果实。
关于农业合作化道路遵循的原则和方针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有很细致的概括。总体来说,就是农业合作化道路必须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其方针是党的积极领导, 稳步发展;实行从临时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到初级社, 再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的形式。
根据时间,农业合作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49年10月至1953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一个阶段,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
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个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
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到1956年底,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参加高级社的达总到农户总数的87.8%,基本上实现了完全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从时间来看,这样的一项社会大变革仅用了七年的时间。这么快的速度肯定会带来很多的后遗症。但总的说来,这场运动是成功的,就像传记中写的那样“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成了两次历史性社会变革”,“没有引起社会震荡,……,粮食连年增产”, “为以后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上这些是对中国农业合作化道路的一个概述,在此基础上,我们会不由自主的想到现在的“三农”问题。我作为一名机械工程的学生,想就此谈谈“三农”问题中的农业机械化。
就农业合作化的目的来看,一方面是为了改变当时农村生产率低下的问题。生产率低下是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当时,基本的生产资料都很匮乏,更不用提农业机械化了。为了推动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必须实行农业合作化,把有限的生产资料集中到一块,使其发挥最大效益。事实证明,农村合作化对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当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程度,而农业合作化的一些弊端(如农民积极性问题)得不到解决,因此农业合作化就成了生产率提高的阻碍。而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承包土地制度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现在,综观农村状况,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因为工业化带来了更多的工作岗位,而这些岗位的收益远远大于种地的收益。此外,还有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造成了很多农村劳动力的闲置。因此,发展新型的农业合作化组织势在必行。
但新时期的合作化该如何进行,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其实我们可以参考上述内容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
第一,农业合作化中提出的原则和方针依然适用于当下。新型合作化必须遵循农户自愿的原则,减少合作化运动中的社会冲突。国家对合作化必须加以积极的引导,将合作化的优点展现在广大农户的面前,用事实说话,让农户自愿走合作化道路。
第二,发挥教育的强大作用。在合作化道路上,毛主席多次运用教育的手法。一是对全民的教育;二是对广大基层干部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新型合作化道路教育的作用同样重要,一是要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而是要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