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执教者:雷州市第四中学 崔 博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3、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欣赏以童年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感受其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五、细读品味
小标题: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
介绍了时代背景:一片混乱,一片黑暗 皇威犹在,旧习未除
小标题:父辈们
赏析: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
明确:运用短句,点出“我的父亲和叔父”在济南生存的艰难,同时让人感受到文章简洁、质朴的语言特点。
小标题:每天最高的享受
知识卡片:
朱自清:我们对于过去的自己,大都像嚼橄榄一样,总有些甜的。我们依着时光老人的导引,一步步去温寻已失的自己;这走的便是“忆之路”。在“忆之路”上愈走得远,愈是有味;因苦味渐已蒸散而甜味却还留着的缘故。最远的地方是“儿时”,在那里只有一味极淡极淡的甜;所以许多人都惦记着那里。
“我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脚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胆凤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
“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请你赏析这段话。
明确:“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是“我”三四岁 时,奶奶每天给“我”的半个馒头。
说明了当时物质条件的缺乏和家境的困苦。
动作描写,细致地描写了奶奶为我从袖子里面给我取出馒头的过程,既表现了奶奶的慈爱,也表现了
“我”对馒头充满热烈的期待。
小标题:开始认字
作者对于开始认字这件事印象不很深刻,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表现了什么?
“不记得”,“无论如何也记不起”,“也记不起”,“家徒四壁的家就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条子也没有”。
表现了当时家境的贫寒和学习条件的恶劣。
小标题:离开故乡
作者离开故乡时心情是怎样的?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难过)
从文中“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可看出。
1、为什么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却宁愿“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明确: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弥补不了内心的思母之痛,这种精神上的折磨比物质上的煎熬还要苦。这既表现了“我”对父母、故乡强烈地思念之情,也表现了“我”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辛酸与无奈。
2、通读全文,作者在“每天最高的享受”这一部分中,写道:“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写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
能激励我前进,鼓舞我振作;促进我养成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良好习惯;提醒做父母的爱护子女要得法。
六、品味语言
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蕾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
实际上指出了季羡林散文的三个主要特点:善写身边琐事,情感真挚,语言质朴。
例如:“我”捡散落的粮食,吃死面饼子的段落。既有整日捡拾谷麦的辛苦,又有吃到美味的兴奋,还有“逃离”母亲“追打”、独自享用面饼的窃喜,其中还包含了母子之间、邻里之间的情感。
季羡林:我的文笔可能是拙劣的,我的技巧可能是低下的。但是,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绝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