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玉门三中 初一 年级 语文下册 教学案 使用者 编号 时间
课题___《最后一课》____ _
主备教师
李新斌
参与教师
初一语文备课组全体成员
审核人
豆培琴
课 时
三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背景、小说的主要情节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重点
掌握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及发展变化。
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准备
课件
导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
播放歌曲《保卫黄河》。每当听到这首高亢激昂的歌曲时,我就想起了南京大屠杀。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入中国,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这危难的关键时刻,是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号召亿万人民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赶出了中国,中国人民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果今天,国土再遭践踏,尊严再受凌辱,我们应该怎样做?(奋起反抗)对,奋起反抗!因为我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文中的小孩弗朗茨和执教四十年的老师哈墨尔先生又有怎样的表现呢?———出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并阐释,明确重难点( ):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读课文,理情节;
3、品析语段,初步感受文中传达的爱国情感。(重点和难点)
三、学习新课
(一)【基础知识】字词检测:
哽住 踱步 宛转 懊悔
诧异 钥匙 捂住 祈祷
本环节教师个人教学设计:
字词检测的目的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为节省时间和掌握预习情况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然后再齐读两遍。
(二)【知识链接】( )
1、关于作家: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应征入伍,后来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 《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关于背景: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3、关于小说: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本环节教师个人教学设计:
1、 作家作品以填空形式出现,引起学生思考和注意;
2、写作背景将在学生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时引出;
3、小说三要素穿插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之后。
(三)【重难点学习】( )
1、作者简介:
都德 :(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他曾参加普法战争,短篇中有不少就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 他的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2、大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叙述了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________在最后一节法语课中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先生的具体表现,从中反映了________和_____两个沦陷地区的法国人民对_________________之情。
3、 再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迅速浏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这篇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2、你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吗,它们有什么作用?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故事情节?你能概括出故事情节吗?
4、分析“上课前”所讲内容。
(1)齐读9—14自然段,概括“上课前”所讲内容。
(2)先画出异乎寻常表现的句子,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下表。
仔细读9-14自然段,勾画出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异乎寻常的地方,填写下表。思考:这样异乎寻常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时间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教师
其他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没有村子里的人
“哈墨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有村子里的人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本环节教师个人教学设计:
1、 先请学生介绍作者,再用填空抓住主要信息。
2、概括主要内容以填空形式出现,节省时间。
3、先穿插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然后出示问题。
4、完成“2、你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吗,它们有什么作用?”时,穿插写作背景。
(四)【拓展延伸】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我们来一起分享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四、作业布置:抄写词语,概括归纳“上课中”“上课后”的主要内容。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1、导入、字词检测、作者简介等环节过渡不自然;
2、不敢放手让学生大胆交流学习,统得太死;
3、对学生的及时鼓励表扬和点评不足。
审 查
意 见
签字: 年 月 日
3
展开阅读全文