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朝花夕拾”别样美名著朝花夕拾导读设计导学者:江苏省大丰市实验初中 施迎春教学目标:1、注重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从“小引”入手了解朝花夕拾产生的时代背景及鲁迅的写作动机,感知作品批判的锋芒;2、引导学生用浏览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从题目入手了解全书内容,欣赏精彩片段,理解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并感知作品背后鲁迅伟大的灵魂;3、引导学生在对文中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体会作品批判现实的意义,提高学生阅读、赏析名著的能力。教学流程:一、导入设计:走近世纪伟人鲁迅出示鲁迅的颁奖词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一份颁奖词,我想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要读出那份敬仰和赞叹之情。出
2、示:把生命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矮矮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我们知道任何奖项也不足以涵盖你的贡献,但谨以此菲薄的礼品献给你世纪伟人鲁迅。问:横线上应该填谁?从哪些信息看出来?过渡:这段颁奖词涵盖了鲁迅多部经典代表作。老师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其中的散文集(出示书) 名字叫朝花夕拾 多媒体 出示题目
3、二、从题目入手,整体感知作品内容:1、深入理解题目内涵 过渡:大家读过这本书吗?读过的举手。我们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人生的哪个阶段?那书名“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一下?出示后齐读 “朝花夕拾”字面含义是:早上凋落的花,傍晚时将其拾起; 引申含义是:人到了中晚年时对曾经年少时光的回忆。小结:由此可知这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2、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那谁来说说朝花夕拾包含哪些文章?(指名回答)小结:出示目录朝花夕拾除了小引和后记外,共由十篇文章组成。作品的先后顺序是以作者从童年到青年的生活轨迹来安排的。从第一篇狗猫鼠到第六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描写作者的童年生活和
4、童心世界。第七、第八篇父亲的病和琐记,主要写作者青少年时代所面临的人生抉择。第九篇藤野先生和第十篇范爱农则是怀念恩师和旧友,同时回顾了自己走上文学道路的经历。可以说十篇文章,总结了作者从童年到青年二十多年的人生轨迹。三、结合“小引”内容,了解写作背景:过渡:那老师想问问大家,拿到一本新书,你首先看什么?(指名回答)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 “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鲁迅也就是说读一部作品,不仅要了解作者,还要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也就是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对于作者鲁迅我想大家再熟悉不过了,除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外我们
5、还学过他的社戏故乡孔乙己等,所以课上我们就不重复介绍了。那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呢?读过作品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在哪里有交代?(小引)小结:同学们读书要养成一个习惯,书前面的小引或序言要先读一读,因为它往往是对书的内容、写作过程、写作背景的介绍。鲁迅的这篇小引同样用的是散文式的笔法,写得比较隐晦难懂。我想请一个同学读一下小引的最后一段:出示 “这十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过渡: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的2月至11月间,从小引的最后一段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在
6、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写成的回忆性散文集,十篇文章分写于多个地方。其实写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经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但那一时期他却正经历着人生中最大的失意与彷徨。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出示1926年3月18日,北京的许多爱国学生因抗议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齐聚天安门广场请愿,结果遭到了反动政府的血腥镇压,酿成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鲁迅的学生刘和珍也在这次请愿活动中被枪杀。抑制不住内心愤怒和悲痛的鲁迅,一口气写了6篇文章控诉反动政府的滔天罪行和无耻行径,遭到通缉,不得不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破帽遮颜过闹市”,“ 躲进小楼成一统”,在写了不少的散文后,1926年9月鲁
7、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他在这里见识了反动文人的种种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因而备受排挤。过渡:苦闷、愤怒,积压在心头,所以在小引的开头,作者就直言了当时的心境: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出示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吧”过渡:靠什么来救助此时苦闷、压抑的心灵呢?恐怕只有回忆了(写作,还有就是对往事的回忆)。因为记忆里的东西,总能让人心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并由此重获生活的希望。因此“小引”部分的内容反映
8、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创作心态和深刻的内心痛苦。由此可知,朝花夕拾绝不是单纯的怀旧之作,而是在对往昔美好事物的回忆中曲折地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的作品。四、赏析精彩片段,探究作品主题:过渡:下面我们就通过对朝花夕拾中六篇文章的片段赏析来探寻鲁迅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并感知文中批判的锋芒。 我们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来回顾一下文中的片段:(齐读,要读得整齐响亮)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
9、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从这三个片段中你读出了什么?(鲁迅和同学们一样,也有美好快乐的童年,有天真活泼的童心童趣。)板书:童年美好 天真活泼这是他童年时的生活轨迹,即使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仍是那么的美好。过渡:当然,鲁迅记忆中童年的快乐与温馨还和一个人分不开,这就是他的保姆阿长,那个会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我们来读一下阿长与中的片段,了解一下长妈妈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指名读)(女生读)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
10、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睡相不好、粗俗、大大咧咧的农村妇女的形象)(男生读)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愚昧迷信、一肚子麻烦的礼节) 过渡:看来童年鲁迅对这个长妈妈可不是太待见的,是吧?那为什么还要写文章回忆她呢?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下面这个片段:(齐读)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
11、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过渡:童年时的鲁迅心心念念渴盼能有一本带有绘画的山海经,但是却一直无法可想,而目不识丁的长妈妈却把一个孩子的心愿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利用告假回家的机会给鲁迅买来了,虽然她连“山海经”到底该怎么读都不知道。这又可以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心地善良、富有爱心、关爱儿童)所以,童年鲁迅在激动、感激的同时,又对她产生
12、了新的敬意。文章的最后作者用饱含深情的语言,祈祷长妈妈的灵魂能永远地安息。小结:由此可见,在这篇文章中,鲁迅用欲扬先抑的笔法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深切的热爱和怀念之情。这也是鲁迅所有文章中笔调最温暖的一篇。可以说,快乐的百草园、善良的长妈妈,这些都是鲁迅心中最温馨的记忆,多年以后他仍深深地怀念并感激。(板书:感激 怀念)过渡:当然,童年时关爱鲁迅的不只有长妈妈,还有对他寄予厚望的父亲。我们来看五猖会中的片段:出示 请所有的女同学一起来读第一个片段(女生齐读)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
13、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这个片段写儿时要去看难得一见的五猖会时的心情,非常急切和兴奋。)过渡:这完全是一个孩子特有的天性,是吧?但是请男同学一起来读下面这个片段(男生齐读)“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 我其时是七岁。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我至今一想
14、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在我急切地想要去看难得一见的五猖会时,父亲却强迫年仅七岁的我背诵艰深难懂的鉴略,而且要背完了才允许去。这个片段写我当时的感受,非常扫兴和痛苦。)过渡:现在回想起来,他对父亲当时的做法仍感到诧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强制的封建家长式教育是怎样的态度?(否定、不满、批判)因为它压制和摧残了儿童的天性。作者正是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来曲折的表达自己对封建教育的态度。但他却从来没有责备过他的父亲,因为他懂得父亲对他的期望,并且他也是个孝子。那么鲁迅的孝又体现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读父亲的病中的片段:出示(男生读)“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
15、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我的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旧泰然的开了一张方,只消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请同学们快速讨论交流一下,片段中的陈莲和是一个怎样的医生?)过渡:鲁迅的父亲得的是水肿病,经先后两位所谓的名医医治了两年多,病情日益加重,这一回名医陈莲河竟暗示鲁迅的父亲去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前世的冤愆未了,这已经完全是封建迷信,巫医不分了。 陈莲河平时的出诊费用是一次一元四角,他给鲁迅的父亲治病,治了好几个月,没有任何起色,到最后病情危重,请他去急诊的时
16、候,他毫不客气地收了十元大洋,要知道这十元大洋对当时的鲁迅一家来说绝对是一个相当巨大的数目。因为自从父亲患病以来,四年的时间里,鲁迅就一直奔波在当铺和药店之间,家境早已衰败不堪。而最终开的药方,却没有任何作用,反而是将人给治死了,由此可见这个陈莲河是一个既没有医术又没有医德的庸医。惟利是图,草菅人命的江湖骗子。可以说是中国国粹中医行业里的一个败类。小结:作者正是借此揭露当时社会上一些庸医害人的罪恶。而文中鲁迅为了父亲的病四处奔波、求医问药,都体现了他对父亲的孝和爱。再看下面这个片段:(男生读)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
17、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过渡:最后当父亲被病魔折磨得痛苦万分、奄奄一息的时候,鲁迅心中一闪念的想法:还是快一点喘完吧。这是作者希望父亲快点死去吗? 他是希望父亲能早点得到解脱,灵魂得以安息。这正是鲁迅对父亲最深切的爱,他在文中提出了一种崭新的人道主义主张,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当时却是有违常理、甚至是大逆不道的。他大胆地说出了别人敢想而不敢说的话,这便是鲁迅的本色。通过这篇文章鲁迅回忆了自己 少年丧父,家境衰落(板书)的人生经历。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天真无忧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
18、开始体验到人生的艰难和世态的炎凉。他在呐喊自序中写到:出示“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们来看琐记中的片段:出示(女生读)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实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
19、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过渡:文中的衍太太是一个表面对孩子好,实际暗中使坏的妇人,她怂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去卖钱。然后又散布流言,败坏鲁迅的名声。这在鲁迅过去家境还好的时候是绝不可能发生的,是吧?现在家境衰败了,周围人对他的态度也就变化了。世态的炎凉让鲁迅倍感辛酸。为了避开那无聊的流言,也为了能寻求到新的知识,少年鲁迅毅然孤身一人,前往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求学,开始探寻新的人生出路。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 (齐读)好。那么,走罢! 寻别一类人们去无须学费的学校在南京,自然只好往南京去。小结:这是他少年时期重大的人生抉择。多年后回想起来仍是满怀辛酸和感慨。 板书:辛酸 感慨过渡:但是因为洋务派办学的种
20、种弊端,让鲁迅深感在江南水师学堂和后来的矿路学堂求知的艰难,所以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之后,决定东渡日本继续深造。他起初选择的是学医,他说要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误的病人,战争时便去当军医。但到日本后经历的一些事情,让他的志向发生了改变。我们一起来看藤野先生中的片段:出示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
21、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
22、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请同学们快速地自读文中的片段,讨论一下是哪两件事促使鲁迅后来改变了志向,放弃了学医?一二小组概括第一个片段,三四小组概括第二个片段。)过渡:老师先介绍一下: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恩师,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给予了鲁迅无私的帮助和关爱。与当时许多日本人对待中国人的态度截然不同。鲁迅在文中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真挚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同时文中也回顾了自己后来放弃学医,走上文学道路的经历。小结:这两个片段交代了鲁迅思想转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两件事情,我们可以概括为“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匿名信事件”指的是当时与鲁迅一起学
23、习的日本学生,在日本国富兵强的大背景下,狂妄自大,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也是低能儿。他们不能容忍一个中国人,在一百多名日本学生中,成绩能达到中等;对藤野先生精心辅导鲁迅感到不满,从而写匿名信诬蔑鲁迅考试成绩及格,是得到了藤野先生泄露给他的试题。这让饱受歧视的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看电影事件”指的是当时在课堂里看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的电影,这本已让鲁迅很难堪,加上课堂里日本学生的欢呼,以及电影中同胞的麻木不仁,更让鲁迅觉得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回国后他看到了同样的场景(随处可见像阿Q,像孔乙己中的短衣帮式的同胞),他意识到国民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人民的愚昧麻木是民族
24、落后的根本原因。要救国,就应该从思想上去根治中国人的劣根性,而这首推文艺。所以他说“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最终决定弃医从文,走上了执笔抗争的道路。这是鲁迅一生中最重要的思想转变。青年抉择 弃医从文 执笔抗争(板书) 之后的风雨人生,他一直用手中的笔同黑暗的旧社会做着顽强的斗争。这就是鲁迅的人生轨迹。从童年时备受关爱,天真活泼,到少年时父亲去世、家境衰落,毅然到陌生的他乡求学,再到青年时留学日本,意识到民族落后的根源,毅然放弃自己的医学专业,孤独地投入到艰难的文艺运动中去。这一切在他的章中虽然都只是轻描淡写,但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那种力量和勇气,那股无形的爱国热情,却把每一个读者的心都点
25、燃了。难怪一位日本学者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出示 “纵使日本有一千个川端康成,也比不上中国,因为中国有位鲁迅。”我想这决不是虚伪的奉承,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赞叹。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写到:(请同学们一起大声地朗读一下)“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五、 结束语: 是的,让我们记住鲁迅这个名字,怀着一颗虔诚而敬仰的心,走进他的朝花夕拾,去感知那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背后那个伟大的灵魂,去品味作者“朝花夕拾”带给我们的那份别样的美丽! 希望通过今天这堂课的解读,同学们能从此爱上鲁迅,爱上鲁迅的作品,课后能认认真真地去品读朝花夕拾中的每一篇文章,去感知这部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板书: 朝 花 夕 拾 鲁迅 童年美好 天真活泼 感激 怀念少年丧父 家境衰落 辛酸 感慨青年抉择 弃医从文 执笔 抗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